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次函数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
学习目标:
1、能解释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
2、体会本节中图形的变化与 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转化),感受形数 结合的数学思想等。
学习重点与难点:
对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解释和研究问题的数学方法的感受是学习重点;难点是对数学问题研究问题方法的感受和领悟。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是课本P12-P14的内容,内容较长,课本上问题较多,需要你操作、观察、思考和概括,请你注意:学习时要圈、点、勾、画,随时记录甚至批注课本,想想那个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你有何新的发现呢?
二、学习内容
1.思考: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个什么图形?是抛物线吗?为什么?(请你仔细看课本P12-P13,作出合理的解释)
x -3 -2 -1
0 1 2 3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
2.想一想: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吗?如果结合下表和看课本P13-P14你的解释是什么?
x-8 -7 -6 -3 -2 -1 0 1 2 3 4 5 6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呢?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呢
三、知识梳理
1、二次函数 图像的形状,位置的关系是:
2、它们的性质是:
四、达标测试
⒈将抛物线y=4x2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抛物线y=-5x2+1向下平移5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函数y=-3x2+4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y=-3x2的图象;
将y=2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可由 y=2x2的图象。
将y=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 可得到 y=x2+2的图象。
2.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 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 是 ;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是 .
3.抛物线y=-3(x-1)2在对称轴(x=1)的左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 在对称轴(x=1)右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当x= 时,函数y有最 值,最 值是 ;
二次 函数y=2x2+5的图像是 ,开口 ,对称轴是 ,当x= 时,y有最 值,是 。
4.将函数y=3 (x-4)2的图象沿x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将函数y=3(x-4)2的 图象沿y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5.把抛物线y=a(x-4)2向左平移6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y=- 3(x-h)2的图象,则a= ,h= .
函数y=(3x+6)2的图象是由函数 的图象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的,其图象开口向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有最 值是 .
6.已知二次函数y=ax2+c ,当x取x1,x2(x1x2), x1,x2分别是A,B两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相等,
则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 ( )
A. a+c B. a-c C. c D. c
7.已知二次函数y=a(x-h)2, 当x=2时有最大值,且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给出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一些性质,只是研究函数的方法都是按照函数解析式---定义域----图象----性质的方法进行的,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作用是让学生借助于熟悉的函数来进一步学习研究函数的更一般的方法,即: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来推断函数图象。它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站在新的高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从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从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方法。
二、目标分析
按照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二次函数,理解和掌握从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方研究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分组合作、积极探索的氛围中,掌握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出发去认识函数图象的高度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等。
三、教法学法分析
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从教师的角色突出体现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经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师生互动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这方面,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方法等一系列活动为主线,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探究,巩固方法
强化训练,加深理解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环节1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形状,在学生回答后,以有必要再重复吗?编者的失误?还是另有用意呢?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感觉很疑惑的时候马上进入环节2:试作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目的是充分暴露学生在作图时不能很好的结合函数的性质而出现的错误或偏差问题,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性。在学生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如何利用函数性质的研究来推断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象,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师生互动、探究新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引用课本所给的例题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并作出总结发言。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目标或暴露出在尝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分析障碍,即不能很好的把握函数的性质对图象的影响,不能把抽象的性质与直观的图象融会贯通,这样便于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难点,各个击破,最终形成知识的迁移。在学生探讨后,教师选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其他小组作出补充,教师引导从逐步完善函数性质的分析。其中,学生对于对称轴的确定、单调区间及单调性的分析阐述等可能存在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解析式的分析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得到分析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把函数的性质完善。之后进入环节3:再次让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强化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图象的关键。进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新的认知体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图象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等问题,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惑,进入第4个环节:教师要简单说明这是研究函数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性质,是函数的凹凸性,后面我们将要给大家介绍,同学们可以阅读课本第110页的探索与研究。这样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自主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以上环节完成后,进入第5个环节:让学生对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然后推断函数图象的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抽象、概括,得出研究函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使问题得以升华,拓宽学生的思维,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最终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化与发展,由此让引导学生进入独立探究,巩固方法的阶段。例2在题目的设置上变换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将会目标明确地进行函数性质的研究,然后推断出比较准确的函数图象,使新知得到有效巩固.
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但对二次函数中系数a、b、c的对二次函数的影响还有待提高,为此我把课本中的例3进行改编,引导学生进入强化训练,加深理解阶段。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对奇偶性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
第五个阶段:小结归纳,拓展深化。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二次函数和掌握函数的一般研究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总结。在你对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方面教师要引导、拓展,明确今天所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研究函数性质图象的一般方法,对于一些陌生的或较为复杂的函数只要借助于适当的方法得到相关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出函数的图象,从而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定格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函数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布置作业,提高升华,作业的设置是分层落实.巩固题让学生复习解题思路,准确应用,以便举一反三.探究题通过对教材例题的改编,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六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得以迁移内化。而最终的探究作业又将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对二次函数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从而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总之,这节课是本着“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理念来设计的。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
(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2、猜想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
二、学习新知
1、问题1: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1的'图象,并加以比较
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
同学试一试,教师点评。
问题3: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既y)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观察两个函数图象,说出函数y=2x2+1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顶点坐标,函数y=2x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0),而函数y=2x2+1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1)。
师:你能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2+1的一些性质吗?
