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2 16:14:54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热门)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 9+6= 9+5=

  2+8= 9+2= 9+8=

  3+6+4= 4+5+2= 8+2+5=

  17-7+4= 9+10-9=

  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得数,完成后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2、在得数错的算式后面打“╳”并改正。

  9+7=16 15-5=5 9+3=13

  2+6=8 12-2=1 9+9=20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判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理解每题错误之处并分析原因。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一第6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在计算结果并天灾课本上。

  (2)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搜集信息交流。

  学生填写信息,并计算。

  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第二幅图。

  请学生说图意,填写完整,列式计算。

  交流信息和算式。

  二、拓展练习

  1、看图填一填。

  (图略:第一行9个苹果;第二行5个苹果;第三行6个苹果)

  (1)第一行和第二行共( )个苹果。

  (2)第一行和第三行共( )个苹果。

  2、玩具熊每个5元,玩具汽车每辆9元,皮球每个9元。

  (1)要买两种玩具,最少要( )元,最多要( )元。

  (2)你喜欢哪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用( )元。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巩固新知,寻找规律。小组讨论可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紧接着小组讨论,汇报本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几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运用动画操作,启发学生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计算。这样就抓住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观察苹果图运用“凑十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

  本节课要揭示出9加几的算理,融入转化的学习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布局合理美观。

  总之,这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积极探索,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的学习过程,能够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认识计数器,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数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数位,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学会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练习数数。

  (1)从4数到19,先顺数一遍,再倒数一遍。

  (2)同桌互相当小老师,先从2到20顺数一遍,再倒数一遍。

  (3)两个两个地数,从0数到20。

  2、读一读。

  (1)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 14 2 11

  20 0 19

  (3)以最快的速度数一数,并且说出来。

  ○○○○○ ○○○○

  ○○○○○

  □□□□□□□□□□

  □□□□□□

  3、提问:看着11这个数,你能用小棒表示吗?你怎样摆的?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板书:11)

  二、探究交流

  1、教学12的组成。

  (1)认识数位。

  谈话:原来有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12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这1捆表示什么?它对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十位”。这2捆表示什么?它对着的位置我们也有一个名字,叫做 “个位”。

  (2)认识计数器。

  谈话:12这个数,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表示,出示计数器,你能找到个位和十位吗?说给同桌听听。

  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就是十位。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2。

  提问: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12呢?

  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这颗珠子就表示1个十。请学生拨1个十。

  这是2个一,我们该怎样拨珠?学生操作后反馈,在个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这2颗珠子就表示什么?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多少?

  (3)教学12的写法。

  2、教学11的组成。

  11这个数用计数器怎样表示?同桌讨论并操作。

  汇报拨珠方法:十位上拨1颗珠子,个位上拨1颗珠子。

  用数字卡片摆出11。学生操作后汇报。

  讨论: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3、自学13-19各数的组成。

  谈话:刚才我们先摆小棒,然后拨珠,再把数摆出来,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自学13-19的组成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汇报过程,课件演示。

  1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5呢?16、17、18、19呢?

  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教学20的组成。

  谈话:出示1个十,这是多少?该放在什么位上?怎样用珠子表示它?学生操作。又添上1个十,现在是多少?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拨2?个位上为什么没有珠子呢?

  提问:20是怎样组成的`?

  5、教学数位表。

  (1)出示数位表。

  师:同学们,这是数位表,数位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

  (2)问:13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有一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有3个一,我们就在个位上写3,读做十三。

  问:1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有一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有4个一,我们就在个位上写4,读做十四。

  想:15应该怎么写?为什么?16可以怎么写?

  讨论:20怎么写?

  6、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11-20各数的认识。

  三、反馈完善

  1、抢答。

  1个十和2个一是______。

  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6,这个数是______。

  2个十是______。

  1个十和9个一是______。

  2、看数拨珠。

  12 13 20 15

  3、猜谜游戏。教师说一句话,学生猜数。

  1个十和6个一是几?

  十位是2,个位是0,这个数是几?

  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11--20的写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真正落实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教师备课的出发点。

  精心设计提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空间。

一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6--P49例1--例4

  二、教学准备

  课件、现在流通的各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给学生准备人民币学具、练习纸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个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例3、例4通过换钱活动和数一数活动梳理元和角、角与分的关系,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进率,为下节课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能广泛地接触到人民币,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有感性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学生有较强的兴趣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由于学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学生之间会有更强的合作交流的欲望。

  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生的认一认、购物等活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

  ⑵经历购买小物品、帮助阿姨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⑶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认识几元和几角及同桌合作进行换钱游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⑷通过认识人民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为自己买春游必需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看《一分钱》的VCD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总体的设计意图

  ⑴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⑵满足学生讨论交流熟悉事物的愿望,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充分的交流。⑶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听儿童歌曲

  播放图像资料VCD,听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二、展开--整体认识人民币

  ㈠集体活动,认识1分、2分和5分

  ⒈认识1分的硬币

  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1分钱吗?你认为1分钱多不多?

  教师出示1分硬币,学生认识1分钱。师生共同数出10分,告诉学生10分也就是1角。板书:1角=10分

  ⒉认识2分和5分的硬币

  ⒊观察硬币的背面,有中国的国徽就说明这些就是中国的钱,中国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㈡小组活动,全面认识人民币

  ⒈4人小组活动:(教师为每一小组准备小面值若干人民币)

  师:认一认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人民币,并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多少钱的?

  ⒉指名汇报

  学生随意介绍他所认识的人民币。

  如果学生先介绍旧版的1元的纸币,教师要介入出示新版的1元和硬币1元,让学生区别相同和不同。如果学生先介绍的是5角的,也要让学生区分硬币和纸币,新版和旧版。还要告诉学生不管是硬币还是纸币,是新版的还是旧版的,它们所代表的价值是一样的。

  只要介绍一种就行,其他的就不用再仔细介绍,让学生认一认就行了。(准备1张被弄脏的人民币,在让学生认一认的过程中,渗透爱护人民币就是爱祖国的思想)

  ⒊课件展示P47的人民币全图。

  师提问:这幅图上的人民币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几元的放一堆,几角的放一堆,几分的放一堆)

  告诉学生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㈢购物活动,明确元和角的关系

  ⑴教师出示小物品,告诉学生用1元钱来买。第一位学生来买后,教师提出要求:接下去要买的同学,你的付钱方法要和前面的同学不一样。

  学生的付钱方法有:1张1元

  2张5角

  5张2角

  10张1角......

