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5 17:50:4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1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13页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到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8×30 10×70 900×5 14×3 12×5

  9×700 5×800 20×30 36×2 42×4

  二、探究

  1.多媒体课件呈现主题图

  师:(1)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2)要想知道小猴家到体育场的路程,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你是怎样知道小猴骑车所用的时间?

  2.小猴家到体育场有多远?

  (1)学生列式:30×92=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小组交流解答方法。

  (4)汇报展示:

  方法1:3×92=276方法2:3×92=276 ……

  30×92=2760 276×10=2760

  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

  师:用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用推算的方法。

  3.运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6×12= 71×3= 16×5=

  60×12= 71×30= 16×50=

  600×12= 71×300= 16×500=

  师:(1)说出你的口算方法。

  (2)观察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用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

  4.练习(第12页的像小巧那样计算)

  2×43= 18×5= 6×91= 72×6=

  20×43= 18×50= 60×91= 72×60=

  200×43= 18×500= 600×91= 72×600=

  三、巩固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70= 15×80= 3×230=

  7×120= 15×800= 30×23=

  12×700= 8×1500= 300×23=

  2.拓展练习

  15×40= 25×40= 5×80=

  15×400= 25×400= 50×80=

  150×400= 250×400= 50×800=

  师:为什么这些题积的末尾“0”的个数与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不一样呢?

  得出:用整十、整百数乘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所有的0后相乘,然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0,添上的`0的个数与去掉的0的个数相同。

  3、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27,另一个因数是30,它们的积是多少?

  (2)45的400倍是多少?

  (1)200个16的积是多少?

  四、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师:在计算乘整十、整百数时,我们可以运用推算方法进行口算,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检测练习:练习册第P9

  板书: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推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教学策略

  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馈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分清此题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索同分母加法的简单计算。

  1.问题: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列出算式:2/8+3/8=

  3.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交流学生的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会2/8+3/8=5/16。

  5.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通过圆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寻答案,然后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所得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分母没变,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

  师:为什么分母没有变,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导学生回答: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而他们吃的份数要加起来。

  6.练习。

  教师板书几道同分母相加的算式,让学生巩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减法的简单计算。

  1.出示问题: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同样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思考。

  3.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4.出示另一个问题: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把整体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还剩下3份。

  引导学生观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进而提问: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这个西瓜的数量1还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100份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把一个物体看成数量1,把它分成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反过来,当一个分数分母分子相同时,它就等于1。

  四、课堂小结。

  同分母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数的分母分子相同时,这个分数等于1。

  五、课堂反馈。

  76页练一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书上第82-8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4、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5、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师小结: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汇报实验的结果。

  (学生可能会用摆、量、换再算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100平方厘米。

  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4)反馈练习

  ①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②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③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0页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其他不同方法算出结果,使学生初步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再介绍笔算的简便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本节课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需要进位)时产生用竖式计算的欲望,在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有效迁移自主探索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疑引新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估算。下面我们进行口算抢答。卡片出示:

  21×40 20×34 32×20 22×30 17×60 36×40

  思考:他们都是两位数乘整十数,都可以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前4题口算起来容易,而后2题口算有点困难或算不出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出:计算后2题时需要进位。

  2、引出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奶牛场里的阿姨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出示主题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自主探索,优化算法

  1、探讨算法

  ⑴问:知识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你能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吗?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 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列竖式。

  3、试一试: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注意积末尾0的处理。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估计一下他们的结果会有怎样的联系呢?(结果可能比较接近)

  计算验证。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小结:果然比较接近。今后我们在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时,可以把其中一个乘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得数。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交流估算方法:

  30×20=600 27×21≈600(个)

  27×20=540 27×21≈540(个)

  30×21=630 27×21≈630(个)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标,为什么这样标?

  四、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第42页的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用具:小棒、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把24名学生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2、导入

  刚才我们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6人,这个"6人"是每队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4队一共有24人,平均每队有6人,这个"6人"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队都有6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是"平均分"的问题,而后者是"平均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

  2、出示挂图。

  (1)看懂图意。问: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自己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3)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4)动手操作。

  (5)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

  生1、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运用移多补少方法,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6)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7)指导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得出: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收集各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

  (2)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2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吗?一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平方分米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摆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个正方形,总共需要多少行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按照设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摆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个小正方形,摆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摆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现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齐答)100平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 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习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行估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灵活掌握两位数 乘两位数﹙有进位﹚的各种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 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很多同学都喜欢看电视,从电视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呢?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影院里一排排的座位排 列的情况吗?怎样才能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大举措。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看电视、电影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

  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图)

  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 学的重要手段。

  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来了500个人座位够吗?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21可看成20,每排坐26人,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20×26=520﹙个),500人应该够坐。

  设计意图:估 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灵活运用估算,加强估算练习,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3·探究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探究 :怎样计算26×21?﹙小组交流学习,要求每一 小组至少想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方法一:26×20=520 26×1=26 520+26=546。

  方法二:

  × 20 1

  20 400 20

  6 120 6

  400+20+120+6=546。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重点分析进位)

  26×21=546﹙个)。

  再次强调:

  第一:乘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的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 “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第三:列竖式计算时,先用第 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你认为竖式计算与上面的哪种方法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课下与 同桌交流。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

  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2、9—2、13 位置与方向 3

  2 2、16—2、20位置与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3+1

  4 3、2—3、6笔算除法 4

  5 3、9—3、13 笔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复习 2+2

  7 3、23—3、27简单的数据分析、平均数2+2

  8 3、30—4、3 整理和复习、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复习考试3

  11 4、20—4、24 笔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复习、面积 2+2

  13 5、4—5、8 面积 4

  14 5、11—5、15 面积、整理和复习2+2

  15 5、18—5、22小数的初步认识 4

  16 5、25—5、29 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1+3

  17 6、1—6、5 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2+2

  18 6、8—6、12 总复习 4

  19 6、15—6、19期末复习4

  20 6、22-6、26 期末复习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3-23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12-2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4-0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