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2 14:25:02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汇拢、土岗、戒指、乐章、酸枣树、刺伤、陈列、解毒、记忆”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2、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美妙的梦境。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 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 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初步进行《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 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 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 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 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

  样的印象?

  ⑵ 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

  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想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 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

  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 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

  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 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 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 反馈: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

  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兴的事。

  7、布置作业

  ⑴ 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 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学生自学,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 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生自读课文。

  三、探究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1、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 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 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 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

  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 浏览课文。

  ⑵ 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 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

  深入学习即可]

  ⑴ 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 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

  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 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 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 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 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 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 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 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 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 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 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板书设计:

  绿叶的梦

  童年的玩具 着迷

  采集绿叶 自由快乐

  绿叶的梦 寻找奇叶 争强和探险 童年的梦想

  制作标本 精挑细选 对大自然的热爱

  了解树叶 增长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知道“生命垂危、预感”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感受文中小男孩对母亲和妹妹的真挚情感和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从而加深对亲人,亲情的珍爱,对生命的珍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师:前不久,我们从《风中的菊花》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忍饥挨饿,用乞讨来的钱为去世的妈妈买了一束万寿菊庆祝生日,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无尽的思念和深切的爱。今天,让我们再读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再一次共同感受人世间至深至爱的亲情。

  二、事件导入,启发质疑,整体感知:

  1、师:故事发生在有一年的圣诞前夕,作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

  出示: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当场死亡,那母亲生命垂危。

  理解“生命垂危”

  师:那位母亲是生?是死?两天以后,作者在报纸上看到后续报道。一起读。

  出示:那位母亲死了。

  2、师:这原本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现在——(出示本课插图)小女儿先去了天堂,母亲也静静地躺在殡仪馆里。留下的是伤心的父亲和年幼的男孩。

  出示: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告别仪式的殡仪馆。

  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师:读了这段话后,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预计:①作者为什么无法静静地坐下去,来到殡仪馆?

  ②为什么要买一捧“白玫瑰”?

  ③为什么含着热泪离开了?

  ……)

  3、轻声读读这个故事,想想:在母亲生命垂危到不幸离开人世的两天时间里,作者和图片上的男孩之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借助这道填空来说一说。

  出示:

  我在百货商店玩具柜台为孙儿买礼物时,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男孩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执意要买洋娃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把自己的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填空。

  5、引读第一节。

  6、小结,板书:相遇:相知:相助

  7、师生配合读填空。

  三、学习第二、三节,了解小男孩的.不幸遭遇:

  1.师:原来,在那个圣诞节前的夜晚,作者和小男孩之间曾经经历了相遇、相知到相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相关的内容,划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2.交流,出示:

  ①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

  ②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3.原先只不过是有点好奇,可到了后来,作者竟然震惊到心几乎停止跳动。小男孩究竟对他说了些

  什么?令他的心情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请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作者与男孩间的这番对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4.分角色交流,师生配合读。

  5.小结:那个虽然只有五岁,可却那么纯真、懂事、重情重义的小男孩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看得心疼。也难怪作者愿意出钱,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四.学习四、五、六节,感受作者的同情之心:

  1.导入出示: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和这事有关。

  这两句话之间有矛盾吗?

  2.重点感受“安慰”和“预感”的内涵。

  3.解答之前所提的问题。

  4.小结:一捧白玫瑰,包含着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一枝白玫瑰,则寄托了小男孩对母亲的深深热爱和无尽思念。作者被男孩的心意所打动,故事就以这枝白玫瑰为名。

  出示课题:一枝白玫瑰(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5.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含着热泪离开殡仪馆呢?(板书:相见)

  作者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悲伤的画面——

  出示填空:

  我看到了那位母亲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又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6.想象说话。

  7.引读全文。

  五、总结: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枝白玫瑰伴随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着,悄悄地绽放着。此刻,它要向我们倾诉的是:亲人永远是你最亲最近的人,亲情永远是人世间至深至爱的情。生命永远是可贵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珍爱亲人、珍视亲情、珍惜生命)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准备