  师:为什么上面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

  得出:1元=10角

  ⑵想一想:元、角、分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㈣游戏活动,换钱(给每一桌准备有以下内容的练习纸)

  ⒈投影活动的内容:换钱游戏

  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2元

  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张50元

  ⒉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换钱,再完成填空。教师举例:比如某某小朋友拿出一张5元,他的同桌得拿几张1元的和某某换,才行?(生齐答:5张)

  ⒊同桌开始活动

  ⒋汇报

  三、实践活动--运用知识

  ⒈要春游了,你要买哪些东西?(课件出示要

  买的东西)

  ⑴师:把你要买的东西告诉你的同桌,再把所需的钱拿在手里,让你的同桌检查,你拿的钱是不是刚好可以买你要的东西。

  ⑵活动

  ⑶汇报反馈

  ⑷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评价,渗透合理花钱、勤俭节约的思想。

  2、动画演示:老伯伯为阿姨运花,运费为8元。阿姨没有零钱给老伯伯一张50元,但老伯伯找不开。怎么办?(学生想到到书店、邻居家或银行去换零钱)

  师:阿姨采纳同学们的建议到银行换零钱。课件出示老伯伯身上所带的钱。

  阿姨的50元该怎样换呢?

  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同桌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四、课外延伸,外币欣赏

  课件展示美元、欧元、港币和澳门币各一组。

  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从而整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1分、2分和5分的硬币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在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详略的处理,这部分的内容就简单地一笔带过。重点学习下面的认识几角和几元及有关其他知识。

  让学生了解人民币有新版和旧版之分,根据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还可以根据面值分,分成几元的、几角的、几分的。其他的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分类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这部分的知识。但是实际上受学生思维水平的影响,一年级的学生的分类是比较乱的,往往会依据多个标准进行一次分类。再者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类必须进行评价、修整,如此这般我认为效率太低。

  利用买小物品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动形象的场面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不同的方法付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很好地掌握了元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对于相对抽象的内容要为学生提供形象支持的素材,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将枯燥的、抽象的学习内容变为受学生欢迎的换钱游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学习的过程,主动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题要求学生拿出钱来巩固了各面值人民币的特征,让学生会用钱买东西。

  这道练习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又稍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启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等值交换人民币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道他国及香港、澳门的钱和我们使用的人民币是不一样的。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美。

  五、教学片段实录:购买小物品

  教师实物投影出小物品,那些可爱的东西马上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

  师:谁愿意用1元钱来买老师这里的小东西?(话音刚落,就有很多的小手高高地举起,嘴里还不停地叫:“老师,我、我......”)

  生1:用一个1元的硬币买下了一个东西。

  师:接下去,你的付钱方法要和第一位小朋友不一样,才能买到小物品。

  (有部分学生的手收了回去,凝神沉思;还有部分学生仍然很兴奋,小手举得很高。)我请了一位举手的小朋友。

  生2:拿来一张1元的纸币。(下面和他想法一样的学生发出叹息声,意识到自己没机会了。)

  师:小朋友们,实际上第二位小朋友的付钱方法和第一位小朋友是一样的,都是用1个1元来付钱。(我没有将小物品卖给他。)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各个都在冥思苦想。过了1分钟后,终于有一只怯生生的小手“规矩”地举了起来。)

  生3:拿来了2张5角。

  师:小朋友们,这样是1元钱吗?小物品卖给他吗?

  众生答:卖给他,这样也是1元钱。

  受生3的启发,教室里的气氛有活跃了起来,接下去的学生分别用“5张2角”“10张1角”买走了小物品。

  这几种方法出现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为没有其他的情况了。只有个别学生还很不甘心的盯着我手里的小物品,信心十足地把手举起来。

  生5:用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买走一个小物品。(有个学生忍不住叫出来:“这样也可以啊”)

  教室里又沸腾了......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1元=10角

  六、教学反思

  ⒈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有趣的学习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采用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方式,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数学。

  课中设计的如买小物品、买春游所需的东西、帮助阿姨解决实际问题等开放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时候是那样的投入,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和交流、生生互动,轻松而愉快地学会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会了使用人民币,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学习的过程。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而“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分不开的”。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不应当都被告知“......是什么”“......应当怎么做”等等,而应当有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去从事观察、实验、猜测等数学活动。1元=10角我相信几乎全部的学生都知道,但我并没有将这一知识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让学生在购物中体会到,不管你付钱的方法是一个1元的,还是2张5角的或是5张2角的都是1元钱,从而很自然但很深刻地得出1元=10角。学生的数学活动无疑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依据教学的主次来分配时间,该花时间的部分就得花时间。就像换钱游戏这部分如果只要求答案,花的时间会少得多,只要个别学生口答正确的答案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却失去了一次合作交流的机会,大部分的中下学生只有“听”的份了。试想这样怎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⒊尊重个体的差异,营造个性化的学习。

  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这是因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根本没有优劣只分,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适应性,因而《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依据上面的理念,这节设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为春游购物的练习中,我没有规定买几样东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购买。最后一题是一道考核综合能力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就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展现学生自己的个性。

一年级数学教案4

  备课流程:

  一、感知(预设10分钟)

  全体教师看书,做习题后,想一想:例题的“功能”是什么?你是怎样分课时?你制定出怎样的课时目标?

  二、讲述(预设40分钟)

  (一)第四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二)第四单元知识的逻辑结构

  (三)第四单元的总体目标

  (四)第四单元的课时划分

  (五)第四单元的课时目标

  (六)要点和建议

  三、互动(预设10分钟)

  个案分析

  备课的讲述内容

  (一)第四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是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属于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务必切实要掌握的必需知识,也是人人要学习的有价值的知识。由于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它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性,由此为咱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真实的教学背景,创设了众多的有利条件。

  (二)第四单元知识的逻辑结构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第四单元的总体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算和交流。

  (四)第四单元的课时划分

  方案一

  数数,数的组成(P31-33,例1,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读数,写数(P34---P35,例4,例5,例6,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P38-P39,例,7例8,以及相应的练习)

  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P40,例9,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P41,例10,以及相应的练习)

  摆一摆,想一想(P45)

  方案二 基于每个学生会认得100以内的数为基础

  数数,数的顺序(P31-P33例1,例2,P38,例7以及相应的练习)

  读数,写数(P34-P35例3,例4,例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数的组成,数的大小(P33例3,P39例8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P40,例9,以及相应的练习)

