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2 18:02:53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 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 (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xx)+(-20xx)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 ①,而4+(+3)=7 ②,∴由①②可知:4-(-3)=4+(+3) 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 ①,

  又因为(-1)+(+3)=2 ②,

  由①②有(-1)-(-3)=-1+(+3) 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 (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复习目标

  1、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过程。

  2、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3、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能列举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会发生的事情称为 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情称为 不可能事件 ;必然 事件与 不可能 事件都是确定 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 不确定 事件。

  2.在“转盘游戏”中,哪个区域的.面积大,则指针落到该区域的 可能性 大。

  二、典型例题

  例题1: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不确定事件?

  (1)一年有12个月; (2)掷一枚一元硬币,停止后国徽朝上;

  (3)明天要下雪; (4)1/4周角=1直角;

  (5)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奇数;(6)小明的生日是2月30日;

  (7)一条鱼在白云中飞翔。

  分析与解:(1)、(4)是必然事件;(6)、(7)是不可能事件;

  (2)、(3)、(5)是不确定事件。因为(6)中2月只有28天,不可能有30日,所以是不可能事件。

  注意:在判别事件是确定还是不确定,关键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弄清它是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还是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

  例题2:医院的护士给病人注射青霉素类药水时,要先做皮试。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人对青霉素过敏,但护士为什么每次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是不是多此一举?

  分析与解:青霉素过敏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但它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不能确定每一个注射的病人都不会过敏,因此“青霉素过敏”这一事件是可能事件。为了每位病人的生命安全,一定要先做皮试,此种做法不是多此 一举。

  注意:“不太可能事件”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它仍有可能发生。

  例题3:一只蚂蚁在如图所示的一块地板上爬行,这块地板由黑白两种不同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的地砖铺成,爬行一段时间后,蚂蚁停在哪种颜色地砖上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分析与解:

  因为白色的块数是10,黑色的块数是6,白色区域的面积大,所以蚂蚁停在白颜色地砖上的可能性大。

  注意:有关可能性问题,有时可通过比较各种区域所占面积的大小来确定。

  例题4:袋中有4只红球、2只白球、1只黄球,这些球除了颜色以外完全相同,小华认为袋中共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 白球、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小强认为三种球的数量不同,摸到红球、白球、黄球的可能性肯定也不同,你认为谁说的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

  注意:此题中摸到各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球的颜色有关,与该球的大小、形状等其它因素无关。

  三、课时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并能用“不可能”、“有可能”、“几乎不可能” 等词语描述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初步学会求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伴充分交流的良好学习方式。

  四、课外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毛

  2、数学思考: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

  3、情感态度:师生合作,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理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卷尺或皮尺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复习正、负数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2、活动安排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加深对负数的理解。

  活动3、举例说明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巩固练习 掌握正数和负数。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1、 给出一组数,请学生说说哪些是正数、负数。

  2、 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让一组同学任意给出一组数,另一组同学找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正整数?负分数?复习正、负数的定义。

  活动2

  1、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2、分小组完成,用卷尺或皮尺量桌子的高度、桌面的长度和宽度,并将它们表示出来。(超出1米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1米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师生行为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1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2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活动3

  问题展示

  1、 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的增长值。

  2、 20xx年 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 中国增长7.5%,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由问题1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

  1、 P6 练习

  2、 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3、 作业 P7习题1 .1 4、7、8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完成练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练习可以分散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自己回忆、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学习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中点的 概念,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学习重点】:线段 的中点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是重点;

  【学习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过A、B、C三点作直线,小 明说有三条,小颖说有一条,小林说不是一条就是三条,你认为______的说法是对的。

  二 、自主学习

  问题:现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

  上面的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2、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两条线段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那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我们先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

  一是用尺子测量;二是站在一起比(脚在同一高度)。

  如果把两个同学看成两条线段,那么比较两条线段就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从而进行比较。

  (2)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一端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我们称为叠合法。

  练习题

  一、填空

  1.我们在用玩具枪瞄准时,总是用一只眼对准准星和目标,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

  2.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则交点有_______________个.

