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4 07:16:19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行估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灵活掌握两位数 乘两位数﹙有进位﹚的各种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 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很多同学都喜欢看电视,从电视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呢?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院里一排排的座位排 列的情况吗?怎样才能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大举措。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看电视、电影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

  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图)

  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 学的'重要手段。

  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21可看成20,每排坐26人,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20×26=520﹙个),500人应该够坐。

  设计意图:估 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灵活运用估算,加强估算练习,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3·探究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探究 :怎样计算26×21?﹙小组交流学习,要求每一 小组至少想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方法一:26×20=520 26×1=26 520+26=546。

  方法二:

  × 20 1

  20 400 20

  6 120 6

  400+20+120+6=546。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重点分析进位)

  26×21=546﹙个)。

  再次强调:

  第一:乘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的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 “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第三:列竖式计算时,先用第 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你认为竖式计算与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课下与 同桌交流。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题意,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10×6÷28,70÷3×6 6÷2÷11,9-42÷7,9×0÷15,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借助巳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

  通过读题你发现题中的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已知条件中你能知道什么?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已知条件:新进200本书,用2个书架放,每个书架有4层。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书架共有8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由这些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知道共有4×2=8﹙层﹚。200本书放8层,得出第一种方法。

  200﹙4×2﹚

  还可以这样分析: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200÷2=100﹙本)

  100本放在四层,每层放多少本?从而探究出第二种解题方法:200÷2÷4

  估计商是多少,并尝试计算。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交流。

  (1)200-﹙2×4﹚﹙2﹚200÷2 ÷4

  =200÷8=100÷4

  =25﹙本)=25﹙本)

  答:平均每层放了25本。

  观察、比较、归纳。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班内反馈: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

  师做小结,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乘除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题发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暗含条件,知道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让学生先估商,再尝E试计算,理解算法。

  三、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左侧情境图。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学校每个班级有多少学生?

  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与同学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下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生1:3×3计算的是三个年级的班级数量。

  270÷9计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2:270÷3÷3=30﹙名)。我先算的是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算的是每个班级的人数。

  生3:270÷﹙3×3﹚=30﹙名)。3 ×3是三个年级班级的数量。

  师:想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多种办法。(出示教材第17页下方右侧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

  生:交流展示。

  方法一:

  96÷4=24﹙只)24÷2=12﹙只)

  方法二:

  96÷4÷2=12﹙只)

  方法三:

  96÷﹙2×4﹚=12﹙只﹚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用乘法口诀口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用竖式笔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学习验算除法的方法,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

  结合教学渗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在计算前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看课件:

  ①淘气每页放2张邮票,他一共装了80张;

  ②奇思每页放3张邮票,他一共装了300张;

  ③笑笑每页放5张邮票,有285张邮票。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问题,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①80÷2=②300÷3=③285÷5=

  师:80÷2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后面两道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你们有信心学好吗?那老师就要看看,今天谁的表现最好!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笔算。

  师:笑笑着急了,问你们:小朋友,我们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285÷5这里的商大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先来估算下。

  生:285张看成300张大约要用60页,所以要比60页少。

  生:200张要用40贡,所以285张需要的页数要比40页多。师:笑笑不满意了,他说:我需要准确的结果,不能大约。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列竖式笔算。285÷5

  师:你们愿意自己先试试独立完成吗?

  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做看。谁愿意大胆试一试呢?

  师:下面的小朋友算好了吗?你们的结果对吗?

  师:小眼睛看过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做小老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好吗?

  全班交流。(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5除几?2个百除以5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8个十除以5,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师:老师也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小朋友,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商5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师:余下的3怎么办?它表示什么?

  生:3个十。

  师:5表示什么?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的35表示什么呢?

  生:35个一。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8除以5,等于5,5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五五二十五”算出商5个十乘除数5等于25个十,写在28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8个十减去25个十等于3个十,3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3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5放下来,和余数3个十合起来是35个一。

  ⑦除。用5除35,等于7。

  三、强化方法,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其实我们小朋友这节课也收获了好多,是吧?你学会了什么呢?

  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你想友情提醒你的小伙伴们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吗?一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平方分米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摆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个正方形,总共需要多少行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按照设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摆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个小正方形,摆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摆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现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齐答)100平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 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习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练习卡三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妈妈把一张饼的1/3给了表弟,1/4给了小丽,两个人分得的饼一样多吗?这里就有一个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26和24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里的这支钢笔是8.5元,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8.5比大小?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你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生产(生活),二是数学本身;数学课的“引入情境”,不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数学情境”。因此,通过“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充满挑战性的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带出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师:(板书“3/4,1/4”)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手势指向大屏幕,演示课件时,提问:涂色部分是第一个正方形的……接着看,右边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

  师:通过涂色,(板贴图﹚你们认为哪个分数大?为什么?