  机动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P41,例10,以及相应的练习)

  (五)第四单元的课时目标

  数数,数的组成

  1.通过数实物(花生,小棒,方块)等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整体感知100,且知道10个10是100。

  2.通过数百羊图,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让学生经历各种形式的数数活动,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读数,写数

  1.通过从借助实物到计算器到纯数字这三个层次的认数活动,使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数的组成。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写数活动,使学生理解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3.在读写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评价意识。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通过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2.学生能正确的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且初步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使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

  1.通过比较各种金鱼的条数,使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2.借助直观图,学生会正确地用“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进行描述事物间的大小关系。

  3.通过猜数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摆一摆,想一想

  1.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

  2.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要点和建议

  百羊图

  要点:

  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

  建议:

  1.动态演示可先出示20只羊,再出示100只羊,这样的处理,可使学生有了感知100的基础,同时给了学生估算时的拐杖。

  2.估算不是瞎算,也不是乱猜。

  例1

  要点:

  数100以内各数。从整体感知100。

  建议:

  1.在尊重学生数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应有个提升,即让学生感知10个10是100。

  2.注意个体独立数数和同桌合作数数相结合,教师个人数数和学生集体数数相结合。

  3.组织学生比较杂乱无章和有序堆放,突出10一捆,10个一堆,体现出有序堆放的好处。

  4.注意实物和数的对应关系。

  5.数数时,教师的犯错为学生提供修正的机会。

  例2

  要点:

  突破数数的难点:当数到整十数时,下一个是多少。

  建议:

  1.注意数数的层次,从借助实物数数到脱离实物数数。

  2.数数的形式可多样,可对数,接着数,跳过去数,倒过来数,P33做一做

  要点:

  数的组成,加深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建议:

  rue">1充分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

  2.利用10根一捆,10样东西一份的实物,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感受几份就是几个十。

  例4

  要点:

  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意义。

  建议:

  1.建立小棒和计数器之间的联系,即2捆小棒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2.强调数位表示的意义

  例5

  要点:

  理解计数器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建议:

  1.先独立完成写数,然后读给同桌听。

  2.对于整十数的写法,可先让学生尝试写,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比较正确和错误的写法,强调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用0来占位。

  例6

  要点:理解满十进一的计数原理。

  建议:

  1.让学生感受100的生成,可在计数器上演示。

  2.让学生感受100的组成,可用小棒直观感受。

  P37生活中的数

  要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行爱国和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礼貌教育。

  建议:让学生有足够的表述机会。教师可补充其他素材。

  例7

  要点:探索百数图的编排规律。

  建议: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可让学生预习

  2.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例8

  要点: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建议:让学生讲述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体现出层次性

  例9

  要点:会用“多一些,少一写,多得多,少得多”表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建议:

  1.先直观判断“那种鱼多”,“那种鱼少”,然后估算各种鱼的条数。

  2.组织学生比较:红金鱼和黑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花金鱼和黑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从比较中感悟出“多得多”,“多一些”

  3.组织学生比较:黑金鱼和红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黑金鱼和花金鱼之间的大小关系,从比较中感悟出“少得多”,“少一些”。

  4.可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教学。

  例10

  要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建议:

  1.将教学视野拓宽的问题解决上,而非仅仅是计算。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P45摆一摆,想一想

  要点:利用学生的“摆数”,发展学生的思维。

  建议:

  1.制定活动的规则,使学生有序的开展活动。

  2.明确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职责。

  三个案分析

  提供一份“根据省编教材”读数写数“而设计的教学流程”,来谈谈其中的足与不足,那些要继承?那些要放弃?以及根据新教材,新理念,请您设计出“读数写数”的教学方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5

  一、比较——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比多少、比高矮

  二、认识10以内的数

  三、认识物体——认识立体图形

  四、合与分

  五、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六、分类

  七、认识11~20各数

  八、认识钟表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

  九、20以内的加法

  第一单元: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认识10以内的数。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受过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

  认识10以内的数

  课题、0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后,认识比较抽象的“0”。教学时通过连续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体验0的产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也和5、4、3、2、1一样,也是一个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本课的主要内容有:0的产生——0的意义——0还表示什么(开始、分界线)——生活中的0(站位)——0的写法(示范—描红—独立写)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0的意义,学写0。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0的意义,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建立数感。

  0的含义比较广泛,除了表示没有、起点外,还可以表示界限,表示号码中的空位。这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感受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可以了。

  课题、6-9各数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1-5的认识之后,已有了1-5认识的基础。

  6-9的认识主要内容有:6-9的基数含义:数数抽象出数表述6-9的数表示的实物;6-9的写法:示范描写独立写,渗透数的顺序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6-9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

  数是从具体事物的数量里抽象出来的。“数”是一类等价集合在元素的个数方面的共同属性。因此多数、多说,学生对数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课题10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后认识10。教学时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10的产生感知数的横向联系。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的意义学写10。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10的意义,体会10在生

  活中的作用,建立数感。

  课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其他的方法比较多少。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演一演,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经历把“同样多”、“多”、“少”

  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课题:顺序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课题:顺序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课题:有趣的数字

  有趣的数字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介绍了各种有趣的数字,包括印刷体、手写数字、中国数字、计数器上的数、以及古代石块和结绳记数等内容。还安排了用小棒

  (火柴棒)拼方块字的游戏。

  第三单元认识物体

  分一分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搭积木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经历摆一摆、推一推、搭一搭等实践活动过程。

  玩泥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

  经历“玩泥巴”的全过程

  第四单元合与分

  课题:合与分

  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课题:7的组合

  1、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操作过程。

  2、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3、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如:1和6组成7,2和5组成7,3和4组成7,6和1组成7,5和2组成7,4和3组成7.

  课题:分一分

  经历把一个整体分成任意两部分的过程。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说出8、9的组成。

  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等动的情境中,经历8、9的分解过程,根据“分”的结果体会“合”的情况

  第4课时

  教学内容:10的组成。教材第40—41页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第二课时:五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⒈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⒉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例题:4只灰兔和一只白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

  板书:4+1=5或1+4=5

  第三课时:五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⒈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⒉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

  例题:从5个里面拿走2个,还剩3个,可以用算式表示。你知道怎么表示吗?

