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08:50:09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合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教案(合集)

六年级数学教案1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8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

  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

  (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

  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5/6:3/4 (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第(2)题。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第(3)题。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把“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

  2、“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完成后集体核对。

  3、做练习九第7、8题。

  4、出示选择

  (1)1千米∶20米=( )

  A 1∶20 B 1000∶20 C 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2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提高。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然后派一名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析过程和解答算式,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在小结要提醒学生其中一些题在解答中要思考的.地方:第13题,大圆直径为23=6㎝,小圆直径是2㎝,它们的面积比是()2()2=91,所以直径AB的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第14题,图中长方形面积是46=24(㎝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大三角形面积为24+6=30(㎝2)(△②的面积比△①的大6㎝2,即大三角形面积比长方形大66㎝2)。因此,(4+a)62=30a=3026-4=6㎝。第16题,甲、乙两块钢板上圆片的面积之和相等,因此剩下的边角料一样重(厚度相等)。

  4.小结。

  三.巩固

  智力游戏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说出能拼出哪几号图形,对认为不能拼出的,一定要说明理由。然后,指名汇报,特别要求汇报的同学要讲一讲在拼图中的思考过程。最后师生共同较对。

  第1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④;

  第2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

  第3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③、④。

  四.总结

  五.作业

  《课堂练习》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回答问题

  练习

  教学反思

  对于轮子转几圈的问题学生总是不容易理解,讲评作业是看到透明胶,我突发奇想用它当教具,先把透明胶一圈一圈剥了3圈,拉直问这个长度与周长有什么关系,学生说有3个周长那么多,我转回去验证确实是3圈。我又问如果告诉你这条胶带的长度和这个胶带的周长,可以绕几圈怎么求,由于已经有了前面的经验的积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就是求总长里包含几个周长。

六年级数学教案3

  学材分析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首先是把分数看成一个数量再根据相关的乘法数量关系即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这样的思路,列出了分数乘分数的算式,然后就直接得到了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省略了由乘法的数量关系的意义是如何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的过程。这恰恰是分数乘法的意义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问题时,它的思路总是会依附于某一类旧的知识,并同它进行比较,力图寻找共同点并从中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学会列出分数乘法算式,以一杯水重4/5千克,3/4杯重多少千克为例,在教学中发现好的`学生会要根据乘法的数量关系去进行分析及列式,而中等的学生也会模糊的意识到用乘法计算,但是为什么要用乘法则讲不明白,旧的知识对新知的正向迁移能力不强,寻找共性的能力较弱,而差的学生由于归纳数理的能力不强,面对题目中出现的分数,不知所以,会用减法做。

  如何顺利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应让学生在解决相关的分数问题中,运用以前所学过的有关乘法的数量关系及分数的意义、带单位的分数的意义进行感悟,首先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意义着手进行引入,并可通过适当的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理解。

  如可以出示类似的问题(出示实物)

  一根绳子长6米,6米的4倍是多少米?

  一根绳子长6米,6米的2/3是多少米?

  一根绳子长6米,6米的5/6是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尝试说说算式的意义

  列式:6*4=意义表示6米的4倍是多少

  6*2/3=意义表示6米的2/3是多少

  6*5/6=意义表示6米的5/6是多少

  计算得数: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算出结果

  再根据分数的意义算出结果(让学生画图或用图形进行操作)从而得出第二种算法

  6*4=246*4=24

  6*2/3=46/3*2=4

  6*5/6=5

  学生进行讨论。一个数乘整数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想想一个数乘以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和求一个数的几倍进行对比,去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也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第二环节出示课本例题

  运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出结果,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乘法计算的,而反过来,如果是一个数乘分数也就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二环节出示课本例题

  一杯水重4/5千克,3杯水共有多少千克?

  一杯水重4/5千克,1/2杯水共有多少千克?

  一杯水重4/5千克,3/4杯水共有多少千克?

  一杯水重4/5千克,喝了这杯水的3/4,喝了多少千克?

  学生列式并说一说这些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

  注意1/2杯水就是求一杯水的1/2,也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

  3/4杯水就是求一杯水的3/4,就是求4/5千克的3/4是多少

  此环节是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比第一环节的整数乘分数形式的抽象性更进一步,但其意义是相同的。都是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练习:1、课本的做一做

  2、说一说下面分数乘法的意义

  3*2/3表示

  2/3*3表示

  6/13*1/3表示

  1/3*6/13表示

  4/5*1/2表示

  3、计算:

  8的1/3是多少?

  21的3/7是多少?

  6的4/15是多少?

  6是8的几分之几?

  8是6的几倍?

  4、课本第七页第一题

  思考题:()的3/4是12

六年级数学教案5

  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课本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丽!

  师:今天老师把我们的祖国和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课件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请出题考考老师。

  生1:我想知道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

  生2:我想知道我们合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师用地图量出地图中北京到上海、合肥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很快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我在创设情景时把中国和北京搬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1:什么叫比例尺?

