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1 17:36:2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先给学生们讲悟空戏八戒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二、建立模型

  出示例题,观察例题中每组中几个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组中4道题的商都相等。

  生2: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不变。

  议一议: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

  生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总结: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是商不变的规律。)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简化整十、整百的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

  注意:在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时,需注意余数问题。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说出题中的计算是否正确。教师请同学起来回答,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做完这道题之后,请同学起来回答每一道题的.答案,并回答,你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一练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能口算的用口算。

  请几位同学上来抢答,题目完成后请回答的快又好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可以计算的又快又好。

  4、练一练第4题。

  聪聪和红红从同一天开始分别看这两本故事书。聪聪看的故事书有70页,红红看的故事书有140页。不计算,你能说说红红几天能看完吗?(聪聪每天看14页,5天能看完;红红每天看28页。)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可以口答很快说出这道题的答案呢?

  四、课后总结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2题。

  内容简析

  例1利用北京市人口数,说明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并类推出其他万级计数单位,揭示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理解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了解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认识数级。

  4.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1. 本课时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设疑求证法等,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计数单位等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故事描述法: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那么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吗?相信学习本课之后你就会了解,刘恩为什么高兴了。

  【品析:此处选用故事描述,把课堂带入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同时文中选用的数字贴切课时内容,故事结尾设置了悬念,恰到好处的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中来。】

  预设B 课件展示法:谈话:你们去过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领略一下北京的风采。

  课件展示北京的图片并附资料: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官廷建筑的精华。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88518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说)

  读这些数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大数?

  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品析:课件呈现教材例1内容,谈话中展现课时知识点,通过课件呈现这些场景,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感知这些大数的概念,为后面的课时内容学习做好感知铺垫。】

  预设C 游戏体验法:课前准备一些纸签,纸签上写清不同省份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数量。然后通过谈话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些数据是20xx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现在有请几位“省长”上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省份的人口数量(下面找几位同学扮演省长,上台抽取纸条,汇报人口数量)由于数据较大,学生不一定能正确读出来,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并及时把握时机转到课题中来。

  【品析:通过模拟省长读数的游戏,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中遇到的知识障碍,教师要及时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认识计数单位和进率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计数单位都有哪些,接着出示计数器,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提问:10万的时候,按照满十进一的规则,应该怎么拨呢?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课件演示拨珠过程。

  拨珠的演示过程,可以是边拨珠边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运用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的过渡,重点是到了10个一万的时候怎么呈现。

  这里可以鼓励学生探究,然后重点讨论:满十进一的方法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第一组演示中初步认识了进率和数位的知识,通过第二组学习,进一步掌握“数位”和“位置”的意义。

  【品析:利用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具体形象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体验10万有多大。

  教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例如: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xx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品析: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更大的数。

  利用计数器,分组探究。学生在小组内继续边拨边数,从十万一直数到一亿。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就可以按照满十进一的方法数到一亿,同时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亿这些计数单位。

  提出问题:从动手操作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讨论交流:1亿有多大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提示信息:钟表上的秒针跳动1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

  3.同桌之间说说:同学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它们都叫作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归纳: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品析: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认识数位

  1.介绍:十进制和数位。

  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小组合作,制作数位顺序表。

  2.介绍分级方法。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也就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有多少“个”;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有多少个“万”。 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有多少个“亿”。

  学生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

  3.位值。

  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

  提出问题: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北京市的人口为19612368人,这是几位数呢?在19612368中9在什么位,表示什么?你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吗?

  学生1:这是一个八位数。

  学生2:9在百万位,表示9个百万;最左边的1在千万位,表示1个千万……

  老师小结:

  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品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制作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为后面正确读数打好基础。】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为什么用0~9这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亿那么大的数?

  小组讨论,汇报。

  老师总结: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它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时,它的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用0~9随机组合可以表示亿以内甚至亿以上的数。

  【品析:学生对数位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不是很全面,关键在于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认识个级和万级所有的数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吗?

  师生共同回忆后,老师做简单的梳理:我们认识了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新的计数单位,了解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认识了数位、数级,制成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品析: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着重研究的方面,在设计教学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1.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 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00 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的反思: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设计思路

  《编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利用今日说法真实案件《家中被盗一百万》的微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探索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人和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渗透编码思想。

  三、以生为本,习本课堂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2、过程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结构与含义,初步学会用数进行编码。

  难点: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破案吗?生:喜欢。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侦破一起案件。请看案件的视频资料。

  【课堂激趣】

  1。播放《家中被盗一百万》

  2。师:同学们,你认为谁可能是犯罪分子?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巧妙设疑,引出课题】

  1。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了,身份证号码不就是一组数字吗?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破案呢?

