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

时间:2024-06-30 15:54:58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精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精选)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习四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表面涂有颜色的小正方体的各种情况以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结构美,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探索并发现几何体表面涂色情况的变化规律。

  2、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表面涂色且棱长被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方体(出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图,)看,这是一个正方体,我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来展开!揭题。

  二、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一)探究1: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如果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的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1)想一想:能切成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2)看一看: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色。

  (3)得出结论: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分成了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

  2、过渡:猜一猜,如果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4份……结果会不会也这样?

  (二)探究2: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再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像这样切开后,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一共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

  (学生看课件说后,教师板书:3?=27,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

  2、自主探究:

  (1)观察猜想: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把猜测写在实验单上表格1)

  师:根据学生猜测板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猜的对不对呢,打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实验验证一下。

  (2)实验设计:你认为可以怎样来实验?

  (3)动手实验:

  ①提出实验要求:

  A、找一找: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B、数一数: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如果需要可以拆一拆)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指导让数的小组先汇报,再让算的小组汇报。)

  ②汇报演示:(按上面的顺序,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达成共识。③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 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板书:8);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有12个(板书:12);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有6个(板书:6)。

  3、回顾过程:

  刚才我们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知道了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知道的?板书: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板书:找、数)、得出结论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把棱平均分成3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如果把棱平均分成4份呢。

  (三)开放探究3: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3面、2面、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模型)

  2、自主探究:

  (1)提出实验要求:

  请你按前面的方法

  A、猜一猜: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各有几个?

  B、找一找。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可以用算的方法)

  (2)汇报演示:

  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可以提示:除了一个一个数出个数,还有什么快速的方法知道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达成共识。

  后比较方法: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小组是根据位置的特点算出来的,你更喜欢谁的.方法?喜欢的理由?)

  (3)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每条棱上有2个,12条棱共24个,为了更清楚地表示24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写成(板书:12×2=24);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每个面有4个,6个面共24个(板书:6×4=24)

  (四)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时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那把棱平均分成5份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填一填实验单。

  汇报演示:找好了吗?达成共识。(很快)

  得出结论并板书。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5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和板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一下)

  三、观察比较、归纳规律。

  1、观察课件和板书,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分2个层次)

  引导学生对比三次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后得出规律:

  第1层次: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都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棱中间;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面中间。(板书:顶点、棱中间、面中间)

  第2层次:怎样确定一条棱上有几个小正方体2面涂色;怎样确定一个面上有几个小正方体1面涂色。(说清楚归纳和发现规律的思考过程)

  2、师:如果把棱平均分成6份、7份、9份、10份你能知道每种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了吗?还需要一个一个来研究吗?有什么好办法让人一下子看出其中的规律呢?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用式子分别表示n和a、b的关系吗?

  a= 12(n-2) b=6(n-2)?

  3、(修改完板书成:把6×9、6×4、6×1改写成平方的形式。

  12×1=12,6×1=6)

  4、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1) 先猜一猜

  (2) 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3个

  四、回顾过程,反思得失。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它们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各种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有关。)

  2、把找、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这些规律的?(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0----40㎞

  1. 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 ,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10÷1/500000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2. 教学例3。

  (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 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 汇报,交流。

  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求出图上的长度

  80×1/1000=0.08m

  0.08m=8㎝

  图上的宽=60×1/1000=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辅导记录:学习用比例尺解决问题后,要求学生必须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个别学生图简便,直接用算术法,而忽略了比例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单位换算是最容易出错的。

  补充练习:

  比例尺

  1、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在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3、有一种手表零件长5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4、从海口到三亚全长340千米,如果将它画在1:50000的地图上,约是( )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5、一块长方形的地,长75米,宽30米,用1/1000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长画( ),宽画( )。

  6、大新小学体育场长150米,宽80米,请用1/10000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并求出图纸上的体育场的面积是多少?

  7、在长28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画学校的平面图。校园东西长520米,南北宽320米。用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运动场长150米,在图上应画多长?

