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6 08:57:18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出示计算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

  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1”。

  今天我们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样列式?

  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指名同学列式。

  不退位减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师再次板书把同学们的问题写黑板上。

  讲解退位减法

  师:问题是什么?你能用小数进行计算吗?

  1.2-0.6=

  师:“2”减“6”不够减怎么办?

  附答案:

  1.2-0.6=0.6

  师: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把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试着自己解答。

  学生分小组解答问题,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脑筋大转弯》比《校园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带着10元钱,这两本书各买了一本,他带的钱够吗?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带的钱不够

  丽丽带了10元钱想买两种不同的饮料各一罐,还能剩下多少钱?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还能剩3.6元。

  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3.课堂练习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回到家里让自己的父母测量一下身高,回到学校和其他同学的身高作比较,谁比较高。

  4.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图片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师:你能提出什么的问题?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钱?

  玫瑰比康乃馨贵多少钱?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图片

  两件衣服一共多少钱?

  附答案:27.9+54.9=82.8(元)

  课后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3及“做一做2题”,练习三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即“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手工纸或小棒的操作,课件的直观演示,组织好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口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难点:

  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五、教学具准备

  微课、白板课件,手工纸、小棒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62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抢答。(口算卡)

  80÷2=    300÷6=    90÷3=

  800÷4= 500÷5= 270÷3=

  280÷7=   5600÷7=   6000÷6=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读题审题。

  学生自由读例3,再指名大声读题。

  说一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66÷3=)

  (2)独立思考。

  想一想:66÷3应该怎样口算呢?先自己独立想想,可以小声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

  (3)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

  师: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66张就是6沓加6张。将6沓分成3份,每份是2沓,再将6张分成3份,每份是2张,合起来就是22张。

  生2:我是想22乘3等于66,所以66除以3等于22。

  生3:先把66分成60和6,分别除以3后,得20和2,再相加得22。(板书:60÷3=20,6÷3=2,20+2=22)

  (5)引导小结。

  老师也把这部分知识做成了微课,同学们结合刚才你们的活动过程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今天学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三)小结算法

  96÷3=46÷2=

  先算()÷()=()先算()÷()=()

  ()÷()=() ()÷()=()

  再算()+()=()再算()+()=()

  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先把两位数分解为几十和几;

  ②再用几十和几分别除以一位数;

  ③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商加起来。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书第14页第6题。(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

  3、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课件出示)

  4、书第14页练习三第7题。(课件出示)

  5、小明和小亮在练习打字。小明3分钟打了69个字,小亮4分钟打了84个字。谁打字的速度快?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口算除法,你有什么收获?回家后把你的收获分享给爸爸妈妈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三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创设《小小鞋店》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让学生模拟“开鞋店”这一活动,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并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同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对自己 身边生活事例的实际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过程,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 答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使学生亲身经历调查、统计的简单过程,在统计中发 展数学思维,培 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表格 、尺子、小货架、课件、准备自己的鞋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请你们猜,比一比谁最聪明,好吗?

  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猜到了吗?是什么?(学生纷纷说出了答案)对了,是“鞋”。鞋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无论大人小孩都离不开它,淘气班的同学为了方便大家,准备开一家“小小鞋店”。(板书课题)鞋店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可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进货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货呢?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利用谜语引出本节课索要探讨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教师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

  师:两位同学已经准备就绪,就差进货这一环节了,请同学们帮忙想 想应该怎样进货呢?

  生1:我觉得应该进一些款式新颖,符合我们年龄特点的鞋。

  生2:这不仅仅是款式的问题,主要还有考虑鞋号的问题呢!应该实地调查一下同学们需要一些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应该调查同学们的鞋号,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生4:对,同学们穿的鞋号多的就应该多进些。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是呀,在进货之前我们的确应该进行一次小小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再去进货。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利用巳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将新知学习与巳有的认知结构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以本班学生为例,进行鞋号调查活动。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生两个小组,刚才选的两名鞋店成员负责进行调査,一名调查男生的鞋号,一名调查女生的鞋号。

  (4)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调査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男生的最大鞋号是38号,最小鞋号是33号; 女生的最大鞋号是37号,最小鞋号是32号。

  生2:这两个表合起来看穿34号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

  生3:是呀,我数了一下,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也最多,有8人。

  生4:我发现 男生和女生穿35号鞋的各有4人、5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35号鞋的同学居多。

  3、探讨简单的记录方法。

  师:请大家思考有没有更简捷的记录方法,使我们看起来一目了然,很快就知道每种鞋号的人数呢?

