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10:47:22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集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5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学生经历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引导总结:连乘的算式,即使用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不会改变计算的结果;连除的'算式中,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加以分析。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读题,解答。

  反馈交流。

  交流不同的解法,比较,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读题。

  比较两条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解答。

  反馈,比较在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什么联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要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要先求出什么,怎样求出美术组的认识。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用到中括号。

  4、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比较两种解题思路的联系与区别。

  三、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灵活选择试商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4= 15×6= 25×4=

  24×5= 15×8= 25×8=

  2.笔算。

  188÷24= 245÷49=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后小结:在试商中当商大了或小了时,要用调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240÷26= ,怎么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试商方法,再汇报算法。

  2.学生汇报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教师将三种不同的试商方法和竖式板书出来:

  3.这几种方法都对,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教材第81页“做一做”。

  把你试商的过程说给同学听听。

  5.小结。

  在计算除法时,可以把除数14、15、16和24、25、26分别看作15和25来试商比较简便。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五”第2题。

  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五”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每人做4道,做完后互相交流、检查,同时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小组内议一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概括: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时,这些题的商都是5。

  4.教材“练习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想想该怎么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交流后,独立完成,小组汇报。

  5.教材“练习十五”第1、5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练习巩固和复习前面学习的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来计算,感受多次调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试商,培养学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原理。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方法。

  3、结合练习中的有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难点:积末尾的“0”比因数末尾的“0”的多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让学生回忆本学期的`秋游,简要的说一说

  2、引入光明小学也去秋游,引入主题图。

  3、教学例1的每一小题。

  ①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②出示“10人要多少钱?”

  要求学生列式,并四个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修改后的第二小题

  ①坐碰碰车每人3元,2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表示几个几是多少,教师用电脑演示用算珠演算的过程。 ②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③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5、把3道算式板书一起,提出要求: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加以引导:你用了什么乘法口诀?乘完后在哪里添“0”?你是根据什么来添“0”的?

  从而总结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先按表内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0×7=200 ×7=20xx ×7=

  20 ×4=40 ×6=60 ×8=

  600 ×5=500 ×4=500 ×8=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先问用了什么乘法口诀,再问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最后一行的题目结果出示时,把添上的“0”用红色标出,在做完题目后反问学生:为什么这里的“0”有不同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的“0”是在做表内乘法时产生的,并非全是添上去的“0”。

  2、提高练习

  40×( )=1201 ×( )=210

  80 ×( )=24050 ×( )=250

  700 ×( )=4900600 ×( )=3000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出示神舟六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然后出示题目:神舟六号的飞行速度大约每秒8千米,1分钟它大约飞行有多远?

  请班里的男同学作答。

  ②出示嫦娥一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之后出示题目:它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9千米,半分钟大约飞行多远呢?

  请班里的女同学作答。

  4、游戏

  以刚才做完的两个题目为男生命名――神州队,为女生命名――嫦娥队。指名选取队长各一名。各队代表从袋子里先抽一张数字卡片(1~9的数字卡片各有两张),任意放在其中的一个因数上;再抽一张放在另一个因数上。所得的积较大的队获胜。

  游戏一共进行两到三次。

  三、课堂总结

  教师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时你会注意什么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进行大数认识的教学。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七册),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第八册)。本单元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加以整合,在两部分认数教学中间安排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光传播的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一小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等;环保教育:“保护母亲河”活动、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数量。国情教育: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公路总长度,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等。

  (3)突出数概念的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的原理,培养数感。

  教材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是数学的基础,整数、小数、十进分数从数学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结合各种计量单位中的十进制,使很多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如小数可以从十进分数引入,也可以从整数引入(如进行单位换算),整、小数的计算法则本质相同。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在“你知道吗”中,用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4)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

  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

  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

  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业单“我是数学小博士”和“我是小小设计师”中的任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及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练习导入:

  听说我们正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青蛙博士要来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请看屏幕:

  120÷40= 320÷80= 540÷90= 140÷70= 540÷60= 100÷20=

  (前面2道题找学生回答,看来很多同学都想接受挑战,那么我们下面开启抢答模式!最后一道一题抢答完毕,提问:以最后一道题为例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算出来的?生:因为10÷2=5,所以100÷20=5。为什么呢,哦,解释不清是吧!不着急,今天这节课的过后,你就会明白了。)今天的学习之旅我们就从这道除法算式正式开始吧!

