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时间:2024-10-30 21:45:25 秀雯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7篇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建立倒推法的一般解题流程

  1、路线倒推

  师:前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游玩后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篇数学日记。来,听一听。

  (录音:我们8点从学校出发,一路经过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最后到达雏鹰军校。下午沿原路返回,你知道我们的返回路线吗?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谁能回答?

  生:返回路线是从雏鹰军校出发,经过老山风景区、长江大桥,最后到学校。

  (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原来你是倒过来想的。

  2、翻牌倒推

  师:下面老师玩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

  生:想

  师:看好了。

  (出示三张牌:先第一张和第二张交换位置,再将第二张和第三张交换位置)

  师:要想知道原来这三张牌是怎样摆放的,怎么办?

  生:(上台操作)先交换第二张和第三张位置,再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位置。

  师:你为什么这样操作?

  生:我是倒过来想的.,刚才最后交换的是第二和第三张,那我就先交换这两张,在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

  师:原来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3、运算倒推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出示:)

  师:你能立刻报出表示多少吗?

  生:18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5=3030-20=1010+8=18

  师: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4、小结

  师:刚才这3个问题,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倒过来想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倒过来想的方法称之为“倒推”(板书:倒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倒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题,探究倒推法

  1、(出示例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原有一些邮票,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剩52张。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能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同座位讨论,其中一人记录。

  生:(同座位讨论整理过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师:我们已经整理了信息,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

  生:(尝试解题)

  师: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生1:52+30-24=58(张)

  师:你能具体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从结果开始想,送出的要收回,而收集的要去掉。

  师:你听懂了吗?

  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58+24-30=52(张)

  师:你是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这一题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2:52+(30-24)=58(张)

  师:你能解释算式意思吗?

  生:在变化过程中,小明的邮票总共减少了6张,所以要用剩下的52张加上6张。

  师:听懂了吗?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原来有52张邮票。

  2、小结:

  师:第一种解法,是从结果出发,按顺序倒推出原来的情况。第二种解法,先比较小明的邮票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从结果出发倒推退出原来的情况。

  师:这两种解法列式不同,但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采用了倒推的方法。

  师: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倒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师:原来用倒推解决这种问题,是一种既简洁又方便的解题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试一试

  出示图:

  师: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共重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果汁就同样多了,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400÷2=200(毫升)

  甲:200+40=240(毫升)

  乙:200-40=160(毫升)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三步的意思吗?

  生1:400÷2=200(毫升)求的是现在甲、乙两杯有多少毫升,再把到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去,200+40=240(毫升),求出甲原来有多少毫升,200-40=160(毫升),求出乙原来有多少毫升。

  师:他是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40×2=80(毫升)

  400-80=320(毫升)

  原乙:320÷2=160(毫升)

  原甲:160+80=240(毫升)

  师:原来你是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的。

  师:倒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决。

  三、巩固应用,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师:既然大家已经学会了倒推的解题策略,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出示:练习十六3)

  师:认真读题。

  你会解决吗?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

  生:(边展示边讲解)从蛇馆向北走2格到猴山,再向西走4格到百鸟园,再向

  东南走一格到熊猫馆,最后向南走2格到大门。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2、(出示:练习十六2)

  师:你会解答吗?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25+10=40(分)10时-40分=9时20分

  生2:10时-10分-25分-5分=9时20分

  3、(出示:练一练)

  师:独立完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25+1)×2=52(张)

  25×2+1=51(张)

  师: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

  你有办法验证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吗?小组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把52代入原题,进行顺推,看剩下的是不是25张。

  生2:51除以2就得到25.5张,这是不可能的。

  生3: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小军原来有52张画片。

  接着往下看。

  (出示: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一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你能解决吗?

  生:(25-1)×2=52(张)

  四、总结全课,指导解题策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解题策略?

  生:倒推。

  师:用倒推解决问题应从哪想起?

  生:从结果想起。

  师:倒推就是从结果出发,按顺序倒推出原来的情况。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倒过来推想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结合情境,出示条件

  (多媒体出示甲、乙两个水杯)

  师: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停顿片刻)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杯比乙杯果汁多一些

  师:还有呢?

