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7-04 07:11:21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荐)初中物理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二、教学重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四、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气体膨胀对活塞做功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磁场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2)理解磁感线的特征并能做简单辨析,学会应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3)知道电流的磁场;学会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4)知道几种常见的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场和形象描述磁场的方法——磁感线。

  教学难点:用磁感线描述电流的磁场,以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教学资源】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磁感线空间演示器,螺线管,线圈、铁粉、磁浮陀螺手机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极光

  师:极光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绚丽多彩,非常美丽,那大家知道极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地球周围有磁场

  师:初中我们就学过磁场的有关知识,除了地球周围有磁场,哪里还有磁场呢?

  生:磁铁周围

  二、磁场——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师: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你怎样检验呢?

  演示实验:条形磁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引导:为什么会偏转?说明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到了磁场的力的作用。说明磁场是真是存在的一种物质。

  师:除了地球和磁体周围,还有没有哪里存在磁场?

  生:电流周围

  下面我们来再现一下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电流是小磁针发生偏转——奥斯特实验(手机投影实验过程)

  师: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形象的描述磁场呢?

  生:磁感线

  三、磁感线

  师:磁体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呢?怎样显示出来?

  引导:我们可以类比电场,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是怎样显示出来的呢?

  生:在蓖麻油中放入头发屑

  师:由于轻小物体在电场中受力,会按一定的方向排列,就可以显示出电场的.分布情况。把这样的形状做理想处理,就抽象出了电场线。那么磁场呢?

  生:放入小磁针或者铁屑

  演示实验:用磁感线空间演示器演示条形磁铁和马蹄形磁铁的磁场分布

  师:小磁针在磁场中被磁化,他们N、S极因相吸而首尾相连,按一定的方向排列,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非常对称,非常美。把这样的分布情况抽象出来,就得到了磁感线。

  多媒体演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马蹄形磁铁的磁感线

  师:磁场是有强弱和方向的,我们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师:大家对比电场线,4同学一组来讨论一下磁感线的特征。

  分组讨论:磁感线的特征

  总结:

  (1)假想的曲线

  (2)磁体的外部由N极指向S极,内部由S极指向N极,是闭合的曲线

  (3)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

  (4)磁感线的切向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自主活动1:

  请大家根据磁感线的特征画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的磁感线

  师:上述是磁体的磁感线,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磁感线又是怎样的形状呢?

  四、电流周围的磁场

  师:显示电流磁场的形状,要在电流周围放很多小磁针,地方有限,我们用铁粉来代替。每一粒铁粉就相当于一个小磁针,效果是一样的。

  1、演示实验: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情况(手机投影)

  引导观察: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放入小磁针

  师: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呢?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培巧妙的用右手解决了这个问题。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师:(介绍物理学史:安培定则的由来)所以右手螺旋定则又称为安培定则。

  师:将直线电流换个角度看怎样表示在纸面上呢?比如俯视看?正视看?所以要在纸面上表示磁场和电流的方向。

  2、磁场电流的表示方法:

  师:(结合PPT)边讲解边示范

  3、演示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师: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呢?我们用铁粉来显示。磁场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类似,所以我们把通电螺线管等效为条形磁铁。

  引导:条形磁铁的磁感线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我们只要判断出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就可以知道磁感线的分布了。如何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极呢?

  动画演示:

  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4、自主活动2

  (1)、标出下图中的N、S极或者电流方向

  (2)、在下图中标出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 (3)、在下图中标出小磁针N极的指向

  (教师手机投影学生活动结果)

  4、大家谈:通电圆环周围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磁感线又该是怎样的形状呢?

  师:我们研究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研究了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通电圆环周围的磁场又是怎样分布的呢?你能否结合右手螺旋定则来猜一猜呢?

  生:分组讨论

  引导:通电圆环可以看做只有一圈的通电螺线管,右手螺旋定则怎样用呢?

  师:请几组同学选派代表回答

  播放视频:通电线环的磁场分布

  五、小实验:磁浮陀螺

  师: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由于陀螺是悬浮起来的,阻力很小,所以陀螺的转动可以持续很久。你知道陀螺是怎样浮起来的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陀螺上的A和支架上的B都是永磁体,且都是同名磁极,由于排斥,可使陀螺悬浮起来。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磁悬浮列车

  视频播放:磁悬浮也是靠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起来,所以阻力很小,而且磁悬浮列车的动力也与磁场有关,下节课再介绍

  六、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实际: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质量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教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讲授法: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设置问题:铁锤和铁钉两个物体都是由铁制成的,但是它们含铁的多少一样吗?通过设置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认识托盘天平以及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看完视频后,用天平做演示实验,用天平测量一个铁块的质量。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进行实验,学生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熟悉和正确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新课探究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由生活例子引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练习3-5个小题,列举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学会用质量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并且设置实验探究的题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小结内容:

