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4 14:08: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折、剪方法。

  教具准备:

  每人准备11张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老师展示作品,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用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组成的图形。

  2、请同学们欣赏,说出像什么,用了哪些平面图形。

  二、探究新知:折、剪、拼。

  1、折、剪正方形两个图,小组活动。

  老师先示范,同学们小组活动,按虚线对折。

  2、折、剪长方形,按虚线对折。

  3、折、剪圆。

  4、折、剪三角形。

  5、拼图:

  ①、可参考书42页,拼一拼。

  ②、也可发挥学生想象拼。

  三、练一练:

  1、剪、拼。拼出书43页1题图。

  2、计算:

  3、折飞机。参考书43页3题⑼号纸。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⑽⑾纸

  5、书43页5题

  四、自由创作。

  五、总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组织比赛

  教学目标: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学生每人一支水彩笔、空白纸。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统计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从生活情境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什么比赛,意见不一致,找寻有效的办法--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提出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各组讨论完毕,排出先后次序)小朋友们表现得太棒了,我们先请冠军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将小组调查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小朋友觉得他们调查得怎样?

  [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合作意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在比赛之后,体验集体合作成功的快乐感,吸取成功或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次合作作好准备]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1、除了举行比赛活动,还需要一些奖品,买什么奖品好呢?(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能应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生2:82-67=85-70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四、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一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材分两大段七小段安排:

  1.认数:①认识几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数的加、减口算(P27~28)③认识几十几(P29~31)④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P32~34)

  2.数的大小比较:①100以内数的顺序(P35~36)②比较数的大小(P37~38)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两数的相差状况(P39~41)

  另外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42~43)和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P44~4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从上面谈到的两大段、七小段的内容安排来看,与传统教材显然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这样安排便于学生了解几十几的组成,可以了解几十几介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这样安排好处有二:①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因为这些口算都是以数的组成为根据的;②为以后的加减计算打基础,以后的加减计算归根到底都要进行这两种基本计算。

  (3)中间安排百数表承上启下。由于前面认数是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对100以内数的数序还没有完整认识,所以中间安排百数表以承上。另外百数表是自然数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数列中后边的数比前边的数大,这一规律就成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依据,所以又起了启下的作用。

  (4)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相差状况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和两位数的数值。

  (1)借助直观有什么好处?

  ①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能按顺序从1数到100,但对这些数的实际数值未必了解,也就是缺乏数感。对于较小的数建立数感的最好方法是数实物。观察实物建立数值表象。

  ②逐步认识计数单位、十进关系和数位。

  学生对数值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以1为单位认识数值的多少上,应逐步建立更大的计数单位,并认识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逐渐学会用大小单位相结合来表示数的大小,书写出来就要用到数位,所以在认数过程中要逐步扩大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离不开直观手段。

  (2)教材上是怎样用直观材料表示数值和十进关系的?

  主要的直观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小棒,另一种是计数器。前者是纯直观具体,后者是半具体半抽象。利用小棒是在已经直观认识1捆是10根的基础上,先认识几捆就是几十,10捆捆成1大捆,认识10个十是一百(P24),再认识几捆另几根就是几十几(P29)。这样借助小棒的多少,学生很容易感受数值的大小。每部分内容在用小棒表示后马上引入计数器,计数器的优点是它已经引入了数位,利用了十进制,这是它抽象性的一面,每位上珠子的多少,又能表示这个数位上单位的`多少,这是它具体性、直观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认数时离不开计数器,教材在计数器上标出了计数单位,并用文字叙述了数位顺序。

  此外在练习中还用一串珠子表示1个十,一摞木块表示1个十,一筒羽毛球表示1个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别是P25第3题,P30第3题,让学生自己把小球、五角星圈一圈先构建计数单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数数,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3)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外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要突破几十九添一后是多少这一难点。

  学生数数时数到几十九下边往往数不对是几十,也就是在拐弯处出问题。教材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很重视,P29专门安排了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这一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特别是经历把10根再捆成1捆及原来有3捆又添1捆成4捆这一过程,真正理解39添1为什么是40,这不仅是数数的需要,也是以后进位加计算的基础。

  ②要重视数的组成的教学。

  了解数的组成不仅是感受数值大小的需要,也是今后四则计算理解算理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的组成,P25第2题直观认识几个十是几十,P26第5题则抽象地认识整十数和100的组成。P30例题除利用计数器学习写数外,重点也放在数的组成上,P31第5、6题,P34第1题借助直观练习几十几的组成,P34第2题则抽象地利用数位知识写数。