  8、在比例尺是1:400的地图上,量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填空:

  1、如果 a×3=b×5,那么 a∶b=( )∶( )。

  2、1:20xx的图纸上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 )公顷。

  3、一个精密仪器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50:1,图上长5厘米,实际长( )厘米。

  4、将2、5、8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 )。

  5、如果x÷y = 712 ×2,那么x和y成( )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 )比例。

  6、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 )厘米。

  7、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8、、A的 与B的 相等,那么A∶B=(  )∶(  ),它们的比值是(   )。

  9、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3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10、甲乙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比是7:3,甲乙齿轮的转数比是(    ).

  11、在一张比例尺为1∶3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房间的长是2厘米,宽1.5厘米,这个房间的实际长是( )米;如果有一条道路的长60米,画在这张图纸上应画( )厘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5

  教学内容 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书上41页例题6及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线段图,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间的数量关系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你们能借助线段图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2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我们都不知道,那怎样设未知数?(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3请你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了x分,则上半场

  得了2x分。

  x+2x=42

  3x=42

  x=42 ÷3

  x=14

  42-14=28(分)

  问题:

  ①如果设下半场得了x分,那么我们把谁看作是单位“1”?

  ②如果把下半场得分看作单位“1”,那么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几倍?

  ③应该怎样设未知数?说说你列的方程。

  (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三)小结

  问题:我们依据题意画出了相同的线段图,找到了相同的等量关系,为什么同学们列出的方程不一样呢?

  (四)回顾与反思

  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方程,分别求出了上、下半场的得分,那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44页练习九,第3题、第4题。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6

  指导过程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7

  一、课前欣赏

  (课件出示书上第99页“你知道吗”中的图片)让学生一起欣赏。

  【设计意图:课前组织学生欣赏日常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圆无处不在,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瓶可乐)

  师提问:如果有八个同学分别站在这八个红色的点上(这八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每人拿一个相同的圈同时来套这瓶可乐,谁先套上谁赢,你觉得公平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每个人离可乐的距离不相等。

  接着课件依次演示八个人站成正方形的情形,让学生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每个人离可乐的距离还是不相等。

  接着课件依次演示八个人站成正八边形的情形,让学生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他们每个人离可乐的距离是相等。

  最后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全班的同学都同时来套这瓶可乐,他们最终会围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才公平呢?学生猜出是一个近似的圆形!

  课件出示许多个点围成的一个近似圆形,可乐放在中间。

  师指出:为什么站成圆形来套这瓶可乐就公平了呢?圆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圆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入手,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提出思考的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实物画圆

  师:圆的美,光靠看是不够的,咱还得动手来画。因为,画圆的过程,正是我们体会它的特点、发现它的美的过程。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画圆比赛,看谁画得最快?(教师巡视,发现画的快的.同学大部分是借助实物画圆。)

  教师请画的快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师指出:借助实物画圆速度很快,这是它的优点,而且生活中的圆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那它有缺点吗?

  师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实物来画圆,它的大小是固定的,比如说如果你用一元硬币画圆,就只能画这样小小的圆。它只能画固定大小的圆,这就是它的缺点。

  2、生活中画圆

  师组织学生观看操场画圆的视频。

  3、圆规画圆

  师提问:刚才我们发现借助实物只能画固定大小的圆。有什么好方法改进这个缺点?

  师简单介绍圆规。

  师引导学生在白纸上尝试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教师巡视。)

  师鼓励学生绝大多数同学画得都很棒。

  (展示优秀作品)。请学生说说画圆的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相机提问:根据你的画圆经验,你认为画好一个圆要注意什么?

  (针尖不能动,两脚叉开的距离不能变,旋转时速度快一些,不然导致两脚叉开的距离改变)

  师引导学生比较操场画圆和圆规画圆:刚才我们观察操场画圆中,有一位同学在中间握住绳子,他相当于圆规的什么?有一位老师拉着绳子转圈,这根绳子相当于的什么?

