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吗?一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平方分米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摆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个正方形,总共需要多少行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按照设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摆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个小正方形,摆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摆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现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齐答)100平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 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习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 期 | 教 学 内 容 | 课时 | 备注 |
1 | 8.149.5 | 乘除法 | 4 | |
2 | 9.69.12 | 乘除法 | 4 | 教师节 |
3 | 9.139.19 | 观察物体 | 4 | |
4 | 9.209.26 | 观察物体千克、克、吨 | 3 | 中秋节 |
5 | 9.2710.3 | 千克、克、吨 | 2 | 国庆节 |
6 | 10.410.10 | 千克、克、吨 | 3 | 国庆节 |
7 | 10.1110.17 | 搭配中的学问、乘法 | 4 | |
8 | 10.1810.24 | 乘法 | 4 | |
9 | 10.2510.31 | 乘法 | 4 | |
10 | 11.111.7 | 周长 | 4 | |
11 | 11.811.14 | 周长、期中测评 | 4 | |
12 | 11.1511.21 | 交通与数学、除法 | 4 | |
13 | 11.2211.28 | 除法 | 4 | |
14 | 11.2912.5 | 除法 | 4 | |
15 | 12.612.12 | 除法、年、月、日 | 4 | |
16 | 12.1312.19 | 时间与数学 | 4 | |
17 | 12.20xx.26 | 整理与复习 | 4 | |
18 | 12.27元.2 | 可能性 | 3 | 元旦 |
19 | 元.3元.9 | 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 | 4 | |
20 | 元.10元.16 | 期末检测 |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
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苹果、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听清楚游戏的规则,我们今天回答问题不用嘴而用手,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出示实物﹙苹果﹚问: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如果老师手里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用拍手表示,可能会有学生说“半个”)
师:拍手无法表示“半个”,你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吗?请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
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4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哪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1/2,感受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1/2的意义。
师:这个数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分数。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的含义﹚请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那另外一份呢?
师:(实物演示没有平均分的情况)如果用一个圆表示一个苹果,这样分,其中的一份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找到,必须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平均分”,这样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感受1/2。
师:同学们看教材第67页中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涂出这些图形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师:你还能找出生活中其他物体的1/2吗?
小结:通过找1/2,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创造,先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并滲透分数写法所表示的意义。
﹙二﹚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1.认识几分之几。
(1)正方形折出1/2﹙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们找到了1/2这个分数,其实分数还有很多,比如1/4,你能说一个吗?你能用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想办法找出这些分数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把学生找出的四分之一贴在黑板上,并贴出三种1/4的折法)
师:这是谁的?说说你找的分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折的是1/4,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师:对折两次,打开后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就是它的……
师:这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肯定吗?(指着第二个图)这又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是吗?
﹙对比黑板上的三幅图)
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表示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看来,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利用正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1/4等操作活动,丰富了对1/4内涵的理解,深化了对分数的认识。
(2)圆形折出3/8。
师:出示圆的.折纸和展开图。演示折纸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能得到哪些分数并涂一涂。
生:1/8,2/8,3/8……
师:总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长方形折出4/5。
师:利用一个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4/5吗?还能折出几分之几。
生:自由探究活动。
2.说分数。
师:如果不用折纸,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8表示。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如果取了1份,就用1/16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16表示。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分数?你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在路上见到过……
生:我在商场里见到过……
生:可以上网查询。
生:看电视,读报纸,问家长……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作适当的补充。
3.小结: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像1/2,1/4,3/8……都是今天学习的分数。
师: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3/4﹚发现了吗?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师:仔细看一下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有着很强的数学阅读能力,读好数学课本知识,也是我们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小结: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在写分数时,我们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个数读作:四分之三。(板书:读作四分之三)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吗?(学生个别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比如:一周有7天,1天就是一周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试一试。
﹙1﹚教材68页最上三幅图。
①三个图都表示什么分数?
②为什么能表示相同的分数?
﹙2﹚教材68页中间图。
①这四个图能表示哪些分数?
②4/4的含义是什么?
2.知识拓展。
师: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因为明明吃了1/2块饼,芳芳吃了1/2块饼,所以说明明和芳芳吃的一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數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美,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分数说说生活中的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2~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会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计算,掌握竖式计算的算法、算理及书写 格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交流、互相 启发、互 相影响、是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学 习方法、充分感受教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竖式的计算理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第32页最上情境图。请同学们帮助 计算一下这个队列有 多少人?
