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6 10:45:19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经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73-74页例1、例2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浏览主题图,然后齐唱字母歌。

  师:我们都知道,上英语课要用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字母?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在生活中要用到字母,在数学中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完成书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实际上,用字母表示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作用。

  2、(多媒体课件出示青蛙图)

  师:1只青蛙是几条腿呢?

  生:4条腿。

  师:想想2只、3只、4只、5只青蛙分别有多少条腿?

  生:2只青蛙有2×4条腿,3只青蛙有3×4条腿……

  (多媒体出示一大群青蛙)

  师:这些青蛙有多少条腿呢?

  生:这么多青蛙,多得数都数不清。

  师:这些青蛙的数量是确定的吗?

  生:不能确定,用字母x来表示,这些青蛙有x×4条腿。

  师: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生: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也可以表示100,也可以表示1 000。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它表示了青蛙只数与青蛙腿的关系,不管是多少只青蛙,只要把它的只数代到这个式子里,就可以求出这些青蛙有多少条腿了。在这样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也有一些特殊的写法,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3、探究字母和数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便记法。学生看书73页后交流。

  4、自主学习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

  师:你能找出哪句话能说明小丽的岁数与小强岁数的关系吗?

  指导学生找出表明小丽的岁数与小强岁数关系的那句话是“我比你大2岁”,也就是说“小丽比小强大2岁”。

  师:有了这句话以后,我们就可以推测小丽的岁数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这句话来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多媒体课件显示。

  小强的岁数(岁)9 10 11 12 a

  小丽的岁数(岁)9+2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老师作如下提问。

  师:小强的岁数是a岁是什么意思?

  生:小强的岁数是一个未知数。

  师:那么你为什么可以用“a+2”来表示小丽的岁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小丽总是比小强大2岁,所以小强是a岁时,小丽的岁数就是(a+2)岁。

  师:a+2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小丽的岁数,还清楚地表明了小丽与小强岁数的关系,凭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小强的岁数来算小丽的岁数了。如果小强2岁时,小丽多少岁?

  生:2+2=4(岁)。

  师:小强15岁时,小丽又是多少岁呢?

  生:15+2=17(岁)。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随便说一个小强的岁数,让你的同桌猜出小丽的岁数。

  学生活动,略。

  师:你发现用a+2来表示小丽的岁数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用a+2可以清楚简明地表示出小强岁数与小丽岁数的关系。

  三、巩固测评

  1、1只青蛙2只眼,2只青蛙4只眼,y只青蛙()只眼。

  2、完成75页课堂活动。

  四、拓展总结

  1、完成练习二十一1-3题。

  2、总结这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青蛙只数腿的条数

  1      4

  2      8

  …      …

  X      4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够知道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PPT、可乐瓶,茶叶罐,水杯,纸箱、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量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教师里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大?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小?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

  (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A、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B、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生理解:土豆和红薯放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4)、观察实验,认识容积的意义。

  A、认识容器。

  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纸箱,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

  B、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哪个水杯装的水多?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四、总结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五、谈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指容器所容纳物体的多少

  一种物体体积一定大于它的容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按要求对积或商进行凑整,培养思维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9.5-6.7= 2.4+6.6= 4.5×6= 3.5÷0.35=

  6-0.6= 0.9+0.91= 20×0.2= 0.92÷0.4=

  2.说说每组题的特征及算法。

  8.7×0.1=

  8.7÷0.1=

  8.7÷10=

  8.7×10=

  3.比较上面4个算式的意义:

  ① 预测结果:与8.7比较。

  ② 说说4道题之间关系:

  8.7÷0.1和8.7×10 8.7×0.1和8.7÷10

  联想: 8.7×10和8.7÷0.1

  8.7×0.01和8.7÷100

  4.小结: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较:

  乘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除法:商不变性质

  [通过小数的乘除法练习,建立数的敏感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P69页第4大题)独立思考

  9.5×0.8○9.5; 0.6×1.2○0.6

  9.5×1.8○9.5; 0.6÷1.2○0.6

  9.5÷0.8○9.5; 0.6×0.2○0.6

  9.5÷3.8○9.5; 0.6÷0.2○0.6

  (1)说出思路

  (2)举例9.5×0.8和9.5×1.8说说积大约是多少

  (3)补充填空: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9.5×□<9.5 9.5○3.2>9.5 (可填×或+)

  9.5÷□>9.5 9.5○3.2<9.5 (可填÷或-)

