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12:19:54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算理,掌握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口算下面各题

  (二)口答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一个数的5倍是30,求这个数.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质疑: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我们会计算了,除数是分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除法,(板书课题:).

  教师:例2中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启发学生在图上表示出

  小时行18千米?.(演示课件:)

  观察:从图上看1小时里有几个 小时?(5个 小时)

  推想:要想求出5个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就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小时行的.路程)

  ( 小里有2个 小时,2个 小时行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 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教师板书:

  (二)教学例3

  例3.小刚 小时走了 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1.分析: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

  2.比较:和刚才的那道题目哪儿不一样?

  3.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汇报: 求出 小时走的,1小时里有10个 小时,所以再乘10就求出1小时走的千米数.

  5.推导过程:

  (千米)

  6.教师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三)总结计算法则

  教师说明:不管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整数及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把它转化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被除数称为甲数,除数称为那乙数.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四)反馈练习

  (五)教学例4

  例4 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多少?

  方法(一)解:设这个数为 .

  方法(二)

  小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答,也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六)反馈练习

  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填空,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的 是12 是 的

  是的 =4

  (三)列方程解答.

  乘一个数等于 ,这个数是多少?

  一个数的 是14,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张叔叔骑自行车上班, 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三)列式计算.

  1. 是 的多少倍? 是 的几分之几?

  2. 是的几分之几?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全课内容的整体设计能紧密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中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练习有层次、有坡度。

  探究活动

  商与被除数的大小规律

  活动目的

  研究分数除法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规律.

  活动过程

  1.计算下面题目

  2.集体讨论并总结规律

  如果除数>1,那么商<被除数;

  如果除数=1,那么商=被除数;

  如果除数<1,那么商>被除数.

  3.应用

  根据上面的这些规律,不用计算,判断下面各题的结果是否正确.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平行四边形量出底和高)。

  2.观察老师出示的几个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3.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猜测:

  哪一个图形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平方厘米呢?

  师:要想我们准确的答案,就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指导探究

  1.数方格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

  a.图上标的厘米表示什么?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为什么?

  b.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c.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d.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再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发现了什么?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评价一下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麻烦,有局限性)

  2.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讲话:不数方格怎样能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2)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3)同学到前面演示转化的方法。

  (4)教师演示课件并组织学生讨论:

  ①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

  ③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n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3、应用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4.83.517(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17平方米。

  三、质疑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四、巩固练习

  1、列式并计算面积

  ①底厘米,高厘米,

  ②底米,高米,

  ③底分米,高分米

  2、说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它们的面积。

  3、应用题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43米,商是20.1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4、量出你手里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底和高,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15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探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例1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1中路程和时间相依互变,速度不变,例2中速度和时间相依互变,路程不变,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例1中速度是不变量,例2中路程是不变量,同样都有不变量,例1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不变中看到变。变与不变关键要抓住本质——“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对比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达式对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启发学生思考: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正比例y/x=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号化在概念教学中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之一是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运用阶段。在符号表征阶段,学生尝试用语言或符号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本阶段教学是概念符号表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开始尝试用符号对正比例、反比例进行概括。“y/x=k(一定)”,“x×y=k(一定)”,是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抽象表达,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组织对比性练习。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练习。笔记本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表1

  数量/本2030405060……总价/元3045607590……

  表2

  单价/元1。52456……数量/本403015121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关系。!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关系。

  [将获得的新概念推广到其他的同类对象中去,是概念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过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这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对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种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

  (2)成比例与不成比例的对比练习。

  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圆的直径和周长。

  ②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这一类型题比较抽象,学生只有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题型在新授课上还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重点训练还要放在练习课。]

  (3)从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进行对比练习。

  [举例练习是概念巩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可能有一定难度,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利用圆设计图案。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利用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的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设计图案

  1、观察: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征?

  说明: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2、学生用圆规和直尺按步骤画图案

  3、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4。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61页第6题:复习轴对称图形

  2、61页第7题: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61页第8题: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要注意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56--57 例2、3。

  教学目标:

  1、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明确算理。

  2、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进行观察、迁移、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

  2、教师小结: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它的计算方法

  是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分数除法

  二、新授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2(1):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的橙子分给小朋友。每人吃两个,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吃一个呢?

  学生列式计算,说明列式的'理由

  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例2(2):每人吃1/2个,可以分给几人?

  (1)理解1/2个的含义。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3)观察算式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整数除以分数

  3.探究计算方法

  (1) 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布置操作要求:先独立分一分4个橙子图,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算法并说明理由。(有可能算法多样化)

  (3)教师结合课件,渗透算法和算理。

  4.验证计算方法

  出示例2(3)指名读题

  (1)先在图中按照题意分一分,填上结果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2) 学生汇报。

  (4)优化算法,使学生明确整数除以这几个分数都可以转化成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5)观察这三个除法算式的共同特点:分子都是1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整数除以分子不是1的分数是否也可以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呢?