  生:它们两个杯子一共有果汁400毫升(配合大屏幕)

  师:现在老师将甲杯中的果汁倒40毫升给乙杯,(大屏幕出示箭头图)

  师: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大屏幕闪烁40毫升果汁,然后平移至乙杯)

  生: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大屏幕出示“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文字)

  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现在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果汁?(板书:现在)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谁能说说现在甲、乙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果汁?

  生:甲、乙两个杯子现在都有200毫升果汁。

  师:为什么?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2:原来两个杯子分别有多少果汁?

  (板书:原来)(大屏幕出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3、根据问题,揭示课题

  师:怎样从现在杯子里果汁倒推到原来杯子里果汁的情况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操作演示、寻找策略

  1、直观演示,感受倒推

  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现在每个杯子里有果汁多少毫升?(200毫升)

  (大屏幕显示由“实物”一个一个移动变成“平面图形”:两个杯子都是200毫升,并标明数据)

  师:那原来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呢?(启发)我们不防再倒回去看一看。

  (多媒体演示)

  师:我们将倒给乙杯的40毫升还倒回甲杯,说明乙杯原来比200毫升多还是少呢?

  生:少了。

  师:只有多少毫升呢?

  生:160毫升。

  师:而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还倒回甲杯后,这说明甲杯原来是什么情况呢?

  生:比200毫升多。

  师:甲杯原来有多少毫升呢?

  生:240毫升。

  师:谁再来完整地说说原来两个杯子分别有多少果汁?

  2、整理表格,抽象概括

  师:下面我们把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整理一下。

  启发:甲杯是倒给了乙杯40毫升后还剩200毫升,所以甲杯原来有240毫升。乙杯是甲杯倒入40毫升后变成200毫升,所以乙杯原来有160毫升。(教师将表格填写完成)

  3、完善课题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呢?(列表、画图等等)

  师:根据现在的去求原来的我们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呢?能取个名字吗?

  生:我们是倒回去再想一想的。

  师:我们将类似与这样的倒回去再想一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倒过来推想。(板书:--“倒过来推想”)

  三、教学例2,应用策略

  1、出示例二,提取信息

  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问题的信息比较多,谁能将这些信息依次说一说呢?

  2、整理条件,箭头图表示

  师:小明原来有多少邮票?后来他的邮票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箭头图:

  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3、分析题目特点,明确策略

  师:大家觉得这道题目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生:知道了现在的,要求原来的。

  师:知道了现在邮票的张数,要求原来的应该怎么想呢?

  生:倒过来推想。

  4、同桌讨论,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同桌两人一组讨论讨论,相互说说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思考,再用算式表示出来。(同桌讨论、教师了解讨论情况,适当指导,喊两名算法不一样的同学板书算式,)

  第一种方法:52+30-24第二种方法:52+(30-24)

  =82-24=52+6

  =58(张)=58(张)

  师:请你们分别说说你这样列式计算的理由吗?

  生1:用52加30表示小明送给小军30张前的邮票数,再减去24表示小明在收集了24张前的邮票数,也就是他原来邮票的张数。

  (教师板书倒过来想的过程:

  原来有58张去掉收集的24张拿回送出的30张现在有52张)

  生2:根据题目小明今年收集了24张。然后送给小军30张,可以知道实际上小明现在比原来少了6张,所以用52+6=58。

  5、验证反思

  师:刚才两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觉得都很有道理,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呢?我们也可以顺着题目的意思来验证一下。(师生共同推算从原来到现在的邮票数)

  师引导反思: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说说感受)

  四、分层练习

  1、基础练习并比较(多媒体出示)

  (1)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车上坐了26名乘客,中途停车时,下了16位乘客,同时又有24名乘客上车,请问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2)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有乘客若干名,中途停车时,下了16位乘客,同时又有24名乘客上车,现在车上有34名乘客,这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有多少名乘客?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学生们独立思考,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你觉得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知道原来坐车的人数,要求现在坐车的人数,一个是知道现在坐车的人数,要求原来的。