  [借助小数计算练习,引导学生对积或商的预测。]

  三、分层练习

  1.乘法竖式练习:

  0.67×3.5 (比0.67大,比3.5小,积是三位小数)

  (确定范围意识)

  4.36×0.25 (末尾有0,0.25=1/4,结果大约1点几)

  (预测数值)

  0.32×0.29(比0.32小,比0.29小,越乘越小)

  (结果的趋向)

  2.除法竖式练习:

  1.89÷0.54(一般情况)

  0.448÷32(保留两位小数)

  34÷11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3.填表练习

  书上P68页用“四舍五入”法将得数凑整。

  凑整到十分位凑整到百分位凑整到千分位0.27×1.450.65×0.08688.37÷312.749÷2.5

  4.应用

  A.有65.8千克苹果,每4.5千克装一篮,最多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多少千克?(去尾法)

  B.码头上有货物66.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卡车来装运,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进一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全免费中小学课件、教案、试题尽在“八佰教育网”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悉三视图以判断不同角度面的个数,掌握查找长方体露在外面面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视图查找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以及自主探寻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对于立体三维结构的理解,以及不同角度空间想象力等的认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cm、4cm、5cm,请问它的表面积是148cm2。

  3、一个无盖正方体玻璃鱼缸的棱长是5cm,玻璃的面积是125cm2。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4个棱长为50cm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处,如图。

  (1)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各有三个面露在外面,因此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50x50x9=22500(平方厘米)

  答:露在外面的面积是22500平方厘米。

  (2)把这4个纸箱换一种方式放在墙角处,可以怎样摆,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2、根据图填写下列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正方体个数123456……露在外面的面/个5811141720

  小正方体个数123456……露在外面的面/个5913172125

  (1)n个小正方体:3n+2

  (2)n个小正方体:4n+1

  3、总结归纳

  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可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总和得到。

  4、练习

  3个棱长为100cm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如图)。请问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x100x100=70000(平方厘米)

  答:有7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70000平方厘米。

  三、例与练

  例1:有5个棱长为40cm的正方体放在墙角处。请问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0x40x40=16000(平方厘米)

  答:有10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16000平方厘米。

  例2:如图是用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拿走其中的'一个,它的表面积会发生变化吗?

  答:同样都是24个面,不会发生变化。

  练习:将4个棱长为6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的4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会发生变化吗?变化了多少?

  36x6=216(平方厘米)

  答:会发生变化,变化了216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1、有5个棱长为40cm的正方体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共有多少平方厘米?

  40×40×10=16000(平方厘米)

  答:有10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16000平方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3)问:你们知道我们外面最大的空间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说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间,(师倒水),现在这一部分的空间被谁占领了?(水),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间有大有小”

  (1)师:现在如果我将这个小石块放入杯中,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会怎样呢?(水面会上升)你们都同意吗?

  (2)师操作,学生观察,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空间。)

  (3)师:如果老师把这一块石块放入杯中,现在又会怎样呢?(水会溢出来)都同意吗?

  (4)师操作,学生观察,师:水真的溢出来了,那为什么后面这一次水会溢出来呢?(因为第二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也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是吗?

  3、揭示体积概念: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块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齐读、出示课题、问:什么是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哪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副图?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师:大象占的空间大,体积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间小,体积也就小。

  2、下面两幅图中,你能直接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西瓜和橘子,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

  3、师:那么你能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谁的体积较大,谁体积较小?

  4、比较两根木棍的体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举的这些物体非常明显地可以判断出体积的大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直接来判断了,下面老师提供这样一种情况:

  1)甲乙两根木料一样长,他们的体积()

  (1)甲>乙(2)甲=乙(3)甲<乙(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们觉得选择几呢?说说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它所占得空间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一样长的情况下,还要看粗细。

  5、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师: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种情况:

  1)丙丁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它们体积()。

  (1)丙>丁(2)丙=丁(3)丙<丁(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又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选几呢?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乙书比较厚,所占空间比较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封面面积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厚度。

  5、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活动中,我们知道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间大小,它占的空间大,那么它的`体积就大。

  三、“体积”的守恒性

  师:接下去,老师要请你来思考这样3个问题:

  1、思考1:将一杯水倒入长方形盒中,水的高度变了吗?水的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还有不同意见吗?

  实验操作,问: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吗?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来证明?