  1、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m

  3、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学后反思。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反思: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鉴于学生在初中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节课将重点放在伽利略如何想到理想斜面实验的,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而对惯性更多的关注放在对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的探究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由现象探本质的过程,克服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如速度大小不同惯性不同的认识。

  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是不断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思维品质的教育。在讲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而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这种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在讲到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谦逊和勤奋的优良品质,牛顿认为“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正是这种谦逊和勤奋是牛顿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是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最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

  二是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但对整个研究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节课这一过程再现在学生面前:先对生活实际进行仔细观察,精心研究,得出自己的猜想,在进行真实的科学实验——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进行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结合抽象思维得到理想斜面实验,再经合理外推得到最终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它标志着真正物理的开端。将这一研究过程在课堂上再现,使学生既对研究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理想实验法,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启示。

  三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及时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探究意识浓。从伽利略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牛顿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两个对立的概念——“惯性和力”统一在一句话中,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到通过一张张图片探究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无不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串链接,步步深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优良品质。

  四是利用更多的实例来说明理论,有充分的说明例证。这节课是一节理论课,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课堂用了较多的例证来说明。如用Flash课件模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加深理解;播放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录像得出理想实验与真实科学实验的区别;课堂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使学生明确理想实验不是凭空猜想,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利用大量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用两辆车的实验验证探究结论的正确;用冰壶球运动及气垫导轨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性;用扎气球的录像说明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录像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是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归生活的思想。课堂中用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特别是相扑运动员的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最后又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理解惯性不能克服,只能将惯性的危害减小到最小。

  2、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一是由于上公开课学生较紧张,课堂开始有些前欠活跃。

  二是由于给学生较多的生活例证和实验,学生的课堂活动稍有欠缺。

  3、对再教的补充设计

  再教时,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所得,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使自己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将每节课按高标准要求,不断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学设计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

初中物理教案6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教法建议

  用实验法 教学 ,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 设计示例

  【 教学 单元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

  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

  【 教学 过程 分析】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

  计时结束

  运动时间

  s 1

  t 11

  t 12

  t 13

  v 1

  s 2

  t 21

  t 22

  t 23

  v 2

  s

  t

  v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 t 13 t 12 t 11 t 23 t 22 t 21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 .而 决定不能认为 ,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对于问题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在交通规章制度中,对速度的限定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 教师 辅导参考方案】

  1.我国不同的公路、铁路(两者都分不同的级别)中对速度的要求.

  2.对于同一种路面,各个国家的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其特点.

  3.其他相关的问题,例如某路面超速的处罚是什么.

  【评价】

  1.从网上学习的小组,列出学习过程.

  2.在实际调查中,小组如何分工协作的,写出各个成员的任务列表.

  3.学生是否提出了创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8

  第——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的情况下使用“0~”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9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我国北方有些地区冬季供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作为工作物质将热量传递到千家万户的?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教案12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案13

  活动内容

  了解、收集、分析、总结厨房里的热学知识。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物理现象,思考哪些与学习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活动过程

  1、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2、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3、教师归纳小结

  (1)炉灶的变迁,从大土砖灶到红砖砌的“节能灶”,从土煤炉到蜂窝煤炉,从沼气灶到液化气灶,每一次改进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主要是每次改进都能使燃料燃烧更充分,既节省了燃料,又减少了废气(烟)污染,当然还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炉灶烧火或炒菜做饭时,要把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着火头,这样可以使锅的温度升高得快。

  (3)锅铲、手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都用木头或塑料,是因为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饪过程中不烫手。

  (4)炉灶上面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7)在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滚烫的鸡蛋和在沸水中烫一下的西红柿,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和剥皮。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西红柿皮与肉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9)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内热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

  (11)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很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12)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的。

  (1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1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层水蒸气在手与馒头之间,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手不觉得怎么烫了。

  (15)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8)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9)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热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发干。

  (20)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21)当汤煮满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入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22)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3)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4)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5)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 °C,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 °C,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为100 °C止。

  (26)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 °C,锡的熔点是232 °C,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 °C,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坏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8)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学生解答物理现象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叙述简练准确。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写有关日常生活、生产中热现象及应用的小论文110余篇。特别是写出了“炉灶上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等一类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好文章,学生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解疑合探(一)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设疑自探(二)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习读数。

  3.教师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教案:电压11-23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21

[精]初中物理教案06-17

(实用)初中物理教案06-18

(精华)初中物理教案06-26

(热门)初中物理教案06-26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5-25

[荐]初中物理教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