二、探讨交流
列式14×12=。
2.计算。
方法一:
算两个14×16。
方法二:
先算10×10,再算14×2 。
方法三:
先算10×10、10×4,再算10×2、2×4。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1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掂量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1千克的.认识还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称量、掂量比赛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推动认识的深入。
3.实践体验法
为了能借助生活的经验参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最后达到学生能通过感觉准确掂量出大约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业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学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等。实践中体验,强化认识,巩固知识。
(四)学法分析: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观察学习,在活动过程种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同时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如1kg=1000g。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方法与途径:
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千克与克的描述,认识其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2.通过称量活动、掂量感受,小组交流,实践体验,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有多重,进而凭感觉能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
3.通过计算与称量活动启发学生探究发现1000g=1kg;
情感与评价: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限制所以对于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缺乏认识,生活中不可能随时称量,所以本课重点和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称量1千克与1克物品,掂量1千克与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终获得生活经验,知道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二、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大作业本、文具盒、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弹簧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结果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一> 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创设情境:“小吃货淘气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浆,于是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愣住了这些底大约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导入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引发思考)
<二> 借助生活认识千克与克
师: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克与千克;
2.明确千克与克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装袋上的克与千克;
2.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区别。
(设计意图:有生活经验浅层次认识感受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
<三> 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师:1.应用情境,师生称1千克水;
2.介绍称量工具:盘秤、微型电子秤;
3.学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访学生对1千克物体轻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汇报见过的称量工具;
2.选择合适的秤;
3.组内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组内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设计意图:秤出标准,初步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
<四> 实践体验掂量出1千克
师:
1.布置活动任务: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作业本、苹果或其他同类学习用具);
2.活动要求:小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纪律;组长填写活动记录单。完成后举手示意本小组已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活动过程,注意观察;
4.据学生活动情况,若有必要可以请掂量过程有序高效的小组师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组的掂量结果。
生:1.学生小组合作掂量;(优秀小组师范)
2.组长汇报活动结果;
3.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师生评选掂量最准小组,奖励学习星;
5.师生评选纪律最佳组奖励纪律星;
6.学生再次掂量最准结果的物品,进行二次感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参照标准反复掂量,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认识1千克大约多重)
<五> 活动体验感受交流1克
师:1.继前一活动,为优秀个人奖励表扬信,引出活动:师生共同称量表扬信有多重(1克);
2.采访学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扬信有多重,并适当选择学生与刚才1千克感受对比;
3.学生比照1克的表扬信掂量出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4.师生验证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5.对优秀个人奖以表扬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扬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学生掂量出大约1克的黄豆;
3.验证几粒黄豆约1克;
4.奖励掂量认真和纪律好的小组。
5.再次掂量感知。
(设计意图: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实践掂量1克黄豆,强化认识)
<六> 探究发现1kg=1000g
师:
1.称量5块肥皂1千克;
2.计算5块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启发思考1千克与1000克关系。
生:
1.称量观察
2.计算
3.思考发现1kg=1000g。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探究发现单位换算)
<七> 抢答竞赛,联系巩固
师: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以?”;
3.趣味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并试改正。
生:
1.对照物品抢答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2.脑筋转弯深入认识质量单位;
3.趣味发现强化认识,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
<八>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
1.教师补充总结,强化巩固;
2.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生:
1.总结自己课堂收获,并汇报。
2.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四、教学评价
物品名称 掂量结果 验证结果 优秀组员
(组长评选)
如:作业本 5 本 10 本
课堂评价结合黑板上小组结果汇报单进行,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教学反思
一、收获
1.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借助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本节课中课前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质量的空包装袋,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环节极大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由想要表现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绍的质量单位有什么用,想知道这样的质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参与课堂。
2.对于掂量物品这一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比预设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两手对比掂物,因此课堂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适度的放手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在掂物这一环节中,较少物体可以两手同事拿起对比掂量,当遇到较多物体时,一个人难以完成掂量过程,因此小组合作自发组成,这样才能形成预想中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为了这样的形式而合作。
二、不足
1.基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上认识的范围仅限于基础质量单位,没有层次性的延伸,原设想是借助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利用课堂所学进行不断对比校正,进而对质量感念认知。但限于学生经验素材与课后练习素材有差异,(有些物品学生无论间接还是直接根本就没有印象),学生在此处易错。现设想是可以在第二课时设计有层次的掂量认知,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方便学生选择合适对象去对比。
2.就课堂教学组织而言,课堂活动组织时,要求与示范要再细化,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一个观察(聆听)思考再到模仿实践的感受过程。
3.课堂针对学生个体的语言评价激励性不够强,未能很好的体现评价的作用。需再学习。
总之,通过此课,收获颇多,也深深感觉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行估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灵活掌握两位数 乘两位数﹙有进位﹚的各种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 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很多同学都喜欢看电视,从电视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呢?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院里一排排的座位排 列的`情况吗?怎样才能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大举措。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看电视、电影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
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图)
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 学的重要手段。
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21可看成20,每排坐26人,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20×26=520﹙个),500人应该够坐。
设计意图:估 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灵活运用估算,加强估算练习,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3·探究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探究 :怎样计算26×21?﹙小组交流学习,要求每一 小组至少想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方法一:26×20=520 26×1=26 520+26=546。
方法二:
× 20 1
20 400 20
6 120 6
400+20+120+6=546。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重点分析进位)
26×21=546﹙个)。
再次强调:
第一:乘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的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 “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第三:列竖式计算时,先用第 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你认为竖式计算与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课下与 同桌交流。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格纸、小房子。
学具:小蚂蚁图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一会儿你们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课件出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小火车、摩天轮等)
2、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想一想它是怎样运动的。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你能不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
1、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升国旗、风车、方向盘、推拉窗、推箱子、钟表等)
2、﹙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而且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板书)
4、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走的'出租车)
生1:我觉得汽车在行走时,方向没变,一直往前开,这样应该是平移。
生2:但是你看到轮子在旋转了吗?