  4、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引导学生观察刚才所画的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本形状,突出圆)

  通过比较,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5、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自学书第96页例2的文字

  师提问: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的效果。

  最后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O 、r、 d表示。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6、探究圆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圆的特征,请小组合作完成,组长在作业纸上记录。

  出示例3: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操作,教师参与学生中讨论。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依次展示,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实物画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借助不同实物画圆,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从实物画圆到用圆规画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优化。在学习圆各部分的名称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看,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基础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十七第1题

  2、拓展练习

  (1)花坛: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吗?能设计成方形吗?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求知欲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并不满足于课本上的那些知识,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拓展学生的知识。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于车轴为什么装在圆心上的认识是不易理解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结合媒体的动态演示,体会当车轮不是圆时,车子行驶的感觉是不平稳的,从而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

  五、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师:刚才我们在做套圈游戏的时候,可乐相当于圆的——圆心,每个人相当于圆上的一点,每个人到圆心的距离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所以站成圆形来套圈是公平的!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对于圆的知识我们只是认识了一部分,只能写上——省略号。(投影:句号、省略号的形状)上面有圆吗?圆真是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定点)圆心0

  (定长)半径r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同一圆内d=2r   r=

  (对称轴)直径d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20页例2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例2是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顺承例1教学,为例3学习路线图打下基础。教材借助同学之间的对话,明确要在图上标出点应先确定方向,再表示距离,需要注意什么等。同时,教材还对参照点、量角、用图上1 cm表示多少实际距离等操作方面的关键点做了渗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并能绘制出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教学难点

  描述任意角度的具体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某个点的位置。教学中以具体情景切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先确定参照点,然后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某个点的位置。教学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再确定,同时注意选取合适的长度标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操作等方法来学习,在合作与自主探究中体验坐标思想,提升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呈现为电视台播报台风警报的场景,播音员播报: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教师提问: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课件播放暂停,出示“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以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景切入,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何确定具体位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预设B 情景模拟法:课件播放某海军海上演习视频,播放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咱们现在来模拟一下海军演练的情况,在演习中需要模仿船员报告自己的准确位置,同时还要及时提供对方的准确位置,才能及时给出准确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按照座位顺序编号,当老师提问到某编号的队员时,对应编号的学生就要及时回答问题。教师再次播放演习视频,但是关闭声音,然后教师根据画面进展,随时提问,同时请下面的同学迅速找出位置并回答。由于学生对于描述位置的要素还未掌握,所以很可能不能准确表达,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追问,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当教师问1号舰在哪里时学生如果只回答在东北方,教师就可以故意指到一个错误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发现,东北方向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不能准确确定1号舰的位置。教师继续追问:要准确确定1号舰的位置,除了方向外,你觉得还需要说清楚什么?学生发现还需要说清楚距离、角度。教师此时揭示课题,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品析:教师通过海军演习画面中,根据报告描绘舰艇的准确位置这一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交流中逐渐凸显准确确定舰艇位置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做铺垫。】

  预设C 游戏引入法:

  师:老师设计了寻宝游戏:在xx同学的西南方向,老师藏了一件宝贝,猜猜看,它在哪儿?

  生1:在xx同学的身边。

  师:一定在他的身边吗?

  生2:不一定,也可能在xx同学的身边。

  生3:还可能在xx同学的身边。

  生4:还可能在xx同学的身边。

  师:通过这次寻宝游戏,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5:宝贝在xx同学的西南方向,有很多种可能。

  师:也就是说要想准确说出宝贝的具体位置,我们只确定西南方向还不是很确切,是吗?你觉得怎样才能准确表示出宝贝的确切位置呢?至此,教师揭示课题,引出学习内容。

  【品析:教师通过学生参与寻宝游戏,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在思考:西南方向的位置比较广泛,我们只能猜测出宝贝的大概位置,对于确切表示宝贝的位置,还需要一定的因素支撑。教师的游戏设计,无形中将游戏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20页例2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