  师:那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请你打开课本73页,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填的?(完成板书“3/4>1/4”)

  这个式子会读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组分数确实能比大小。

  请同学们借助教材73页的中间图,比较一下1/6和2/6的大小,3/6和4/6的大小。

  生:通过涂一涂的方式比较。

  师:肯定。1/6<2/6;3/6>4/6。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师:课件演示,出示1/2和1/4“。

  师:1/2和1/4哪个大?猜一猜!(请学生个别答,记住猜错的学生)

  师:让我们求助一下电脑老师,看看谁说得对。(演示课件,出示分数1/2和1/4对应的图)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有意识地请猜错的学生先说,引导学生说出看图比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通常是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大,所对应的分数就大“,以此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使所有学生都能”依托形象“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的模式。

  1.第74页”练一练“第1题。

  ﹙1﹚演示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涂色部分闪烁。

  ﹙2﹚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3﹚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理由。

  2.第74页”练一练“第3题。

  ﹙1﹚演示课件,闪烁3/8和7/8再出示格子图,再闪烁1/4和1/8。

  ﹙2﹚再出示圆形。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的理由。

  3.探索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1﹚演示课件,出现六组分数和对应的图。

  ﹙2﹚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大家讨论一下。

  ﹙3﹚组织小组发言,归纳出比大小的两个分数可以分为两类:有分母相同的,还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释应用。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归类编排题。

  组织学生做题,师巡视。

  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涂一涂“,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在”做数学“。学生在涂色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大小“的模式。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会先涂色再比大小。难道比大小只有这种方法吗?别急……让我们边做题边寻找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的题。

  师:这么多题,要比比谁最细心。要是你能直接比大小,也可以不涂颜色。

  老师巡视时,注意看学生做题情况,如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涂色进行比较。提出”不涂色怎么比大小?“,引导学生说出”分母相同时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和”分子相同时就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答案。

  演示课件,出示两个圆(没有平均分﹚和分数1/2、1/8。

  师:难度增加了,大家还有没有信心?比一比,谁最快!

  师:为什么你做得那么快?怎么比的?

  设计意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教学逻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水平”上,在横向地先后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之后,再纵向地比较两类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得以形成归纳性思维,从而顺利、自然而又不同程度地领悟了其中的规律。

  ﹙五﹚游戏:拿小棒。

  演示课件,出示10根小棒。

  师:老师拿了全部的3/10,老师拿了几根?

  师:你要拿得比我少,应该怎么拿?同桌两人玩一玩。要说出拿出了全部的几分之几?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拿的?(演示课件)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 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计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结合具体的情 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 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猴子们收桃子的情景)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秋桃也该收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有两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们正忙着分桃子呢,不过,它们并不高兴,眉头紧皱,看来是遇到麻烦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 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展示情境,引导观察,诱发思考。

  希望你们做个公平使者,帮它们分一分,使两只小猴子都能满意你们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解读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1)怎样列式?

  (2)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独立计算“68÷2”。

  3.在小组 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摆一摆。

  每只猴子可以分3篮零4个,一共34个。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①师引导。

  ②用竖式计算

  比较这几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桃子”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含义,并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拓宽笔算除法运算的思路和应用空间。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教师让学生自己做,边做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多一只猴子怎么分?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68个桃子除以2,每个猴子分得34个。”这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上再贴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师:怎样列式呢?

  生:68÷3。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样列出竖式的,并 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

  生讨论: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

  学生代表发言:

  一组观点。

  生1和生2-起来完成这道题,生1说过程,生2分小棒。生1先写上了3﹙板书),先分6捆,每只猴子分2捆(生2演 示),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6,6除以3商2,把2写在十位上。(板书)2×3 =6,把6写在6的下面,表示巳经分掉的数。6﹣6=0,0可以省略不写,这时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板书),再分剩下的8个,8÷3=2﹙个﹚还剩2个,每只分2个,把2 商在个位上,3×2=6﹙生2演示),把6写在8的下面,也就是写在个位上,然后﹙板书﹚个位上的8﹣6=2,剩下的'2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不够分,就不再分。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这两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讲得特别清楚,我听懂了。

  生2:我 想说,Good,Good,very good!

  师:的确,这两位 小老师当得很棒,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师: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 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师:你总结得真不错。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师:有68个桃子,分给了3只猴子,还剩2个桃子,为什么不再分了?

  生1:因为2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不够分,无论怎么分,总有一只猴子分不到,所以不能再分了。

  生2:我也同意这种看法,要是分了桃子,就有一只猴子少一个桃子,就不公平了。

  师:桃子的个数比猴子数少就不能再分,多就可以再分,是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那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真不错,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教师不直接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学生更好记忆。

  4.展示余数的写法。

  师:那么,余数怎么表示呢?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我先从68个桃子里去掉2个多余的,再用66÷3=22﹙个﹚。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2 :因为有68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所以用68÷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看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的,它是什么意思?

  生:有68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22个,还余1个,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3: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 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 :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 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68÷3=22……2,读作:68除以3商22余2。(齐读一遍)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名片一张、多媒体课件一套。边长是1cm的小方片若干,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学生提到的逐一让他用手势表示单位面积的大小)

  如果表示操场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名片的面积呢?(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名片)

  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名片的面积。

  你想知道名片到底有多大吗?要求名片的实际面积就是求什么?(长方形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具体感受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大致有多大,这样导入能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己学的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些都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能利用你们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图形吗?