  (总量没有变,还是同样这些水,体积没有变;把水倒回去,还是达到杯中原来的地方,这些水占的空间还是原来这些空间;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别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到同样一个高度)

  师操作:水在倒的时候,可能有少许水会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计这种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思考2: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形状变了吗?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不同意见有吗?

  实验操作:将一块橡皮泥搓成一个球、搓成一长条

  问:橡皮泥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将球和长条分别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师操作:在搓的过程中间,既没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没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思考3: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都同意吗?

  图片出示:把一个西瓜切成4份

  问: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把切开西瓜再合起来,发现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4、问:请你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的3个实验,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总量不变,体积就不变。(板书)

  四、巩固“体积”知识

  1、师:分散的3块体积和叠起来的3块体积变化吗?形状发生变化了吗?体积没有变?为什么?

  2、下列各种情况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一个足球被踢进球门。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

  一块砖被敲碎了。

  3、哪个杯子里的水的体积大?为什么?

  (用手势表示)

  师:如果让你证明,你怎么证明?

  (把两个苹果全部拿出来,你说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较体积大小(同桌互讲)

  5、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1、甲>乙2、甲<乙3、甲=乙

  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方体,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同意1的举手,2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分歧?(这两个长方体体积很难看出)

  凭眼睛看,很难看出,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

  现在老师把这2个长方体分割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现在你们能判断他们的体积大小了吗?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体积、体积有大有小、物体形状变了,总量没变,体积不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先让学生通过小实验的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相同的水,再放入石头和马铃薯,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情况,感受“物体占有一些空间,物体有大有小”。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了,说明它们都占了一定的空间;还能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当学生有了比较充分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再揭示体积的概念。接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器的概念和容积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在初步理解和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设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水、土豆、粉笔盒等。

  教法学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从前在一个镇上,有一家面条店,老板非常奸诈,对伙计也很苛刻。月底,要开工资了,老板总想为难伙计,一天,老板煮了一碗满满的面条,叫伙计端给客人,但前提是不许洒出一滴面汤,否则,这个月的工钱一分不给。伙计皱眉想了想,胸有成竹去端,结果一滴也没洒出来。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吗?

  生1;分成两碗。

  生2:用另一个碗盖着。……

  师揭晓答案:其实伙计的办法是一只手用筷子把面条夹起来,面汤下降以后,另一只手去端面条碗。其实这个故事蕴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认识体积和容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感受体积。

  (一)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协助老师完成小实验。

  桌面上摆了两个同样的杯子,装了一样多的水,并作好记号。

  1.实验一:把小石头放入水杯中,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水面上升了,因为石头占了一些地方。

  师小结:石头占去了一部分水的体积,所以水升起来了。(板书:石头占有一些体积)

  2.实验二:老师有一个比石头大的马铃薯,把马铃薯放入水杯中,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和第一个杯子相比,哪个的水面上升得更多?为什么?

  生:第二个杯子的水上升得更多,因为马铃薯比石头要大。

  师小结:物体有大有小,所占的空间也有大有小。(板书: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师:粉笔盒放在这里,占了一定的空间,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体积;老师站在这里,也占去了一定的空间,老师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老师的体积。同学们,你知道老师的体积和粉笔盒的体积,哪个更大吗?为什么?

  生:老师的体积大,因为老师所占的空间多。

  师:老师的体积比粉笔盒的体积大。你能像老师这样,举例比一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生1:讲台的体积比黑板的体积大。

  生2:课桌的体积比盆栽的体积大。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题目:把大、小石子分别放入装满水的两个同样大的杯里,哪杯溢出的水多?(生:第二杯)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个石头比第一个石头要大

  师追问:两个杯子原来都装满水,把石头放进去,水就会溢出来。那么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与石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生:溢出来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

  2.出示题目:商店把同样的盒装饼干摆成三堆(如下图)。这三堆饼干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师: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一下,再来回答。

  生:因为每堆饼干都有8盒,每盒饼干的体积相等,8盒饼干的'总体积也相等。

  师:看来饼干的总体积与所摆的形状无关。

  三、讲授什么是容积。

  (一)教师出示两套书,问: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生: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套好看的课外书,分别是《四大名著》和《成语故事》,老师把它们装进了书盒里,你能说说哪个书盒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生:《四大名著》

  师:我们把两套书拿出来验证一下,同学们都猜对了,四大名著的体积大一些。这个书盒可以装这本书,粉笔盒可以装粉笔,水杯可以装水,像这些可以装东西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容器。(板书: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齐读一遍这句话。书盒所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粉笔盒所能容纳粉笔的体积就是粉笔盒的容积。(师举起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也是一个容器,你能说说什么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水的体积。

  生2:杯子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师:什么是油桶的容积?