  学生在读题后,提取方向和距离信息。

  B市:A市北偏西30°  200 km

  C市:A市正北方 300 km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标出B市和C市呢?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画图。

  1.师:怎样标出B市和C市呢?说说你的想法。

  (1)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讨论方法: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时,应先找准什么(观测点),再确定什么(方向),最后确定什么(距离)。

  追问:怎样表示距离呢?(明确用1 cm表示100 km)

  (3)尝试画图。

  2.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欣赏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画法,让学生上台展示。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掌握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南偏东30°怎么画?引导学生明确靠近哪个方向就以哪个方向为基准,即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靠近的方向对齐。(课件演示方法)

  2.怎样在图上表示出600 km?引导学生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100 km,初步了解线段比例尺,知道可用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实际距离。

  小结:说说如何确定某点在图上的位置,应注意什么?

  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1.建立方向标。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标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标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品析: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关于方向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作图经验,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完成,在交流反馈时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方式明确作图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内化理解。

  如果你是生活在B市的市民,你最担心什么情况发生?根据信息预测台风到达情况。课件出示信息: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的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时)

  【品析:结合现实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适时了解有关台风的知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学习例2,引导学生讨论例1和例2的不同,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在方位图上标出位于参照点北偏西30°某地的位置?

  学生讨论后明确:确定某地的位置需要重点关注: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以及距离是多少等等。

  质疑二:怎样理解东偏南30°?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偏南30°,指的是以正东方向为起始边向南旋转30°。

  【品析:通过反馈质疑,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标注物体位置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其实大到野外勘察,小到行车走路,方向与距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生活实际中能真正地去应用这些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2.课外延伸。

  在纸上按照确定的长度标准和方位,绘制自家周围的平面图,并说出各个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的位置。

  【品析:通过绘制自家周围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借助课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确定物体的位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必要性,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互化方法。

  2、使学生总结和分析小数、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弄清其推理过程。

  四、教学教法:

  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指导归纳。

  五、教学学法:

  观察讨论,理解归纳,练习反馈。

  六、教学教具:

  1、教具:课件。

  2、学具:学习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引入新课。

  1、填空。

  (1)把0.1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向左移动两位是( )。

  (2)把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向左移动两位是( )。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不化简)。

  3、4= 0.25= 0.375=

  3、把下面各数写成百分数

  9/100 39/100 5.8/100

  4、你能直接

  比较3.14 、3141%、31.4/100的大小吗?

  师:为了便于比较计算,有时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有时要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新知学习第一站:小数化成百分数。

  (1)例1 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要求:

  ①在草稿本上先把这三个小数分别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②再把化出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③想想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转化方法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

  (3)小结转化方法1(贴)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4)请翻开书第80页练习做一做(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97= 0.08= 0.005= 0.132=

  (5)反馈交流(板书)。

  (6)师:请你认真观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7)小结:(贴)。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三)新知学习第二站:百分数化成小数。

  1、例2 怎样把百分数27%、135%化成小数呢?

  要求:

  (1)把书本第80页的例2填空填写完整。

  (2)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转化方法。

  2、反馈交流怎样把百分数27%、135%化成小数呢?

  3、小结转化方法1(贴)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

  4、请翻开书第80页练习做一做(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97%= 8%= 0.5%= 13.2%=

  5、反馈交流(板书)

  6、师:请你认真观察:把百分数化成小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7、小结:(贴)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行了

  (四)解决课前问题。

  1、师: 现在会比较比较3.14 、3141%、31.4/100的大小吗?

  2、师生共同反馈

  方法一:都化成百分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都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1) 5.3%=530 ( ) (2) 82%=0.82 ( )

  (3) 280%=2.8 ( ) (4) 67%=67 ( )

  (5) 0.6=0.006% ( )(6)2=20% ( )

  2、找出相同的两个数连一连。

  3、比较大小

  0.56 ( ) 5.6% 1.6% ( )0.16 5( ) 500%

  4、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课堂总结。

  师:

  1、今天你学了什么内容?