  5-2=3

  第四课时:童话故事

  教学内容:

  ⒈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⒊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个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只猴子”

  观察情景图,能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10的简单加减问题,并会计算。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加法表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或点子图中的简单规律。

  第十课时整理10以内减法表

  教学内容:

  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第十一课时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能选择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表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第七单元认识11—20各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习认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1~20各数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让学生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时间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1.区分时针和分针呢?2.整时、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的特点。3.画时针,分针

  第二课时:大约几时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第二册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3、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经历估算

  师:六一儿童节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学校准备举办一个游园会,其中有一个游戏是套圈游戏。我们的“老朋友”笑笑和淘气“他们也想来参加,我们让他们先来玩一玩吧好吗?(课件依次用表格出示淘气和笑笑套圈的分数)

  师:看看统计表里的数据,你猜是谁赢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汇报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师:到底同学们有没有猜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知道谁赢呢?(算一算)

  请小朋友们试一试,你是怎样算的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也可以把你想到的算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汇报算法,指导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先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数加起来,再用得数加上第三次的分数)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用竖式计算笑笑的分数。

  比较得出是淘气赢了。(让我们向冠军淘气表示祝贺)

  小结:你认为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三、游戏练习(投骰子选数)

  淘气和笑笑玩得那么高兴,小朋友们,你们也想玩吗?

  介绍用骰子选数游戏的`方法(两人合作,每人选三个数,计算出三个数的结果要求列出横式和竖式,结果大的赢,可得一颗星,最后星多者为胜)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想一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汇报交流)

  2、第77页的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3、完成第77页的2。

  4、拓展练习:神奇数字迷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 一五得五

  2个5想加 5×2=10 五五二十五

  3个5想加 3×5=15 三五十五

  4个5想加 4×5=20 四五二十

  5个5想加 5×5=25 五五二十五

  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形成应用

  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

  游戏:翻一个数码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课本第80页。

  知识拓展

  小兔子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秘密?

  5× = 2 0 5× = 2 5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秘密:积的个数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五:总结评价

  今天同学们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会用5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们学的真不错。

  课堂作业。

  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是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和100以内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且力图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应用人民币和100以内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并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较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发、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我们买东西要用( ),人民币的单位( )。

  2. 口算

  1元=( )角 1角=( )分

  10角=( )元 10分=( )角

  80分=( )角 50角=( )元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教学例6

  小朋友们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许多小商品-气球,那你想买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然后独立列算式并计算答案)

  你还能根据这幅画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余学生回答,说明解题思路、计算方法。)

  三、购物实践活动

  1. 看图列式计算

  8角 + 9角 =

  1元2角 + 9角 =

  2. 指导学生购物和出售,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发现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一共多少钱?

  2. 教材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可直接写在书上。

  3. 购物。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 )钱。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 )钱。

  (3)张刚买上面3种物品,付给售货员2元钱,应找回( )钱。

  4. 找回钱的练习。在应找这一栏应写上算式

  五、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1元=( )角 1角=( )分

  10角=( )元 10分=( )角

  80分=( )角 50角=( )元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5角+8角= 1元-6角= 1元+3元1角=

  8角 + 9角 = 1元2角 + 9角 =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9和1 好朋友正好凑成10。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 + 5 =

  1 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 9 + 5 =

  4 5

  师:要算9 + 5 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2、试一试。

  9 + 3 = 7 + 9 =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9 + 4 = ?请你们在图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师应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用凑十法,鼓励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

  师: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为什么你们在算4 + 9的时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思考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

  9 + 5 = 9 + 6 = 9 + 9 = 9 + 8 =

  (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计算,然后集体反馈计算方法。)

  3、“小猫数鱼”

  师:有只小猫今天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看到了鱼缸里的鱼。

  师:对了,小猫看见鱼高兴极了,你们猜小猫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小猫在想:“这里一共有几条鱼?”

  师:小朋友你们都来帮忙吧,写个算式来告诉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生1:可以列为:9 + 8 = 17

  生2:也可以这样列式:8 + 9 = 17

  师:你能告诉小猫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9和1凑成10,从8里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于17。

  生2:我们可以教小猫一只一只地数。

  生3:也可以这样想:8加2等于10,从9里拿走2,剩下7,10加7等于17。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1、首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中间的9要与1到10这些数交朋友。

  2、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写出算式,应鼓励学生要按顺序书写。

  3、具体反馈。

  五、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是9加几,得数都超过10,在计算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凑十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从口语分析出发,会把11~20各数分拆成“十和几”,初步感知以“10”作计数单位,知道十和几组成十几。

  2、初步认识位值表。

  3、图列继续。

  4、通过具体的操作逐步抽象,形成计算的技能。

  5、发展学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6、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十几就是十和几。

  教学难点:

  1、会利用十几的数与10的关系解决一些逆向的题。

  2、掌握巧妙的计数策略。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计算条片、20数板、双色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主题图。师:小丁丁和小胖在搭积木,猜一猜他们用了多少块积木?

  师:请你再准确地数一数?你是怎么数的?

  二、探究

  (一)、十一到二十的数与10的关系(操作感知,数词语言分析)

  1、计算条片操作

  师:老师请你拿出一个10,再拿出一个1,你知道现在一共拿出了几?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十和一就是十一。十一就是一个十和一个一。

  师:也就是10加上几等于11?(板书)10+1=11

  师:你会说一个十几的数吗?和你的同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摆一摆?

  2、学生合作操作交流

  11--20的数数词语言分析整理(投影演示)

  生:12就是10和2。十加二就是十二。10+2=12

  13就是10和3。十加三就是十三。10+3=13

  14就是10和4。十加四就是十四。10+4=14

  15就是10和5。十加五就是十五。10+5=15

  16就是10和6。十加六就是十六。10+6=16

  17就是10和7。十加七就是十七。10+7=17

  18就是1 0和8。十加八就是十八。10+8=18

  19就是10和9。十加九就是十九。10+9=19

  20就是2个10。十加十就是二十。10+10=20

  师:你发现十几的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十几的数就是10和几,就是十加几。

  3、出示计数器,计数器下面有什么?

  (个位和十位)右起第一位是个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位。像这样的表我们称它叫位值图。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4、操作练习(认识规律,逐步过渡)

  (1)师:请小朋友拿出双色片,自己来试一试书本的第2题。怎么算的?

  生:先放上10,再放上几,合起来就是十几。

  (2)交流核对。

  5、从具体到抽象,巩固练习

  (1)师:刚才小朋友用计算条和双色片又快又准确的算出了答案,接下来就要比一比谁的'本领大,能在脑子里就算出答案。练习书本的第3题。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4就是一个10和一个4,减掉4就剩下10。

  (2)比一比,谁算得快?练习书本的第4、5题。

  (二)、10-20的数的分拆(操作感知,掌握策略)

  1、拿出一箱蛋,装有红壳蛋和白壳蛋。

  师:这个箱子里有些蛋,你能很快看出有多少个蛋吗?