  (1)小组活动交流,探索记录方法。

  (2)先在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再把 本组内较好的方法记在本子上。

  (3)请小组长汇报本组最优化的记录方法。

  生1:我们组是把相同的鞋号放在一起,查出人数再绘制成表格,这样看表格就知道穿每种鞋号的人数了。

  生2:我们组是用画符号的方法记录,每种鞋号有一人穿就画一个圆圈。

  生3:我们小组是用写“正”字的方法,也就是说每种鞋号有一人就写一笔正字。“正”字的笔画数多的穿这种鞋号的人就多。

  师:同学们可真棒!有这么多记录方法。下面就随老师看看妙想是怎样记录的吧!

  (4)出示妙想的记录方法。

  (5)指名把妙想的记录方法补充完整。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讨和发现,你对鞋店的进货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我觉得这个鞋店,34号的鞋应该多进一些。因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穿这个鞋号的人数都比较多。

  生2:我认为35号的鞋也应该多进一些,穿 这个鞋号的人也较多。

  生3:男生的鞋还应该进几双36号和38号的,而女生的就不用了,因为没有人穿这两个型号的鞋。

  生4:也就 是说出现次数多的鞋号应多进一些,出现次数少的鞋号少进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对了!进货的 难题得到了解决。有了你们的建议,淘气班的鞋店f定会开得非常顺利!生意一定会很红火。

  三、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指名说一说。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 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加油,你们是最棒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绘制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用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此次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5分钟)

  师:同学们,第29届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认识这些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1、奥运五环旗

  2、奥运会会徽

  3、奥运吉祥物:福娃

  你们认识它们吗?喜欢吗?那你最喜欢福娃中的谁呢?

  学生回答

  师:我都记不清咱们班有多少人喜欢迎迎了,你能用数学办法帮帮我呢?

  生:用统计的办法。

  师:办法不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

  板书:统计初步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7分钟)

  1、用“正”字统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正”字统计法,谁能说说怎么用“正”字统计呢?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说一说第一栏福娃谁,第二栏是福娃谁?教师随机板

  书。请每位同学用“正”字的方法对全班进行统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统计。第一个学生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福娃谁,那我们就在谁的后面用写“正”字的第一笔,第二个同学请你接着说,后面的同学陆续说出最喜欢福娃谁,同学们作记录。

  2、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用“正”字进行了记录,但从表中不能一下看出喜欢福娃谁的.人数最多,那个最少,我们可以把它制成什么,就能一下看出哪个人多,哪个人少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方格统计图(从白板图库中拖出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1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在绘制统计图之前,一定要先看统计图左边的数字,从下向上看,第一个小格是从0到几,就代表几个单位。(用白板聚光灯演示)

  师:然后根据我们做的记录,数数每个福娃后面有几个正字,数据是多少?一个正字5笔,我们就可以5个5个的数,再加上零的几笔。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来做这个统计图吧!

  师从白板上演示:我们刚才数出了喜欢贝贝的人数,就在贝贝这一列数出几个格子,要从下向上数,用笔点上点儿做上记号,到几就在几的线上画横线,再从下向上画阴影。为了快速的画出阴影,还要美观。在一个格里斜着画3笔,画得要均匀。(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演示)

  按照老师的方法,找一名同学到前边完成,其他同学在纸上自己完成。

  师:选一名同学做的统计图进行展示,请他说说每栏都涂了几个格。请其他同学评论,你觉得他做的怎样?

  小结: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条形统计图中各直条的高矮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来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按按按选择)

  A、一共统计了()种福娃。

  (1)38   (2)5   (3)1

  B、一共调查了()人。

  (1)38   (2)36   (3)37

  C、每格代表()人。

  (1)1   (2)2   (3)3

  D、喜欢福娃()的人数最多。

  (1)贝贝

  (2)晶晶

  (3)欢欢

  (4)迎迎

  (5)妮妮

  第三环节: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3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把刚才调查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吗?(拖出

  表格,用电子笔标注)

  二年级(3)班同学喜欢福娃的统计表

  名称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人数(个)

  2、根据上面统计表回答问题

  (1)喜欢贝贝的比喜欢妮妮的多/少几人?

  (2)喜欢福娃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统计表可以让我们直观的看清数据,且容易得比较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差异。

  4、师:刚才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同学们喜欢福娃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课下老师对二(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找两名同学展示。

  全班一起完成说一说练习。

  (1)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接受了这次调查?

  (2)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最多?有多少人?

  (3)喜欢小花猫的比喜欢荷兰猪的多几人?