  2、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方法是什么?

  (七)作业。

  《作业本 》第40页

  板书设计:

  1、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0.24=24% 1.4=140% 0.4=40%

  2、小数转化成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

  27%=0.27 124%=1.24 0.4%=0.004

  3、百分数 转化成小数: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利用反馈自主教学的原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设计不能直接比较小数、百分数、分数的大小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使学生主动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必要性。

  2、在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要求的提示主动探究的方法,得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时,采用自学后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关系,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整个探究教学过程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后设计练习采用了判断、连线、比较大小、填空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让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反馈,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2、掌握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连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抽象“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2、分析问题

  (1)已知什么?求什么?

  (2)商品的原价不知道,怎么办?

  3、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决

  (2)汇报思路:找好对应关系

  (3)质疑:可不可以将商品原价假设成1?

  (4)验证:发现可以直接假设商品的原价是1

  4、回顾与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启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91页“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九的9-1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改编、解答、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弄清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2.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关系句填空。

  (    )是单位“1”,苹果树除了有和梨树同样多的数量外,还多(    ),苹果树是梨树的(    )。

  (    )是单位“1”,椅子价钱是桌子价钱的(    )。

  椅子价钱○(    )=(    )

  2.仿照上面例子分析关系句。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出示例1。

  (1)默读例题。

  (2)同桌互说分析思路。理解足球是单位“1”,篮球除了有和足球

  篮球的个数,用乘法计算。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组长检查)一名学生板书:

  (4)反馈、订正、说出不同的列式。

  (5)问:两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共同点是两种方法中都有一步是求20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不同点是:方法一是先求篮球是足球的几倍,再求足球的几倍,也就是篮球的

  加上足球个数就是篮球的个数。)

  2.改编上题,第一个条件不变,只变换单位“1”,即为例2。(改的文字用红粉笔)

  (1)学生默读例题思考,为什么足球和篮球变换位置?

  (2)同桌互说分析思路。

  (3)画图、列式:(在本上做,一生板书)

  方法一:解设篮球有x个。

  (4)三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等于20个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方法二则是先求出足球相当于篮球的几倍,(5)例1和例2的不同点是什么?

  位“1”,用除法计算。)

  3.根据图形编题,出示例3。

  (1)学生默读。

  (2)根据思考题讨论。

  ①你们所编的题谁是单位“1”?为什么以它为单位“1”?

  ②列式。

  ③问例1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例1、例3的单位“1”都是已知的,都是求单位“1”

  (1)根据思考题小组讨论。

  观察算式,你认为谁是单位“1”,为什么?

  (2)学生画图、列式。(方程、算术两种方法。组长检查、辅导,一生板演。)

  (3)反馈、订正。

  方法一:解设篮球有x个

  (4)观察例3、例4与例2、例4的异同点。(小组讨论)

  集体订正:例3和例4的单位“1”不同。例3的单位“1”是足

  数是多少,根据乘法意义用乘法计算;例4的单位“1”是篮球的个数,法意义就要用方程列式,也可根据逆运算用算术法列式。例2例4的相同点: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篮球个数都是所求的,因此根据乘法意义,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或根据逆运算用除法列式。不同点:例2

  于足球的倍数。

  (5)学生自己观察黑板的四个例题,再次观察异同点。(看题、看图、看列式。)

  (6)质疑。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巩固练习

  1.第94页中“做一做”的第1,2题。

  2.第95页第1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内容是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练习课,目的是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明确相比的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所以在教案设计上突出了分数乘除法例题的对比。在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的基础上,改变单位“1”出示例2,通过一改一编,突出了两题的区别。例3的出示是根据图形而编出来的,比直接给出例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思考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找单位区别。例4的出示是根据算式编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及解题思路。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PPT,练习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前置作业

  1.请学生板演知识准备第1题,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2.开火车核对知识准备第2题。

  二、新授(前置作业自主探究)