  3.妥善组织计算教学。

  (1)整十数的加减要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题了三种算法。一是十个十个地数;二是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单位个数相加;三是利用知识迁移,3+2=5,30+20就等于50。减法也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时要注意两点:①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抽象的数学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图,怎样想?30是3个十,4是4个一,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个十和4个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个一,只剩3个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学生死记此推理过程。②要注意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

  4.利用百数表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呈现百数表时有三点创新:

  (1)让学生自己把百数表填完整,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序。

  (2)让学生观察百数表发现规律,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数表中框数,进而根据框中的一个数猜另外三个数。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握数序规律。

  教学时要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切实地组织学生参加上述学习活动。

  5.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安排比较数的大小的内容。

  (1)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选策略比较数的大小。

  P37的例题选材来自于儿童心中的现实生活,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激活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在进行46和38的比较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选策略进行比较。书上呈现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估计的方法从数的组成上去比,把46看成四十几,38看成三十几,四十几比三十几多;另一种是利用数序比,从小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此外学生还可能运用的比较方法有:以40作中介来比,46比40大,38比40小,所以46比38大;上升到法则来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这些比较方法都很好,都是学生的思考,都能弄清道理。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方法,并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但不宜讲法则,不必统一比较方法。

  (2)关于用日常用语表示两个数的相差状况的教学。

  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列入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能使数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时应注意三点:①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教材在例题中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在“试一试”中教学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教学多得多,这样教学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在例题中增加小狗做85个,然后两两比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个词语的含义。②不要对四个词语在数量上予以界定。这些词语不是严格定义的数学概念,不好量化。一般是给定两个数,让学生说相差状况,或给出相差状况后在几个给定的数中选数,不安排让学生找比20少得多和少一些的数之类的练习,因为如果出现10、11等,很难说清楚。③要尊重学生的用语,如多一些,学生表达为多一点点,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过课本上的四个词语学生要理解。

  6.重视数感的培养。

  前面提到的借助直观认识数值,了解数的组成,认识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用日常用语表达两数的相差状况,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感的安排还有:

  (1)联系现实生活认数、读数。

  如认识运动服号码,了解数的序数意义(P26⑦),数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张数(P30①),看病时的就诊号码(P36④),春游时选择车辆(P42⑤)。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话,说家人的年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数物体的个数,数一段路走几步(P44~45),等等,这些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

  P41③安排了在1~30的数中从2开始隔一个圈一个初步认识双数和单数,接着安排学生利用单、双数找门牌号,这项内容不仅是解决某些生活问题的需要,也使学生对数的奇偶性初步感知,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些铺垫。教材在P30②安排了五个五个地数香蕉,P42③让学生对应钟面上的数字填写小格数,既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又为以后学习钟面认识打基础。人们数散放的东西时往往五个五个地数数,安排这项内容体现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安排估计和猜数的内容。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判断一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P37①判断“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使学生认识到六十几介于60和70之间,P41①在90~100的某几个数中判断哪个数最接近90,问97接近90还是100?93呢?P42②问46接近50还是接近40?44呢?这样的练习为以后的估算打基础,因为估算时需要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计算,当然这也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②组织猜数游戏。P26⑧猜兔子有几十只,P43⑧猜两位数。一个学生想好一个数写出来盖位,让另一个学生猜,写数的学生不断地根据猜出的数给予提示,值到猜对为止。可以轮换进行,并比赛谁猜的次数少,学生很感兴趣,渐渐地学生就有了猜数的策略,逐步缩小区间。

  ③估计物品的数量。P45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先猜蚕豆、花生米、黄豆的粒数,再数数,培养估计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积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各种大面积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主题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说一说

  看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目的是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体会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书上提出的三个问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购买单件物品,可以怎么付款”购买两个物品,如何付款等问题。学生付款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他们在交流中将体会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法。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大面额的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及币值。活动二:练一练。

  第一题:

  使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间的互换。

  第二题:

  使学生正确清点币值

  第三题

  此题有多种答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利用附录中的纸币说一说,摆一摆,看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想出一种方法就符合要求。

  活动三:

  数学故事

  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储蓄的常识,使学生感受到储蓄的功能,培养他们勤劳节约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设疑,听音乐导入,引出钟表。

  2.钟表自我介绍,动画演示钟表自述。

  3.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指导看主题图。

  (1)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并及时教育学生要早上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2)认识钟面。