  (很难确定;大约有几个,估计有几个……)

  出示蛋盒,生观察:每个蛋盒里可以放几个蛋?(十个)

  师:如果把蛋放在这样的盒子里,你能很快知道有几个吗?

  请一生把蛋放入蛋盒中。

  生:放满了一个蛋盒,就是10个,另一个蛋盒里有4个,合起来就是14个。

  (列式:10+4=14)

  师:这样的盒子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计数。

  师:再看看这14个蛋中有几个白壳蛋,几个红壳蛋?(算式:14=8+6)

  2、学生尝试操作师:这14个蛋你还有其它的摆法吗?

  (1)学生操作交流。

  (2)根据颜色列成算式:14=10+4 14=11+3 14=7+7 14=6+8……

  3、在数板上进行数的摆放练习

  20数板就像这两个蛋盒,可以用双色片在上面摆出不同的数,不同的样子。

  (1)师:用双色片在20数板上摆出一个10-20之间你最喜欢的数。

  把学生摆的各种形式的数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

  师:看看你的同学摆的是几片红,几片蓝,一共是几?

  同桌合作练习:一人摆数,一人说;一人说数,一人摆。

  (2)一个数的不同摆放形式试一试:用双色片在数板上摆出“17”。

  j学生自由摆。

  k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摆法并用算式记录下来。(几蓝几红)

  l全班交流。17=10+7 17=9+8 17=5+12 17=15+2 ……

  3、练一练:

  j学生独立完成:用双色片在数板上摆出“12”,并用算式记录下你有多少种摆法。

  k交流:你是怎么摆的?怎么记录的?

  三、综合练习

  1、根据红蓝片的个数,完成数的分拆

  师: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自己来试一试书上题目。

  师:你是怎么计数和记录的?

  生:先看10个和几个,合起来就是十几。再看红色几个,蓝色几个。

  交流核对。

  2、用圆片摆出图案,巧妙计数。

  (1)巧妙计数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摆一摆,记一记,发现了一个数可以分拆成很多种组合。接下来就要比一比谁更会动脑筋,巧妙地来计数。

  j练习书本的第5题。

  k交流核对。师:你是怎么想的?

  (一共是20个圆片,红的和蓝的都是一半,所以都是10)

  (2)用圆片摆图案

  师:用20片双色片,你还能摆出其它的图案吗?

  j学生自由摆,并记录下20的各种分拆。

  k交流展示学生摆出的各种图案。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问题要和大家一起讨论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设计思想:

  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标解读: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材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内容分析:

  加减混合在教科书75页。它安排在连加连减之后,与之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联系连加连减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安排的生动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对于需要两步才能计算出结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经掌握要先计算第一步的得数,再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进行第二步计算。本节课的加减混合,也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有了前一节的基础,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知识的学习。但还是不能忽视加减混合计算的另一个难点-----由于前后两例题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学时非常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出得数。

  教学难点:

  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教学策略:

  1、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

  2、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湖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回忆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在操场上画好游戏的图形。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准备

  看算式编故事,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 + 4 + 2 = 7 - 3 - 2 =

  师:小朋友看着这两个算式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可以说说你身边的事。(请学生自由说,如:森林里3只小鹿在找食物,没过多久跑来了4只,后来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鹿?)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在7 - 3 - 2 =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题说故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实际接轨。同时还让学生说计算的步骤这样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与湖水,天鹅们快乐嬉戏。

  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知。

  师: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小天鹅们跳起了天鹅舞。

  (1)教师电脑演示:4只天鹅在湖面上,又飞来了3只天鹅。)看到这一情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要算湖里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回答板书:4 + 3

  (2)教师操作屏幕,上面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师:湖里的2只天鹅洗完了澡拍着翅膀飞走了,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接着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3)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 类比探究算法。

  (1)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2)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讨论。

  ②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中4+3-2中标明计算顺序。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到新知识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的重点。

  3、 学习例2。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电脑演示修改后的例2:湖中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1)学生说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试着计算5-2+3。

  (5)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5-2。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在屏幕上闪动

  师:为什么先算5-2?

  生:因为图画上是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只有用减法先算出5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几只后,才能算出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生:是5减2的得数3与3相加。(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写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4、 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设计意图:教学时扶放结合,观察概括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练习

  1、乘汽车(电脑演示:车上有6位乘客,到了车站后走下了2个,但又上了3个。)。

  (1)说图意。

  (2)提数学问题。

  (3)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添加4根。让学生根据小棒摆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3、室外游戏。

  (1)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图。

  (2)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 -2 +4 -5 +3=

  8-6 +4 +2 -3 +5=

  7+2 -3 -4 +5 +3=

  1+4 -5 +7 +2 -5=

  8-1 -3 +6 -7 +3=

  2+6 -6 +5 +3 -8=

  [这样有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4、回教室,继续练习。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 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地球资源的开发,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开发有时变得不再那么理智,有时还可能是掠夺性的开发与利用。人类在享受地球资源带来的方便,同时也遭受着地球的报应与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报应与惩罚日益明显得暴露出来,于是,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重要任务。教材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这一脉搏,以“绿色行动”为话题,呈现了一幅幅少年儿童为保护环境而自觉行动的画面,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较好地实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性要求。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

  校园护绿--保护环境--绿色回收--绿色家园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0以内数的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教材的地位。有二点:

  是20以内数的计算的扩展,是计算的第二次飞跃;

  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4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比多、比少的问题解决。

  信息窗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

  信息窗3: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信息窗4: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单元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了从学校的“绿色行动”开始。从背景来看,这是一所依偎在山峰怀抱中的漂亮学校,树林、花园与草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为了使学校更为美丽,小朋友们正在开展美化校园的护绿行动--有的在为小树挂牌,有的在浇花,提示同学们要爱护树木、爱护花草。

  2、情景图中的信息。由于情景中的信息量较大,因而可以把信息分成三类:

  牌子:已经挂了3个牌子,还有26个牌子没有挂。

  花: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

  人数: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浇花的有10人。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红点,共3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一共有多少棵花?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学习比多、比少的问题解决。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知识、技能)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基础,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与有效统一。(解决问题)

  ※在运用不同方法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口算算理,优化口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教学准备

  师生均应准备小棒、积木(木块)、计数器、课本插图等教具、学具。

  (3)帮助学生梳理情景中的信息是有效提出问题的基础,对信息与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是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算式转化的关键。分类是梳理信息的好方法。抽象数学算式的关键是把情景中的数字进行加与减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必须以对情景的完整理解为基础,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数学问题上,还应该照应数学条件,既在关注问题的同时照应条件,所以有必要进行信息与问题的有效组合。

  (4)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既是课堂开始与结束需要照应的,同时也是教学的一条主线。这个过程其实把教材中蕴含的.社会情感提炼了出来,也是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要求。爱护大自然是教学的切入点。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先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然后猜想出得数。既先把问题的答案猜想出来。

  探究与验证--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小棒或计数器,解释一下为什么26+3=29?