  师:那么我们在思考时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知道原来要求现在的,我们就顺着想,如果知道现在要求原来的,我们就倒过来推想。

  2、分组练习巩固

  (1)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2)东东和芳芳原来共有60张画片,冬冬给了芳芳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学生分组完成,指名板书,集体交流)

  师总结:像这样的知道现在要求原来的,我们倒过来推想比较方便。

  3、拓展提高

  小华去参观动物园,先从大门向北走2格道熊猫馆,再向西北走1格到百鸟园,再向东走4格到猴山,最后向南走2格到蛇馆。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

  (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六第4题: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4、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5、练习十六第7题: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6、练习十六第8题

  7、练习十六第9题。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9、思考题: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4

  教材分析:

  1.课标中例1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贩条理性和严密性。

  2.本节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场景图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学情分析:

  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的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效果好。

  2.解决本例题的问题关键有三个:第一,要认识到18根1米的.栅栏的总长度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第二,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长方形,其围法应该是多样的;第三,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就需要把符合要求的长宽一一列举出来,这就是学生认知障碍点,在这方面学生学得有点困难,所以教材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3.通过摆小棒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再列表填一填。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索策略

  1.预设学生行为

  提出不同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同学们能积极讨论融入到火热的课堂中。

  学生热情地投入各自的操作,组织展示、交流。

  学生回答不只,有很多种,使学生更进一步去探问题。

  学生很积极地说相信我们能。

  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

  学生回答:能!

  学生积极融入学习中。每个小组把活动中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学生独立完成!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认真投入作业中去!

  2.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积极地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多动脑动手能力。

  能举一反三列举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严准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会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

  能独立完成作业,加深应用能力!

  二、动手操作验证策略

  1、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们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是不是只能围成一种长方形呢?那有多少种呢?你们能不能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

  3、把学生分组活动,组织交流。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真是了不起呀!但是否还会有其他的不同的围法呢?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三、联系实际,应用策略

  1、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2、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说说你们的体会吗?

  四、应用巩固

  你们能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吗?

  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五、课堂作业

  出示练一练和想想做做,让同学独立完成。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5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庞老师和你们是初次见面,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想看吗?好,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课件播放:猜猜职业。)刚才的短片中一共提到的了几个不同的职业?有人说5个,有人说4个,看来意见还不统一。回忆一下,具体是哪些职业呢?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职业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庞老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啊,“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好,上课铃声已经响起,上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老师家东面有一块空地,我想请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课件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

  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周长是18米的?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怎么样?真是说到庞老师心里去了。(课件出示:友情提醒:花圃的长和宽长度之和为9米。)

  想一想:怎样围面积最大?(课件出示:思考:怎样围面积最大?)工人师傅可犯难了,该怎么围呢?同学们,怎么帮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想一想。把你的解决办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

  那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有没有本领一个不落的都“一一列举”出来?这么自信啊,那就请同学们将这些围法记录在草稿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小棒围一围,或者想其他的办法解决。庞老师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张表格,你也可以将这些围法记录在这张表格中。

  设计意图: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中原本设计的问题是“王大叔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我将它改为“用18根一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一来更联系实际生活,花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后者的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策略的形成源于问题的挑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才放得开。

  (实物投影展示同学填写的:选择文字记录和表格记录的,表格再选择有序和无序的,下面增设面积一栏的。)这两位同学都找到了这四种围法,你们认为哪种填法比较好?为什么?

  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板书:有条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找出所有的围法。为什么还增设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栏?现在你知道哪种围法围出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面积计算结果)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张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想一想,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这些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相差越大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反之,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这个长方形就越接近正方形,面积就越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表解决了问题,进一步引导形式学生“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悟?”这样数形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冲突和不满足的欲望,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了经验。

  回忆一下,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通过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展示的更清楚、更全面,分析问题更直观,下面我们继续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花圃围好后老师去购买花苗,有三种花苗可供选择:(课件出示图片)兰花、蝴蝶花、月季花。庞老师最少买( )种花苗,最多买( )种花苗。(课件出示:最少买( )种花苗,最多买( )种花苗。)(学生回答后课件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思考:老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花方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购买几种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答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记录,愿意用表格记录的可以填在庞老师提供的表格中。