  5、拓展提高

  在为西部捐款建水校的活动中,老师对几个同学的捐款情况作了调查,并填在了统计表中,请同学们帮助填完整,并完成统计图。

  个人捐款统计表

  姓名  王芳  张强  李丽  孙明

  金额(元)  24   15   18   10

  人捐款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说出原因后,找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

  第四环节:自主梳理

  归纳总结(4分钟)

  师: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能说说你了解统计的那些知识了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书中115页的练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此课学习,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

  小兔子小松鼠小花猫荷兰猪正正一正正正正正

  表格2

  表格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来判断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主题图,并提出问题: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引导思考:求“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同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88÷6=□。

  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估算:因为600÷6=100,所以888÷6的商肯定比100大,商一定是个三位数;或者先假设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6=600,而888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或者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师质疑并引导:到底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书写过程,师最后课件出示完整过程:

  888÷6=148(千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图片,让学生结合方格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先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再根据学生汇报加以说明: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结果是100+40+8=148,所以888÷6=148。

  3.估一估商的位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估一估练习题。让学生按照上面学习的方法来估一估下面三个除法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再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结:当被除数的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1)画一画,分一分,然后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在小组内交流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思,再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估一估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

  (2)学生计算各题的商,并对照估计的商,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3)交流对照计算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4题。

  第3题,第(1)小题是求把685本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是多少,列式:685÷5=137(本);第(2)小题是看584厘米里有几个4厘米,列式:584÷4=146。

  第4题,先求一共有多少颗幸运星,用375+309=684(颗),再把这684颗幸运星平均分成6份,装在这6个盒子里,列式:684÷6=114(颗),即为每个盒子装的颗数。这里要注意的是,“送给幼儿园的6个班”这个条件是多余条件,在这里与所解答的问题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还学习了判断商的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三位数,商也是三位数。

  【教后思考】

  在求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让学生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并引导学生将前面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 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 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 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 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 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 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另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 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其算法。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6.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生:应该有整数、小数等。

  师: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生:不公平。

  师:现在来看看我这样分公平吗?(多媒体播放动画)

  第一步:把发出去的蝴蝶先收回来。

  第二步:每个组一只挨一只发,直到发完为止。

  生:这个方法很公平。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6.2探究新知

  一、求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刚才的问题?(出示示意图)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问题解析:

  解: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86÷2

  =93

  答:晓丽的平均分为93分。

  师:结论: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二、求总数量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我们来集体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思考

  师:讲解计算原理(多媒体展示)

  问题解析:

  解:2×5=10

  结论: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二、求总份数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问题解析:

  解:16÷2=8

  结论: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6.3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看看平均数的应用? (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1、我们班有

  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总数量=12×50+8×45

  =600+360

  =960

  总份数=12+8

  =20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960÷20

  =48KG

  答: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48Kg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

  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

  中午总数量=12

  中午总份数=3

  下午总数量=6

  下午总份数=2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中午平均数=12÷3=4个

  下午平均数=6÷2=3个

  4-3=1个

  答: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1个苹果。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

  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解析:

  总数量=1200

  小明总份数=40

  小花总数量=45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小明平均数=1200÷40=30

  小花平均数=1200÷45=27

  30-27=3

  答: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3米。

  7 方法总结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课后小结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课后习题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

  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解:

  83×3-81×2

  =249-162

  =87

  答:第一次的分数为87分。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

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解:

  32÷8-36÷12

  =4-3

  =1

  答: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1个苹果。

  3、总共有

  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解:

  (25×8+30×12)÷20

  = (200+360)÷20

  =560 ÷20

  =28

  答: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28。

  板书

  第1节平均数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13页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到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8×30 10×70 900×5 14×3 12×5

  9×700 5×800 20×30 36×2 42×4

  二、探究

  1.多媒体课件呈现主题图

  师:(1)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2)要想知道小猴家到体育场的路程,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你是怎样知道小猴骑车所用的时间?

  2.小猴家到体育场有多远?

  (1)学生列式:30×92=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小组交流解答方法。

  (4)汇报展示:

  方法1:3×92=276方法2:3×92=276 ……

  30×92=2760 276×10=2760

  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

  师:用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用推算的方法。

  3.运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6×12= 71×3= 16×5=

  60×12= 71×30= 16×50=

  600×12= 71×300= 16×500=

  师:(1)说出你的口算方法。

  (2)观察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用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

  4.练习(第12页的像小巧那样计算)

  2×43= 18×5= 6×91= 72×6=

  20×43= 18×50= 60×91= 72×60=

  200×43= 18×500= 600×91= 72×600=

  三、巩固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70= 15×80= 3×230=

  7×120= 15×800= 30×23=

  12×700= 8×1500= 300×23=

  2.拓展练习

  15×40= 25×40= 5×80=

  15×400= 25×400= 50×80=

  150×400= 250×400= 50×800=

  师:为什么这些题积的末尾“0”的个数与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不一样呢?