  词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为了充分利用本组优秀教师资源,引导组内部分教师尽快成长,以期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本周我采取了跟踪、对比的形式推门听课。

  下面是五年级两位语文老师同时执教《跳水》的案例与分析。

  《跳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课文主要讲了一只航船在回程路上,船员们百无聊赖,逗一只猴子,使得猴子越发放肆,去拿船长儿子的帽子,孩子生气了,去追猴子,爬上桅杆顶端,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当机立断命令儿子跳水的故事。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两位老师同时执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设计,但由于两位执教老师教学理念的不同,以及在课堂上处理教学细节能力的差异,使得课堂呈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检查学生初读时老师的评价语言)

  王老师:谁读错了?为什么你的错误会那么多?

  张老师:同学们有什么话要对这几个读书的'同学讲吗?有没有发现他们读得很棒的地方?

  (评析:两位教师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把书读正确,读通顺,张老师评价时侧重鼓励,当学生不善于发现同伴优点的时候,老师进行了引导;王老师则过于苛责,眼光专注于学生的错误。从课堂上学生初读情况看,两个班的学生读得差不多。但因为老师态度的不同,我相信张老师班上的同学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而王老师班上的同学会越读越懒得读,越读越没信心读好,因为有哪位同学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大家挑剔来挑剔去呢?不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了,正如人们常说的,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犯错误。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学生求知的欲望是需要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来点燃的。)

  案例二:

  王老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张老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围绕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学生交流)

  王老师:点了三名学生回答,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张老师:(点一名学生回答)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后,老师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评析: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尽管两位老师都运用了小组讨论这种形式,但交流反馈时,王老师为此只字未提,使讨论流于形式;张老师在跟学生交流中注意渗透了这一点,且不说效果如何,最起码学生能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们的合作学习过程的,久而久之,这种形式会收到良好效果。此外,“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王老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既没给他们静思默想、组织语言的机会,也没适当降低坡度,因此课堂上学生皆沉默,直到最后也没能把课文的思路很好的理清楚。而张老师注重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表达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弄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案例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王老师:

  1、默读课文,找出写孩子遇险的词句做上记号。

  2、读这些句子,看看紧张的气氛怎么读?

  3、领读,师生一问一答,指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自由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的效果一直不佳,老师自己也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张老师:

  1、读第一段,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想像当时的情景,感悟当时的热闹气氛。

  生:甲板上站着许多人,一个船员靠在桅杆上吸烟,一只猴子在人群中跑过来,跑过去,突然,它一把夺过烟斗,模仿船员的样子抽起烟来,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建议:此时,老师稍加点拨,这只猴子的行为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叫“放肆”,这样就更好地把语言文字和想像有机结合起来了。)

  师:那同学们想想看,当时的气氛是不是很热闹?试着读读这段文字。

  3、生自由试读,指生读(读的效果较好),齐读。

  (评析:同样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感悟文本,王老师注重从技巧层面引导:“紧张的气氛怎么读”;张老师注重从感悟层面引导:“想像当时的情景”,感悟当时的气氛。前者脱离语言文字读书,读到最后,学生的语气也没表达出来,声音越来越小。后者注重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结果学生很自然地在感悟想像的基础上把感情表达出来了,学生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也笑起来了,真正达到了三者之间的对话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写小课本剧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写课本剧的方法。

  教学难点:编排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一个剧本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一、朗读剧本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自己准备的剧本。

  二、互相评议

  小组内互相评议,挑选出优秀作品。

  三、进行修改。

  小组内进行修改,要注意编排的合理性,编写剧本要想到什么?

