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1 11:32:0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华(15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无限不循环小数;求算术平方根的更一般的方法——用有理数估算、用计算器求值。

  2、内容解析

  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引入,教科书是通过用有理数估计的大小,得到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进而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结论。发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运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的过程。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通常利用与被开方数比较接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来估计这个被开方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这种估算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是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使用计算器可以求任何正数的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不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器品牌,参考使用说明书,学习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估算,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能用估算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会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理解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

  2、目标解析

  (1)学生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感受这是不同于有理数的一类新数;对于估算,学生要会利用估算比较大小;了解夹逼法,采用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一个数的范围。

  (2)学生会概述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程序(按键的顺序);明白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计算器显示的结果可能是近似值;会利用作为工具的计算器探究算术平方根的规律,理解被开方数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即被开方数每扩大(或缩小)100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10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需要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的性质,还要判断被开方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平方数之间。为了让学生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还要多次采用“夹逼法”进行估计,即利用其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这些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问题1

  (1)什么是算术平方根?怎样表示?

  (2)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我们上节课已经能求出一些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了,例如,=4;但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这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又该怎祥求呢?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通过设问,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学习新知

  问题2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dm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dm的大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展示剪拼方法。

  追问(1)拼成的这个面积为2dm

  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解答,教师对解答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追问(2)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不难回答,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就是大正方形的边长dm。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操作探究,说明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追问(2)主要为后面介绍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作准备。

  问题3

  有多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探究“

  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呢?”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估计大概有多大,由直观可知大于1而小于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说明理由,教师板书推理过程。

  追问(1)那么

  是1点几呢?你能不能得到

  的更精确的范围?

  师生活动: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可得到平方数小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4,而平方数大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5,所以大于1.4而小于1.5……在此基础上教师按教科书上的推理进行讲解并板书。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进行比较。

  追问(2)实际上,许多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如等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根据估计的大小的方法,请你估计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小的估计,初步掌握利用的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的方法,并从中体会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通过比较,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征,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追问(2)主要为及时巩固估算方法

  3、用计算器,求算术根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获得问题答案。解答完(2)后,让学生与上面所估计的大小进行比较,体会夹逼法的可行性。说明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有所不同。用计算器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的是准确值,如题(1),有的是近似值,如题(2)。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练习教科书第44页练习1。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4、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现在我们来解决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4(1)你会表示

  (2)用计算器求(用科学记数法把结果写成的形式,其中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师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公式,可得,代入,利用计算器求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5利用计算器计算下表中的算术平方根,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填表。

  追问(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

  追问(2)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开方数扩大的倍数与其算术平方根扩大的倍数思考回答。即当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10000倍…时,其算术平方根相应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追问(3)用计算器计算

  (精确到0.001),并利用刚才的得到规律说出的近似值。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并根据所获规律回答。

  追问(4)你能根据的值说出是多少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因为被开方数30与3不符合上述规律,所以无法由的值说出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以及其在探究规律中的应用。

  例2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的长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剪出一块面积为300cm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她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可能会和小明有同样的想法,此时教师进行如下引导:

  (1)你能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如何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3)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最后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实际应用。

  5、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夹逼法来求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吗?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1第6.9.10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求整数部分。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

  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以及有关规律的理解。

  3、国际比赛的足球场的长在100m到110m之间,宽在64m到75m之间,现有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其长是宽的1.5倍,面积为7560m,问:这个足球场能用作国际比赛吗?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2

  一、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1)多项式每一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例如中的多项式,共有两项,就是.运用法则计算时,一定要强调积的符号.

  (2)单项式必须和多项式中的每一项相乘,不能漏乘多项式中的任何一项.因此,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对于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要注意:运算结果如有同类项要合并,从而得出最简结果.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4非零单项式乘以不含同类项的多项式,乘积仍然是多项式;积的项数与所乘多项式的项数相等;

  5对于含有乘方、乘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题目,要注意运算顺序;也要注意合并同类项,得出最简结果.

  三、教法建议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本依据是乘法分配律,故在本课开始先讲述乘法分配律,由有理数过渡到字母.

  2.由乘法分配律过渡到单项乘多项式的法则时,也可以采用以下代换的方法,如计算:(-4x 2 )·(2x 2 +3x-1).

  设m=-4x 2,a=2x 2,b=3x,c=-1,

  ∴ (-4x 2 )·(2x 2 +3x-1)

  =m(a+b+c)

  =ma+mb+mc

  =(-4x 2 )·2x 2 +(-4x 2 )·3x+(-4x 2 )·(-1)

  =-8x 4 -12x 3 +4x 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3.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仍是多项式,它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这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结果,这个结果也是我们掌握法则的关键.一般说来,对于一个运算法则的掌握应从分析结果开始,分析结果的结构,分析结果与各算式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掌握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是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分配律把单项式乘以多项式问题转化为前面学过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最后再合并同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设计一道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复习乘法分配律,并为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面积分割法,形象直观地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概括出其结论.

