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1 09:05:29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第9页例2、“试一试”和练习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学会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2、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关系,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训练

  用竖式计算。(投影出示)

  87÷30 67÷20 42÷30

  分组计算,让三名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注重强调商的书写位置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校新买来380根跳绳,每班分30根。可以分给多少个班,还剩多少根?)

  提问: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算式。教师板书:380÷30。

  (3)引导估计。

  提问:在算出结果前你能先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估计情况。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估计的情况和方法。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相机穿插提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可能的估计方法和结果:①每班分到的根数比10根多;②每班分到的根数比20根少;③分的'根数的范围在10到20之间。

  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小结:看来380÷30的商是两位数,是十几。

  (4)探索笔算方法。

  谈话:380÷30结果究竟是多少呢?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请同学们联系刚才复习题中的38÷30的计算方法,想一想380÷30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思考后进行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注重了解学生尝试计算。

  “试一试”:425÷30 425÷50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这两题,同时让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集体讲评,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组织比较: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商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一位数)

  提问:同样是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一个商是一位数,而另一个则是两位数呢?(前一题是前两位够除以除数,所以商在十位;后一题前两位不够除,所以要用前三位数去除以除数,因而商在个位)怎样辨别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还是不够除呢?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想一想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怎么计算?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指名概括,最后师生共同作比较完整的口头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或等于被除数,就先在商的十位上写商,然后继续除;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在商的个位上写商。

  (5)“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写在书上,然后订正。

  2、练习二第7题。

  先做第1组两小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提问:这两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商的首位书写的位置)完成其他各题。

  四、课堂小结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9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 角的度量

  第1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难点: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为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

  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

  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5.认识角。

  (1)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

  角通常用符号“∠”表示。(注意与小于号“<”区别)

  记作:∠1 记作:∠2

  读作:角1 读作:角2

  (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用角的符号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各种线会经常出现;通过画图、对比很快找到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真正理解角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活动情境中体验事件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则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加以描述。

  3.在简单的猜测和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激发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能用自己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难点】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学情分析、设计理念】

  四年级学生上课纪律良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猜想一类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精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2.课标指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3.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喜欢玩哪些游戏?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2.抛硬币,初步感知

  (先请学生观察硬币,说明正面、反面)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

  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老师先抛一次验证。

  3、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先猜一猜,再抛。每人抛2次,用你喜欢的方式统计。

  4.小结:师:不论怎么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可能会正面朝上,也可能会反面朝上。

  师:请同学们用可能说说抛硬币的情况。

  二、活动探究,体验发现

  1.体验可能:

  师:在装有3个白球和3个黄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每人摸一次。(摸球游戏)

  师:从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验不可能:

  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

  生1:不能摸出黑球,因为盒子里只有白球和黄球。

  生2:盒子里根本就没有黑球,所以不可能摸出黑球来。

  师: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

  生1:不可能摸出绿球。

  生2:不可能摸出蓝球、红球和紫球。

  生3:不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球。

  生4:除了黄球和白球,别的颜色的球都不可能摸到。

  3、体验一定:

  教师出示一盒球,摇晃均匀,请学生先猜再摸球。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生1摸出的是白球。(猜对的.学生异常兴奋,继续猜,有人猜可能会是白球,还有人猜可能会是红球,个别人依然坚持别的颜色)

  生2摸出的还是白球。(猜对的学生更加兴奋)

  生3摸出的依然是白球。(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说明原因)

  生答:我知道下来摸出的还是白球。因为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师:怎么装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

  生1:盒子里装的全是白球。

  生2:盒子里只装白球,其他颜色的球都不装。

  4、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拓展):

  (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往盒子里装入6个白球和1个蓝球。)师:同学们猜一猜,摸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请5位学生摸球,并将结果统计在黑板上)

  师: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可能会摸出白球,也可能会摸出蓝球。

  生2: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蓝球的次数少。

  师追问:为什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而蓝球的次数少?

  生1:因为盒子里白球多,蓝球只有一个。

  生2:盒子里有白球、蓝球,所以白球、蓝球都有可能摸到;但白球数量多,摸到的次数就多,蓝球数量少,摸到的次数就少。

  师小结:好。盒子里的白球数量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大,次数就多;篮球数量少,摸到篮球的可能性就小,次数就少。

  三、实践应用

  1.连一连

  找朋友游戏

  刚才,我们小朋友玩了摸球的游戏,小淘气、笑笑和机灵狗它们也玩了这个游戏,如果它们分别从盒子里摸一个球,你们判断一下,会是什么结果呢?(出示书中的练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2.转一转,比一比

  3.练一练

  4.看图说话:(拓展)

  (一位小男孩正在踢球,球飞向玻璃窗,窗下走着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子。)

  师:同学们说一说画上谁在干什么?