  1.出示例2,集体交流两个问题。

  (1)谁是谁的1.15倍?(王红完成的是指定个数的1.15倍)

  (2)谁占谁的110%?(李芳完成的是指定个数的110%)

  (3)你是怎样比较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1.15倍是指定个数的1.15倍,110%也是指定个数的110%,所以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三、讨论比较方法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吗?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吗?鼓励学生板演,并展示多种比较方法,对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

  2.根据学生的方法归纳总结

  要想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要么把它们都化成分数,要么把它们都化成百分数。

  (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规范书写。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因为,1.15=115/100=115%,所以1.15>110% 四、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1、2两组完成0.3的改写,3、4两组完成0.248的改写,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核对,表扬鼓励。

  2.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几个等式

  0.3=30%

  0.248=24.8%

  1.15=115%

  问:把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归纳完善:左边小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就成了百分号前面的数。比如将0.24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成了24.8,就是24.8%百分号前面的数。

  师:你能根据这一发现直接将小数化成百分数吗?

  学生尝试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改写方法,重复规律。

  2.师:反过来看,怎样将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呢?

  生总结方法,教师帮助归纳完善。

  3.尝试练一练的第2小题,请生口答,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4.师:看来百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有一定的规律,谁能说说其中的规律呢?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可以将百分号前面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百分号。将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可以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师巡视并批改。

  2.课堂练习。

  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十四弟14题和15题。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怎样比较1.15和110%的大小呢?

  (1)1.15=115/100=115%,所以1.15>110%

  (2)110%=110/100=1.1,所以1.15>110%

  0.3=30%

  0.248=24.8% 比较: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把

  1.15=115% 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1.1=110%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5—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学习《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折、量、画的手段,在动手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

  2、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学生自带一两个轮廓为圆的小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7页的主题图,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题图看谁在这幅图上找到的圆多?学生汇报,(车轮、花坛、水池??)

  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谁还能举一些外形是圆的物体?学生汇报(钟面,??),老师也找了一些圆,我们一起来分享。

  3、引出课题,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密切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的认识”。

  4、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出示圆片图形:

  (二)、探索新知,动手发现

  1、“我能画”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不限定用圆规)(学生用圆柱、三角板中的小圆、直尺中小圆、茶杯盖??)

  (1)先自己在纸上画圆,再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画圆的方法。

  (2)小组交流:比较你组内的画法,你觉得哪种更好?

  2、自学课本第58页,找出有关的关健词,并把重点的或要注意的地方做上记号。

  3、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4、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小结: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出示“圆上、圆内、圆外”让学生理解。

  (三)、认识圆的特征

  1、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设

  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相互交流、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

  (四)、教学用圆规画圆

  1、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2、判断是非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书本P60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1、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d=2rr=d/2

  ㈡、圆的特征:

  1、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2、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3、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研训小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5

  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专项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是临时加入的一课时,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着重复习基本的三类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我们主要让学生掌握找准对应份数,用归一法来解答此类实际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后,我们还安排了一些比较难的、容易出错的习题,帮助学生建构按比例分配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沟通联系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区别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类、比较、归纳等的数学学习能力。

  4、培养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搜集与分析信息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题型和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归纳三类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

  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其中的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做一个专门的复习。

  1、请同学们看黑板,黑板出示:六(1)班男、女生人数比是3:2

  师:根据男女生人数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男生3份,女生2份,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2、你能再添一个条件并提出问题,成为一个应用题吗?小组合作完成,看有多少种方法。

  交流:根据学生叙述师板演出按比例分配三种类型

  (1)、六1班有50人,男女生的比是3:2,男女生各有几人?

  (2)、六1班男生有30人,男女生的比是3:2,女生各有几人?全班有多少人?

  (3)、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20人,男女生的比是3:2,女生各有几人?全班有多少人?

  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都告诉了我们男女生的比,第一题已知的是总量,第二题已知的是部分量,第三题已知的是相差量。)

  3、那么这些题目该怎么解决呢?