  1、时间、地点、人物;

  2、编排故事情节;

  3、人物的台词;

  4、人物活动提示;

  四、选定剧本,进行练习

  分析人物,分配角色

  五、分组表演

  六、评价总结

  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表演个人”。

  七、板书设计:4-表达——课本剧

  表情、动作、语言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课题

  我的心儿怦怦跳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心跳的事去写习作。

  2.要写清事情的经过,有条理地叙述。

  3.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4.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5.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

  重点

  1.围绕自己心跳的事去写习作。

  2.学会审题、选材、明确习作要求。

  教学

  

  1.掌握叙述事情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2.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让自己心跳的事,你的心心跳的事是什么事?参加运动会,登上领奖台,心儿怦怦跳;进行社会实践,第一次采访他人,心儿怦怦跳;进入考场,遇到难题时,心儿怦怦跳;犯了错误,害怕被人发现时,心儿怦怦跳……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我的心儿怦怦跳”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儿怦怦跳”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们尽快搜集写作的对象及材料。】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我的心儿怦怦跳)

  《运动会上领奖的那一刻》,心儿怦怦跳;《第一次采访》,心儿怦怦跳;《紧张的考试》,心儿怦怦跳;《野外遇险》,心儿怦怦跳……

  认真读一读,打开写作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确定选材的范围,必须多读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2.你认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

  请你以“心儿怦怦跳”为题,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心跳的过程(详写))

  三、组织材料。(出示课件3)

  1.想想自己心跳的是什么事,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是激动,还是害怕。按要求准备。(出示课件4)(板书:心跳的事)

  要求:

  (1)说一说是什么事。

  (2)说一说你的心跳的原因。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3.互相借鉴习作素材,积累运用。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心跳、心跳过程。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跳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心跳的过程;详细介绍过程中,你的心理活动,你的.想法,动作表现,什么后果,获得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获得的感受)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作对象及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设计意图:设计“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除了有利于学生写作之外,还能锻炼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让学生写的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设计“动笔练习”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范文指导,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写作,从而进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六、小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儿怦怦跳”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跳的事的时候,要抓住心跳来写,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心跳的事

  我的心儿怦怦跳 心跳的过程(详写)

  获得的感受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优缺点: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材料”“汇报”“练笔”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结合事例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桥的功能、材料及其样式,理解桥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2.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体会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樊发稼的《桥之思》这首散文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师:第一小节谁来为我们读读。其他同学思考第一节讲了哪些桥?

  学生交流。

  2.师:是不是只有这些桥呢?(生回答不是)那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省略号在这里,证明还有很多很多。

  3.师:你还知道哪些桥?

  学生畅所欲言。

  4.师:是的。还有好多好多桥呢!有材料是木头做的木桥,有石头砌成的石桥,有钢铁架的铁桥,有水泥修建而成的水泥桥。除了材料不一样,咱们还有样式各异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有舟船相连再铺上木板的浮桥,有跨过大江大河的斜拉桥(看图引读)

  5.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么多的桥让我们在潺潺流水、滔滔江水还有车水马龙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时,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生:沟通、交流

  6.师:所以我们说,桥也是路,是没有路的地方路,是路的连接和延伸。

  7.师:正是这样的连接与延伸,让我们可以更加方便,顺势地与人沟通交流 。(板书:沟通交流)

  8.全班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师: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节找找答案。

  生汇报。作用是美的享受。(板书:美的享受)

  2.师:谁来说说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出桥的美?

  生:回答“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水色”“迷人魅力”“幽静”

  3.师:文中用回旋别致来形容九曲桥的特点,谁来说说回旋别致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播放九曲桥图片

  师:当我们不理解这个词语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来解决?

  4.师:嗯,非常棒,大家可要把这个办法记住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远离喧闹,漫步在回旋别致的小桥上,聆听着鸟鸣,闻着淡淡的花香,欣赏着碧波粼粼的湖水。

  5.师:请大家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有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什么?

  (学生交流)

  要是我们能漫步于这样的桥上多好啊,谁能把这种美好的语气读出来呢?

  (个读—全班齐读)

  6.师:太美了,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都听出了九曲桥的那份秀美。那立交桥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美的享受?

  7.师:我们一起来欣赏立交桥,立交桥是立体交叉的桥梁,有多层构成,纵横交错,不同方向的车辆可以同时通行。看完这图片你想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8.师:如果我们现在就让我们坐着车,奔驰在这样巍峨雄伟的立交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闹市区里车水马龙,南来北往,非常畅通,立交桥这一血脉,推动着我们城市发展的速度,给整个城市平添了一份浩然坦荡的现代化气势……谁来读读?