  2。师:也就是说身份证号码能传递给我们很多的信息。其实啊,像身份号码、银行卡号这样的由一组数字组成的号码也叫编码,是人们把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那编码里面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将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本课的基础,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学与教的活动

  【探索组成、感悟特征】

  一、对比辨析,认识地址码

  1。师:在我们中国,每一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谁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师:一共18位。这就是身份证号码的统一性。不管身份证信息是什么样的,我们统一用18位数字表示。

  3。师:那这18个数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身份证前两位代表省,三四两位的两位代表市,五六两位代表区或者县。

  4。师:身份证的前六位,统一称地址码(边说边板书)

  二、猜猜我是谁,认识生日码

  1。身份证号码第七到第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码,七到十位是出生年,十一十二位是出生月,十三十四两位数是出生日,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老师这里有一组出生年月日,你觉得是你,你就站起来。

  2。展示年份20xx很多同学都是20xx年出生的。

  3。展示月份02有同学有疑问了2月为什么不直接写数字2,而要写02呢?因为啊一年有十二个月,如果2月写2是一位数,12月写12是两位数,那身份证的位数就不统一了。

  4。展示20xx0205师:只有一位同学了,你确定一定就是他吗?不一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获取身份证上的相关信息,达到对年月日这些旧知识的整合。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让学生简单的介绍了身份证编码的含义,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练习,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发挥想象,探索顺序码和校验码

  1。师:那不止他一个人,么怎么样区分同一天出生的人呢?这应该是所有双胞胎的烦恼了。顺序码,将同一天出生的人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顺序码的最后一位1。3。5。7。9表示男的,0。2。4。6。8表示女生。有了顺序码,即使双胞胎的身份证也不一样了。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

  2。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通过前十七位计算出来的,有数字0—9,我们常见的身份证最后一位是X,其实是罗马数字10。师:身份证号码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啊我们可以把他分成四个部分: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设计意图】

  “先猜测,后验证”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身份证编码的规律的得出利用观察比较和猜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走向生活,巩固新知

  1。学习了这么多关于编码的知识,现在你们可以拿起知识的武器帮助警察叔叔破案了吗?

  2。首先我们根据身份证号码判断,因为现场遗留的身份证中的`出生年是1972, 2、3、5号犯罪嫌疑人都符合

  3。再看银行的卡号编码。2、3、5只有5持有甲银行的银行卡。所以确定5才是真正的罪犯。恭喜你们成功破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自我实践,检验真知。

  (一)淘气为全校每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码,其中20xx03321表示“20xx年入学的⑶班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按照这个规则,20xx04172表示的哪名同学

  (二)我是“小小编码师”

  师:看来编码还是挺有用的,那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个号码?在我们学校内部,为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号码,想一想,它要体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1。通过练习,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经历编码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编码思想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编码的认识,增强了课堂的数学味,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课堂小结

  1。师:其实生活中的编码还有很多很多,你们留心观察过吗?请看(出示旅馆房间号和电话号码)908室,这个编码,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9楼08号房间,

  2。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还见过哪些编码?生举例子。学籍号、军事情报、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都是编码。

  3。师:同学们,我们的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数学好玩,祝大家玩好数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创设情境:出示一组角。

  2、问题:你认识这几个角吗?

  预设:锐角、钝角、直角。

  3、追问:你怎样判断是锐角、直角、钝角的?

  预设:直角=90度、锐角<90度、钝角>90度。

  4、问题:你们是拿直角当作标准,比它小的角就是锐角,比它大的角就是钝角。我这有一副三角尺,这上面有直角吗?谁来量一量,看看直角是不是90度?(板书:1直角=90°)

  5、要求: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这些角都是什么角。

  6、谈话:看来角只有直角、锐角、钝角这三种。

  预设:还有平角和周角。

  7、追问:平角和周角?平角和周角什么样?谁能给大家画一画?(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8、问题:像一条线,它们真的是角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并研究一下平角和周角。

  二、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平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平角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动手画一画平角吗?

  2、学生展示所画的平角。

  3、针对预设①追问:这个是不是角呢?你是用什么方式判断角的?

  4、 小结:通过角的定义我们知道:角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一个角必须满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两个条件。

  5、追问:你能指一指平角的顶点和边吗?

  (二)在动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我们刚刚认识了平角,平角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折扇动态演示平角形成过程)

  2、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角是怎样形成的吗?