  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随后教师指导探究:

  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成2捆,再添上6根小棒,就是26根小棒;另外数出3根小棒放在一边。从中可以看出,6根与3根传合起来是9根,与原来的2捆合起来就是29根。

  计数器:先拨上26这个数,再从个位上添上3个珠子,合起来就是29。引导学生想到:26中的6与3相加得9,与26中的20合起来就是26。

  然后组织演绎探究,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计算,如22+3、35+2、47+2。

  反思与升华--

  22+3=25

  35+3=38

  47+2=49

  仔细观察算式与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引导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得数的规律。

  要说明的是,用小棒、计数器作解释的过程,其实也是为记住运算结果,掌握计算方法,建立表象的过程,从而实现“整体加上脱口而出”的教学效果。没有这些操作活动作保证,单凭说、讲来解释,只凭演示作说明,就没有亲身经验的感受,表象的建立过程要慢,差生尤其感到学习吃力。

  另外,升华环节要概括的“26分成20与6”,由于有了若干个例子作参照,比起只用26+3=29一个例子解释要好得多。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概括过程.

  第二个红点:一共有多少棵花?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

  采取相同的的步骤进行教学,最后补充例子进行计算,根据板书内容引导抽象:仔细观察算式与得数,能发现什么规律?

  23+20=43

  35+30=65

  46+20=66

  32+40=72

  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得数十位上的数。

  要注意:这句话不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但一定要让学生心里能明白这个道理,而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反复让学生去阐述,阐述时可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有多个例子作基础,才能实现不完全归纳概括。

  6、练习环节

  本课题学习其实共包含有六个学习内容,在补充练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归类练习,二是对比练习,如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可设计如下:

  45+20=6545-20=25

  32+30=6232-30=2

  43+20=6343-20=23

  纵看是归类练习,横看为对比练习。

  第1题、第2题目的:为抽象算法、抽象思维而进行的建立数的计算的表象练习过程。只有不断地让学生去操作,才能建立数的计算的表象,有了这个表象以后,学生才能脱离实物或模型,形成表象,形成技能,即脱口而出。

  第1题可采用学生演示与教师指导探究结合进行。教师带领学生去做,可以使差生获得“醒悟”。

  第2题渗透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思想,这里相同单位“十”是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时有3个层次:一是读图说意思(即抽象出得数;二是学生解释得数;三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操作。有了这几个层次,所有学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进步拓展。

  第3题目的:代数思想的渗透。要求的数必须有一个代数思想的转换过程。

  形式:开放性程度不断增强,第1题只算加数;第2题即要算减数,又要想算法;第3题开放程度高,算法及其数一般要猜想来获得。

  教学时分为几个层次:一是让优秀学生说题目意思,给出结论,即把题目解答;二是用计算器演示;三是教师领大家一做。

  如果大部分学生无计算器,可用计数器代替。

  第5题目的: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先让学生探究,把答案找出来,然后概括解题思路。

  第6题:比起纯计算题,此题更为复杂,因为要首先读图,抽取有用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列式。

  目的:解决现实问题,使数学回归于生活。

  可解决如下问题:①一个班比另一班多多少人?45+30

  ②一个班比另一个班多多少人?45-30

  ③一、二年级共展出多少幅?24+4

  ④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几幅画?24-4

  ⑤三年级展出多少幅画?

  重点理解“多一些”的意义,学生可假设“多一些”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列式解答。

  聪明小屋:目的:建立数之间的联系,其实也是培养数感的需要。同时也是代数知识的渗透过程。

  教学时可采取“综合法”来解决,即出示一组有规律的数,观察找规律,然后再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然后去掉一些数,会填吗?随后出示课本题目,让学生来解。

  当然,如果学生基础好,亦可直接出示课本题目,当遇到困难时,可补充上面的例子作解释说明。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照应了上一个信息窗,本信息窗把“绿色行动”由校内引向了校外。小朋友们正在河边的树林里捡拾塑料袋、电池和易拉灌等。

  2、情景图中的信息。按捡到的垃圾种类来划分,图中的信息可以分为三类:

  塑料袋:25个、7个;电池:16节,9节;易拉罐:8个,22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2个例题的功能一样,都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红点: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绿点: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目标),经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思考目标)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是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运用计数器、小棒等学具探求计算结果是数学方法基础,“10”作为个集合,满十进一的认识是数学思想基础。

  20以内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积累了一些解决本课题问题的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情境图片。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请小朋友利用学具在小组内商量一下,25+7是不是得32?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小组商量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有下面的几种方法(画阴影部分为板书内容):

  a.数出:从25数到32,既:25--26、27、28、29、30、31、32(加上7次)。把25看作一个集合、整体,从它往后数,数的过程即加上的过程,只不过暂时还无法达成“整体加上”。

  B.先把25加上5,然后再加上2。板书为25+5=30,30+2=32。学生其实把25分解为5和2。这种方法其实是“分解”的思想。

  C.先假设加上10。板书25+10=35,35-3=32。这种方法其实“多加了,再减去”的思想。

  D.先算零再算整。5+7=12,20+12=32,教师可概括为:把25分成了20与5,先把5和7相加,再把20和12相加。这种方法其实是按计数单位的大小进行计算的。

  接下来指导学生利用计数器进行操作,既把以上几种方法用在计数器上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展示出来:

  A:在25的基础上逐个进行拨珠,引导学生能够看出“满十进一”十进制计数思想在计数器上的表现。

  B:在25的基础上先加上5,再加上2,同样也能在计数器上看出“满十进一”。

  C:在25的基础上先加上10得35,引导学生想到:由于多加了3,所以要在35中去掉3。

  D:在20的基础上加上12直接得32。引导学生想到在此之前先计算的是5+7得12。

  也可以边交流边指导操作。以上利用计数器操作的过程,其实为抽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模型建立了表象基础,既:两个一位数相加后得十几,与原来的几十再相加。

