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打电话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断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年级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5、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经历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7、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9、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组合小正方体,画轴对称图形。
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主要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复习旧知,为小数乘法的学习做准备。
4、突出转化的思想,注重算理的理解。
5、加强练习,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指导。
6、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7、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8、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9、要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10、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11、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1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3、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14、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备注
1、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2、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3、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整理与复习
4、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运动)
5、位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6、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
7、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8、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可能性
9、用字母表示数
10、解简易方程
11、解简易方程
12、解简易方程
13、解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
1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15、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16、整理和复习、植树问题
17、补充内容(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18、总复习
19、复习迎考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在义务教育教材中是选学内容。现在放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最后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识组合图形。
编写意图
由于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表面,许多是由我们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组合成的图形,所以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
首先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具体物品:中队旗、房屋的一面墙、风筝、由七巧板拼成的一个长方形,通过在这些物品的表面中找图形,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组合图形,以巩固对组合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实例,也可以应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观察和讨论。着重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表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同时为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2)观察实物注意从易到难,例如教材中的房子和七巧板,比较容易找到组成它们的图形,而中队旗学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看成有两个梯形,也可以看成有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还可以看成有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3)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时,要强调从物体的表面上找,不要与立体组合图形混淆。
2.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4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因为限于简单的组合图形,教材主要安排2~3个简单图形的组合。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
“做一做”主要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图示已经把菜地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只需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4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计算出这面墙表面的面积?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即可以把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和。
(2)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试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还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过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到要根据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分解,不是任意分解都能计算的;分解图形时要考虑尽量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3)“做一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同时可以检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掌握的情况。
3. 关于练习十八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图形形状是相同的,只是给出的条件不同,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第2题提出了“你能想出几种算法?”可以结合第2题进行讨论。一般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下左图)
[(80-20+80)×30÷2]×2
= (80-20+80)×30
= 4200(cm2)
②求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下中图)
(80-20)×(30+30)+(30×20÷2)×2
=(80-20)×(30+30)+30×20
= 3600+600
= 4200(cm2)
③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下右图)
的面积
80×(30+30)-(30+30)×20÷2
=4200(cm2)
第3、4、5题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通过这几题的练习,使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不仅做加法,有时也要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选一道题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其他几题。第5题要指导学生看图,它不是两幅图,而是一个组合图形的分解图。
第8*题是选作题。根据长方形的长与宽,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18×12 = 216(m2)
红花、黄花和绿草的种植面积,可以根据它们各自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来计算。
从设计图可以得到:
绿草的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1/2,所以绿草种植面积是216÷2=108 (m2)。
红花和黄花的面积各占长方形面积的1/4,所以红花和黄花的种植面积各是216÷4 = 54(m2)。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年级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5.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经历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7.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9.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组合小正方体,画轴对称图形。
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主要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复习旧知,为小数乘法的学习做准备。
4.突出转化的思想,注重算理的理解。
5.加强练习,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指导。
6.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7.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8.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9.要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10.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11.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1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3.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14.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备注
1
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2
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3
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整理与复习
4
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运动)
5
位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
7
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8
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可能性
9
用字母表示数
10
解简易方程
11
解简易方程
12
解简易方程
13
解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
1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15
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16
整理和复习、植树问题
17
补充内容(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18
总复习
19
复习迎考
20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及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而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因此,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学习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利用常见的十进制计量单位元、角、分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掌握算理,学会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数学思考: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自主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问题解决: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遇到问题主动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时安排:11课时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小数乘小数………………………………2课时
3.积的近似数………………………………1课时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2课时
5.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课时
6.整理与复习………………………………1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第1课时总序第1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练习一第2课时总序第2个教案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 0.56×100= 3.78×100=
3.215×100= 0.8×10= 4.08×100=
⑵4.1×9= 1.2×3= 5×5.8= 0.28×3= 16.5×4= 0.796×7=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 )×( ).表示求( )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 )×( ),先得出积( ),再从右起点出( )位小数,得( )。
3.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 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 1.4×16=22.4(元)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根据24×25=600,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0×25=( )
(2)2.4×25=( )
(3)( ) ×25=0.6
思路导引
(1)24 × 25 = 600 (1)24 × 25 = 600
↓×10 ↓不变↓×10 ↓÷10 ↓不变↓÷10
240 × 25 =(6000) 2.4 × 25 =( 60 )
(3) 24 × 25 = 600
↓÷1000 ↓不变↓÷1000
( 0.024 ) × 25 = 0.6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组织学生列出竖式,0 33×4= (千米)求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2.用竖式计算。4.6×6= 8.9×7= 15.6×13=
0.18×15= 0.025×14= 3.06×36=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买四赠一”
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小数第1课时总序第3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2.4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1.9 2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课题:第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第2课时总序第4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例5 56×1.3=72.8(千米/时)
5 6
× 1.3
1 6 8
5 6
7 2. 8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练习二第1课时总序第5个教案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对,大家准备好了吗?