  5.总结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例3

  (1) 指名读题、列式并板书。

  (2) 理解2/3米的含义。

  (3) 继续验证方法:

  先在图中分一分,写出分的结果;再用整数乘这个分数倒数的方法

  计算,看分得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4) 总结计算方法

  观察黑板上的4个算式,都是整数除以分数,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整数除以分数,就等于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转化练习

  2、判断。使学生明确:除号要变乘号,除数要变倒数,而被除数是不变的。

  3、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6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习: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习:《伴你成长》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8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9—60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画完整。

  3.情感目标: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图。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投球时单手投得远一些,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

  学生自由发言。

  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投球的结果吧。(出示统计表)

  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

  用条形统计图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中尝试完成统计图。

  评价一下,哪幅图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三、探索研究,猜测交流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得也比较大;也有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得并不太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更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挺有意思的'。)

  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我们下午有体育活动课,我们实际做这个实验,各小组要组织好,注意安全,做好记录。这次我们要进行“双手、左手、右手”的实验,先预测一下:哪种情况投掷的距离远呢???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教材60页试一试,操作应用。

  提醒学生:要认真细心地确定每条直条的高度,用不同的颜色直条表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的情况。

  五、实践应用,走向生活。

  教材60页,实践活动。

  六、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学习新课

  以上这些计算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2)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通过试做,体会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简便?

  (3)订正,并且说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因为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有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计算。)

  (1)审题:例5与例4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4是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例5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想一想,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a.运算顺序;b.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法。)

  (3)小组讨论:这道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算简便,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算简便?(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比较简便。)

  (4)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

  (5)订正。

  (6)小结:我们把题目中的小数都化成了分数,这样在乘除过程中,有时可以先约分,使得做起来比较简便,同时得到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7)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进行计算。在本册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两位小数,这种算法在现在电子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社会里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大多数电子计算机都是用小数来计算的。请你用这种方法试做这道题:

  ≈5.2÷3.2-1.67×0.7(注意: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订正此题,并且教师要强调:如果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小结。

  两位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1)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又怎样计算简便?

  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采用分小组巩固练习的形式。

  1.用题板做练习,大面积反馈。

  举题板订正,再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所以解题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如数的特征、运算符号等决定怎样做简便就怎样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

  2.互相帮助:1,3,5组同学做题(1);2,4,6组同学做题(2)。之后,同桌同学交换检查,指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并养成检查的习惯。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哪组的同学都做对了就给予表扬。

  3.全体同学齐做。

  把题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课题: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第11页例4以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3、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或者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2 32 15 12

  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 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 一袋大米,每天用去千克,3天用去多少千克?

  (2) 某修路队,每天修路千米,5天修多少千米?

  (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4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问题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1) 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①表示什么?

  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就是求的是多少,也就是说把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

  ③ 画示意图分析。

  每小时粉刷 这面墙的

  这面墙的 的

  ③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的,是占整面墙的

  板书:

  ④ 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板书: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问题二:小时粉刷多少呢?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 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 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注意: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的意义加以分析。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 教学例4

  4、 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1)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列出算式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 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3、4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4 10 14 15

  二、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三、解答下列问题。

  1、高山村农民开荒,每小时开垦荒地公顷,小时能开垦荒地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长dm,宽dm,它的面积是多少dm2?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P15-P18)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圆柱、圆锥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观察情境图中的物体,形成直观表象。

  2、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积累感性认识。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4、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5、揭示课题。

  谈话:通常我们先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然后再研究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等。随机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通过实物图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通过分类、举例,使学生对圆柱、圆锥整体上认识,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观察圆柱,发现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探究特征。

  4、研究圆柱的高。

  5、总结圆柱的特征:刚才我们研究圆柱时,由表及里,运用先看,再比一比、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知道圆柱的特征。

  6、研究圆锥的特征。

  7、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柱的表象的认识;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前面有了对圆柱的特点的学习,圆锥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受获“渔”,而且要学会运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比较异同。

  让学生对比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一:相同处。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的;都有高。

  预设二:不同处。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2、想象拓展,建立联系。

  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从圆柱的底面开始,把上底面缩小,再缩小,再缩小(手势表示)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从这看出,圆柱和圆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1)先指出图形让学生说是什么图形,个别的说说原因。

  (2)上边一行左数第四个、下边一行左数第二个,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进一步明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教师指圆柱上的一条高),猜想一下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剪一下看看是什么图形。

  预设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得到一个正方形。

  引:展开后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学生多说,并大屏幕展示。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沿着圆锥的顶点和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斜着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下,再指生剪演示。

  拓展作业:如果圆柱也这样斜着剪,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剪剪看。

  3、将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和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图形?

  (1)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转动后的图形。

  (2)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目地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而第三小题的出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吗?

  1、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所学新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总数:9课时

  课题:分数乘整数1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1)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2)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和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活动三:反馈练习

  1、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习二中的1、2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三、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9、10、11题。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复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知识遗忘。特别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知识是本课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须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继续推进新授学习。

  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根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判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实应该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该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须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解释)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

  练习六第1题必须特别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判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该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练习六第2题,如果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情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现:将的数与第二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判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9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5-20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2-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