  生:油桶所能容纳油的体积就是油桶的容积。

  (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容积的理解。

  1.练习1:下面哪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

  生1:一号杯。

  生2:二号杯。

  生3:相等。

  师:这两个杯子的容积比较接近,不能直接看出来,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1:先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杯子,以第三个杯子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这个方法可以,但是如果只有这两个杯子,没有第三个容器了,你有办法比较出来吗?

  生2:先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杯子大;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溢出来,说明第一个杯子大;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2.练习2:下面两个盒子,哪个盒子的容积大?为什么?

  生:第二个盒子的容积大。因为第二个盒子能容纳6个杯子,第一个盒子只能容纳4个杯子。

  四、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一)出示题目:从外面看两个盒子同样大,那它们的体积相等吗?

  生:相等。因为从外面看两个盒子同样大,它们所占的空间一样大。

  师:容积呢?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生3:不一定。

  师:容积指的是盒子里面的空间,所以我们要打开盒子来看。(出示打开图)

  容积相等吗?为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容积不相等,因为第二个盒子比较厚,所以它里面所能容纳的物体体积就变小了,也就是容积变小了。

  师:通过这道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体积相等的两个容器,容积不一定相等。

  (二)(举起一个保温杯)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和容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2:因为保温杯的材料有厚度,占了一定的空间。

  师:体积是从外面看的,而容积是从里面看的,容积要扣除材料本身的厚度。也是说同一个容器的体积比容积大。

  (三)选一选。指名回答

  (1)求一个油桶能装多少油,是求油桶的()。①容积②体积

  (2)求一个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①容积②体积

  (3)求一个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①容积②体积

  (4)盛满一杯牛奶,()的体积就是()的容积。①杯子②牛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全课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认识体积和容积

  石头占有一些空间

  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3、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

  2、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3、出示石块

  学生观察石块。

  师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生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试、猜测量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进行实验

  (一)采用淘气的方法进行实验

  1、出示一盛有不满水的长方体容器。师生讨论可以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

  2、按照讨论的结果师操作: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或课件演示)

  3、学生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高分别是多少。

  4、放入石块前水高10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15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师板书:15×10×(15-10)=750(cm3)

  =7.5(dm3)

  5、小结:放入石块后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二)实验二:溢出水的体积即石块体积的方法

  1、除了刚才用求升高水的体积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石块的体积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组内操作实验。

  (放入石块前,容器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块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杯里,有多少毫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谁能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在测量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在测量时水要没过物体)

  三、巩固练习

  课本47页“练一练”的1、2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15×10×(15-10)=750(cm3)

  =7.5(dm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生猜测,会出现不同的猜测结果。)

  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称重量,比大小)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你觉得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求出答案?

  小组讨论

  (2)交流

  小结:需要知道木块的重量和体积。

  可以先称出这块木料的重量,再量出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最后,用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3)出示测量数据

  木料重42g,体积为60cm3

  生计算汇报:42÷60=0.7(g)--1立方厘米重0.7g。

  2. 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0.7×1000=700g=0 .7kg

  700×1000=700 000g=700kg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木料的重量

  木料的重量÷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米,宽1.4米,厚0.02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3、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直接写得数:

  3-0.5÷0.5= 7.8÷3-2= 3.9÷3-0.7=

  3.85×100÷0.1= 0.6×0.5+1= 5.5-5×0.1=

  一、复习导入:

  我们是如何规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也可以记作1cm2。

  这节课让我继续学习立方分米、立方米。

  揭示课题:

  立方分米、立方米

  一、探究新知:

  1、 让学生体验1立方分米。

  2、 这块小正方体的`体积有多大呢?(课件演示)

  3、 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可以记作1dm2。

  板书:1立方分米 1dm2

  4、 请学生感受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

  5、 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

  a) 让我们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来搭1立方分米,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规律?(课件演示)

  c) 小结。

  6、 立方分米与立方米:

  a) 让学生体验1立方米。我们如何规定体积为1立方米?(课件演示)

  b) 棱长为1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可以记作1m2。

  板书:1立方米 1m2

  c) 让我们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积木来搭1立方米,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规律?(课件演示)

  板书: 1000dm3=1m3

  e) 小结。

  7、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a) 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可搭出1立方米?