1.口算:
学生抢答:
0.24×2= 10×0.36= 0.8×4= 4.3×100=
4.2×0.1= 0.9×0.4= 5.9×0= 4×2.5=
0.3×0.8= 0.42×10= 0.5×5= 0.18×5=
2.笔算:
6.52×27 0.32×1.25
0.008×0.425 10.9×0.38
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是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
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
笔算:0.85+1.942 5.1-2.09
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
47 ×0.05( ) 6.9 ×0.38( )
4.2 ×1.8( ) 4.08 ×0.08( )
0.9 ×0.7( ) 6 ×0.07( )
二、巩固练习
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计算下面各题,再比较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规
(1)3.5×1.2 (2)3.5×0.8 (3)3.5×1
2.4×1.5 2.4×0.5 2.4×1
5.2×2.1 5.2×0.7 5.2×1
提问: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师总结:在小数乘法中,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第一个因数。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3.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2题。
小组讨论,得出题目信息,并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强调:仔细观察题目,这是一道关于单价、质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题目。单价可以通过秤的下方得知,而水果的质量则可以通过秤上的指针得出。
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独立完成。
拓展应用
妈妈带小明到超市去买水果。你能帮小明的妈妈算算价钱吗?
苹果每千克4.8元,妈妈买了2.5千克,妈妈应付多少钱?
香蕉每千克5.9元,妈妈买了3.8千克香蕉,25元钱够吗?
5.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4*题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根据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来决定因数中的小数位数。
学生组内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动脑筋”
有两个水桶,小水桶能盛水4kg,大水桶能盛水11kg。不用秤称,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盛出5kg水来?
组织学生思考。
答案提示:先把小桶装满水,倒入大桶中,如此反复3次,现在大桶内11kg,小桶内剩下1kg。把大桶内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桶内的1kg倒入大桶中,再把小桶装满,倒入大桶中,这时大桶内就有5kg水了。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4、8、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二
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1.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
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前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边形主要是用割补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摆的方法。本课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运用过的两种方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导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加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提出统一的操作要求。
2.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见上右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 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1)种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2)和(3)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和(3)种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例如教材第96页的方法,注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推导过程:
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3.例3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1)例3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做一做”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的车窗玻璃的面积,注意是求两个梯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例3可结合图片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找到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结合例3和“做一做”,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情况,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4.关于练习十七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
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成直角的图形该如何数?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把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用把斜边上的不满一格的两个格拼成一个方格的方法,也应给以肯定。要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割补的方法,都应给以肯定。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第四步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如第81页的图),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边演示边推导: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可以先让学生试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3. 关于练习十五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4题是应用问题,第1题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4题要进行面积单位的化聚和除法计算。可在分析讨论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做法和结果,强调注意面积单位的变化。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先画出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计算,也可让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方法和结果。注意引导学生知道可以以不同的'边作底来求出面积。
第3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或列方程解答。
第5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第6题与第5题的道理相同,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已知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求出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解答。
第7题借助课本上的示意图或做实物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了。还可以进一步讨论,面积怎样变化?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
第8题是选作题。根据A、B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证明阴影部分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鉴于学生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题中直接说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出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题中没有给出。但从A、B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推出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底长的一半,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48÷2=24(cm2)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认真思考,细心填写。
1、在自然数(0除外)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
2、20的因数有( )个,7的倍数有( )个。20以内的质数有( )个,合数有( )个。
3、用0,1,2,3组成一个同时是2、5的倍数的的四位数是( );组成一个同时是2、3的倍数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4、把1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 )。
5、一个盒子里装有一个红球,四个黄球,三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
二、火眼金睛,准确判断。
1、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
2、在0.3、0.33和13中,0.33。( )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4、3/4与1/5的和的分数单位是1/20。( )
5、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
三、精心挑选,慎重选择。
1、要使四位数106□能同时为2和3的倍数,□里应填( )。
A. 2 B. 4 C. 6
2、1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是( )。
A. 18 B. 17 C. 20
3、一个三位数,位是最小的'奇数,第二位是最小的合数,个位是最小的偶数,这个数是( )。
A. 120 B. 142 C. 124
4、把3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是( )。
A. 3/4 B. 7/4 C. 12/4
5、某人掷一硬币,结果连续五次都是正面朝上,请问他第六次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
A. 16 B. 1 C. 12
四、耐心细致,当好计算师。
1、直接写出得数。
1- 5/12 1/2 +1/3 5/6- 1/3 4/7 +1/8 1/9 +1/10
2、脱式计算。
1/6+1/3+1/4 1- 1/2 -1/3 1-(3/8 +1/6) 5/6-2/7 +1/6
3、解方程。
3x+2x=35 47 +x=89 x- 25 =14
五、走进生活,灵活运用。
1、王叔叔和李叔叔同时从相距15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王叔叔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1)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图中标出。
(2)几分钟后相遇?
(3)相遇时王叔叔走了多少米?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有一节科学课老师讲解用了15小时,小组讨论用了310小时,其余时间学生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用了多长时间?
3、螃蟹和青蛙共11只,共有56条腿,螃蟹和青蛙各有多少只?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0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0篇12-3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06-08
【精】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09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0篇)12-3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6-09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06-1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