  (学生交流,具体介绍是怎么列举的,同步展示表格的填充。)

  购花方案

  只买1种

  买2种

  买3种

  兰花

  蝴蝶花

  月季花

  通过列表可以将一一列举的结过展示的一目了然,我们一眼能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设计意图:例二的教学着重抓三个环节。第一、要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第二、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分别考虑只买1种、2种、3种各有几种具体的订阅方法。第三,通过列表画“√”的'方法展现学生“一一列举”的思考过程。但考虑到这一部分难度较大,绝大多数同学连这一张表格的意思都看不懂,所以采取了“由点到面”的策略,有能力的同学先完成,然后让他们讲解这张表格是怎么设计的怎样填写的,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策略如何在表格中展现。

  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指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有条理,这样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三、应用巩固。

  1、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张靶纸,分内、中、外三圈,里面的10、8、6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谁愿意来投投靶。(学生投靶)每人投两次。庞老师也打算来试一试,如果老师投中两次,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课件:投中两次,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请在草稿本上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课件:投了两次,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这两个问题含义一样吗?那可能得到多少环?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思维强度教大,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的感受,因此本环节安排一个掷飞镖游戏使学生放松,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很自然地引出题目。通过两个问题的一字之差的比较,提醒了学生要看清题目。

  2、下面我们继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听,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播放钟声)(出现闹钟图片)

  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思考一下,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询问间隔40分钟是怎么知道的?

  3、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或两张牌,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学生实际操作四张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学生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作业

  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的第二组示意图。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去掉24张←一一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还剩52张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谈话:有谁听说田忌赛马的故事,你能简单的给大家叙述一下?

  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已经接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谋略)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吗?(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上课题)

  二、自主探究,运用列举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创设情景:

  看,这是哪里?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东山公园:

  现在公园里工人师傅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的景点。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那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师: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2)动手操作:

  师:愿意帮助工人叔叔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同桌合作摆牙签,教师巡视摆一摆),写出你摆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谁先摆好谁就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5,宽4米。

  ……

  一一展示学生得围法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小棒围一围列举出了各种围法,但运用摆小棒寻求答案感觉怎样?

  生1:用小棒摆有点烦。

  生2:很乱,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

  师:有没有办法有序的、很快一个不落的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1:有顺序的一一列举出

  师:边板书边一起列举?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文字列举。板书文字列举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还有不同意见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所以长和宽的和只要是9米。

  师:真不错,那除了用文字列举的方法之外,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1:列表列举

  师:板书列表列举

  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

  长方形的长/分米

  长方形的宽/分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完成作业纸

  小结师: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用文字列举法,也可以用列表整理的方法,用这两种一一列举的方法能够有序、一个不落的把各种情况找出来。

  师板书:有序、不重复

  ( 3)观察发现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4种不同的围法,因为现在围的是长方形花圃,供游客们休闲和拍照。如果你是工人师傅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生:第4种(长5宽4)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最大,可以供更多游客拍照。

  师:是吗?请同学们口算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检验一下是不是第4种(长5宽4)面积最大。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长、宽、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小结: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所以你们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观生态园(出示图片),看,多漂亮啊!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

  园长叔叔想找我们同学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图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师:你想可以怎样围?

  要求:独立思考,已经想好的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还有这么多举手的同学,说明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围法,那么这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提问:请你仔细想你想,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并且纪录在表格内,如果有困难,可以用18跟小棒摆一摆,填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园长叔叔的难题,回顾一下,我们怎样找出4中不同围法的呢?(表格—一个一个写下来)

  指出:在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一列举。(板书:策略、一一列举)

  4、 园长叔叔的羊圈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

  ① 指名口答

  ② 比较一下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如果你是园长,你会采用哪种围法?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图书角有3本书,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阅方法?

  ① 你是怎么理解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的?