  由于学生有了以上探究的经历,例二与例一又同属一个类型的题目,所以例二可以放手让学生解决。

  反思与升华--在两个例题教学完后再补充几个例子让学生计算,为抽象数学模型提供材料,板书如下:

  25+7=32

  22+8=30

  45+8=53

  32+9=41

  47+8=55

  49+8=57

  充分利用上述探究中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发现算式的共同特征及计算规律: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规律为进位,这种进位具体地表现为“25+7=32,先把两个一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

  有一个问题要说明:我们既提倡“算法多样化”,又必须适时地抽象概括。算法多样化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点,但同时还必须使这其中的部分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的优化。算法的优化也既从几种算法中通过辨析找到既能最适合自己,又能揭示计算规律的算法。这种规律既是“计算模型”,以25+7为例,计算模型可以是先把25凑成30,既把25分解,既把25分解;可以是假设7为10,既把7分解为10-3,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经过一节课学习之后,计算25+7,仍然是一个一个往下来数,我们数学的价值又何在!作为一种方法,学习中允许存在,但抽象计算模型时不能去强调它的运用。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从解法问题中抽象出的算法必须有利于数学的掌握。当然,极个别学生由于受智力、基础等的制约,可能要逐个来数,这是暂时允许的,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必须有所升华。

  6、关于“类化练习”

  补充两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一组是不需要进位的,另一组为需要进位的,尝试解答后进行对比与辨析,找到每一类题目解答的共同特点。

  补充两组有联系的题目,一组为20以内数的加法,另一组为100以内数的加法,如:

  9+6=158+4=127+6=136+5=11

  29+6=3538+4=4257+66376+5=81

  解答后引导引导对比观察,如:9+6=15,29+6=35,35比15多20,多的20就是29中的20。其它几组题目具有相同的规律。对比练习的优势是:引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体系之中,学生在思考时把已有的旧知识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纳入其中: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二是整十数加十几。

  7、自主练习

  第1题:不妨先命名画面为“沙漠探险活动,在他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一串串脚印,每个脚印都是一个小秘密,你知道它们的秘密吗?

  此题目的:用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实现计算的综合性。教师可按规律排列,如进位的,不进位的。

  第2题:目的渗透加法交换律。

  教学时可利用这种学具既按课本样式完成,老师任意抽取一个两位数,学生任意抽取一个一位数,说算式、写算式。活动时亦可结合计数器操作进行。

  第3题:按一定的规则去判断选择,规则既按和是大于45还是小于45。涂红色为废弃筒,涂绿色为回收物筒,既还可以使用的符合”红灯停、绿灯行“的日常行为规则。

  第4题: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形式:以具有童趣、拟人化方法展示情境,符合儿童特点。

  此题可解决4个问题,既能用加法来解:亦可用减法来做。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去解答,然后根据学生写出的算式讲算式是求的什么问题。

  七巧板的由来

  如果只去读一读,是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的。建议结合前面图形的学习来制作。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与前两个信息窗相照应,本情景图呈现的是在前两个信息窗收集到的各种有用垃圾的数量。就像故事发展的自然顺序一样,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束。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一班、二班、三班回收电池、易拉罐的数量情况。由于已经排列整齐,学生理解情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2个例题的功能一样,都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

  红点: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24-8

  绿点:二班收的易拉灌比三班少几个?23-9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实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模型的动态生成。(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基础。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积累了学习本课题的生活经验。运用学具操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如等量代换思想、数的分解组合思想等)。

  (3)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情境图片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24-8

  列式与猜想--请小朋友利用学具在小组内商量一下,24-7是不是得17?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探究与验证--在小组商量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有下面的几种方法(画阴影部分为板书内容):

  倒数:24--23、22、21、20、19、18、17、16。(减去7次)

  假设先减去10:24-10=14,14+2=16。其实这种方法是”多减了,再加上“思想的运用。

  先把24变成20:24-4=20,20-4=16。其实学生是先把8分解为4+4,然后再计算。

  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算:14-8=6,10+6=16。其实学生是把24分解为10+14,然后再算。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过程,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想法。

  例二教学程序同上。

  反思与升华--在补充练习的基础上引导梳理思路:

  24-8=16

  23-9=14

  22-8=16

  45-8=37

  32-9=33

  47-8=39

  49-8=57

  一是抽象式题的特征,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二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既:差+减数=被减数;三是计算模型的抽象,引导学生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考虑,既运用原有的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知识去思考。当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被减数是三十几,得数就是二十几,十位上少了1。

  6、关于类化练习

  补充两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一组是不需要退位的,另一组为需要退位的,尝试解答后进行对比与辨析,找到每一类题目解答的共同特点。

  7、自主练习

  第1题:目的对比练习感知规律。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练习(一定上、下对应去做),然后寻找异同。

  第2题:对于课本中把减价这个事件以静态出现变成动态呈现,如一件上衣原来20元,现在只买9元,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来表示商家的这个行动。有了这个过程,就不必繁费其心去做题意的解释。

  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

  第3题:课上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去采球,只能引导读画面来明确意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条件(文字信息及图信息),提出问题。可用一个大问题来引入:谁踩坏的气球多?

  目的:解决生活问题。

  第4题:看图编数学故事,编出的故事应包括:教学背景去做什么,场面等,还应有数学情景。如六·一节去儿童乐园,男同学是24人,女同学是8人。这既能用进位加法计算,又能用退位减法来算。目的:数学、语文科之间的融合。

  第5题:先活动,再解题。

  活动:老师掂球数个数,学生掂球数个数,如分别为26个和88个,可以求多掂了几个球。活动以后,学生就能明白什么是”掂球“。

  目的:实现活动数学。活动与数学结合,可以培养随时引发对数学的思考。

  聪明小屋:两种方案:一是从综合到分析,创造一个规律来依次填数;二是分析解答,综合解答。教师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单元学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情景图在设置上注意了与前面三个内容的照应。从画面可以看到,家禽、乌龟在蜿蜒的小河中自由地游动着;小河旁的房子中小鸟正在自由地望着天空,地上的小鸟与正在喂食的小朋友和谐相处;一群小朋友正在小河边画画。整个画面透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氛。这说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绿色行动取得了好的效果,天变蓝了,水变绿了,鸟儿回来了。

