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4 08:59:1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交通标志,体会对称与不对的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校园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吴老师收到了一份海报,谁来给大家读读?

  学生读海报

  师:嗯,你读得真清晰!请坐。

  师:这一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的活动任务是:设计校园交通标志

  而且,要和什么有关?

  生:人车分流

  师:好,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回顾复习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享资料。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你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吗?它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欣赏交通标志

  师:你真会发现!

  这些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吗?

  生: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师:你总结得可真好!

  三、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师:在“人车分流”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校门口、操场……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有些地方吴老师都没想到。

  师:如何设计出一个与“人车分流”有关的校园交通标志呢?

  小组讨论一下。

  生:突出主题;用到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四、小组活动,分享交流

  师:小组活动之前,吴老师这里有几点要求:

  学生分组读活动要求

  师:对于这个活动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

  吴老师这里有一点提醒:活动时间有限,一定要合理分配。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活动开始,当音乐停止的时候,不管你是否完成,都停下来,分享的时间就要到了。

  师:听清楚要求的孩子请坐端正。

  好,各组开始

  师:音乐停止了,分享的时间到了,给你5秒钟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桌面,同时,各小组上交你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真漂亮!谁愿意分享给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分享,吴老师觉得大家真了不起!

  五、收获体会,总结全课

  师:在设计“人车分流”交通标志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说收获

  师:学有所得,就是会学习的孩子。请拿出自我评价表,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吧。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精彩!有了这些交通标志,咱们学校会更加秩序井然!探究,让数学更好玩!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得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还想看看自己的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师:(自言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1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掂量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1千克的认识还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称量、掂量比赛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推动认识的深入。

  3.实践体验法

  为了能借助生活的经验参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最后达到学生能通过感觉准确掂量出大约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业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学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等。实践中体验,强化认识,巩固知识。

  (四)学法分析: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观察学习,在活动过程种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同时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如1kg=1000g。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方法与途径:

  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千克与克的描述,认识其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2.通过称量活动、掂量感受,小组交流,实践体验,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有多重,进而凭感觉能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

  3.通过计算与称量活动启发学生探究发现1000g=1kg;

  情感与评价: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限制所以对于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缺乏认识,生活中不可能随时称量,所以本课重点和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称量1千克与1克物品,掂量1千克与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终获得生活经验,知道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二、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大作业本、文具盒、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弹簧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结果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一> 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创设情境:“小吃货淘气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浆,于是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愣住了这些底大约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导入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引发思考)

  <二> 借助生活认识千克与克

  师: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克与千克;

  2.明确千克与克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装袋上的克与千克;

  2.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区别。

  (设计意图:有生活经验浅层次认识感受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

  <三> 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师:1.应用情境,师生称1千克水;

  2.介绍称量工具:盘秤、微型电子秤;

  3.学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访学生对1千克物体轻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汇报见过的称量工具;

  2.选择合适的秤;

  3.组内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组内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设计意图:秤出标准,初步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

  <四> 实践体验掂量出1千克

  师:

  1.布置活动任务: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作业本、苹果或其他同类学习用具);

  2.活动要求:小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纪律;组长填写活动记录单。完成后举手示意本小组已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活动过程,注意观察;

  4.据学生活动情况,若有必要可以请掂量过程有序高效的小组师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组的掂量结果。

  生:1.学生小组合作掂量;(优秀小组师范)

  2.组长汇报活动结果;

  3.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师生评选掂量最准小组,奖励学习星;

  5.师生评选纪律最佳组奖励纪律星;

  6.学生再次掂量最准结果的物品,进行二次感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参照标准反复掂量,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认识1千克大约多重)

  <五> 活动体验感受交流1克

  师:1.继前一活动,为优秀个人奖励表扬信,引出活动:师生共同称量表扬信有多重(1克);

  2.采访学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扬信有多重,并适当选择学生与刚才1千克感受对比;

  3.学生比照1克的表扬信掂量出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4.师生验证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5.对优秀个人奖以表扬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扬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学生掂量出大约1克的黄豆;

  3.验证几粒黄豆约1克;

  4.奖励掂量认真和纪律好的小组。

  5.再次掂量感知。

  (设计意图: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实践掂量1克黄豆,强化认识)

  <六> 探究发现1kg=1000g

  师:

  1.称量5块肥皂1千克;

  2.计算5块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启发思考1千克与1000克关系。

  生:

  1.称量观察

  2.计算

  3.思考发现1kg=1000g。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探究发现单位换算)

  <七> 抢答竞赛,联系巩固

  师: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以?”;

  3.趣味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并试改正。

  生:

  1.对照物品抢答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2.脑筋转弯深入认识质量单位;

  3.趣味发现强化认识,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

  <八>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

  1.教师补充总结,强化巩固;

  2.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生:

  1.总结自己课堂收获,并汇报。

  2.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四、教学评价

  物品名称 掂量结果 验证结果 优秀组员

  (组长评选)

  如:作业本 5 本 10 本

  课堂评价结合黑板上小组结果汇报单进行,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教学反思

  一、收获

  1.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借助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本节课中课前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质量的空包装袋,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环节极大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由想要表现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绍的质量单位有什么用,想知道这样的质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参与课堂。

  2.对于掂量物品这一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比预设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两手对比掂物,因此课堂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适度的放手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在掂物这一环节中,较少物体可以两手同事拿起对比掂量,当遇到较多物体时,一个人难以完成掂量过程,因此小组合作自发组成,这样才能形成预想中的合作经验。所以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为了这样的形式而合作。