  3.通过举例,教师分析、讲解并示范板书全过程,让学生规范解题过程,再通过反复的练习巩固所学过的法则.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主要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放首先应适当复习并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方法,再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后的符号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引申:计算,基中m、a、b、c都是单项式,因为式中字母都表示数,故分配律对代数式也适用,则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知识加以验证,把宽为m,长分别是a、b、c的三个小长方形拼成大长方形,研究图形面积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说明:计算按课本,讲解时,要紧扣法则:①用单项式遍乘多项式的各项,不要漏乘.②要注意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包括它前面的符号.③“把所得积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加号.

  例2化简:

  化简按课本,化街时直接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注意正确表达,做完乘法后,要合并同类项.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1.由学生叙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并回答积仍是多项式,积的项数与多项式因式的项数相同.

  2.考点剖析: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这一知识点在中考试卷中都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命题的形式考查的.但它是多项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通分、解分式方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故必须掌握好.如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略

七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理解数轴的三要素。

  2、掌握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法,以及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求法。

  4、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你会读温度计吗?完成课本43页最上面的读温度计的问题。

  (2)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二、讲授新课:认真阅读课本第43页至45页,完成下列问题

  (1)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O(叫做▁▁▁),选取某一长度作为▁▁▁▁,规定向右的方向为▁▁▁,就得到了数轴。

  于是,+3可以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边3个单位的点表示,—4可以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边4个单位的点表示,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边点表示,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边1、5的点表示,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三、例题讲解、巩固提高

  例1、如图,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表示什么数?

  A D CB

  –2 –1 0 1 2 3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

  点D表示—1

  练习: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个数:

  —5,0,5,—4,—、

  四、继续探究

  2与—2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5与—5,与–呢?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练习:1、5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3、5。

  议一议

  数轴上的两个点,右边点表示的数与左边点表示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数轴上表示的数,▁▁▁边的总比▁▁▁边的大;正数▁▁▁0,负数▁▁▁0,正数▁▁▁负数。

  练习:比较大小:—3▁5;0 ▁—4;—3 ▁—2、5。

  3、合作交流

  (1)什么是数轴?怎样画数轴。

  (2)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什么是相反数?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4)如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

  B、一个数只能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

  C、在1和3之间只有2

  D、在数轴上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2

  (2)语句:①—5是相反数?②—5与+3互为相反数③—5是5的相反数④—5和5互为相反数⑤0的相反数是0⑥—0=0。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 D、③④⑤⑥

  (3)大于—4而小于4的整数有▁▁▁▁▁▁。

  (4)用“﹤”或“﹥”号填空

  ①—5▁▁—7②0 ▁▁—2③0、01▁▁▁—0、1

  (5)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3、4,—3,0,a,2a—3。

七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0)的解集实质上就是使得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时x的取值范围。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0部分图象)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0来确定的。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x="">2 }

  四、课后作业:书P21/习题1.5/1.3.5.6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5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 的2倍大2的数。

  分析 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 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 +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的对称美

  课堂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二.尝试应用: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是有理数。

  三.补偿提高: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8.5,6,5,0,-200,+13/5,-2,35,0.01,+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教后反思: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七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教案8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七年级数学教案9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习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 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练习本是0.3元,买a本练习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 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 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 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 其中a=2

  ⑵当 时,求代数式 的值。

  5、填表

  x

  y

  x+y

  x-y

  x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情境创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

  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

  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脑演示:(1)球体 (2)圆柱 (3)圆锥

  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

  (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三、练一练(评价)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发给学生一些图片或实物,说说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立体图形?没有发到的学生,举出立体图形的实例。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1) 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填好这个空?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七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思考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同学们,商场经常利用转盘游戏进行抽奖,你认为顾客们的中奖可能性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转盘游戏的问题。 新课探究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游戏与交流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随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课时小结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七年级数学教案13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精编导学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1)3+b=2b+1 (2)4+x=7

  (3) 0.7x=1400 (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xx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七年级数学教案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3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

  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全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 ”,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

  盈利多少?

  6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x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x的图象。

  2、x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x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x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x在x和x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x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x,x等都不是。

  (2)对底数x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x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x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x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x米,试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x。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x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x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x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x(板书)

  (1)x关于对x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x会有什么问题?如x,此时x,x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x对于x都无意义,若x则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x且x。

  (2)关于的定义域x(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x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x。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4)x,x

  (5)x。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x可以写成x,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x:

  2、值域:

  3、奇偶性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x轴上没有,在x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x轴上方,且与x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x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x越小,图象越靠近x轴,x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x,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x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x=x与x图象之间关于x轴对称,而此时x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x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x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x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x为何值,x都有定义域为x,值域为x,都过点x。

  (2)x时,x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x时,x为减函数。

  (3)x时,x,x x时,x。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x (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x(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x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3)x与1x。(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x在x上是增函数,且t;x。(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x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x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x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

  (3)x与x。(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x可以写成x,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x可以写成x,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x>1,t;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x构造函数的方法:x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x搭桥比较法:x用特殊的数1或0。

  四、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x与x x(2)x与x;

  (3)x与x;x(4)x与x。解答过程略

  五、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03

七年级数学教案08-19

七年级数学教案08-23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02-07

【经典】七年级数学教案06-10

七年级数学教案11-09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10-18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01-0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