  (个人读、全班读)

  9.这两座桥各有各的美,各有千秋,请我们男女生比赛一下,女生带着我们走进着温柔婉约的九曲桥,男生带着我们走进浩然正气的立交桥。

  男女生比赛读(PPT打出课文1、2自然段内容)

  10.老师听出了我们女生带来的秀丽之美,也听出了男生带来的壮丽之美,真是太美妙了。你们真棒,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11.引读:正是这样,所以我们作者说:各种……美的享受。(PPT出示)

  像这样的美老师也捕捉到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图片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到的都是有形的桥,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座桥,它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桥”的作用。请大家自由读第三小节,想想这是一座什么桥?

  2.师: 建这样一座桥不用一砖一瓦,无形的桥是以()?它存在于()?

  (板书:无形的心桥)

  3.畅所欲言。

  a、当你和你的好朋友吵架了,你该怎么办?

  b、当老师批评你了,你会怎么想?

  c、要是家里人和邻居因为楼下停车的事不愉快了,怎么办才好呢?

  d、当社会上陌生人需要我们关注、帮助呢?比如:当地震发生时、当山区的孩子由于贫困上不起学时、当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经受病痛的折磨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深受感动!正是这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才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那就是——心桥。

  师: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尊重、谅解、关注与信任构建心桥,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的.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课件展示“心桥”的图片)

  5.师: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一起再读读第三小节。

  三、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

  四、作业

  1.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选择喜欢的句段背诵。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

  五、板书设计

  桥之思

  沟通交流

  美的享受

  无形的心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习作要求: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景点。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2.教师撰写范文《天坛导游词》,制作录像短片。

  教学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教学难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播放一段录像——北京天坛公园导游员迎接游客时的情景。

  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录像短片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设计意图:尽管家庭旅游越来越时尚,但很多学生对“导游员”“导游词”还是没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录像短片的播放,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或回忆曾经听过、见过的情景,对“导游词”产生直观感知。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师: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天坛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

  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设计意图: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3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颐和园导游词》,该怎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颐和园”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针对学生口头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习作内容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共性之外,还要有一些个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体现在对习作主体——“有特色内容”的选择上,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便可当堂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选好习作材料。

  特别建议:

  本次习作是为“世界遗产”撰写导游词,学生如亲临所写地点旅游过,会有很多直观的印象,无论听还是写,都会更真切,也更亲切。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崇文区,学生对天坛公园中的有特色的景物耳熟能详,因此范文使用了《天坛导游词》,对学生感悟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参考使用本教案时可以将例文换成学生熟悉的其他内容,这样可以不必在理解内容方面花去过多的时间。

  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和所收集的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性语言。因此在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世界遗产”的详细资料,以备改写导游词时参考使用。在讲评课中,要让学生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这样,既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当之处,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学生边读边想,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明白获得幸福生活的真正途经。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学难点:

  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写本课生字词。 复述故事。

  二、新授

  (一)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枚希望戒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具有什么特点?你比较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2)画出相关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中老师适时

  (1)研读描写农夫的语句。

  A 没有使用希望戒指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农夫具有勤劳、本分的品质,他是靠勤劳致富的。)

  B 假如农夫听了妻子的建议,动用希望戒指, 他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农夫不光勤劳本分,更有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眼光。)

  C 指导读:农夫:“不,如果我们辛勤耕作一年,我们就可以再买一英亩土地。”(用坚定的语气读出农夫的自信。)

  (2)研读描写珠宝商的语句、珠宝商是一个怎样的人?假如他没有被砸死,他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珠宝商具有贪婪本性,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得到的幸福是短暂的,它会腐蚀人,堕落人,最终毁灭人。)

  B 指导读,珠宝商:“我要一百万枚金币!”(读 他贪婪、霸道的语气。)

  (3)研读描写农夫妻子的语句。

  A 么看农夫的妻子?(希望利用“希望戒指”解决眼着急需解决的`问题,眼光相对农夫而言比较短浅,但不贪婪。)