  生2:怎样求比例尺?

  生3:比例尺是尺吗?

  生4: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题,让处于对新知好奇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

  三、实验对比,得出概念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生1:我用1厘米表示实际3米。

  生2:我用3厘米表示实际3米。

  师:图上画的1厘米,3厘米叫“图上距离”,3米叫“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把3米长的线段画在本子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理解与把握“比例尺”的意义奠定基础)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生:前项代表图上距离,后项代表实际距离。

  师:谁能说说1:300和1:100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课件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用1:300或1/300和1:100或1/100等比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它们也可以表示成和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上“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你们发现1:100 1:300 1:100000000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

  离怎么样?

  生:缩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机器上的小零件,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很小

  师:这么小的零件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

  生:把它放大

  师:很好!课件出示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

  师:你知道图中2:1表示什么吗?

  生:图中2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

  师:你们发现这些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点:

  生1:前项表示图上距离,后项表示实际距离。

  生2:比的前项或后项为1

  不同点:

  生:1:100 1:300 1:100000000是把实际距离缩小,2:1是把实际距离放大

  师: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出示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与交流得出比例尺的意义,并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四、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师:怎样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呢?

  呈现课本第53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师强调实际距离的单位要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

  (设计意图: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安排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比较,让学生在尝试性地改写、练习中理解并掌握。)

  五、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4)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 ( )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给自己打打分。

  七、布置学生填质疑卡

  八、作业课本练习八的第2、3题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合作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刚才老师了解到同学们的五一安排非常丰富,其实在我们学校周围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点。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地图,你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观察的非常细致)比例尺1:10000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了解比例尺的哪些知识?

  预设生1: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中的一万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3:同样的知道(比例尺)、(图上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实际距离)

  那么知道(比例尺)、(实际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图上距离)

  也就是说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揭示课题。

  大家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尺的应用。(贴出课题)

  二。教学求实际距离。

  1、求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下面,我们就带上比例尺,进行一次地图上的旅行吧。现在我们从东门小学出发到铁塔寺。

  (1)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所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一:生提:图上距离是多少? (测量)

  预设二: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实际距离大约多少米?(评: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与问题,要求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我们就必须先知道什么?老师给同学们也提供了同样的地图,请你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从我们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生做,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方程。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刚才我们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利用比例尺的意义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生:“4÷1/10000”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例尺相当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商。而“除数=被除数÷商”,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这种方法也不错。

  方法三: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1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所以从学校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可用“4×10000”求出,求出结果之后,因为单位不统一,所以还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为“米”,随即问:怎么列式?(教师板书)

  2、比较几种算法。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从不同角度,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这些方法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数学就是那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规律。虽然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灵活解答的。

  3、练习:先量出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图上距离,再算出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游览了古老的铁塔寺,让我们再一起去从新修建的济宁人民公园逛逛!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想一想,要求从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时间?我们必须先求什么?

  运用我们刚才研究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生1:(方程)师:怎么想的?

  生2: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了地图旅行中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还有很多,看一下这两道题,先仔细读题,想一想,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按1:1000的比例尺做出的邮电大楼模型,高为16。8厘米,邮电大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师读题

  独立完成。

  按10:1的比例尺放大的手表截面图,图中的表盘的直径是20厘米,这个表盘的实际直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2、提高练习:

  课前的谈话中,老师了解到同学们有的想到济宁周边游玩。

  出示:课件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再做出来。

  生读

  汇报:两种方法

  观察这两种方法,你想说些什么?

  3、老师还了解到,有的同学想到省内给地走走,看这是我们山东省的一幅地图。自己设计出你的出游路线,算一算行程。

  四、回顾小结:

  在我们课本八十七页,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知识就能帮助你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你的旅程。

  祝愿大家能够渡过一个愉快的五一假期。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级32、33页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能力中等,平时上课发言的学生不是很多,对于这个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是第一次的接触,但本节课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领会的能力相信还是可以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和12∶91∶5和0.8∶4;

  7∶4和5∶380∶2和200∶5

  (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0.5:0.2和:

  1.4:2和7:10

  (四)、拓展练习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5、8、15和24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习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限时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用分数表示。

  2、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白球1个、黄球3个、红绿两种颜色的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述、情境:庆“庆六一”联欢会,教师要求每人都要表演节目,节目的形式有:唱歌、跳舞、相声、小品等。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小华在抽签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让我抽到唱歌……

  2、讨论:小华肯定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

  [点评]:给学生创造机会留有空间,让学生开动脑筋,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将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一情境,是学生经历过并且有体验,所以他们知道小华有可能抽不到唱歌,有可能抽得到,但抽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这些签中只有一张签是唱歌,这就自然引出课题:可能性大小。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学习(板书)可能性大小。

  二、实验探究

  1、摸球活动。

  活动规则:准备3个黄球,1个白球,球的大小一样,放进袋子里,搅拌一下。

  (1)同桌活动。每人摸10次,每次摸一个球,然后把摸出来的球放进去,搅拌后再摸第2次、第3次……填好摸20次的统计表(可用“正”字)。

  (2)学生分组活动。

  (3)观察:第一次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一样吗?