  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若两个角的顶点重合,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那么这条射线是角的平分线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9、下列说法:①平角就是一条直线;②直线比射线线长;③平面内三条互不重合的`直线的公共点个数有0个、1个、2个或3个;④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⑤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⑥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

  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一:直线的性质

  3.在开会前,工作人员进行会场布置,在主席台上由两人拉着一条绳子,然后以“准绳”为基准摆放茶杯,这样做的理由是(B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垂线段最短

  D.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

  知识点二:线段的作法及比较

  4.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绳子中挑出较长的一条用于比赛,选择的方法是(A )

  A.把两条绳子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B.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

  C.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

  D.没有办法挑选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知识目标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

  拓展应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 =1.5×6

  =( )×( )

  ( )

  教学札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6x+6(x-2 000)=150 000

  B.6x+6(x+2 000)=150 000

  C.6x+6(x-2 000)=15

  D.6x+6(x+2 000)=15

  2.李红买了8个莲蓬,付50元,找回38元.设每个莲蓬的价格为x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________.

  3.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增加2 m,所得新正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8 m,则原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只列方程)

  《3.1.等式的性质》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1.下列变形错误的是(D )

  A.若a=b,则a+c=b+c

  B.若a+2=b+2,则a=b

  C.若4=x-1,则x=4+1

  D.若2+x=3,则x=3+2

  2.已知m+a=n+b,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为m=n,那么a,b必须符合的条件是(C )

  A.a=-b

  B.-a=b

  C.a=b

  D.a,b可以是任意有理

  《3.1从算式到方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7.解:把x=3代入方程,得:15-a=3,

  解得:a=12.

  故选B.

  根据方程解的定义,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就可得一个关于字母a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可求出a的值.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将x=3代入,从而转化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

  8.解:A、7x-4=3x是方程;

  B、4x-6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C、4+3=7没有未知数,不是方程;

  D、2x<5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故选:A.

  根据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解答即可.数或整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和乘法法则,灵活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理数乘法的推导过程,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出两数相乘的法则,感悟中、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的重要区别。

  通过体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感悟和归纳出进行乘法运算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和分类的思想归纳乘法法则,发展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问题一: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回答:有理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

  问题二:小学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属于有理数中哪些数的运算?

  回答:属于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或答:属于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

  计算下列各题;

  以上这些题,都是对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零与零的乘法,方法与小学学过的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重点就是要解决引入负有理数之后,怎样进行乘法运算的问题.

  二、新课

  我们以蜗牛爬行距离为例,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正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一: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答:结果向东运动了6米.

  2.负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二: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3.正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三: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为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4.负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四: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前蜗牛应为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5.零与任何数相乘或任何数与零相乘

  问题五:原地不动或运动了零次,结果是什么?

  答:结果都是仍在原处,即结果都是零,若用式子表达:

  0×3=0;0×(-3)=0;2×0=0;(-2)×0=0.

  综合上述五个问题得出:

  (1)(+2)×(+3)=+6;

  (2)(-2)×(+3)=-6;

  (3)(+2)×(-3)=-6;

  (4)(-2)×(-3)=+6.

  (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观察上述(1)~(4)回答:

  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答:1.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同,则积的符号为正;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反,则积的符号为负.2.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1)~(5)包括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所有情况,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得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积的符号:

  例题:计算下列各题:

  解题步骤:

  1.认清题目类型.

  2.根据法则确定积的符号.

  3.绝对值相乘.

  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1)6×(-9);(2)(-6)×(-9);

  (3)(-6)×9;(4)(-6)×1;

  (5)(-6)×(-1);(6)6×(-1);

  (7)(-6)×0;(8)0×(-6);

  (9)(-6)×0.25;(10)(-0.5)×(-8);

  注意:由(4)(5)(6)得: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表中的各个小方格里,填写所在的横行的第一个数与所在直列的第一个数的积:

  3.计算下列各题:

  (1)(-36)×(-15);(2)-48×1.25;

  4.填空:

  (1)1×(-5)=____;(-1)×(-5)=____;

  +(-5)=____;-(-5)=____;

  (2)1×a=____;(-1)×a=____;

  (3)1×|-5|=____;-1×|-5|=____;

  -|-5|=____

  (4)1+(-5)=____;(-1)+(-5)=____;

  (-1)+5=____.