  师:想想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1:球可能会打碎玻璃。

  生2:球可能会反弹下来砸到老奶奶和小孙子。

  生3:球可能会跑进别人家里,砸坏电视机或其他物品。

  生4:球可能会打碎玻璃,玻璃掉下来会弄伤老奶奶和小孙子。

  生5:砸坏了人家的东西要赔。

  生6:砸伤了老奶奶和小孙子得赶快送医院。

  师:可能发生这么多危险的事情,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生1:不要在花园踢球。

  生2:应该找没人的地方去踢球。

  生3:应该到比较空旷的地方去踢球。

  生4:到体育馆去踢球,就不会伤到别人。

  生5:千万不能到马路上去踢球,太危险!

  四、总结谈话

  点拨联想

  1、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妈,好吗?

  五、作业

  小调查,数学书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他们乐学、善学。《抛硬币》这节课在这方面作了大胆、合理的尝试。

  一、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生活化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其生活性、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心理特征、爱好倾向和思维特点,使学生容易形成认知结构,自主建构,深刻领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抛硬币、摸球、选礼物、装球、估算、看图说话等多样化的活动情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趣盎然的活动空间(有游戏、活动、生活),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与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动情趣和创造活力。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操作验证,体验感悟,获取数学知识。

  二、经历探究体验,转变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标》的重要理念精髓。传统数学教学方式过分单一、枯燥,强调讲练结合,缺乏生机与活力,而现代数学教学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历体验,自主构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猜测探索,体验成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本节课中,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操作,探索可能性,体验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能从统计的结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全新发现,就是学生的创造。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探索---体验---感悟之后,感受数学的趣味本质,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培养了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注重学科整合,渗透人文精神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构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中,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获取新知。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创设各种不同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主动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更容易突发奇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再实践验证,发现规律,体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便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看图说话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情景:一位小男孩正在花园踢球,球飞向三楼住户的玻璃窗,窗下走着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子。引导学生说图意,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小男孩提建议,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建议,让学生更多地感悟到生活中各种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关爱他人,不要做损害他人的事情,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此时此刻,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感受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3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

  【教学目标】: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如下:

  亿级 万级 个级

  ……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30000 4301200 4001052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九 五十六 九百零三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1)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3)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自主探究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写法,对于亿以内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而且要会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4。

  (1)投影出示例4。这些数你会写吗?

  (2)组织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试着写数,并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写数。主要让学生弄清:这些数有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怎么写?数位上没有单位的怎么办?同时结合数位顺序表帮助写数,边讲解边演示。

  3.师生共同小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1)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万级上的数怎样写?什么时候写0?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共同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A.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B.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2)练一练:教材第7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困难生,然后投影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一”第4题。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一”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议一议:读数和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使学生明确:

  相同点: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

  不同点: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现生活中的大数,又借助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运用学生思维迁移的习惯,把知识进行了延伸,让学生理解知识间是相关联的,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课题:

  亿以内书的读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并掌握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并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零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8、3070、6407、1003、280000、24600、6407000、10030040

  2、这些数(前四个)你会读吗?(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探究新知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那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数,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分级方法:

  5、 总结:什么是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大小也不同。要区别于计数单位。

  6、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从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

  280000、24600、6407000、10030040、30700000

  (1)、学生小组内试读。

  (2)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怎样读起来方便?

  (重点让学生感受分级读数的好处)

  (3)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二页的做一做。

  2、第3页的做一做。

  3、组内读一读小组成员搜集的信息数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出发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游戏,比一比谁算得快

  师:老师发现刚才不少同学都计算 的特别快,你们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如果用加法计算出结果,要怎么列式?说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题都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必须要有几个相同的加数,我们才能够用乘法来计算。

  出示:7+7+7+7+7=?

  10+10+10+11+11=?

  78+78+78+……+78=7878

  观察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题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得到的。

  每一题都能改编成一道乘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计算更加简便。

  学生改写算式:3×4 =12

  6 ×6=36

  78×101=7878

  小结:所以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号的左右两边我们称为因数,结果我们称为积。

  二、探究阶段

  1、理解除法的定义

  出示:除法也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面积,如何来计算它的宽?