  生:(很快摆出)。

  师:同学们能摆出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吗?

  生:能。(两种摆放方法:一字排开或者双行。)

  师:有什么办法能验证摆出图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呢?

  生1:我们用的是6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能用算式表示下吗?

  生1:1×6=6(平方厘米)

  生2:2×3=6(平方厘米)

  师:大家想一下,怎么摆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呢?生1:2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

  生2:每行10个,摆成2行。

  生3:每行4个,摆成5行。

  生4:每行5个,摆成4行。

  师:大家摆放的都是正确的`。下面大家能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生5:我查了一共是24个,就是24平方厘米。

  生6:每订有6个,共有4行,4×6=24(平方厘米)。

  生7:每行有4个,一共有6行,4×6=24(平方厘米)。

  师: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4×6=24(平方厘米)。

  师:总结: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同学们尝试一下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生:6× 6=36(平方厘米)。

  师总结: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6乘4等于24平方分米。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生3: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

  生4: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这样算出来的是周长,所以是不对的。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样算是周长,而我们要求面积。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这个图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吗?

  生: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用“长×宽”计算面积,现在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改为用“边长×边长”计算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们明白吗?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真厉害,归纳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以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就方便了。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把它放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正方形的特点,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归纳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格纸、小房子。

  学具:小蚂蚁图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一会儿你们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课件出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小火车、摩天轮等)

  2、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想一想它是怎样运动的。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你能不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

  1、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升国旗、风车、方向盘、推拉窗、推箱子、钟表等)

  2、﹙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而且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板书)

  4、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走的出租车)

  生1:我觉得汽车在行走时,方向没变,一直往前开,这样应该是平移。

  生2:但是你看到轮子在旋转了吗?

  生3:对啊,那汽车行走时到底是旋转还是平移呢?

  生4:从整体看汽车在平移,但轮胎却在做旋转运动。

  师小结: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就是这样,汽车在平移,但车轮在旋转。

  我们一起来表演平移、旋转的动作,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特点。

  三、感知平移﹙教材第28页“试一试”)。

  1、移一移、描一描。

  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后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解答疑难。

  2、小组操作、验证、讨论。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板、铅笔图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平移过程。

  3、自主合作、完成平移。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③呢?

  生:小组合作研讨“说一说”中图形的平移过程。

  师:指名汇报,师随汇报完成平移。

  生1:铅笔图①先向右平移5格后,再向下平移2格能平移

  到图③。

  生2:铅笔图①先向下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5格能平移到图③。

  生3:三角板图②先向右平移3格后,再向上平移2格得到图形③。

  生4:三角板图②先向上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3格得到图形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平移,知道三角板和铅笔移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过程,更好地掌握了平移知识。

  四、拓展延伸,运用知识。

  1、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的现象?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全班交流。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幻灯片。

  2、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外,你还想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吗?

  3、学校会议室有个大门。请你想一想,是把门设置成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好呢?请同学们替学校设计一下。

  ﹙同时看看会议室大门的画面)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选择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下课后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2

  内容:

  第50页面积单位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都能比划出。但是碰上不同单位的数,学生换算已经全乱套了,有1米=100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这个,教师应多加训练。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4、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不过呀,在没有看画面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同学们还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火车,电梯,缆车,轮船,风扇,钟摆)

  (学生认真观察)

  师:那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轮船,风扇,钟的指针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移和旋转”。(把课题补充完整)

  游戏:

  『二』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你能正确判断出下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出示课件:判断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指名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做出来吗?

  师: 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它的,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楼在现实中会平移,旋转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会,有的说不会;下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工程师们是如何让整栋大楼平移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它整体平移,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使得上海音乐厅终于重放光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听了这件事,你们说神奇不?

  师:是啊,真是太神奇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要我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让我们也来研究研究平移吧!

  『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要给图中的这座房子搬家,请同学仔细的观察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你们能判断一下这小房子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吗?

  师: 好的,同学们,先别说出答案,请你拿出你们手中的这两张卡片,自己动手移一移,移动一格,数一格,然后说出这个房子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呢?也可以两个人商量商量看,好,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小房子向右移动了几个格子。(6个)

  师:同学们,其实要看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你看的这个点不能变,你不能说一会看这个点,一会看那个点。

  师:同学们看老师来演,我们先在原来小房子上找到一个定点,然后在移动后的.小房子上找到这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好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咱们搞明白了,如果给你一幅图让你来判断它们分别向哪平移几格,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移一移,数一数。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来演示。

  师: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师:请大家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画出来,自己用刚才的方法画画看

  (学生动手画图)

  『五』总结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有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的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08-17

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02-21

数学教案-教室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统计与猜测(北师大)08-16

数学教案-轻重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乘车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玩具 - 北师大版08-16

北师大数学教案三年级模板01-06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