  预设:平角是一条边旋转到与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后产生的。

  3、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平角。(教师板书平角的画法)

  4、问题:平角的角到底在哪里?教师同时画出角的符号。

  5、问题:以往认识的角似乎都是尖尖的,那平角还是角吗?为什么?

  6、问题:观察平角,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平角可以由两个直角组成。

  7、追问:平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平角=180°)

  三、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周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周角

  1、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周角,请你想象一下周角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2、学生展示所画的周角。

  3、问题:怎么只看到一条边呢?这还是角吗?

  预设:因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最后两射线重合在一起了。

  4、追问:你能给我们指一指这两条边吗?

  学生上台指一指

  (二)在动态中认识周角

  1、 导语:让我们再来借助折扇感受一下周角形成的.过程。

  (折扇动态演示周角形成的过程)

  2、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角的画法,你能借鉴画平角的方法画一画周角吗?

  3、学生画周角。

  4、追问:周角的角在哪里?

  5、追问:周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周角=360°)

  四、探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一)自主探究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1、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到了五种角之间的关系,还有疑问吗?预设: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2、小组讨论: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3、 小结:平角和周角并不是钝角,它们各自单独分为一类。

  4、问题:刚上课时我们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严谨吗?

  应该怎么改一改呢?

  预设:90°<钝角<180°

  5、用“>”“<”表示它们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五、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的名称。

  2、哪些角是钝角,哪些角是锐角。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5—16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 射线 线段

  【设计意图: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实验验证 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良好的探究情境,能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在实验、探索中去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 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实际应用充分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总结即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课时的总结评价可以使大家及时地认识自己,找到优点和不足;同时也能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

  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认识算盘,了解 算盘的结构,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 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2. 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 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1个上珠表示5。

  教学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308、1000、256、760 3.介绍 算盘的历史: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工具--算 盘,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 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算盘。

  【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算盘,了解算盘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算盘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算盘的构成:

  ①教师介绍算盘各部分名称。

  学生结合课件记忆。

  ②教师手指算盘的各部位。

  学生说出名称。

  ③介绍算盘珠子的作用。

  教师:算盘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数数和计数,下面的'一个珠子表示1,上面的一个珠子表示5。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研究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算盘珠子的作用。

  2.教学用算盘计数的方法。

  ①确定数位。

  教师:用算盘表示数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个档作为个位。

  提问:请你看看这两个小朋友把哪个档作为个位?十位、百位在哪?请你指一指。

  ②在算盘上表示一位数。

  活 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5、6、9。 提问:怎样在算盘上拨出5?怎样拨出9?

  ③在算盘上表示两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

  提问:你是怎样表示的?个位 上为什么不拨珠子? 教师:个位是0 ,在算盘的个位上就不拨珠子。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27、30、65、99。 提问:你是怎样拨的?

  ④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0。 提问:怎样表示?

  活动:请你拨出254、180、309、600。 提问:1 80、309怎样表示?

  教师小结:拨数要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是几就拨几 ,如果这一位上是 0,就用空挡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364、620、805、700、951、519

  2.把相同的数圈起来。

  3.你知道吗?

  比较中国和日本算盘有什么不同?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是学习,你有哪些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做不好的情况,可能与教材的编材体系有关。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2.学会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颜色 红花 黄花 蓝花 粉花

  盆数 8 7 5 6

  (1)( )色的花最多,( )色的花最少。

  (2)红花比蓝花多( )盆。

  二、自主探究

  1.北京市20xx年8月的天气情况。

  2..结合课本第94页,用自己的方式记录20xx年8月的天气情况。

  3.交流自己的`记录方式,归纳各种记录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达标

  1.

  (1)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条形图。

  颜色 红花 黄花 蓝花 粉花

  盆数 8 7 5 6

  盆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2.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1.

  (1)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 )的人数最少。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先请大家任意写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而且分母是10以内的数。

  2、师:请你猜一猜,让你们写这样的`两个分数,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本领、新知识呢?

  3、生:分数大小的比较。

  4、板书: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说明:通过猜一猜今天学习内容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同分母分数的比较

  1、师:大家观察一下,你们写的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

  2、生: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3、师:现在先请你猜测一下,你写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4、生:填符号。

  5、师:仅仅靠猜测是没用的,先请你独立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

  6、学生独立思考。

  7、师:谁来把你的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2:我是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3:我是通过分数单位来得出结论的。

  生4:我是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略

  8、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分数大小的比较,从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9、学生小组讨论。

  10、生: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二)小练习:

  1、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大于或小于?

