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4-07-04 07:06:04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2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断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 = 156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

  13 × 1.2=

  1.3 × 1.2 =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 × 12 = 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 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谁能在黑板上写出3.6×2.8的`竖式)。

  ②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讨论好了,可以试着写在随堂本上

  ③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师生互动,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想起。(在计算3.6×2.8时想起36×28的笔算,师板书:

  36×28

  ④做错的同学订正一下。

  ⑤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乘小数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认识

  教学“试一试”

  1.我们现在来解决小明阳台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2.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竖式,思考

  ①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强理解

  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去掉问号)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P87第一题)

  提问:说说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要注意些什么?

  4.用竖式计算:

  4.6×1.2= 1.8×4.5= 10.4×2.5=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P89 第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六、作业:

  P89第1.3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9-20页例1、例2及有关的练习。

  教学目的:

  1.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和高;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2.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操作、观察、想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足量的长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引出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墨水瓶盒、粉笔盒、铅笔盒、排球、牙膏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按照平面上的图形(平面图形)和占据一定空间的图形(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分类。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或正方体和排球等球体等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把它们的形状称为立体图形。

  3.请同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引出新知: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为学生创设了进行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具体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智力准备,学生拿长方体跟随教师初步感知。

  教师演示:

  ①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评析:学生跟随教师初步感知,初步建立表象,为下面的自己探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2)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宫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小组内完成下面表格。(每小组1一张表)

  我们的发现

  面

  棱

  顶点

  (3)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4)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自己的发现。

  [评析:学生在测量、计算、比较、想象、观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和精彩之处。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模仿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学生根据小组内的长方体框架,分小组观察、测量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评析:运用学习例1时的学习方法,对长方体的长、宽、高(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方法进一步得到优化。]

  三、巩固发展

  l.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3)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4)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评析:学生在辨析性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师生共同课堂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略)

  [总评:

  ①本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数一数、量一量、摸一模、算一算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③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传统的教师命令学生枯燥地、被动地记忆数学知识结论的过程,变成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成由学生重复前人探究这些结论的"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活动,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6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P58~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的能力。

  3、通过质数与合数两个概念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复习,创设情境。

  1、求7和10的约数。

  2、25有几个约数?

  二、探究发现,理解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写出下面每个数所有的约数(1~12)。

  (1)先小组合作完成例一,分别填出每个数的所有的约数,并指出各有几个约数。

  (2)例1反馈。

  (3)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数约数的特点:思考:在自然数范围内,按照每个数的`约数个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先独立分类,再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2、比较每类数约数的特点,教学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1)先观察有2个约数的数。谁能发现,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呢?归纳特点,给出质数的定义。

  (2)第三种类型的数与质数的约数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概括合数的定义。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举出质数的例子?

  (5)举出合数的例子。

  3、自然数按照每个数的约数的多少,又可以怎样分类?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

  (1)同桌先交流一下,再汇报。

  (2)37为什么是质数?87为什么是合数?

  (3)小结。

  (三)看书质疑

  (四)游戏。

  (五)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练习记质数。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在自然数1~20中:

  (1)奇数有————,偶数有————;

  (2)质数有————,合数有————。

  2、下面的判断对吗?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都是合数。( )

  (4)一个合数,至少有3个约数。( )

  3、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四、总结。

  (略)

  五、作业:

  62页1~2。1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意义。为了使学生经历循环小数产生的过程,透彻地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在教学时突出了下面两点: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理念,它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同时暗含着数学问题。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出新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获得成功的喜悦。

  2.精心设计练习,注重知识拓展。

  在新课结束后,设计了一组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既有考查循环小数的意义的判断题,又有考查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题,还有排列顺序、计算循环小数小数点后若干位数字的拓展题,这样的习题设计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小丽到动物乐园游玩时,被动物乐园知识窗中的信息吸引住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出新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获得成功的喜悦。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列式计算。

  师:你们知道如何计算蜘蛛和蜗牛爬行的速度吗?

  (引导学生列式:73÷3,9.4÷11)

  2.感受除不尽。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两名同学板演。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师:这两个算式能除得尽吗?为什么你这样认为?余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生1:在73÷3这个算式里,商的小数部分不断商3,余数总是1,所以除不尽。

  生2:在9.4÷11这个算式里,余数不断重复出现6和5,商不断重复出现5和4,也除不尽。

  师:像这种重复不断出现的商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

  3.认识循环小数。

  (1)观察比较73÷3和9.4÷11的商,发现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商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来吗?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指出:73÷3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数字3,得数可以用24.333…的形式表示,省略号表示后面的数字都是3;9.4÷11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起开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5和4,这个商可以写成0.85454…,省略号表示后面的数字依次是5和4。

  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哪个数字或哪些数字在循环,在“…”之前要把重复的数字写两遍以上。

  (2)请学生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把下面的'循环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5.866…≈     7.33…≈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时,要明确省略号表示的是哪个数字,然后再进行四舍五入。

  5.反馈训练,巩固对循环小数的认识。

  完成教材15页下面的例题。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选择其中的两道题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问题中讨论、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和怎样表示循环小数,才能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11

  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备课内容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备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6.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7.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8.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9.在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

  10.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2.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备课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便计算。

  2.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在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2、活动二: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5、6个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2、3、5有没有关系?

  3、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 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2、4、6、8、10、12……都是偶数,1、3、5、7、9、11……都是奇数。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四、课后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2、掌握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学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回答质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二、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把合数10、24和63分别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10=2×524=2×2×2×363=3×3×7

  (1)一个合数可以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2)一个合数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

  (3)把合数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2、区别几个概念

  (1)质数,因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分解质因数,是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3)质因数要求因数本身必须是质数。

  3、教学例3

  把15、42、60分解质因数

  (1)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什么是短除法

  (3)练习

  (4)注意: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除数一定要用质数,看被除数能被哪个质数,整除,就用这个质数去除,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的是:

  1、让学生理解短除法的意思。

  2、分解质因数的时候,因数必须是质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2-13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04-11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

小学教案五年级数学05-30

小学数学比教案11-22

小学数学的教案07-02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经典】03-05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1-07

小学五年级数学活动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