  ②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1本 (师板书)

  借2本

  借3本

  ③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呢?你准备怎样找出不同的借法?(列表,一个一个写下来,一一列举)

  2、布置任务,小组交流

  用你喜欢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分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或者表格写在自备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请各个组长组织安排好交流的顺序)

  全班交流

  (把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具体说一说。

  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订阅3本呢?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板书)

  2、那么为了不遗漏、不重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表格一一列举。

  ① 出示表格

  ① 出示表格

  只订1本 订2本 订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② 指导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

  先指导只订1本的

  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

  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 看表格找出共有几种不同的订法(竖行数出)

  4、:刚才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巩固新知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用一一列举来解决。

  1、P64练一练:

  一张靶纸共3环,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举吗?

  试一试(注意有序性)

  2、练习十一第一题:

  课件显示问题:

  先分析题意(红色标出部分表示什么)

  生完成表格(完成在书上P66)

  用你喜欢的方法,标记出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并和同桌轻声交流)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难点:在正确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两杯果汁(媒体出示两杯果汁),一共有400毫升,给两位同学喝,你觉得公平吗?要怎样才公平呢?(生:从甲杯倒一些给乙杯) 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媒体演示甲杯倒入一些乙杯,直至两杯同样多)。问:现在两杯果汁——(学生齐答:两杯果汁同样多)。

  追问:现在每杯是多少毫升呢?你是怎么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出:400÷2=200毫升 )

  二、自主探究,感悟策略

  1. 初步感知,一次变化还原。

  (1)引导探究,理清思路。

  师:那原来这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出示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老师同时引导学生澄清思路,并借助媒体进行直观演示: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

  师:现在乙杯剩下——(生齐答:160毫升),为什么?怎么算的?板书出。

  续问:甲杯呢?(生齐答:240毫升)为什么?怎么算?板书出。

  (2)填表整理,加深体验。

  师:你能把刚才的想法填在表格里吗?

  学生独立填写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出:甲杯为什么是200+40呢?乙杯为什么是200-40呢?

  (3)回顾小结,得出策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解决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这两个问题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时,抽象概括(师随机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2. 应用深化,多步变化还原。

  (1)出示情境,整理信息。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读题、审题后,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摘录条件的方法进行整理。

  放手让学生尝试整理,然后,抽样展示,组织交流,并借助媒体出示箭头图:

  原来?张→ 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 还剩52张

  (2)自主探究,理清思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说出:可以用“倒过来想的方法”。

  师:你能依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推”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组织交流时,媒体出示下图:

  原来?张 去掉收集的24张 跟小军要回30张 还剩52张

  (3)深化思路,列式解答。

  师:根据上面的箭头图,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抽样展示出学生的算法,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4)检验对比,体会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检验。

  比较检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这和我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呢?

  (5)引导反思,深化策略。

  师: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程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在一次向灾区学校的援助活动中,李清同学把自己收藏图书的一半还多3本捐给了灾区的学校,自己还剩27本。他原来有多少本图书?

  学生读题、审题后,问:“收藏图书的一半”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理解之后,在作业纸上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填一填:学生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媒体出示:白果、栗子和柿子图片.

  学生观察图,交流从图中获取到的信息(媒体出示相关信息):

  5粒白果的重量=2粒栗子的重量,8粒栗子的重量=1个柿子的重量,1个柿子的重量=80克。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全班交流。

  4.画一画: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有没有发现都是用了哪一种策略?在运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整理信息?

  五、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请大家课后去研究。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1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

  (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

  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 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纠错

  提问:“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和“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有什么不同?

  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需全面有序。

  3.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想一想,有序列举,小组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投中2次的可能几种,怎样计算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5.练习十一第7题

  展示各种涂法,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导入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

  (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六第4题: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4、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5、练习十六第7题: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6、练习十六第8题

  7、练习十六第9题。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9、思考题: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

  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5

  一、教学内容:

  教学93页的练习十七2—4及你知道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和策略分析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能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

  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进行思考。

  四、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部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93页的下面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93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3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1元的,则总钱数是40元,比实承钱数多7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5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的?

  学生讨论。

  讨论衙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讨论让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4、补充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3、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4、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5、一辆公共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在中途下车,每张票价0、6元,另一部分到终点下车,每张票价0、9元。售票员共收票款36、9元。问:中途下了多少人?

