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15:48:58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1.烙饼问题。

  2.沏茶问题。

  3. “田忌赛马”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三、具体内容

  主要变化:1.删去“排队问题”;2.优化了对方法的引导(无论是流程图、图示还是图表不仅展现了操作、探究、思考的过程,而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或路径。)3.增加了练习题。

  1. 例1:沏茶问题。

  例1沏茶,其中“合理”、“省时”是优化沏茶各程序的思考角度既突出优化的思考方向,又做到省时、合理的安排沏茶的各个环节

  沏茶问题的关键是“同时可干的事情”有哪些,应该在流程图上标出来,就能达到优化。

  2. 例2:烙饼问题。

  教材以提问的方式,体现了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要点。如,增加了“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要用6分钟”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烙1张饼用6分钟是因为烙正反面时,锅都空出了1个位置,只要每次锅都放两张饼,别空着打下伏笔。二是增加了烙3张饼,合理烙法的图示。三是安排了烙2、3、4、5、6……的表格。从而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是每次都烙两个面,也就是不让锅闲着。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还制作了生动的课件,放在教参的光盘里了。

  例1、例2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同一时间内能做的事综合起来统筹安排,就能节约时间了。

  3. 例3:“田忌赛马”问题。

  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策论的思想。

  教材首先借助表格,引导探究方向。例题起始就以表格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强化引导本课探究任务的主体方向,即看待、分析这一历史故事要从数学角度出发。然后细化表格,提供思维支撑。第二个表格用来呈现田忌一方的应对策略集,一是易于学生总结方法对比结果;二是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如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呢?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另一方面可利用图表将外化的“做”浓缩为内隐的“思”,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思维活动,将行为的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理解抽象的数学思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5课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5。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数字卡片出示下面各数,让学生说一说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435006030045876200564327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435 453 1089 989 8901 8910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引入课题:我们不仅要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还要会比较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

  想一想: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验证想法,尝试比较。

  (1)比较下面四组数的大小。

  43500 435000 6030045 6030450

  876200 875800 904030 904003

  先组织学生独立试着比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3500<435000 6030045<6030450

  876200>875800 904030>904003

  (2)议一议: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与原来所学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使学生明确:方法相同,只是位数更多了。

  3.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从例5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说一说,读出例5中各数。

  (2)合作交流,比较大小。

  A.从中任意挑选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B.两名同学一组,一人从中挑选两个数,让另一名同学比较大小,再共同交流检查。一轮后两人的角色交换。

  (3)练一练: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再指名说一说,集体订正。任选其中两题让学生说一说比较的过程。

  4.拓展延伸。

  (1)如果要将这六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应怎样比较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比较的方法。

  (2)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会采取不同的比较方法。如:按数据的顺序逐个比较等,教师对正确的比较方法都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采用简便方法比较:

  A.将这六个数据按位数分成两组:

  六位数有:608000、606500

  七位数有:2116100、3658200、2536300、4185400

  B.将这两组数分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08000>606500

  4185400>3658200>2536300>2116100

  C.再将它们连接起来:

  4185400>3658200>2536300>2116100>608000>606500

  三、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将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32005043250042300054320005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探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常用的长度和面积单位及进率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

  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 =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

  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三、带合适的单位

  带面积单位时,先考虑面积的大小,再看括号前面数的大小。果园、广场、体育馆一般带公顷,如:

  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一个果园的面积是3(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较大的面积如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都用平方千米做单位,如:

  洛阳市的.面积约是15230(平方千米)。

  河南省的面积约是17万(平方千米)。

  上海市的面积约是6364(平方千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并计算,掌握有关数据,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能滚得比较远 。

  2、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动手实践的乐趣 。

  教学重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并计算,掌握有关数据,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能滚得比较远。

  教具准备:

  木板、尺、圆柱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活动要求:

  1、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

  说到“滚”,你想到了什么?(圆柱形物体)

  书上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在一定高度滚下来。

  想一想: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2、具体操作方法:

  介绍搭斜坡:用三角板上的.某个角去搭成一定度数的斜坡,在这块板上可事先每10cm处做一个记号。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醒自己每次滚的高度都应该从同一处,二是可以把它作为一把尺,进行简单的测量等量距离:量的时候应该从木板的底部开始测量。如果圆柱形物体在滚动的时候遇到障碍物了,那该次实验就不能算了,所以要找比较阔的地方。

  3、选择具体地点:教室太小了,不适合做实验。下面有三种地面供选择:

  水泥地、瓷砖地、操场

  想一想:这三种地面,哪一种更利于滚动?

  4、教师演示,教给学生实验方法。

  5、分组: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利于学习。

  6、记录方面的要求:

  书上第99页,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书上的4份表格。

  二、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全班交流反馈

  完整的数据得到后,思考:比较每次得到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顾反思

  提问:在上面的活动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怎样获得的,通过这一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第19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 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计算后进行比较。

  2、练习四第6题。独立找出错误,再全班交流。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 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五、课后作业

  练习四第7-8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 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练习: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 4、5、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1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难点:体会公顷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合适?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些图片(呈现“鸟巢”、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教师提问: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教学例1。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2)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3)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2.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

  (1)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推算出结果。

  (2)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去实际感受一下(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先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再让学生数一数围的人数,再把这块土地的大小估一估,说明这么大是100平方米。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篮球场)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六”第1题。

  教师提供数据(或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独立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教材“练习六”第2、3题。

  (1)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3题在学生完成后,及时组织反馈,帮助计算错误的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订正。

  小结:进行单位转换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如果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3.教材“练习六”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和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3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

  【教学目标】: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如下:

  亿级 万级 个级

  ……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30000 4301200 4001052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九 五十六 九百零三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1)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3)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自主探究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写法,对于亿以内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而且要会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4。

  (1)投影出示例4。这些数你会写吗?

  (2)组织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试着写数,并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写数。主要让学生弄清:这些数有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怎么写?数位上没有单位的怎么办?同时结合数位顺序表帮助写数,边讲解边演示。

  3.师生共同小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1)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万级上的数怎样写?什么时候写0?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共同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A.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B.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2)练一练:教材第7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困难生,然后投影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一”第4题。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一”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议一议:读数和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使学生明确:

  相同点: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

  不同点: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现生活中的大数,又借助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运用学生思维迁移的习惯,把知识进行了延伸,让学生理解知识间是相关联的,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具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像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

  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列举的策略。

  (3)计算的策略: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19÷3=6(组)……1(盆),第19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3是从哪里来的?6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师述:像这样,每3盆花看作一组,把19÷3=6……1,那就有这样的6组。注意6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9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4、学生探索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

  分组活动。组织反馈与交流。

  5、比较发现

  比较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归纳周期排列的事物的特点。

  三、拓展应用,回顾反思

  1、用△、□和○这三种图形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序列。

  反馈、交流。

  2、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

  2308560070091567

  2.说说你是怎样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组织学生先试读例2中一个数的两种读法,想一想:哪种读法比较简便?然后小组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试读例2剩下的两个数。

  (3)练一练: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学例3,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出示例3。

  像这样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该怎样读呢?小组中互相试读,并讨论、总结两级数的读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填空。

  (3)说一说:读亿以内的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2.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只出现数字你会读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

  (1)尝试完成。

  小组中互相试读,注意倾听同伴读的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画出比较容易读,或者利用数位顺序表)

  3.正确地读出教材第2页上各省的人口数。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小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让学生懂得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1、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小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四、巩固练习

  1、书P94 1 (填空)

  2、书P94 2 (填空)

  3、书P94 3、4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游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宝物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宝物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认识)

  2、对比认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圆的大小究竟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认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无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无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难道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认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便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在研究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无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考,第二,同桌前后迅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继续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现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专门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朋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究竟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现了许多的线段,仔细发现,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朴素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后,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宝物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别?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奥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0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