  ①分组观察钟面。

  讨论:要求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有两根长短不同的指针。

  ②认识分针、时针。

  ③教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辨认分针、时针。

  (3)认识整时。

  ①②③指导观察主题图中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几,建立7时的概念。

  ②先出示8时的钟面,提问:“这是几时。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写出“8时”并教读法;然后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教师板书“3时”;最后出示6时的钟面,让学生自己写出来。

  ③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钟和时针分别指向,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看出它是几时。

  学生可能回答: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反馈练习。

  (l)让学生上台拨钟,教师先要求学生拨出几时,然后集体订正。

  (2)接着,让学生给学生出题拨钟,并相互评价。

  (3)小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其他三人进行拨钟练习,并相互检查。

  (4)创设情景讲解12时。

  有一天,小东在看钟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咦。

  钟面上怎么只剩下一根针了。”教师提问:“是钟表坏了么。你能帮助小东解决这个问题吗。”

  使学生明确:当钟面上表示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正好在合在一起,所以只能看到一根针。

  (5)创设情景:老师中午12时吃午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是什么时候午休吗。

  指名提问学生,使学生建立时间之间联系的理念。

  3.认识电子表及时间的第二种写法。

  (1)教师提问:“你知道8时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吗。

  ”当学生说出以后,再出示

  8:00,验证学生的说法。

  (2)让学生想:3时在电子表上的表示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

  3:00。

  (3)让学生自己写出

  6:00。

  4.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三、课间活动(音乐伴奏,师生律动)。

  四、指导看书

  五、实践应用

  1.完成第92页“做一做”,结合内容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小养成爱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找朋友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3.完成课本第94页练习十六第3题。

  六、听故事做练习

  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

  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

  是小猴吗。

  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再过两个小时来。”小猴看了看钟表,这时钟表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

  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读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七、设计题

  分小组讨论:周末准备怎么安排。然后上台说给大家听一听。

  认识钟表(半时)。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0以内数的加减,推算出20以内没有进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

  3、经历主动分类、尝试探究、实践应用的行为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推算能力;会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练习中11+9、20-9这类题目的推理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双色片、计算条片、画好若干数射线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引入

  1、(操作课件)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都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燕子小猪小兔蚂蚁松鼠乌龟小象小猴

  3+1 4+5 5+5 7+1 15+5 7+11 13+1 14+5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整理成如下4组题目)

  3+1 4+5 7+1 5+5

  13+1 14+5 7+11 15+5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研究加减法的本领。(出示课题)

  二、尝试探究,构建新知

  1、观察比较,体验计算方法。

  (1)汇报:你们为什么这么分,能说说理由吗?(根据整理提问)

  生1:竖着看,前面三组第二个加数是相同的,最后一组是第一个加数相同。

  生2:另外一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也相同。

  生3:每一组的下面一个算式都比上面一个算式多了十。

  (2)先来研究第一组题目,提问:3+1都会算,13+1你会算吗?请大家任意挑选一个学习好伙伴: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互相摆一摆、算一算。

  (3)请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操作方法,教师根据汇报,同步在媒体上演示。

  生1:我是用双色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所以是4个圆片;13+1就是先摆1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就是14个圆片。

  生2:我是用计算条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4个计算条片;13+1就是先摆1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14个计算条片。

  生3:我是在数射线上做的,3+1就是从3往前跳1格,跳到4的位置,13+1就是从13往前跳1格,跳到14的位置。

  (4)师:小朋友想出了许多计算的方法,都可以证明:13+1=14。

  (5)再次比较:3+1=4和13+1=14,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之处?

  (6)归纳小结:在计算13+1的时候,只要思考3+1=4,就能知道13+1=14,这样比较方便。

  2、尝试练习,提炼计算方法。

  (1)同桌口答完成剩下的三组题目:4+5 7+1 5+5

  14+5 7+11 15+5

  (2)重点讨论:15+5你是怎样想的?7+11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加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

  三、灵活运用,收获新知

  1、加法练习,不断加以巩固

  (1)找到教材P42第2、3题,思考:横着算还是竖着算,为什么?