  2、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得又快又准呢?

  (三)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1、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类型的分数比较方法呢?

  2、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

  3、师:先让我们来研究分子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4、师:我先写两个分数。

  板书:1/3 1/5

  5、师:你们觉得谁大谁小呢?

  6、生1:我认为是1/3小于1/5,因为根据刚才的推测,分子相同,分母大这个分数就比较大,7、生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1/3大于1/5。因为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8、师:好,我把小于改成大于,旁边打个“?”。

  9、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子只能是1吗?可不可以是其他的数?(生:可以)如果分子相同而不是1,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那么就请你们小组合作研究,多举例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10、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11、学生反馈:画图,折纸等略。

  12、师: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能证明通分子相同的分数应该怎样比较呢?

  13、生: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14、师:那谁来帮助刚才那位同学分析一下,判断错了是什么原因呢?

  15、生:可能那位同学只看分母,认为分母大的分数就大?

  16、师:为什么说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7、生: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虽然取的份数相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却越小。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1、6/9 > 4/9()

  2、1/5 < 1/8()

  3、31/33 > 1()

  (二)把下面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1、 2/9 2/3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8 3/8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的括号里还能填哪些数?

  1、7/9 > ()/9

  生:我认为分子可以填1到6。

  2、()< 5/7 <()

  生:我认为左边可以填(),右边可以填()。

  3、 小结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四、拓展:

  1、小丁丁和小胖一起吃12寸的匹萨,小丁丁一次能吃2/6个匹萨,小胖一次能吃5/8个匹萨。谁一次吃的匹萨多?

  2、小巧、小亚同时喝355毫升的饮料,小巧喝了饮料的7/8,小亚喝了饮料的5/6。谁喝的饮料多一些?

  3、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4、反馈交流。

  5、 小结。

  五、总结:

  师:你对今天的学习如何评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数字特点及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千克。”

  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吗?怎样列式?

  学生:64×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千克。(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结果)

  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

  学生:647×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例3

  (1)讨论交流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并确定好发言顺序。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约等于30000千克。

  学生2: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约等于32500千克。

  (学生汇报时,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答案)

  (2)总结方法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课件显示)同时教师强调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3)比较算法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1:第一种,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学生2:第一种,因为把第一个数看小,把第二个数看大,更接近准确答案。

  ……

  2.探究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把45年作50或40,把496看作500。(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这两种估算方法)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课件显示结果)

  教师:怎样会差异那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好(课件显示),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积,还有多余的一点钱,以备他用。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76页课堂活动1、2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5-10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教师左右手交换练习册。

  3、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现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①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你想到了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③反馈交流。

  根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如果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2)136×50=50×136()

  (3)2×2=2+2()

  (4)★+▲=▲+●()

  (5)v×t=v×t()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哪些词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变化中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你的一种方法

  六、练习

  1、运用交换律填空

  52×( )=976×()

  34+78+66=34+()+( )

  ()+△=()+□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谁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队活动中,小胖她们分工统计了世博会上一个小时中参观下列三个场馆的人数。(要求:根据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问:这一个小时内,参观三个场馆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台湾馆:358人;香港馆:537人;澳门馆:442人。

  板书6个算式。

  这些算式,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2)算一算,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a+b=b+a a×b=b×a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56-57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知识与能力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 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10+5×10=(3+5)×10=

  2)、4×8+6×8=(4+6)×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4 78×69+22×69 28×99+28 69×102 85×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4 = 34×25 ( )

  7×2×5 = 7×(2×5)( )

  2×4+2×6=2×(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62+24×62 156×99+156 127×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灵活选择试商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4= 15×6= 25×4=

  24×5= 15×8= 25×8=

  2.笔算。

  188÷24= 245÷49=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后小结:在试商中当商大了或小了时,要用调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240÷26= ,怎么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试商方法,再汇报算法。

  2.学生汇报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教师将三种不同的试商方法和竖式板书出来:

  3.这几种方法都对,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教材第81页“做一做”。

  把你试商的过程说给同学听听。

  5.小结。

  在计算除法时,可以把除数14、15、16和24、25、26分别看作15和25来试商比较简便。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五”第2题。

  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五”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每人做4道,做完后互相交流、检查,同时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小组内议一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概括: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时,这些题的商都是5。

  4.教材“练习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想想该怎么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交流后,独立完成,小组汇报。

  5.教材“练习十五”第1、5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练习巩固和复习前面学习的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来计算,感受多次调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试商,培养学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的方法。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课题: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 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 找出身边的各各种角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