  三、小结

  (1)指导学生看书,精读乘法法则.

  (2)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步骤.

  (3)比较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目的.

  四、作业

  1.计算:

  (1)(-16)×15;(2)(-9)×(-14);

  (3)(-36)×(-1);(4)13×(-11);

  (5)(-25)×16;(6)(-10)×(-16).

  2.计算:

  (1)2.9×(-0.4);(2)-30.5×0.2;

  (3)0.72×(-1.25);(4)100×(-0.001);

  (5)-4.8×(-1.25);(6)-4.5×(-0.32).

  3.计算:

  4.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0;

  (3)当a>0时,a____2a;

  (4)当a<0时,a____2a.

  板书设计

  1.4有理数的乘法

  法则:练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小学已接触到的乘法、初中刚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在讲解运动的例子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形中的“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反思

  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坚持把教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去括号的意义;2.会去括号,并能利用去括号的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理解去括号法则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1.去括号的法则;2.利用去括号法则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有系数时,注意括号中各项都要与系数相乘。

  教材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6.3去括号

  a+(b+c)=a+b+c例1:

  a-(b+c)=?

  去括号法则:略例2: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加法结合律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导入,经历对同一问题的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示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体会去括号法则的合理性,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来发现并亲身体会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和数与式之间的关系,收到效果较好。但在教学中还应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反思总结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

  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征,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2.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用初步的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3.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思想,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所做的数学实验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设疑,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并操作确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会用.

  二、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三、教学难点

  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如图所示,是我们大连的马栏河,河上有两座桥:新华桥和光明桥.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黄河路与高尔基路,某测量员在A点测得.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的度数是多少?

  王亮:.

  老师:他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拿出尺子,画两条平行的直线a、b,第三条直线l和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得到的角,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观察当两直线平行时,各种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按要求做实验.

  老师:将你发现的规律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究.

  老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得到的规律写到黑板上,并结合你画的图讲解你们组的结论.

  第1组学生代表: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就相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打折销售问题。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利润(利润率)、成本、销售价之间的关系。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1.班主任老师在七年级(1)班新生分组时发现,若每组7人则多2人,若每组8人则少4人,那么这个班的学生人数是(  )人.

  A.40 B.44 C.51 D.56

  2.某玩具的标价是132元,若降价以9折出售仍可获利10%,则该玩具的进价是(  )元.

  A.118 B.108 C.106 D.105

  3.某车间有27名工人,生产某种由一个螺栓套两个螺母的产品,每人每天生产螺母16个或螺栓22个,若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恰好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配套,则下面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

  A.22x=16(27-x) B.16x=22(27-x)

  C.2×16x=22(27-x) D.2×22x=16(27-x)

  4.甲仓库与乙仓库共存粮450 吨、现从甲仓库运出存粮的60%.从乙仓库运出存粮的40%.结果乙仓库所余的粮食比甲仓库所余的粮食多30 吨.若设甲仓库原来存粮x吨,则有(  )

  A.(1-60%)x-(1-40%)(450-x)=30 B.60%x-40%?(450-x)=30

  C.(1-40%)(450-x)-(1-60%)x=30 D.40%?(450-x)-60%?x=30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1.(20xx·黑龙江哈尔滨中考)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800个螺钉或1 000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C )

  A.2×1 000(26-x)=800x

  B.1 000(13-x)=800x

  C.1 000(26-x)=2×800x

  D.1 000(26-x)=800x

  2.(20xx·广西南宁中考)超市店庆促销,某种书包原价每个x元,第一次降价打“八折”,第二次降价每个又减10元,经两次降价后售价为90元,则得到方程(A )

  A.0.8x-10=90 B.0.08x-10=90

  C.90-0.8x=10 D.x-0.8x-10=90

  3.(20xx·黑龙江绥化中考)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30 cm,若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 cm,宽增加2 cm就可成为一个正方形,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可列方程为(D )

  A.x+1=(30-x)-2 B.x+1=(15-x)-2

  C.x-1=(30-x)+2 D.x-1=(15-x)+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4-16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1-09

[优]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4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0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