  (2)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5+2= 6+3= 2+4= 4+5=

  15+2= 16+3= 12+4= 14+5=

  3+6= 1+7= 1+9= 3+5=

  13+6= 11+7= 11+9= 13+5=

  2、游戏体验,揭示减法规律

  (1)(出示口算卡片)13+3 4+14 12+8 15+2集体抢答。

  (2)把“15+2”变换成“15-2”,你们会算吗?怎样算最快?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在计算15-2的时候,只要思考5-2=3,就能知道15-2=13,这样比较方便。

  (3)动手操作:任意选用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中的'一种,验证15-2=13。

  (4)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减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减几。

  3、减法练习,加强难点突破

  (1)找到教材P42第5、6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8-2= 7-5= 4-3= 6-4=

  18-2= 17-5= 14-3= 16-4=

  7-6= 10-9= 8-5= 9-7=

  17-6= 20-9= 18-5= 19-7=

  (2)重点讨论:20-9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借助数学小伙伴来加以理解。

  4、加减综合、强化新知运用

  (1)找到教材P42第7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3+4= 18-7= 11+6= 17-4=

  14+3= 14-4= 12+7= 20-8=

  16+2= 19-3= 14+2= 16-5=

  (2)根据几加(减)几的卡片,你会编出新的加减法题目吗?

  3+4 13+4 3+14 23+4 ……

  2+8 12+8 2+18 22+8 ……

  7-3 17-3 27-3 ……

  10-5 20-5 30-5 ……

  5、教师归纳:根据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运用今天的新本领解决很多新的加减法,因为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只要先算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或十几减几,还可以推算出几十几加几或几十几减几。

  四、总结全课,作业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推算

  5+3= 4+()=9()+()=()

  15+3= 4+()=19()+()=()

  2、填数。

  10+2=()10+4=()10+6=()

  19-9=()15-5=()11-1=()

  11=10+()13=10+()20=10+()

  10+()=10 10+()=12 10+()=14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6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明白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数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十个十个的数,从0数到100。

  2、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的组成,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来学习有关100以内数的知识——读数、写数。

  (板书:读数写数)

  二、学习读数、写数:

  1、认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2、认识计数器

  出示计数器,说说计数器的'特征:三根柱子,分成三档。

  每档10个珠子。

  计数器上下面的字:从右边是个位,十位,百位。

  3、用计数器表示数。

  (1)师:24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请你们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摆24根小棒

  ①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篮子,现在请同学们从小篮子里拿出24根小棒,拿好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

  ②学生说教师也拿出24根小棒,问:2捆是多少根。

  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说得真好。

  师:想一想: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

  4根小棒(也就是4个一)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

  (2)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24

  师:为什么这样表示呢。

  说得真好。2捆小棒表示2个十,2个十就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根小棒表示4个一,4个一就在个位上拨4颗珠子。

  (3)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

  师:计数器上表示多少。怎么写呢。对,计数器十位上有2颗珠子,我们就对着它的十位写2,个位上有4颗珠子,我们就对着它的个位写4。(板书:写作:24)。

  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4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能说明和归纳相应的口算过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确口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巩固

  1、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练习七第1题)

  认真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先估算,再计算。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2题,请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小结;估计时既要看清要加的.数是整十数还是一位数,还要看清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3、不计算,比大小。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3题,

  小朋友们,不计算你能比出两边的大小吗?47+2与47+20,怎么比呢?同样是47,要加上的数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数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几,47+20得六十几。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4题,指名读题,全班齐读。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填空。交流结果

  2、练习七第5题,集体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完成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有了哪些进步?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解100以内的数,你能任意地说出一个别100以内的数吗?(指定三四人说一说)老师手里有很多雪花胶片,你们猜猜看可以用100发内的哪个数表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

  下面请你们也抓一把雪花胶片先猜一猜有多少个。

  然后再数一数是多少。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这些数

  谁大谁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图。提问:今天小松鼠和小兔去海边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你能看着图说出它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小松鼠和小兔比谁拾得多呢?你是怎样想的?

  (2)合作交流

  谈话:请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在班内交流)。

  (3)谈话:在这道题里比较哪一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就是比较38与46哪一个数大。

  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教师板书:46 38

  指定学生上黑板>。

  全班学生读一读算式46>38。

  1、教学“试一试”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几组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打开书第14页“试一试”看着计数器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学生在书上完成并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定一个学生(座位号是两位数的)说

  出自己的座位号。谈话:他的座位号是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你知道两面三刀位数是什么意思吗?请座位号是两位数的同学都站起来。其他同学的座位号是几位数?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衙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装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20度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出示每个季节的景象图)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6、“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填写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7、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最大,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大的数”)

  根据刚才自己写的数到前面来排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路队下课。

  教学后记

  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学生从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46>38  38<4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孰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练习九第5、6题主题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练习

  出示练习九第5题主题图

  说说你能看到了什么?(三个小朋友买糖果)

  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把学生零散的语言进行整理:柜台上摆着饼干、小蛋糕、巧克力、薯片要6元,饼干4元一块蛋糕3元, 一筒薯片要6元,小云想买3包饼干,小红想买2盒巧克力,小明想买5块蛋糕。他们3个各要用多少钱?