  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多媒体出示例7空表格。我们先把刚才的除法算式填写到这个表格中来。请同学们观察表格。

  序号

  被除数

  除数

  除法算式

  商

  1

  100

  20

  100÷20

  5

  2

  100×2

  20×2

  3

  100×4

  20×4

  4

  100÷2

  20÷2

  5

  100÷4

  20÷4

  (1、先出示第一行,填入表格的同时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出示第2行前两空,从表格中你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和商吗?指名回答完成;3、第3、4、5行,先让学生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写出除法算式和商。)

  比较每次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商一直都是5)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先仔细观察表格1分钟,再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组织反馈,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如下:

  通过第2、3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通过第4、5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谈话: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意思不变,怎样表达?自己先试着在小组厘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谈话:数学要求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从100÷20=5的变化中发现的,那么在别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另外一个相同的数是否都成立呢?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吧!请大家参考例7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李分别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结果。反馈展示(实物投影):你们所举的列子能说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学生提出并板书:0除外,为什么说清楚)(先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边展示边评价:他们的举例有效地验证了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然后展示一名同学的反例,咦,这里出现了问题,他的举例发现了另外一种我们一直忽略的现象0不成立。记录下这可以载入史册的名字和算式。正因为有他的缜密思考,才完善了我们的规律。掌声向他表示感谢!)

  阶段总结、提炼学法

  规律得到了,齐读。谁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完善这一规律的'?(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数学家的故事(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巩固提升:

  (一)、规律的运用

  完成第23页“练一练”。

  出示表格并提问:表中后面所列的这些算式和第一道算式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谈话:请你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应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填出后面的题。请同学回答,并说一说得出商的思考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商不变……)

  “练一练”

  先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商。

  被除数

  30

  30×3

  30×10

  30÷2

  30÷3

  除数

  6

  6×3

  6×10

  6÷2

  6÷3

  商

  5

  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改正)

  (1)、(36×2)÷(12÷2)=3 ( )

  (2)、(36×0)÷(12×5)=3 ( )

  (3)、(36÷4)÷(12÷4)=3 ( )

  通过本组题的判断,你觉得我们在运用刚才总结的规律时,必须紧紧抓住哪些关键词!(同乘、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

  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400÷100

  (2)、120÷24=(120÷□)÷(24÷6)=20÷4

  (3)、120÷30=(120÷10)÷(30÷□)=12÷3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 )=21

  (2)、888÷24=37 444÷( )= 37 555÷15=

  (规律的逆运用,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先除以同一个数再乘同一个数其实可以看成同乘一个相同的分数!!六年级我们会学到的。)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请口答并说明理由!

  三种可能:(1)、计算;(2)、观察比较发现;(3)、算式沟通联系。

  全课总结

  经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只有不变吗?(还有变化)什么不变?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的?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 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数学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人为他痴迷!

  3、今天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除法中,还有可能出现余数。那么在使用这一规律时,余数变不变呢?怎么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课后大家积极探索,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修改)

  (1)、(36×2)÷(12÷2)=3 ( )

  (2)、(36×0)÷(12×5)=3 ( )

  (3)、(36÷4)÷(12÷4)=3 ( )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

  (2)、120÷24=(120÷□)÷(24÷6)

  (3)、120÷30=120÷□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 )=21

  (2)、888÷24=37 444÷( )= 37 555÷15=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口答并说明理由!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索出简算的方法,理解简算的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78=80-( )   99=100-( )   297=300-( )

  87=90-( )   101=100+( )   198=200-( )

  2 .口算比赛

  师: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计算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比一比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好吗?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准备了一些口算题,请你在上面直接写出结果,算完的马上站起来,好吗?(卡片分为 A、B两种)

  男生做A组的题目 女生做B组的题目

  A : 375+300   B:356+37

  213+200   127+58

  860-500   213+198

  453-400   860-49

  127+60   453-297

  754-600   1805-998

  生算完后站起来,出现的情况是女生比男生要多。老师表扬女同学 !