  二、不足

  1.基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上认识的范围仅限于基础质量单位,没有层次性的延伸,原设想是借助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利用课堂所学进行不断对比校正,进而对质量感念认知。但限于学生经验素材与课后练习素材有差异,(有些物品学生无论间接还是直接根本就没有印象),学生在此处易错。现设想是可以在第二课时设计有层次的掂量认知,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方便学生选择合适对象去对比。

  2.就课堂教学组织而言,课堂活动组织时,要求与示范要再细化,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一个观察(聆听)思考再到模仿实践的感受过程。

  3.课堂针对学生个体的语言评价激励性不够强,未能很好的体现评价的作用。需再学习。

  总之,通过此课,收获颇多,也深深感觉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判断、推理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学会用连线、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借助表格整理信息,能有条理表述自己推理的过程和判断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1.出示双胞胎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呢?

  预设:她们俩个长的好像啊!

  预设:他们谁是姐姐(妹妹)?

  2.抓住有效信息:“谁是姐姐?”让学生猜一猜,得出要确定那个是姐姐还需要一些信息?

  3.出示信息:豆豆说:“我不是姐姐。”

  4.学生根据信息用排除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小结:孩子们,想刚才那样,通过一些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做推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有趣的推理。(板书:有趣的推理)

  二、探究新知,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一)、出示信息,读懂信息。

  1.大屏幕出示信息,学生读一读,理解题意。

  师:今天我们的老朋友奇思、淘气和笑笑也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推理,谁能用自己响亮的声音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读,肯定学生的表现)

  2.理解“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这句话的意思。

  师:“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是什么意思呢?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他们都参加了不同的兴趣小组,三人都不在一个兴趣小组。

  预设:他们三个人分别分布在三个兴趣小组。

  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

  (二)、寻找线索,合作探究,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1.出示线索:学生根据线索说一说,进行初步的感知。

  2.合作探索:

  合作要求:请小组合作,用文字、连线或列表等方法记录自己小组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合作开始:教师了解学情,不断巡视,对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对快速完成的小组,可以请他们尝试用别的方法做一做。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方法。

  预设:文字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连线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列表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三)、优化方法,感知从肯定句入手的优势。

  1.方法优化。

  师:孩子们,大家非常聪明,讨论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

  预设:文字方法。

  预设:连线方法。

  预设:表格方法。

  针对学生说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感知文字方法需要慢慢看,而且写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够简洁;连线方法不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只有表格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又能看出推理的`过程。

  2.请学生用表格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同学入手进行推理。

  (1).体会关键句(肯定句)入手的重要性。

  推理进行一步,请学生比较,为什么从奇思入手可以推理出5个结论,可是从淘气或者笑笑入手只能推理出一个结论。

  预设:因为奇思是关键句。

  预设:因为奇思是肯定句。

  预设:因为奇思就是答案。

  只要孩子说的合理,都表扬肯定学生。

  (2).完成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文字、连线、列表等,列表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在推理时我们要抓住肯定句,这样会使推理更简洁。

  三、运用知识,展示成果。(前一个题扶着走,这一道题放给学生独立做)

  1.大屏幕出示信息。

  2.运用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3.成果展示,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四、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三个信息得出了三个结论,如果有四个信息、五个信息,你能得出四个结论,五个结论,甚至六个结论吗?

  预设:能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1.读懂信息,寻找线索。

  2.抓肯定信息,连续思考。

  3.展示交流。

  预设:抓肯定信息后,先把左边的动物都送回家,然后再送右边动物回家。

  师:孩子们,这也是我们推理常用的方法-分类法。(板书:分类)

  五、总结回顾:

  1.教师小结。

  2.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箅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难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猴子都到桃园里摘桃子去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桃子摘的.怎么样了?(出示教材第8页上面的情境图)

  1、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桃子也没有,用什么表示?3个小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2、根据情境,怎样列算式?

  3、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0÷3的意义,得出结果。

  4、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0÷5,0÷8”等于多少。

  5、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学习商的中间有0或末尾有0法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8页第2个情境图。

  (1)引导学生估算,商大约是多少?

  (2)独立完成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汇报:

  方法一:

  300÷3=100

  6÷3=2

  100÷2=102

  方法二:竖式计算。

  (4)评议做法,特别是方法二,强调列竖式计算时,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在哪一位的上方。如果不够商,就用0占位,所以在十位的上方,商“0”。

  探究:840÷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引导笔算:840÷6=14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0的作用是什么?(占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尝试性的计算,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到突破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下和同伴交流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索同分母加法的简单计算。

  1.问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列出算式:2/8+3/8=

  3.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交流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会2/8+3/8=5/16。

  5.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练习。

  教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减法的简单计算。

  1.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考。

  3.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把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观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2~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会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乘法计算,掌握竖式计算的.算法、算理及书写 格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交流、互相 启发、互 相影响、是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学 习方法、充分感受教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竖式的计算理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第32页最上情境图。请同学们帮助 计算一下这个队列有 多少人?

  二、探讨交流

  列式14×12=。

  2.计算。

  方法一:

  算两个14×16。

  方法二:

  先算10×10,再算14×2 。

  方法三:

  先算10×10、10×4,再算10×2、2×4。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08-17

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02-21

数学教案-教室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统计与猜测(北师大)08-16

数学教案-轻重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乘车 - 北师大版08-16

数学教案-玩具 - 北师大版08-16

北师大数学教案三年级模板01-06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