  说说你是怎样相的?你能写出算式吗?

  4×3=12 3×5=15 5×2=10

  假如你去买,你想买什么?买多少?要花多少钱?(说给大家听)

  出示第6题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2)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三、四人小组讨论。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2、3、4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P24-P25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4、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具准备:

  1、计数器一个,小棒86根。

  2、多媒体软件、实物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86根小棒。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出一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1)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2)到底是不是青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3)出示两只青蛙,蹦跳三下说:呱呱,猜对了,你们真棒!

  2、今天啊,青蛙它们说要出题来考靠你们,怎么样?有信心吗?

  (1)你们瞧,(出示田地)它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呢?

  (2)它们会在田地里干什么呢?

  (3)板书:青蛙吃害虫。

  (4)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5)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

  (6)那同学们现在看看这两只青蛙,他们已经吃了很多害虫,你们看他们的肚子胀胀的,你们听他们在什么?(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我吃了30只害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小朋友们讨论一下,想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学生讨论分组讨论。

  (3)集体反馈,教师板书:

  ①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②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

  ③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

  2、探究解决的办法。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该怎样列式计算?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么列式计算?

  ①板书:56+30=86(只)(单位是只)

  ②同学们真聪明,能一下子就把得数想出来,如果我们把算式放在计数器上,那该怎么拨珠呢?

  ③电脑出示:首先先拨56,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那3个十该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电脑出示拨3个十的答案)

  现在看看计数器是多少(86),所以56+30=86。

  ④除了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的方法,你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想出得数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数小棒的方法)

  (2)求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

  ①板书:56-30=26(只)

  ②对,那它在计数器上又该怎么拨珠呢?

  ③(出示电脑)先拨5个十和6个一,那减去30,我们该怎么办?(在十位上拿掉3个珠子)现在还剩下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所以56-30=26

  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讨论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通过想方法,这样才能很快的把得数算出来,对不对?不过,这时,小青蛙好象又有了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瞧!(看电脑)原来是池塘旁边有棵树,有两只啄木鸟正在辛勤地工作呢!你们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捉害虫)对,它们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为我们人类除害,那我们也要怎么对待他们呢?(要保护它们)很好!现在小啄木鸟说:我吃了22条虫子了,大啄木鸟说:我比小啄木鸟多吃了10条,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吃了多少条吗?你们知道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吗?讨论一下,怎么样列式计算?

  板书:22+10=32(条)

  2、这时小青蛙又游啊游,看到了38只青蛙在举行大合唱呢!你们听,他们唱得好听吗?(电脑上的嘴巴张张,配音乐),好青蛙们唱完了,他们都回家了,这是你们看,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5只)对,那你们知道跳下去多少只吗?怎么样列式计算?讨论一下。

  板书:38-5=33(只)

  3、这时小青蛙说:小朋友们,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要通过荷叶跳到对岸,你们帮帮我,好吗?游戏《青蛙过河》。练习第三题。

  4、同学们,你们帮青蛙解决了问题,小青蛙说:小朋友,谢谢你们!老师收到了一个求助信息,想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困难,你们愿意吗?信息上说:向阳小学的学生要到展览馆去参观画展,展览馆只有30把椅子,但是向阳小学却来了42名同学,你们说,这些椅子够不够他们坐呢?还缺多少把?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赶快帮他们解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现在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教材编写方面,过去的教材把学生认知起点定格为零,脱离购物活动教学人民币的知识。现在的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和简单的购物技能。

  下面是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结构:

  小面值人民币(1元、1角、1分)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5角、2角,5分、2分 小面值换币,小金额付钱与找钱

  大面值人民币(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大面值换币,较大金额的付钱与找钱

  实践活动(在自办的小小商店里进行购物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购物经验)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是很有层次的。先教学小面值的人民币,再教学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合理的.认知线索。先教学1元、1角和1分,因为它们是人民币的主币,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后教学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这些都是辅币,分别由若干个1元、1角或1分组成的。还安排了许多换币、付钱、找钱等使用人民币经常进行的活动,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已有经验,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第68页利用小朋友在商场门口的画面,引出本单元的课题。前后共3次提问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交流中互补,在合作中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想想做做第69页第1题、第71页第1题根据价钱把物品与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用线连一连,不仅再次认识人民币,而且联系物品的价钱,感受了人民币的面值。