  观察两组题目:看看男女同学算的题目,结合刚才的比赛,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男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师点拨

  揭示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初步感知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小品吗?老师也喜欢看小品,下面我们来共同表演一个小品好吗?

  请孩子们扮演营业员,老师我扮演顾客前去购物

  上衣98元   玩具熊78元   帽子59元

  (1) 顾客购买 59元的帽子,付给营业员小丽60元,营业员小丽你又该怎么办?

  (2)请一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要还1元?

  (3)如果顾客我购买价值98元的上衣,付出100元,营业员你又该怎么办?

  (4)请一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要还2元

  (5)小结:从这两个例子明白了什么?(多收了要退还回去)

  从这两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这些道理,真不错,下面请你们继续当营业员。

  2、教学例1

  (1)如果营业员原来有 113元,顾客我买了 59元帽子5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营业员现在共有多少钱?)

  (2)怎么列式(113+59)

  (3)小组讨论:怎么才能很快口算出来呢?

  (4)抽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113+59=113+60-1=172

  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联系刚才的活动那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3、教学例2

  (1)如果营业员原有276元顾客我买了98元的商品,营业员现在有多少钱?

  (2)怎么列式?(276+98)

  (3)小组讨论:怎么才能很快口算出来呢?

  (4)抽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说说其中的道理。

  (5)、做一做P38上面的做一做 第一小题生独立完成,第二小题师引导:把哪个加数看作整百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

  (6)小结:在计算加法时,像例1、例2这样有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 数,我们可以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然后看多加了几就减去几。就像营业员,她多收了你的钱就要找给你。

  3、教学例 3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道题你打算怎么做?

  (3)、生汇报后师点拨

  (4)、比较:和例1、例2有什么不同之处?遇到这类题目该怎么办?小结:减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先按整十、整百数计算,多减了几,就加上几。就像你买东西,多给了营业员,你就收回找钱。

  (5)、做一做

  4、小结:引导学生概括简算规律,在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后板书: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P39第1题

  2、用简便算法算一算男生卡片上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39第2、3、4、5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 想:把59看作60,加60就多加了1, 要减去 1。

  例2、276+98=276+100-2=374 想:把98看作100,加100就多加2,要减去2。(多加几就减几)

  例3、165-97=165-100+3=68 想:把97看作100,减100就多减了3,要加上3。(多减几就加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 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况。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

  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 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 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 师指导学生共同完 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 的数的大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正确熟练地计算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2)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

  【教学目标】:

  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探讨学过的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后,继续提问。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4。

  根据学生前面的回答,出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2.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之处。

  教师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手拿它的两个对角拉动它,边拉边问是什么图形,继续拉到四个角变为直角的位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形状?

  师:有同学说是长方形,有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我们一起来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这个图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吗?

  师: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比起刚才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了一点,你知道它特殊在哪儿吗?

  学生回答出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语言叙述、画图表示……

  师:大家一起来看(点击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四边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但其中不仅仅包括这四种图形,还有任意四边形。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你有什么问题吗?用语言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3.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多摆几次,验证一下。

  2.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

  先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再量出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合作完成,检查交流测量结果,再议一议: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结论相同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3.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

  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看谁最细心,数得又准又快。

  小组合作交流,再数数看。

  4.教材“练习十一”第11、12、13题。

  小组内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组内互相检查学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1.认识公顷。

  2.认识平方千米。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C}1.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ppt无)

  {C}2.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四、具体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将原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移至这里,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二是习题也不再受数的范围的限制,并可利用大数充分地感知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

  1.例1:认识公顷。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

  “做一做”则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从而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间接经验支持。

  2.例2:认识平方千米。

  以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从而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引起学生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也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土地面积的市制单位“亩”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各种各样的角,说出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0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