  b) 学生讨论交流。

  c) 课件演示。

  d) 说一说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m3=1000000 cm3 1m3=1000dm3 1dm3=1000cm3

  e) 小结。

  a) 练一练: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化聚:

  8 m3=__________dm3=__________ cm3

  0.8 m3=__________dm3=__________ cm3

  3 dm3=__________ cm3 0.568 dm3=__________ cm3

  18 dm3=__________ cm3 0.006 dm3=__________ cm3

  8000 cm3=__________dm3 5468 cm3=__________dm3

  0.006 m3=__________dm3 0.64 m3=__________dm3

  6000 dm3=__________ m3 17000 dm3=__________ m3

  50 dm3=__________ m3 6523 dm3=__________ m3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

  (1) 一根木料长____________;一间客厅____________;

  一瓶眼药水____________;一个仓库能容纳____________;

  450立方米 65毫升 3米 25平方米

  (2)一只铅笔盒的体积是360( )。

  (3)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判断:

  (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

  (2)3.04立方分米=304立方米。 ( )

  (3)把一个长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正方体,形状变了,所以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变了。 ( )

  3、 至少要用多少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又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

  4、 小结。

  三、 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检测练习:

  3456789 cm3=__________dm3, 1884589 dm3=__________ m3

  35.42 m3=__________dm3, 700.02 dm3__________ cm3

  230 cm3=__________dm3 68000 cm3=__________dm3

  9 m3=__________dm3 2.5 m3=__________dm3

  6 m3=__________cm3

  板书设计:1立方分米 1dm2

  1000dm3=1m3

  1m3=1000000 cm3 1m3=1000dm3 1dm3=1000cm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应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单位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同学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回顾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说出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9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不做基本要求。

  答案:

  解:设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是x元。

  80%x=2800

  x=2800÷80%

  x=3500

  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约是3500元。

  2.第10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覆盖率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检阅有关绿化问题的资料,了解绿化的意义及作用。

  答案:175÷960=18%。

  3.第11题。主要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答案:

  科技馆:30000×10%=3000(平方米)

  教学楼:30000×25%=7500(平方米)

  操 场:30000×20%=6000(平方米)

  食 堂:30000×2.5%=750(平方米)

  花 坛:30000×0.03%=9(平方米)

  空 地:30000-(30000+7500+6000+750+9)=12741(平方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和复习统计知识,沟通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在联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同学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题目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借助实物演示帮助同学们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

  写有试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复习统计知识。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

  二、练习

  1.第12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相关计量单位的换算。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要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第14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第15题。

  第(1)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理解领奖台底部是不需要涂漆的。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可以先数出一共有15个面需要涂漆,再用15×50×50=37500(平方厘米);也可以先求四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再减去不涂漆面的面积。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第(2)题,50×50×50×4=500000(立方厘米)。

  5.第16题。引导学生理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相当于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高是0.5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所以是48×0.5=24(立方厘米)。

  6.第17题。此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利用此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答案:(1)18×20×30×1.5=16200(立方厘米)=0.0162(立方米)≈0.02(立方米)

  (2)0.02×40=0.8(立方米)

  (3)0.8×365=292(立方米)

  7.第18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读图能力,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2)根据题目的条件,学生可以求出彤彤家10月份每项开支花了多少钱。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8.第19题。根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即中位数,运用中位数表示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

  答案:1925万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要你们去调查自己同桌的“星期日的安排”。现在我们来看看淘淘和笑笑给我们带来的“星期日的安排”调查表。(揭示课题:星期日的安排)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求什么?(课件出示淘淘和笑笑调查图)

  2、提问: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男生总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汇报的算式里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4、全班交流。围绕把全班总数看做“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5、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课件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算法。)

  6、小组讨论:这两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7、全班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第一种算法是先将分数全部通分在进行加减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第二种算法是把同分母的放在一个括号里先计算,再算括号外面的,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

  8、再试着用刚才的两种算法算一算,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9、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汇报自己的算式。

  师: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各有什么特点?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

  10、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11、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2、观察淘淘和笑笑计算时不同的算法,说一说她们两个这么算对吗?为什么?

  13、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

  14、老师总结指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而且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一个人一天中大约有1/3时间在学习和工作,1/8的时间在用餐,1/6的时间参加文娱或体育活动,剩下的时间睡觉,睡觉的时间占一天时间中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提问: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写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9

【推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1-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1-1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