生3:对啊,那汽车行走时到底是旋转还是平移呢?
生4:从整体看汽车在平移,但轮胎却在做旋转运动。
师小结: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就是这样,汽车在平移,但车轮在旋转。
我们一起来表演平移、旋转的动作,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特点。
三、感知平移﹙教材第28页“试一试”)。
1、移一移、描一描。
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后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解答疑难。
2、小组操作、验证、讨论。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板、铅笔图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平移过程。
3、自主合作、完成平移。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③呢?
生:小组合作研讨“说一说”中图形的平移过程。
师:指名汇报,师随汇报完成平移。
生1:铅笔图①先向右平移5格后,再向下平移2格能平移
到图③。
生2:铅笔图①先向下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5格能平移到图③。
生3:三角板图②先向右平移3格后,再向上平移2格得到图形③。
生4:三角板图②先向上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3格得到图形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平移,知道三角板和铅笔移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过程,更好地掌握了平移知识。
四、拓展延伸,运用知识。
1、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的现象?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全班交流。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幻灯片。
2、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外,你还想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吗?
3、学校会议室有个大门。请你想一想,是把门设置成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好呢?请同学们替学校设计一下。
﹙同时看看会议室大门的画面)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选择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下课后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2
内容:
第50页面积单位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都能比划出。但是碰上不同单位的数,学生换算已经全乱套了,有1米=100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这个,教师应多加训练。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4、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用乘法口诀口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用竖式笔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学习验算除法的方法,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
结合教学渗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在计算前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看课件:
①淘气每页放2张邮票,他一共装了80张;
②奇思每页放3张邮票,他一共装了300张;
③笑笑每页放5张邮票,有285张邮票。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问题,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①80÷2=②300÷3=③285÷5=
师:80÷2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后面两道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你们有信心学好吗?那老师就要看看,今天谁的表现最好!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笔算。
师:笑笑着急了,问你们:小朋友,我们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285÷5这里的商大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先来估算下。
生:285张看成300张大约要用60页,所以要比60页少。
生:200张要用40贡,所以285张需要的页数要比40页多。师:笑笑不满意了,他说:我需要准确的结果,不能大约。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列竖式笔算。285÷5
师:你们愿意自己先试试独立完成吗?
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做看。谁愿意大胆试一试呢?
师:下面的小朋友算好了吗?你们的'结果对吗?
师:小眼睛看过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做小老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好吗?
全班交流。(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5除几?2个百除以5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8个十除以5,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师:老师也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小朋友,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商5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师:余下的3怎么办?它表示什么?
生:3个十。
师:5表示什么?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的35表示什么呢?
生:35个一。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8除以5,等于5,5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五五二十五”算出商5个十乘除数5等于25个十,写在28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8个十减去25个十等于3个十,3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3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5放下来,和余数3个十合起来是35个一。
⑦除。用5除35,等于7。
三、强化方法,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其实我们小朋友这节课也收获了好多,是吧?你学会了什么呢?
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你想友情提醒你的小伙伴们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名片一张、多媒体课件一套。边长是1cm的小方片若干,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学生提到的逐一让他用手势表示单位面积的大小)
如果表示操场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名片的面积呢?(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名片)
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名片的面积。
你想知道名片到底有多大吗?要求名片的实际面积就是求什么?(长方形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具体感受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大致有多大,这样导入能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己学的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些都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能利用你们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图形吗?
生:(很快摆出)。
师:同学们能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吗?
生:能。(两种摆放方法:一字排开或者双行。)
师:有什么办法能验证摆出图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呢?
生1:我们用的是6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能用算式表示下吗?
生1:1×6=6(平方厘米)
生2:2×3=6(平方厘米)
师:大家想一下,怎么摆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呢?生1:2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
生2:每行10个,摆成2行。
生3:每行4个,摆成5行。
生4:每行5个,摆成4行。
师:大家摆放的都是正确的。下面大家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生5:我查了一共是24个,就是24平方厘米。
生6:每订有6个,共有4行,4×6=24(平方厘米)。
生7:每行有4个,一共有6行,4×6=24(平方厘米)。
师: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4×6=24(平方厘米)。
师:总结: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同学们尝试一下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生:6× 6=36(平方厘米)。
师总结: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6乘4等于24平方分米。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
生4: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这样算出来的是周长,所以是不对的。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样算是周长,而我们要求面积。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这个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吗?
生: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用“长×宽”计算面积,现在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改为用“边长×边长”计算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们明白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真厉害,归纳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以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方便了。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把它放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正方形的特点,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08-17
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02-21
数学教案-教室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统计与猜测(北师大)08-16
数学教案-轻重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乘车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玩具 - 北师大版08-16
北师大数学教案三年级模板01-06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