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6-30 09:19:45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2

  〖课堂实录片断〗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纸袋、硬纸条、图钉、七巧板、直尺和点子图。

  (一)铺垫复习

  (投影出示下图。)

  师:这四个图形中,边数不同的图形是几号?

  生:这四个图形中边数不同的图形是②号,因为它只有3条边,而①③④号图形都有4条边。

  师:这四个图形你们都认识吗?

  生:①号是正方形,②号是三角形,③号是长方形,④号图形不认识。

  师:你们想不想去认识④号图形呀?

  生:想。

  师:要想认识它呀,得先变个魔术!

  (评析通过不同图形的分类,为探索平行四边形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

  生:看过。

  师:在认识④号图形之前,我们先来变个魔术。请同学们打开1号纸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

  生:里面有6根硬纸条和4个图钉。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用硬纸条和图钉围一个长方形。

  (生小组合作操作。汇报。)

  师:围一个长方形,用了几根硬纸条?

  生:4根。

  师:这4根硬纸条有什么特点?

  生:这4根硬纸条中每2根硬纸条是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每2根硬纸条一样长呢?

  生:因为长方形有四条边,它的对边都相等。

  师:嗯,你对长方形可真熟悉!

  师:下面我们要开始变魔术了。请同学们推一推,拉一拉,看看图形有什么变化。(任选两个组变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学生观察。)这还是长方形吗?

  生:不是。

  师:是正方形吗?

  生:也不是。

  师:那这个图形和刚刚那个④号图形有什么联系吗?

  生:真奇妙!这个长方形变的图形和刚刚那个④号图形的形状是一模一样的。 对,这是一种新的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种图形。

  (评析充分运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变魔术,既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点明了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师:请看大屏幕。

  (课件显示实物中抽象出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找出新图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吗?

  生:它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样也有4条边、4个角,也是四边形。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新图形的名称呀?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自己看。这个新图形的名称是――平行四边形。

  (师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2.说一说

  师: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生:我在生活中的楼梯扶手和篱笆中见过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编者点评〗

  操作并且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对于认识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本案例中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变魔术”上,而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体验1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体验1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脑、钟表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钟面上有_____个大格,_____个小格。

  2、时针走一个大格是_____时。

  3、分针走一个小格是_____分,走一个大格是_____分。

  4、时针走1个大格,分针正好走_____圈,是_____分。

  5、1时=_____分。

  二、创设情景进行导课。

  新千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仔细看图,还差几秒?今天我们来认识秒。

  三、学习新课

  1、观察图画。

  让学生说说,通过图画都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提问。

  2、认识秒。(出示钟表面)

  1秒有多长?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掌握情况。

  (3)班级集体交流

  问声“你好”的时间大约时1秒;我跑5米的时间时1秒;闹钟嘀哒一声的时间是1秒

  3、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样长)

  1分=60秒

  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演示,学生来回答大约几秒。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体会10秒能做那些事情。然后交流。

  第2题。学生仔细看钟表说说差几秒到几时

  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再填空。

  第4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时、分、秒一一的理解自己填写,交流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第5题。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其中的.几条信息。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指着钟表说给爸爸妈妈听吗?

  作业设计:

  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板书设计:

  认识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

  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样长

  1时=60分

  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习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 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1.组织学生做游戏:小组合作利用P133的学具“拉一拉”开展游戏,体会平移现象,同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 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8

  课题:租船(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呀!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稠州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好好安排一下这次活动。

  (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

  学生主动学习。)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投影,找数学信息

  师:这是租船处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来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每只船限乘4人

  每只船每时3元

  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问题:

  (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

  (2)、10元钱最多能划几时?

  (根据本班实际有37名学生,对例题进行改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计算。

  37÷4=9(只)-------1(人)

  (2)、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3)、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得出结论:至少要租10只船。

  (5)、师:37名同学10只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请学生分组)

  (6)、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解决了租船的大问题,还帮老师分好了组。谢谢你们。

  但是我们身上带的钱不多,到时可以划多久而又不超支呢?

  试一试:每只船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最多”。

  5、构造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

  稠州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我去恒丰集团打听了,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三、课间休息,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1、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五、练一练

  完成书本第7页中的四道应用题。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9

  一、 基本练习。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式题:

  690-327-209 630-(267+356)

  480-197+350 422+(333-195)

  212+156+108 535-384+279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提高计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1) 看图读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交流:发现城市之间的路程有多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动笔算一算,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从青岛到济南有多远?算式:183+210

  ② 从青岛到泰安有多远?算式:183+210+71

  ③ 从青岛到曲阜有多远?算式:183+210+71+180

  ④ 从潍坊到曲阜有多远?算式:210+71+180

  ⑤ 从曲阜到济南比从济南到潍坊远多少千米?

  算式:180+71-210

  对于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简单板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求出路程。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谈话:大家看,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商场买家用电器,正赶上商场在搞优惠活动。怎样买东西更划算,小明可犯了愁。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弄清图中提供的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谈话:怎样买合适?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12>>>

  (2)小组讨论,先估一估,再确定购物方案,并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学生可能估一估:76+268+156≈500(元)所以只能买两样

  ② 也可能算一算76+268=344(元),400-344=56(元),100+56=156(元)

  ③ 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先买饮水机和电饭锅?(因为这两种商品合起来超过400元了)

  ④ 还可能有学生问先买电风扇和电饭锅行不行?(不行,因为76+156=222(元),不足300元,得不到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合适的买法是:先买电风扇和饮水机,花344元,剩下56元,再用获赠的购物券100元与所剩的56元合起来,正好买回电饭锅。

  [设计意图]把目光从课堂转向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三、巩固深入,综合应用。

  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情景图

  (1)看图讲数学故事。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哪位同学能讲一个连贯的数学故事?