小组相互说说(一人记录,其余组员补充)
2、小组汇报:分组讨论这个函数的性质并归纳: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1。
3、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2与函数y=2x2的图象,再作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具有什么关系?
2、你能说出函数y=ax2+k具有哪些性质?
四、作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1)y=-2x2与y=-2x2-2;的图像
五、板书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7
学习目标:
1、经历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的过程,体会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思想方法;
2、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学习难点:
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叙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有哪几种形式?
2、叙述抛物线y=ax2 y=ax2+bx+c、y=a(x—h)2+k 的对称轴与顶点坐标。
3、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 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 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 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 个条件:如果要确定二次函数 的关系式,又需要 个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二、探究活动
(一)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某建筑物采用薄壳型屋顶,屋顶的横截面形状为一段抛物线。他的拱宽AB为6m,拱高CO为0。9m。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这段抛物线所对应的二次函数表达式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2)、B(1,0)、C(—2,3),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
(师生共同探讨用待定系数法求表达式的方法)
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6),且该图象经过(2,3)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说明用顶点式的必要性)
(三)练一练
1、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 且与y轴交于点(0,—3)
(2)已知图象顶点在原点,且图象过点(2,8)
(3)已知图象顶点坐标是(—1,—2),且图象过点(1,10)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2。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须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问解决了吗?
四。自我测试
1。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求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已知二次函数 的图象经过(1,0)与(2,5)两点。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1)(0,—2)(1,1)
(1)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 这个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值是多少?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
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例:小丽是一个近视眼,整天眼镜不离鼻子,但自己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眼镜配制的原理,很是苦闷,近来她了解到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的`焦距为x(m)成反比例,并请教师傅了解到自己400度的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m,可惜她不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以她写不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我们大家正好学过反比例函数了,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呢?
反比例函数在生活、生产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矩形中S一定,a和b之间的关系?你能举例吗?
二、例题精析
例1、见课本73页
例2、见课本74页
例3、某气球内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球体积V(米3)的反比例函数
(1)写出这个函数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为0.8m3时,气球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三、课堂练习课本P74练习1、2题
四、课堂小结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五、课堂作业课本P75习题9.3第1、2题
六、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
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例:小丽是一个近视眼,整天眼镜不离鼻子,但自己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眼镜配制的原理,很是苦闷,近来她了解到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的'焦距为x(m)成反比例,并请教师傅了解到自己400度的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m,可惜她不知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以她写不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我们大家正好学过反比例函数了,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呢?
反比例函数在生活、生产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矩形中S一定,a和b之间的关系?你能举例吗?
二、例题精析
例1、见课本73页
例2、见课本74页
例3、某气球内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球体积V(米3)的反比例函数(1)写出这个函数解析式(2)当气球的体积为0.8m3时,气球的气压是多少千帕?(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练习课本P74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课本P75习题9.3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更多初二数学教案,请点击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0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借助正余弦函数的诱导公式推导出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3、掌握诱导公式在求值和化简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及应用
【学习难点】
正切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观察课本38页图1-46,当- 414 < 414 < 414 时,角 414 与角2 414 的正切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公式:
tan(2 414 )= tan(- 414 )= tan(2 414 )=
tan( 414 = tan( 414 =
2.我们可以利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问题,参考下面的框图,想想每次变换应该运用哪些公式。
414
给上述箭头上填上相应的文字
二、合作探究
探究1 试运用 414 , 414 的正、余弦函数的诱导公式推证公式tan( 414 和tan 414 .
探究2 若tan 414 ,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求角 414 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
探究3 求 414 的值.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tan( 414 = -tan 414 B tan( 414 = tan 414
C tan(- 414 )= -tan 414 D tan(2 414 )= tan 414
2求下列三角函数数值
(1)tan(- 414 (2) tan240 414 414 (3)tan(-1574 414 )
3化简求值
tan675 414 + tan765 414 + tan(-300 414 ) + tan(-690 414 ) + tan1080 414
四、课后延伸
求值: 414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xxx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xxx象。
(5)、请利用xxx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xxx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3、如xxx5-9,正比例函数y=k1x的xxx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xxx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习题5.4 1、2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2
【学习目标】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
3、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学习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互动设计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则称x为,y叫x的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当时,称为正比例函数.
3.一条直线经过点(2,3)、(4,7),求该直线的解析式.
以上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
(二)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如图K-3-8,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点A(-4,-3),B(2m,y1),C(6m,y2),其中m>0.
(1)当y1-y2=4时,求m的值;
(2)过点B,C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点D,点P在x轴上,若△PBD的面积是8,请写出点P的坐标(不需要写解答过程).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文练习
1.下面关于反比例函数y=-3x与y=3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中一个函数的图象可由另一个函数的图象沿x轴或y轴翻折“复印”得到[
B.它们的图象都是轴对称图形
C.它们的图象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D.当x>0时,两个函数的函数值都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3
一、教学类型
新知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其奇偶性。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指数函数。指数函数(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的规定:
(2)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板书)
(3)关于是否是指数函数的判断(板书)刚才分别认识了指数函数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指数函数,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最后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xxx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xxx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xxx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xxx象的位置或xxx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xxx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xxx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xxx,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xxx”,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xxx)、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02-07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06-24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荐)06-30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优秀]06-30
(优选)二次函数数学教案06-30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15篇)03-01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15篇02-07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通用15篇03-01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