  本节课相当于传统教材的应用题。传统教材把计算与应用分割为2个不同的板块,各行其事。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努力实现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所不同的是,前3个课题重点通过情境掌握计算方法,此课题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既计算与应用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节课题前面计算学习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中的信息较为复杂,可以分成四类:

  鹅:河里有30只鹅,岸上有6只鹅;

  蚂蚁:山下有56只蚂蚁,山上有5只蚂蚁;

  小鸟:屋里有26只小鸟,屋外有10只小鸟;

  乌龟:河里有32只乌龟,岸上有7只乌龟。

  3、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学习从复杂的背景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决问题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强化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知识、技能)

  (2)对情景图的认真分析与梳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可以在弄清条件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信息与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每一个问题的内容。

  (3)要把握问题及其算式的教学功能。值此为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够计算的题目有: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从情景中可以提出8个有关加减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进行解答。

  30+630-6

  56+556-5

  26+1026-10

  32+732-7

  (4)要把握练习课的教学功能。要把目标定位在”形成知识结构“上。

  (5)探究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向下延伸。要注意几点:一是注意引导说算理、说思路,既不仅要说出显性的算式及得数,还应引导说出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二是算式的引出应结合问题从实质上把握,如”求一共有多少只鹅,就是求30与6相加是多少“。

  4、综合练习

  前几个课题中为”自主练习“,这里为”综合练习“。

  第1题:不妨先让学生描述一个情境:小兔子在干什么?收获萝卜、收获草莓以及卖萝卜、卖草莓都行。可以提出加法问题及减法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随便列式,汇报,这要可以丰富课堂,完善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第2题:对比练习,辨析方法的不同。

  第3题:第一步:先解决问题,既把有病的叶子找出来。第二步:说思路,你是怎么想的?第三步:总结,有病的叶子既计算错误。第四步:反思纠错,为什么错了?错的原因是什么?亦可结合计数器演示辨析。

  第4题:编数学故事,一定要有情节、有感情,把儿童的认识、情感融于其中。如小鹿骄傲,说:“我是老大,谁也不能把我抬起来”。果然小松鼠跳到翘板上不能把小鹿抬起来,它实在太轻了。机灵的小松鼠跳回森林里,把好朋友狗熊找来了,狗熊往上一坐,就把小鹿抬得高高的,小鹿使劲往下压也无济于事(白费劲)。其实在编这个故事时儿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各种动物的表现是与小朋友联结在一起的,既“有所指”。

  可提前布置学生完成讲故事的任务。

  讲完事故后再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5题:可以从树、天鹅2个方面提出4个问题。

  第6题:可采用前面所述的先按照规律完成一组题目,然后用分析法去解书上的题。

  目的:实现100以内加减计算与数学规律的有机结合与有效统一。

  5、我学会了吗--小熊做客

  (1)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能发现什么?(小兔在邀小熊小家做客)(有几条路可供选择),能提出什么问题?(走哪条路最近或走哪条路)

  (2)探究过程:教师一定要清楚,这里不是去解决一个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而是以小熊要去小兔家做客应走哪条路为载体,说理由。

  可提出:你认为小熊应走哪条路?

  对于52+9可解释为:小熊知道小兔种了一些萝卜,想去参观一下萝卜地,所以选了这条路。

  对于33+7,虽然近,但有危险小熊的妈妈可能不让他走这条路。

  对于80+46,可解释为:小熊想去看看自己的一片草地,所以选择了这条路。

  对于40+51可解释为:小熊想给小兔带些礼物,于是选择了这条路,想带几个玉米给小兔。

  (3)概括:以开放的形式作概括:这几条路小熊都有可能选择。如果选择“33+7”时间最少。

  (4)拓展----讲故事。如果课堂上讲不完,讲不好,布置作业带回家去。

  这样设计就把第2个问题自然地解决了。

  丰收园--单元总结:

  ①在“绿色行动”中,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

  ----回想事件、情境。

  ②你懂得了什么?

  ----爱护环境教育。

  ③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④你是怎么学会的?

  ----总结学习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活动一:认识我的前后

  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面、后面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吗?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三)班43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板书)

  3、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好像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他说的对吗?那什么是前?什么是后?

  师: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

  6、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面向听课老师,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面向窗户,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想像一下,如果面向走廊,你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仔细听,听的小朋友就是小评委,听伙伴说完后还要评一评。

  活动二:排队买票

  过程:在情境活动在中体验前后

  1、上课前,笑笑向我透露一个消息,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她作为一个记者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现在她正在排队买票呢。(电脑出示)

  2、笑笑排到哪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3、从前面数或从后面数,你能说一说你在组里的位置吗?(同桌互说)

  4、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站在最前面来,再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变了没有?两人说一说。你的同桌说的`对吗?在说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活动三:按要求做动作

  1、那我们也要进场了,为了方便老师给每一位小朋友编号,按顺序第一排1号,第二排2号依此类推。

  2、教师讲解规则教师要哪些人起立,那些人要迅速起立,做得又好又快的可得到红花。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游戏的要求有哪些?生复述。

  师:—同学小耳朵灵

  3、活动开始:①2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②5号后面的同学拍拍手。③3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④1号后面的同学跺跺脚。⑤2号后面4号前下、面的同学请起立。3号后面6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⑦6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

  活动四:百米赛跑

  过程: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谁得冠军。nhb

  2、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两人说一说。

  3、学生反馈,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谁跑在最后呢?谁在它的前面?你还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4、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又看到什么?谁能说一说现在每只动物的位置?四人一组,说一说每只动物现在的位置。

  活动五:卡丁车赛

  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探索前后位置与顺序。

  1、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笑笑赶快来到卡丁车赛场准备进行现场报道。忽然信号不好,没有画面了。真遗憾,我们没办法看到比赛。比赛的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没关系,笑笑用手机给我们发来了这样一个信息,小朋友听仔细: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4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4号车。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手中卡丁车图片摆出比赛的画面吗?

  3、四人一组摆图片(其中一组在黑板摆)

  4、反馈交流

  5、回答几个问题:1号车是第XXX名,4号车在XXX号车的后面,在XXX号车的前面。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六:机动(数车的辆数,动画出现)

  活动总结: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本领?

  2、现在应用我们所学“前后”的知识,来做一个游戏。

  (1)我的前面是你,你的前面也是我;

  (2)我的后面是你,你的后面也是我;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