  教材没有对元、角、分间的进率采用灌输式教学。第68页插图中笔记本1元钱,引导学生认识到付10角也是可以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1元=10角,并类推到1角=10分。再通过第69页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进率。

  在学生知道1元=10角以后,教材通过试一试在换钱活动中巩固进率。1张1元币可以换2张5角币,5张2角币可以换1张1元币,因为2个5角与5个2角都是10角,也就是1元。第72页第3题先通过1张5元币可以换5张1元币,体会几元就是几个1元。然后进行大面值人民币的换钱活动,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验证换的钱是否正确。有了换钱的经验,才能在购物时合理付钱。

  2、付钱的方案往往有多种,要看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从而灵活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

  买东西要付钱。教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思考从1张5角币、2张2角币、5张1角币里怎样拿出5角钱。这道题取钱的方案很多,可以取同一种币(1张5角或5张1角),也可以取几种币合起来(2张2角与1张1角、1张2角与3张1角)。第5题怎样付8角钱的问题能使学生明白,付钱时要根据自己有哪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并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付几种不同面值的钱是比较难的,第70页第2题和第71页第2题为此作了铺垫。

  第70页第4题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第73页第6题可以怎样付钱、第7题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等问题能让学生知道,付出的钱可以刚好与所购物品的价钱相同,也可以略多于物品的价钱,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灵活地确定付钱方法。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为此,教材里安排了一些算找回多少钱的练习。如第70页第4题、第72页第4题。

  教材让学生在付钱的问题中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第72页第5题提出买1个单价48元的足球,都付10元的人民币,应该付几张的问题,再次体会应付的钱不能少于、尽量接近物品的价钱。这题如果付40元显然是不够的,付60元是不合理的。第73页第8题也以付钱经验为基础,在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购物活动中经历买东西的过程,积累经验。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参加购物实践是认识人民币的最好方式。第73页第9题引导学生走进商店了解物品的价钱,观察他人的购物过程,体会买东西时的主要活动,为自己购物作准备。

  《小小商店》是一次实践活动,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在购物环境中回答几个问题(第74页)。这些问题涉及买东西时经常进行的计算、估计和判断,都是买东西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在教室里办一个小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第75页)。商品由学生带来,价钱由学生规定,买什么由学生自己选择。几名学生当营业员,负责收钱和找钱,其他学生当顾客。教材中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吗这一问题是学生参加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后,对买东西过程的回忆和反思,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加深对厘米、米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感受米、厘米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巩固概念,体会米、厘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受米、厘米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老师带来了两个合尺,我想给明明量一量两个手臂伸直后的长度,我就能知道你的身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学习新知

  1、估一估、量一量。

  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坐在教师里上课用的黑板有多长?讲台有多高?门有多高?

  ⑴讲台的高是()m()cm.

  ⑵黑板的长是()m()cm.

  ⑶的高是()m()cm

  学生分成小组先估测再分别测量讲台、黑板、门。测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

  三、练一练

  1、请你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步长、两臂伸直后的长度。

  估计

  测量

  2、找一找、量一量

  实践活动(1),同学分组测量身高,进行调查访问,填全下表。

  姓名

  身高

  比我高的人

  比我矮的人

  和我差不多

  板书设计:

  估一估量一量

  估计

  测量

  教学回顾: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根据主题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生1:淘气收了57个玉米;笑笑收了42个玉米。

  生2: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回顾旧知。

  二、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提问57-42怎么算,并出示相应主题图。适时地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如果学生说出,就让学生来讲。

  学生活动:

  (1)拨一拨。

  回答师的提问,怎么拨。

  生1:先拨57,57中的5表示有5个十,所以十位拨5,7表示7个一,所以在个位拨7;再拨42,十位拨4,个位拨2。

  再回答为什么在十位拨4,个位拨2。

  生2:十位数是4,所以在十位拨4。个位数是2,所以拨2。

  (2)算一算。

  怎样算出57+42=?

  生1:5 7-40=17,17- 2=15。

  生2:50 -40=10,7 -2=5,10+5=15。

  (3)竖式计算方法。

  回答以前写的算式是怎样写的?

  生:横着写的。

  回答XX同学是怎样写的?

  生:竖着写的。

  师:这种竖着写的'算式我们就叫竖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竖式计算方法。哪些孩子会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你能说说怎样列竖式,怎样算吗?

  小结: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1、学生自由观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小组汇报交流。

  3、指名汇报。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第5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总结再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