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1 12:25:18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就要相反,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4、积的变化规律(三),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乘(2×3)。

  5、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6、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7、估算

  (1)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估算时所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一定要用“≈”号。

  注:①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②有关带钱问题的估算,要做到估大不估小。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说一说

  1、师板书:线

  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

  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看一看

  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

  2、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

  (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

  活动三:想一想 认一认

  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

  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

  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

  活动四:说一说

  1、独立思考:直线、线段、射线都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活动五 读一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

  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

  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

  4、同桌相互读一读。

  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活动六 闯一闯

  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 无始无终 有始无终。

  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 总结反思。

  1、说说收获。

  2、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

  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

  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

  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

  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

  此练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种线之间联系的理解。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德育教育。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数的读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亿级包括哪四个数位?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九位是什么位?(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这就是数位顺序表。根据数位顺序表我们可以进行正确的读数。

  2、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3578 35780000 2439671 60300080

  这个数怎么读?指名读

  谁来说一说:万级数怎么读?一个数中的0怎么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的非常好,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亿以上的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亿以上数的读法(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亿以上数的读法)

  二、探究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例1

  ⑴ 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人吗?

  (2)读数

  地球上有这么多人(出示全球人口:地球上有70 0000 0000人)这个数怎么读呢?(出示数位表)师:谁来读一读?为什么不读七十万呢?因为70在亿级上,所以读作七十亿。)

  我们再来看(课件出示10040002000 400305000000)师: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下面两个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

  1、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按怎样的顺序读?

  2、亿级的数怎样读?

  3、每级末尾的0怎样读?其他数位上的0怎样读?

  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指名读以上两个数。你们读得这么好,能告诉大家亿以上数应该怎么读吗?指名汇报。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就是亿以上数的读法。(课件出示)读亿以上的数,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总结出的亿以上数的读法,试着读一读下面的数:

  课件出示: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

  三、巩固应用, 课堂检测

  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可是不知道小马虎读对了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判断对错:

  6100000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0509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

  1004000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

  看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比小马虎认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谁能用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的数:

  206410000 110403060 60702010000

  625000000 2080000000 309000500000

  老师还从网上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 4960 0000千米。

  (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 3547 9600人。

  (3)地球陆地总面积是1 4900 0000 平方千米。

  (4)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 0000 0000颗星。

  (5)地球海洋总面积是3 6200 0000平方千米。

  (6)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 0000 0000双,需要砍伐2500 0000棵树。

  读完第六题,你想说些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课件出示:3、5、9、6、7、0、0、0、0、0、0)按要求摆一摆、读一读:

  (1)一个“0”都不读的数;

  (2)只读一个“0”的数;

  (3)读三个“0”的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

  教材解读:

  《分数的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2课时:分为(1)分数的加法;(2)分数的减法。但从学生在第六册中学习分数(一),初步了解分数概念的情况以及本册分 数(二),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分数的知识掌握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在教案设计时,我将教材进行重组,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 了分数,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 分数的含义、画图的方法探究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课前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学生能通过数学直觉初步感觉出同 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学 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 以理解,从具体中抽象出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情境教学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实用性,积累生活经验。

  2.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3.能用数学语言较为规范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先吃了这个西瓜的4/9,后来又吃了这个西瓜的1/9,八戒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出示课题

  整体审题

  学生列式:4/9+1/9

  设计意图:

  以漫画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后面抽象定律的学习概括作形象思维上的铺垫

  二、探究分数的加法

  1.4/9+1/9=?用所学过的分数知识,画一画、推一推,尝试计算并记录思考过程

  2.你发现什么?

  3.是不是只有 这题: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举例验证

  4.小结

  学生独立探究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方法一、画草图

  方法二、推理

  学生个答: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在不同形式的计算过程中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践作大胆猜想

  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三、探究分数的减法

  1.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情况如何?请你猜测一下

  2.举例验证

  3.小结

  学生猜测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

  尝试”用结构“

  四、总结

  1.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

  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给学生分数除了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整体结构意识

  五、拓展

  还剩多少西瓜?

  1-5/8=?

  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

  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的素材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乘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式及验算

  教学方法:

  指导自学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巩固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45×27   754÷29   115×32

  876÷73   103×37

  二、自学目标、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熟练运用关系式。

  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第七页练习二的.第一题,并说出这道题分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第二题另外两个等式及第三题中缺少的部分。

  (3)完成课本第八页的第八九十题,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学生汇、报相互订正

  学生汇报时第2、3、4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同时进一步说出利用哪条关系式。

  四、教师精、讲指导发现

  1、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五、测试总结、完成作业

  王师傅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48个,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能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篇稿件需要打印,王阿姨每分钟能打84个字,18分钟刚好完成,丽丽每分钟只能打63个,那丽丽需要几分钟完成稿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师:谁听明白了 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

  请每位同学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

  (5)师: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

  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 (独立思考)

  ②汇报。根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1第二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浪费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浪费。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6)给烙法2取名字

  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 (交替烙,轮流烙)

  4,探究分组烙+轮流烙

  (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 谁来介绍一下方法

  (2)介绍分组烙+轮流烙法

  (3)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4)烙7张呢 9张呢 11张呢 怎样烙最省时间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b,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

  (5)那烙12个饼采用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

  (6)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情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

  三,发展时间

  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需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智力题: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 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巧克力的12。

  ⑵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探讨、能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能利用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有4个西瓜,平均分2天吃,每天吃( )个。

  有8个西瓜,平均分4天吃,每天吃( )个。

  有16个西瓜,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 )个。

  二、自主探究

  1.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做下面一组题:

  16÷8=

  160÷8=

  320÷8=

  (1)从上往下看,被除数( ),除数( ),商( )。

  从下往上看,被除数( ),除数( ),商( )。

  (2)练一练:运用规律根据已知的`算式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40÷20=12 240÷40=( ) 240÷5=( )

  2.探究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做下面一组题:

  200÷2=

  200÷20=

  200÷40=

  (1)从上往下看,被除数( ),除数( ),商( )。

  从下往上看,被除数( ),除数( ),商( )。

  (2)练一练:运用规律根据已知的算式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0÷5=16 160÷5=( ) 40÷5=( )

  3.探究商不变的性质。

  (1)完成表格。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商

  (2)从左往右看,被除数( ),除数( ),商( )。

  从右往左看,被除数( ),除数( ),商( )。

  三、课堂达标

  1.根据已知算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运用了哪一条规律。

  (1)200÷25=8 200÷50=( ) 200÷5=( )

  (2)500÷25=20 1000÷25=( ) 100÷25=( )

  2.填一填。

  3.判一判。

  (1)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4倍,除数不变,那么商也不变。 ( )

  (2)250÷A=25,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A缩小5倍,那么商是5。( )

  (3)被除数不变(0除外),如果除数扩大3倍,商会缩小3倍。 ( )

  (4)两数相除,商是20,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缩小2倍,商还是( )

  4.两个数相除,如果被除数去掉个位上的0,商是8,那么这两个数原来的商是多少?

  4.6.12 商的变化规律练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