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4-07-03 10:36:32 七年级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生物教案精华(1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七年级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生物教案3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血液”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比较”,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 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影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重点问题,通过学生亲手标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让学生体验它们之间关系,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观看血管视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三种血管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辨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血管。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 幻灯片 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调查,同学们知道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都是振聋发聩的警钟。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出示图片)水因为污染严重而无法作为饮用水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席卷着半个中国……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忧心忡忡,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这个结局的肇端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

  这节课,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对校园周围或家庭所在社区、乡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一下我们生活地区的各项生态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并拟定一个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生看图片,认真思考。通过观察图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和意识。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112的“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和P114的“退耕还林还草”两部分内容。

  问题设疑:

  1.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书上和电视里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4.如何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相关问题并回答。

  1.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

  2.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种粮。

  3.实地调查得来的。

  4.退耕还林还草。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如果我们想调查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应该怎么做,基本步骤有哪些?大家按小组进行讨论,制定各自的调查方案。

  ①课前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亲自获得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②课上交流,制定计划。

  我们本地又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呢?你们认为哪些环境问题是最主要的?其现状如何?你们将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调查?这些都是我在上节课就已经布置大家讨论的,那么,等一下我们将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之前,我先作一些简要的指导。

  对校园周围环境进行局部调查,写成校园环境保护条例。

  ③到环保部门或环保网站,了解当地的空气状况、水源状况、城市垃圾的处理状况、植被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状态等。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制定自己小组的计划。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以小组展开讨论,并确定所要调查的重点项目,并确定调查方案,同时作好必要的分工。

  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下分组实施,并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将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分享,互相交流,形成从现在做起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用具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选择问题

  3.写出保护计划

  4.汇报计划

  四、注意事项

七年级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你的理由与大家共亨。

  二、观察与思考:

  1、请你联系实际,仔细观察P3生石花与钟乳石两幅图,分析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机器人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3、填表: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6、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要求让学生当堂记忆,比一比谁记得到快些与更牢靠些。

  三、技能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P7课文与插图,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 钟乳石由小变大C. 小狗排尿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3、课外完成课文P8作业第1,2,3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97)班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七年级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观察细胞的用具

  一、 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七年级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完全叶的组成中,叶片是主要的部分。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射入;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片与外界能够有调节地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这有利于光线照射在海绵组织上;叶脉支撑着叶片,使叶片充分接受到阳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能够及时运输。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教学过程设计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首先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1)表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可以用蚕豆叶、槐树叶),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叶片的表皮细胞图,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

  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②无色透明的表皮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③表皮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表皮细胞壁的外面,还有一层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这在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上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为什么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就是因为叶片的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⑤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气孔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⑥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保卫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⑦气孔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一片菠菜叶,把叶片插入盛水的烧杯,口含叶柄吹气,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气孔中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分析总结叶片表皮的特点和功能,并且画一幅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板书】

  (2)叶肉

  关于叶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叶肉的组织特点,然后再辅以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叶片的横切面挂图,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只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方法,而临时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多的要求,重点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个实验桌上可准备“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也可以在课前由教师准备一些切得较薄,质量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学生观察。

  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可以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①叶横切的上、下两层细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种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多?

  ④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叶片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⑤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基础上,再通过有关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综合整理得出结论。

  【板书】

  (3)叶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脉(横断面)和肉眼看到的叶片上的叶脉(平行的或网状的)似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教师在讲解叶脉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叶肉中的一些束状结构就是叶脉。从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中可知,叶脉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构成的。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叶脉标本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在叶片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

  小资料、叶脉标本的制造

  【方法一】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方法二】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用刷子轻刷叶片,将留下的网状叶脉水洗、染色后贴在玻璃上自然干燥。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适于穴居生活的主要特征。

  运动和应激性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学会观察蚯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蚯蚓的运动。

  知识讲解

  环节动物门的动物约有8700种。最主要的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具有真体腔。

  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分节不仅表现在体外,内部结构也分节排列,如神经节、排泄器官等。环节动物的分节现象比较原始,属同律分节。

  环节动物的体腔是中胚层之间的腔,蚯蚓是学生常见的小动物,又是环节动物门的较为典型的代表动物,对人类有着许多的益处。

  教材突出强调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本章出现了“系统”这一概念。蚯蚓的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较复杂,又是今后学习其他动物的重要基础知识,但不宜展开,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尽量利用各种媒体加强直观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最后通过蚯蚓、水蛭和沙蚕3种动物的比较,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师:对,这几种病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甲状腺激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呢?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生:讨论、表达[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国大部分地区饮食里缺少碘,碘不足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盐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师:讲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相关内容。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岛素的分泌有关,你们知道有什么关系吗?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当你吃甘蔗时,首先你要把甘蔗茎坚韧的皮剥去;咀嚼甘蔗茎时会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一说甘蔗茎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 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

  A、保护组织 B、 基本组织 C、上皮组织 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上 D、 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 )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

  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

  【板书设计】: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一、组织的形成及概念。

  二、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活动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

  三、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11-14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圈12-30

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教案12-02

七年级生物教案07-02

七年级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6

【荐】七年级生物教案01-20

【热门】七年级生物教案01-21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