  列式:

  b =S÷a a =S÷b

  =18÷6 =18÷3

  =3 =6

  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一组乘除法算式:

  板:

  6×3=18

  18÷3=6

  18÷6=3

  根据前面乘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 板书:

  9×7=63 63÷9=7

  63÷7=9

  5×3=15 15÷5=3

  15÷3=5

  8×2=16 16÷8=2

  16÷2=8

  什么是除法:

  板: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乘除法关系:

  师:到底乘除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积就是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2个因数分别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

  师: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或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

  三、求解乘除法中的未知数

  1、因数的求法:

  出示:

  12×11=132

  12=132÷11

  11=132÷12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5×T=200 R×392=392

  完成课本P5练习题(课堂练习本)

  求未知数x

  x ×23=276 72×x=360

  25×x=5025 x×17=3519

  2、被除数、除数的求法:

  出示:

  273÷13=21

  273=21×13

  13=273÷21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x÷42=42 144÷S=12

  完成课本练习P5

  求未知数x

  x÷9=18 735÷x=7

  1632÷x=8 x÷73=37

  3、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2)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3)用三角板拼角

  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4)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画指定度数的角。

  65度、100度、155度、

  6)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书本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生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二、探究新知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4/3)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升

  7升=()毫升

  90000毫升=()升

  80升=()毫升

  72000毫升=()升

  840升=()毫升

  【在教材中没有出现单位的换算,但是既然学习了容积的单位进率,那么单位的换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增加单位换算这一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许多单位的换算,知道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所以放手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反馈交流)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升

  80升-72000毫升=()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毫升

  72000毫升+8升=()毫升

  56000毫升-43升=()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对于不同单位的加减法,教材中也没有出现,但在配套练习册第7页的第一题就是不同单位的加减法计算,虽然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会了长度单位的加减法、重量单位的加减法等,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许学生会做,但这毕竟是容积单位的加减法,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所以增加了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题1教材中是“在2500毫升浓缩橙汁中加10升水,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这样把学生的思维框死了,只能用毫升作单位,而将“2500毫升”改编成“3000毫升”,问题也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和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看上去这两个问题没多大区别,但紧跟着又一个问题出现:平均分给15名同学,这时就要学生自己来选择刚才用毫升还是用升作单位,用毫升可以直接解答,用升就必须先化单位再计算,这就是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

  条件来进行计算。题2的数据同样只有一种方法进行解答,教师上课时可以改变数据来使解题方法灵活】

  三、综合运用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秋游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的牛奶和200()的面包。然后走到离家1.5()的学校。8()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高的长颈鹿、5()重的大象等。

  【容积单位学习后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单位名称已经基本学完了,也学了很多,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等,在这里设计秋游这个小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将以前学过的单位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了解学过的各种单位名称。】

  今天天真热,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

  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同桌讨论交流,最后反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14-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的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练习四第14题,口算下面各题。

  320÷80 120÷60 100÷50

  140÷20 90×6 80÷40

  630÷70 720÷90 280÷70

  学生先默算,再指名口答。

  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二、笔算

  1、练习四第15题。

  (1)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6题。

  (1)出示第一组的两题:

  612÷18

  552÷18

  (2)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最高位是几。

  (3)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6)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面两组题。

  648÷32 845÷23

  608÷23 845÷28

  3、在作业本独立完成第17题。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18题。

  (1)指名读题。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练习四第2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思考题

  1、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2、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当除数前两位够除时,商要写在十位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二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激趣导入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

  2.学生列式:380÷30(板书)

  3.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三、探究交流

  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笔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笔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怎么来的。接下去怎么算。

  (3)同学们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师小结,补充完整。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时都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不够除时,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如果有余数,要和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再除。

  四、拓展应用

  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演。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练一练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3题,4题,5题。

  教后记: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题,“试一试”,第4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二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2、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3、提问:42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引出课题: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二、自主设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

  1、怎样口算。

  2、怎样笔算。

  3、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

  ……

  三、探究交流

  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笔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

  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

  30怎么来的。…

  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师小结,补充完整。

  四、拓展运用: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演。

  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五、布置作业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在之前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学习,学生能及一反三学习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但亿以内数的数位较多,要让学生知道先分级再读数,减少错误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1、请读出6020:

  2、读出60200000:

  3、读出60206020

  4、读数位较多的数时,要先做什么?怎样做?

  5、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60206020

  6、回忆亿以内数的读法。(请一名学生回答,全班一起读)

  活动2:【讲授】新授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读出来吗?可让知道的学生试一试。

  生活中有比亿更大的数吗?举例说说。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了解: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 0000 0000美元。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了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活动3:【练习】练习

  (1)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读作:六百一十亿?(√)

  236 0509 0008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xx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哪个0没读?为什么?)

  (3)选择正确答案

  下面各数一个0都不读的是( E ),只读一个0的是( B ),要读两个0的是( C ),要读三个0的是( A、F ),要读四个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xx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0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知识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单运用。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