  得出:用整十、整百数乘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所有的0后相乘,然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0,添上的0的个数与去掉的0的个数相同。

  3、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27,另一个因数是30,它们的积是多少?

  (2)45的400倍是多少?

  (1)200个16的积是多少?

  四、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师:在计算乘整十、整百数时,我们可以运用推算方法进行口算,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检测练习:练习册第P9

  板书: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推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平方分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dm2,建立1dm2的直观表象,知道它的写法

  2、知道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让学生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与它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准备:

  准备的正方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互相说说学过哪几类单位?各有哪些?

  1.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米

  3.你能说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生: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

  二、 中心

  1、师:拿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进行比较。

  阅读书P5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定义,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

  2、师: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

  3、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吗?小组讨论

  生讨论:可以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上打1厘米为边长的方格,观察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1平方厘米。

  生动手操作(通过1分米=10厘米,把边长分为10段打方格)。

  得出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将100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搭成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

  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练习

  10dm=______m

  10dm=_______cm

  10cm=________dm

  1m=_______cm

  8m2=_________dm2

  6 dm2=_______cm2

  700dm2=_______m2

  100cm2=_________ dm2

  三、小结

  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检测练习:

  练一练: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6000平方米=( )平方分米

  板书: 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说内容不难,但对于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只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也只是机械模仿,对其思维锻炼的含义不大,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想象等过程。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表象后进行的。书本中例题是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数据填入到表格中,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接着是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侧重于通过猜想、验证、概括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含面积单位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的数学本质。而不是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只会“记住公式”,“会算面积”无法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编排上,采用准备题后出示正方形,让学生猜想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自己验证,通过多个正方形面积概括出面积计算的含义和过程。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推导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和尝试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十分简单,如果是单纯让孩子学会计算方法,那么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做到,但这样的话,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缺乏过程的支撑, 个别化对象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借助方格纸是很容易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面积的,但是后20%的学生很难推导出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理解“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谈话

  教学准备:

  课件、磁贴、方格纸、练习纸

  教学环节:

  一、准备题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问:它的面积指的是?(学生说一说)那么你觉得它的面积有多大呢?

  3.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4.问:那么面积是1dm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5.问: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6.出示 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猜一猜,估一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用小正方形放一放,可以放4个,所以它的面积是4cm2.

  小结:原来面积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能放几个“面积单位”就表示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定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小问题,让学生感受面积就需要面积单位来度量。

  二、尝试问题

  1.出示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5×5),问你知道它的面积吗?猜一猜。

  2.请同学们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试一试,放一放,看看是不是和猜想的一样。材料:提供格子图(透明的),1cm2的正方形若干个(不到25个)和胶水,尺子。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一估,猜测面积是多少,再利用提供的材料来验证。其中难度较低的是格子图,准备的小正方形个数不到25个,需要学生动脑筋,引出后面的其他几种方法。

  三、反馈

  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验证的。(失误投影)

  预设:

  方法一:格子图法,每格是1cm2,一共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二: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和竖,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板书:5×5=25cm2

  方法三: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又因为是正方形,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四:量一量,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尺子量(这条边几厘米就表示可以放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四种方法进行反馈,特别是第二、三种,让学生感受到边长是什么,为后面引出公式做准备。

  四、概括提炼

  1.出示边长7cm的正方形,问:看到7cm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行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一列也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一行能放7个,能放7行,对吧,那么一共能放几个呢?面积是多少呢?板书7×7=49cm2.

  2.那如果小一点呢?出示边长3cm的正方形,你能在脑袋中摆一摆吗? 一行能放3个,能放3行,一共可以放9个,那么面积就是9cm2. 板书3×3=9cm2.

  3.观察板书,你发现了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呢? 板书:边长×边长=面积

  4.问: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呢?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边长表示每行摆几个,第二个边长表示可以摆几行,面积表示一共摆了几个。

  5.出示边长4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4×4=16cm2.

  【设计意图】通过3题让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含义,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最后设计了一题简单的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五、再次探究

  1.我们发现,边长是4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给你16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除了能够评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反馈:出示面积是16平方米的长方形 1×16 2×8 交流:每行摆8个,摆了2行;每行摆16个,摆了1行。 问:那长方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呢?长×宽=面积(板书)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3.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想法(突出“几个几”的乘法模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应该能想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同样要强调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六、巩固练习

  1.基本训练:口答(课本79页“练习十九第2题”),书面(课本78页“做一做”)

  2.拓展练习一 3.拓展练习二 一个花坛长10米,宽5米。 问:

  (1)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四周围上一圈篱笆,篱笆需要多少长?

  【设计意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是基础练习题,第二小题是生活情境的问题。拓展练习为需要学生动脑的题目。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3-23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12-2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4-0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