  B 指导读:农夫的妻子:“现在,让戒指给我们带来一头牛和一匹马吧!”(读出妻子犹豫不决的心理)

  (二)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读课文。

  (1)指导学生把握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2)在小组内表演。

  (3)指名表演、评议。

  三、练习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四、总结

  只有靠勤劳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盲目依靠外力而不付出实际行动会弄巧成掘,适得其反,造成严重后果。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相关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3.续编故事或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希望戒指

  (想不劳而获)

  珠宝商 被金币砸死

  希望戒指

  农 夫 过上幸福生活

  (靠辛勤劳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链接课后习题,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一、提问角度: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一)引发思考,示范:模仿

  上节课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提问,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提问呢?(预设: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二)明确角度,观察提问

  (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次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第一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后两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2:我想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写,而后两次略写呢?

  (三)继续提问,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引导:“站在写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生1:我发现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用问题来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2:我发现作者已经说了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为什么后半句还要补充“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还能从写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1.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雷达原来是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征发明出来的,文中的“那位同学”也在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样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我知道直升机是人们模仿蜻蜓发明的,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发明吗?

  2.(课件出示青蛙、甲虫、蝴蝶等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这些小动物又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发明有关呢?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是受动物启发发明的呢?

  3.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了!从动物身上发现功能特点,并受到启发,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叫仿生学。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三、拓展运用

  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问题预设: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教学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教学反思]

  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表格着(),华佗心想。出示: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三、研读课文

  学习2—7小节

  1、师过渡:作为一个“神医”,华佗也有深感不安的时候。课文向我们写了华佗两次动手术的过程,分别是:给小孩动手术、

  2、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出示表格)。华佗在给这两个不同的病人做手术时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结果怎么样?又想到什么?请你们静心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表格。手术看到听到想到给小孩割去毒疮乱蹦乱跳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2)你能不能抓句子中关键词语提问?预设:沉思是什么意思?华佗沉思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沉思?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 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说话练习:开动脑筋,想象华佗在发明麻醉剂时是怎样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华佗深感不安病孩痛得死去活来沉思醉汉任人摆布终于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图片导入

  1.师问:你欣赏过落日的景色吗?你见过鸟儿归巢吗?

  课件出示图片,让大家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刘大白写的描写秋天落日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揭示课题:《秋晚的江上》

  3.认识作者

  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二、字词揭秘 ? ??

  1.我会写

  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字。

  出示巢字。

  师:巢字上面的巛是三笔,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稍短一些,下面的果字占整体字的主要部分。这个字的结构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巛,可以组词鸟巢,巢穴,我们选一个造造句吧。这棵高高的树上有一个新建的鸟巢。

  课件出示苇字。

  师:苇字的偏旁艹中的一要写得长一些,是笔画中最长的一个。苇是上下结构,可以组词芦苇,苇叶,造句:这条河的旁边长满了高高的苇叶。

  三、课文精讲

  1.学习诗歌的第一节

  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图片和文字结合解释,斜阳: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2.学习诗歌的第二节

  课件出示: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师解释:头白: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

  红颜:此处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同时让大家感受到“红颜”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译文

  先让大家举手自己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然后师总结。

  师小结: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在江面上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4.品读诗句

  (1)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让学生圈出“倦”和“驮”,感受这两个字的作用。

  师小结:归鸟何以倦了?鸟倦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引导学生理解“翻”和“掉”的作用。

  师小结:“掉”与“翻”承接,和“驮”照应。诗人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极富表现力,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师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情趣和生机。

  5.问题: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静谧、绚丽、和谐的景象?

  生举手回答,老师点评

  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滔滔的江水、白花花的芦苇

  师小结:诗人刘大白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宁静优美的景色,渗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无比心悦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夕阳下,归巢的鸟儿顽皮地驮着它,让平常的景色出现了灵动,充满了情趣,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头白”在诗中怎么解释?

  2.比一比,组词语。

  苇( ) 倦( ) 驮( )

  伟( ) 蜷( ) 骆( )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白色芦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4.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上册教案01-17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1-27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06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7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1-14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