  谈话: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动笔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a.二年级一共订书报多少份?

  b.学习报比故事大王和小哥白尼多多少份?

  c.三班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d.三个同学每周大约一共写读书笔记多少字?

  (3)全班交流: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4)小结:听了故事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设计意图]这四幅图信息较多,所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信息,讲故事,才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还想说点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1

  设计说明

  1.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注重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题的选取上,不仅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大力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习题的呈现上,大胆选取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复习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独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教师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

  推理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制成图表。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梳理重点、难点,在解读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后进行对照,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问题。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2)集体交流。

  预设

  生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千克?

  预设

  生:一块口香糖的质量约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约是1千克。

  2.复习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问题。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2)指名汇报。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换算方法: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复习常见的测量工具。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等)

  (2)进一步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学生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

  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天平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盘秤和弹簧秤,称体重用体重秤,它们都用“千克”作单位。

  4.复习秤的使用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7页7题,引导学生交流秤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单位的选择。

  (1)课件出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2)学生小组交流如何填写正确的质量单位。

  (3)明确方法:先明确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以它们为标准进行填空。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第五单元P4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一题

  二、教学目标

  1、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算式。

  2、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3、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四、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快速的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谁能又快又好的说出这些题的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起来回答的同学先念题目,再说运算顺序,最后说出这个题的结果。

  (学生回答时,教师提示先算······再算······)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到屏幕,图上画的是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以后回答。

  教师出示题目: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师: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读得过程中,请大家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读。

  师:同学们,你找到的第一个条件是?第二个条件是?第三个条件是?问题是?

  师: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出什么?(中午有多少人。)

  师:所以,中午有多少人该怎么求?(53-24=29(人))

  师:然后用中午的29人加上上去又来了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的'人数,列式是?

  29+34=63(人)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53-24+38=63(人)

  师:同学们,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同学们,你能说说这样的综合算式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学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时,要按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实际上,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也就是按照运算顺序,把每一次算得的得数写在算式的下边,还没参加计算的数和符号照抄下来。我们具体的来看这个算式。

  53-24+38

  ↓

  =29+38

  =67

  这样的计算叫做脱式计算。

  同学们在进行脱式计算时,书写应该注意什么?

  谁能完整懂得说说这道题是怎么计算的。

  六、巩固新知

  师,刚才呀,我们学习了脱式计算,来看看,哪些同学已经会了。

  出示题目:48-8+17=15÷3×5=

  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拿出练习本,快速的写,老师来检查。

  师: 15÷3×5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题目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夯实基础

  1、(P47做一做)

  出示题目:

  23+6-11 2×8÷4 72÷8÷3

  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些题是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下面的题目对吗?如果不对,把他改正过来。

  2×3×4 =6×4 =24

  15-6+4 =15-10 =5

  2×6÷3 =2×2 =4

  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七、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5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国家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有20xx多名学生,34个教学班。我班学生综合素质较好,知识掌握较灵活、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喜欢做数学游戏。

  〖课堂实录片断〗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搜集资料,已经了解到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166种,而且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鸟。今天森林里的鸟儿要举行一场竞赛,邀请我们也去参加,和它们比一比,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板书课题:比一比。)

  师:首先各队鸟儿报数。

  (杜鹃报告:在这片森林里,我们有982个兄弟姐妹。啄木鸟说:我们有1084只。)

  师:两种鸟都不少,哪种鸟更多?

  生:啄木鸟。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我们。

  生:我是根据数的位数来比较的。982是三位数,1084是四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啄木鸟比杜鹃多。

  师:老师记住了你的方法,我写出来,你们看对吗?

  (师板书: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生:是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才约2克,长约6厘米,今天它们也派代表来了(出示蜂鸟图片,3756只)。还有一种鸟天生会做针线活,用植物纤维或者蜘蛛丝当线,用嘴当针,用爪子将叶子合卷,然后一针一线地把叶片缝成口袋形,做成小巢,结线时还要打小结,了不起吧!它们的名字叫缝叶莺(出示缝叶莺图片,4184只)。

  师:这两种鸟哪种数量多?

  生:缝叶莺多。

  师:很好!像蜂鸟和缝叶莺的只数都是四位数,该怎样进行比较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看谁有好办法。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如果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就比较千位上是几,比如4184是四千多,3756是三千多,所以4184>3756。

  生2:也可以说看两个数的最高位,谁大这个数就大。

  师:我知道了你的意思,看老师写出来是你要说明的方法吗?

  (板书:数位相同时,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生2:是这样的。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中,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尤其是当我介绍世界上最小的鸟和会做针线活的'缝叶莺时,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课改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新课程特别提倡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且本单元主题也是生活中的大数。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忽略了“生活化”这一点。如果我能大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中电器的价格,然后课堂上汇报各种商品的价格并进行比较,这样更能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把知识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06-2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精]06-2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优]06-29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精选(4篇)01-01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1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2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汇编[15篇]06-2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常用【15篇】06-24

[精品]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1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