  (4)四人一小组活动,填好摸40次的统计表。

  (5)观察讨论:汇总后的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接近?

  (6)小结:摸的次数越多,结果与预测结果越接近。

  [点评]:这一活动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2、练习教材89页中的'1—4题。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练习。

  (2)集体交流,讨论学习情况,并说明你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在一个正方体中标出1、2、3三个数,符合下面要求:数字1和数字2的可能性都是1/6,数字3的可能性是2/3。

  2、摸奖活动。

  (1)盒子里有4红、2绿,两种颜色的铅笔,要求先说出你想摸一支什么颜色的铅笔?可能性是多少?然后到盒子里摸,如果说的和摸的颜色一致,就可以拿走这支铅笔。

  (2)盒子里有红色、蓝色、黑色三支一样的笔,如果随意拿出2支笔,可能出现多少种结果?

  [点评]: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富有情趣和挑战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本节课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一定能摸到红球?在怎样的情况下,我可能摸到黄球?在怎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摸到黄球?

  2、在怎样的情况下,摸到红球与黄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点评]:设计这两道复习题,目的是复习、巩固上节知识,以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完善知识;在倾听中分析判断,在反思中得到发展。

  二、探究学习

  1、盒中有这些卡片:“1”“1”“2”“3”“3”“4”“4”“4”,从中摸出一张卡片。

  (1)摸出()的可能性最大,是();

  (2)摸出()的可能性最小,是();

  (3)摸出()的可能性与()的可能性一样大。

  2、用5、6、7三张数字卡片任意摆成一个三位数,那么这个三位数:

  (1)小于650的可能性是();

  (2)大于700的可能性是();

  (3)大于780的可能性是();

  (4)能被2整除的可能性是();

  (5)能被3整除的可能性是();

  (6)能被5整除的可能性是();

  (7)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可能性是();

  (8)能同是被2、5整除的可能性是()。

  [点评]:探究学习这个环节非常自然地渗透出本节课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交流中,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既能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又能在比较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真正做到了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

  三、反馈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90页中的第1题。

  2、集体讨论交流学习情况,并说明理由。

  四、游戏

  三人或三人以上玩这个游戏。

  1、每人秘密地在手中藏1颗或2颗珠子。

  2、每人试着猜出所有人手中珠子的总数,猜对了就算赢。

  多做几次这个游戏,记录下每次的结果。你发现哪些数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点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所以教师要尊重教材,通过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的习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矫正。

  五、拓展延伸

  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哪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哪此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吗?

  [点评]:设计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是活生生的。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表达数学,乐于与人交流的兴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总评]

  本节课是练习课,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使知识得到巩固,运用和提高,所以本节课训练形式以练习为主,这样设计,把重点和难点自然而然的渗透在各环节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一课时。

  内容结构: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的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教材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圆及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半径和直径。

  2.能力训练点:圆规作图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美育渗透点:知识的魅力,美与生活。

  三、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合作学习。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数学思想。

  四、教具学具

  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

  学具:要求学生准备硬币、毛线、笔、图钉、硬纸条、圆规、圆片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动手操作。

  五、设计思想

  1.从生活实践引入新课。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3.运用教具学具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

  4.通过实践训练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提问学生:

  (1)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2)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通过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图形都叫作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2.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哦!今天天气真好,刺猬妈妈叫小刺猬们到草地上一起做游戏,妈妈要求宝宝们围在妈妈的周围,并且每个宝宝离妈的距离要同样远。瞧,小刺猬们围成了怎样的图形。

  3.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一根系有小球的细绳旋转演示,让学生观察小球所运行的路线,将会形成怎样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研究的新知识——圆的认识。

  第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圆的特征。

  3.圆的画法

  (1)自选材料画圆

  用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同桌合作自选工具画圆,并分组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是采用了什么材料怎样画圆的.。

  在这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强调说“我是这样画的”或“我的想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2)按要求作圆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按要求作圆,那这个圆的大小和位置是由什么来确定的?

  让几位学生向全班汇报想法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87页阅读圆的画法,归纳、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画法实践

  问题:活动课上,老师要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鼓励学生想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归纳总结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圆及其特征的认识,明确画法步骤。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四:实践运用

  1.随堂练习

  设计判断和作图题,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改编练习形式,并注意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

  2.巩固练习

  设计问题:

  (1)车轮如果不是圆的,会怎么样?

  (2) 圆的车轮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扇形统计图,能说出其特点;

  2.会画出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3.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得到信息。

  教学准备:

  两幅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l.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①

  ②

  ③

  ④计算百分数;计算圆心角;画出圆和扇形;标明百分数。

  (2)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1

  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

  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l.做课后习题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课后习题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本册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位置(一)新授课新授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授

  1、利用+ +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

  (3) + + =9,那么+ + = ×3,所以×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9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5-20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2-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