  (1)、先来说说第一题该怎么解答?强调:这里的总量50人对应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数,再看问题对应几份?

  (2)、第二题中的部分量30人对应多少份?怎么求每份数?问题对应几份?

  (3)、第三题中的相差量20人对应几份?怎么求每份数?问题对应几份?

  4、小结方法。

  像刚才这三道题目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我们该如何来解答这类应用题?

  交流方法:不管是总量比、部分比、相差比的应用题都是先找到题目中的已知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每份数,再看问题所对应的份数,求出问题。

  着重强调:主要是两次找对应份数,一次是找已知量的对应份数,一次是找问题的对应份数。

  二、找对应份数专项练习

  从刚才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解决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找找这些语句中的对应份数。

  1、现在有121克药水,它是由药粉和水按1:10的比配制而成的。

  药粉对应()份,水对应()份,药水对应()份。

  2、学校买来3包少儿读物,每包50本,按7∶8分给五、六两个年级。

  3包少儿读物有()本,它对应()份。

  3、饲养场养的鸡、鸭、鹅只数的比是5:3:2,已知鸡与鸭共养了1600只。

  1600只对应()份,如果鸡、鸭、鹅共养了1600只,1600只对应()份

  4、老年教师28人,中年教师35人,青年教师42人,按人数比选拔15人去参加座谈会。

  15人对应()份

  5、长方形的周长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

  30厘米对应()份。5份对应()厘米。

  6、一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180度对应()份,180度对应()份

  三、解决实际问题

  1.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3:400。

  (1)要配制1612克这样的药水,药粉需要多少克?

  (2)用48克药粉,可以配制成多少克药水?

  (3)600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克?

  只列式不计算。第一题注意求出每份数之后不要忘记乘以3.

  2.果园里的`桃树与苹果树的比是3:5,苹果树比桃树多种了320棵,果园里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320棵对应几份?注意问题求的是什么,问题的对应份数是多少?

  3、一种混凝土是由水泥、黄沙、石子按2:3:5的比配制而成,要配制120吨这样的混凝土,三种材料各需多少吨?如果这三种材料都有18吨,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剩多少吨?石子呢?

  这里的18吨应该对应几份?当黄沙全部用完的时候水泥和石子各式怎么样的情况?

  四、拓展练习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0厘米,其中两条边的长度比是1: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多少厘米?

  不同的两边之比,周长所对应的的份数也不同,而且必须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有可能只有一种成立的情况。

  2、用56米长的竹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鸡圈,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鸡圈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注意有两种情况,必须把两种情况都算出来才能知道哪种面积更大。

  3、甲箱有100个苹果,乙箱有80个苹果,从甲箱中拿出多少个放入乙箱后,甲、乙两箱的个数比是7:11?

  两箱苹果都在变化,这时要找出其实总箱数不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复习

  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3:2

  1、六1班有50人,男女生各有几人?(总量比)

  2、六1班男生有30人,女生各有几人?(部分比)

  3、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20人,女生各有几人?(相差比)

  已知量对应几份每份数问题对应几份求出问题

  作业设计: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1:2:3,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2、开学前六年级三个班共领了练习本532本,六1班有40人,六2班有48人,六3班有45人,按三个班的人数比将这些练习本分配给三个班,三个班各应分得多少本?

  3、用14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3:4,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小明期末考试语数外三门的平均分是75分,语数外三门的分数比是8:8:9,他期末考试三门各考了几分?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0厘米,其中两条边的长度比是1: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多少厘米?

  6、用56米长的竹篱笆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鸡圈,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鸡圈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7、甲乙丙三人合作制作一批600个的零件,甲完成了这批零件的20%,余下的由乙丙按5:3来完成,乙、丙各完成了多少个零件?

  8、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和苹果树,桃树与梨树的比是4:3,梨树与苹果树的比是2:5,三种树共有1450棵,三种树各有几棵?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8-22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1-0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6-30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09-2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