  (三)全课总结

  1、说说通过今天的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小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替换”与“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学会借助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进行分析,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作业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6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预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

  师: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

  师:从图。.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的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

  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

  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师: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再探新知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

  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

  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

  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

  “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感受假设的策略是为了先满足一个条件,进而感受再用替换的策略调整以满足另一个条件,感受这两种策略结合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用“替换”的策略调整,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是为了满足第一个条件,“替换”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第二个条件,理解替换的过程、替换次数就是换得的物体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有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呢?

  (一一列举、列表、倒推、画图、替换。)

  师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 21人去黄山湖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5只船。大船每只坐5人,小船每只坐3人。大船和小船各租用了多少只?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那么,你认为怎样租船最合理(好)?(没有空位;每只船都坐满……)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满足哪几个条件?

  (一共5只船;只能坐21人,也就是只有21个座位)

  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2、汇报方法

  师:谁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1)一一列举

  大船 小船 总人数

  1 4 17人

  2 3 19人

  生汇报,师适时提问。

  师:你怎么知道小船是4只呢?能坐多少人?

  你怎么想到大船要变成2只呢?(大船太多了;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能多坐2人…….)

  师:哦,我明白了,你就是把一只小船——换成了一只大船。

  现在要坐21人,怎么办? (再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

  课件演示过程。

  师:这时候,大船是几只?小船是几只?能坐多少人?

  问题解决了吗?

  齐答。

  小结:刚才,我们先满足5只这个条件,想大船1只小船4只,发现总人数17人不满足第二个条件,就用替换的方法,把小船替换成大船,直到两个条件都满足为止。

  其实,我们就是假设了大船是1只,小船是4只来思考的。

  你还有别的假设方法吗?(还可以怎样假设?)

  (2)假设全是大船

  师:那也就是说大船几只?小船呢?

  总人数25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5×5=25人)

  师:需要5只大船吗?为什么不需要? (因为还有4个空位)

  4个空位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5-21=4人)

  怎样才能减少这4个空位呢? (把大船替换成小船)

  师:哦,把大船替换成小船,替换1次,结果会怎样? (减少2个空位)

  2个空位你是怎样得到的?(板书:5-3)

  师:可现在有4个空位,要替换几次?2次可以怎样算?(板书:4÷(5-3)=2)

  师:我们把大船替换成小船,替换了2次就可以得到哪种船的只数?为什么?

  (大替换成小,替换了2次就有2只小船。)(板书:小)

  (3)假设全是小船

  师:也就是说大船几只?小船呢?

  15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3×5=15人)

  你怎么知道还有6人没坐到船?该怎么办?(把小船替换成大船)

  为什么要把小替换成大?(能多坐2人)

  替换几次?可以怎样算?(板书:6÷(5-3)=3)

  替换了3次就得到3只什么船?

  3、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

  有的同学用了一一列举、列表、画图……

  你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练习

  1、 师:你们都比较喜欢这种方法,那你能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呢?

  出示:六年级同学制作了176件蝴蝶标本,分别在13块展板上展出。每块小展板贴8件,每块大展板贴20件。两种展板各有多少块?

  假设全是( )展板,一共能贴( )件蝴蝶标本。与176件相差( )件标本,每块大展板与每块小展板相差( )件。应把( )展板替换成( )展板,要替换( )次,才能满足176件这个条件。所以,( )展板有( )块,( )展板有( )块。

  师:260件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要把大展板替换成小展板?

  替换6次是怎样想的?

  替换6次就有6块什么展板?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师:你能用假设和替换的策略解决下面一题吗?

  出示:鸡和兔一共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学生汇报做法,说明每一步的想法。

  师:可以怎样检验?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策略?

  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我们在解答时可以灵活选择策略。像今天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直接找到解答的方法,就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先满足一个条件,再进行替换满足第二个条件,最终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6-30

[热门]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7-01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热门]07-0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选20篇)05-13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篇【实用】07-01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篇【荐】07-01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品(15篇)07-01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华15篇)07-01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通用17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