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6 10:47:22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数字特点及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千克。”

  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吗?怎样列式?

  学生:64×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千克。(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结果)

  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

  学生:647×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例3

  (1)讨论交流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并确定好发言顺序。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约等于30000千克。

  学生2: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约等于32500千克。

  (学生汇报时,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答案)

  (2)总结方法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课件显示)同时教师强调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3)比较算法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1:第一种,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学生2:第一种,因为把第一个数看小,把第二个数看大,更接近准确答案。

  ……

  2.探究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把45年作50或40,把496看作500。(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这两种估算方法)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课件显示结果)

  教师:怎样会差异那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好(课件显示),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积,还有多余的一点钱,以备他用。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76页课堂活动1、2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5-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编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特点,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编码的合理性、规范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了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和自己的身份证号,大家都完成了吗?

  2.谁来考考老师?

  师:只要你把收集的这几个身份证号给我,老师就能猜出,哪个身份证号码是谁的。

  3.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准吗?秘密藏在这18个数字编码中。板书:编码。你们想知道吗?不告诉你!

  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1、巧了,黑猫警长正好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案子,在这起案件中,黑猫警长在现场只找到了一张残破的身份证复印件,这可把警长难住了?你们想帮助他妈?要想成功告破这起案件,必须得了解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的秘密。你们能找到这个秘密吗?你们有这个自信,我还是很愿意帮助你们的。

  2、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的提示和老师发给你们的几张表,研究一下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有需要的话可以和小组成员探讨一下。

  3、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呢?

  谁还愿意来?

  (教师适时提问:出生的月、日为什么用两位来表示?)

  4、我的本领你们还是没学会啊!(教师随意从学生中取出几个身份证号码)现在我把他们的身份证号码打乱,你还能知道这几个身份证号码的主人是男孩还是女孩吗?

  (知道: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不知道:课件出示方法)

  5、介绍顺序码和校验码(唯一)

  (出示双胞胎图片)这是一对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又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出生,是不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也是一模一样的呢?我们来确认一下吧!(课件逐个出示号码)

  哪不一样?(后几位顺序码和校验码不一样)

  看来就算是双胞胎也不会拥有同一个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和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一对应的,真的是唯一的'。

  6、刚才同学们说到最后一位是验证码,有的验证码是数字,有的验证码是X。是罗马数字的10。那就用10就好了,为什么用X?这也是我们在数字编码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统一性。【板书:统一】

  我们刚才在这一串数码中发现了这么多信息,咱们总结一下【课件演示规范】那么,你在这个身份证号码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呀?

  7、你们通过自己和伙伴的力量找到了藏在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具备了小侦探的能力了!现在就让我们准备好,出发,帮助黑猫警长去破案吧!

  三、解决问题

  (屏幕出示银行卡编码信息)这是银行卡的编码信息,请各组小侦探们根据银行卡的编码方式和甲、乙两家银行标识代码以及现场找到的这张不完整的身份证复印件,分析一下谁会是犯罪嫌疑人呢?(小组讨论)

  哪个小组找到了犯罪嫌疑人?

  师:你是怎样做到的?

  生:通过身份证中的出生日期码确定犯罪嫌疑人出生于1972年。犯罪嫌疑人可能是:B、C、E。

  生:通过发卡银行标识代码666543,确定犯罪嫌疑人持甲银行的银行卡。在B、C、E中只有E持有甲银行卡,所以犯罪嫌疑人是E。

  师:第一次执行任务,你们就完成的这么出色!

  四、运用

  咱们的校长看见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正好学校准备为每个同学建立成长手册,所以刚才悄悄地和我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想聘请咱们班同学给学校每个学生编一个号码。

  你认为在这个编码中应该体现哪些信息?(所在班级、区分男女、不与其他年级重复)

  1、小组讨论内容:

  ①怎样才能使学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不变?

  ②怎样才能使学号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

  试写出我的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设计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那种编码最为合理。

  3、(1)师:为什么不能用年级编码?

  生:年级每年会发生变化,而入学时间不会变。师:编码规则要使编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

  (2)即使我们年级只有6个班级,但是我们要为后续班级的增加,超过10个班预留出

  编码的位置。

  (3)现在对于我们学校来说,20xx可以表示为13,如果我们学校发展壮大百年之后,2113年入学的学生就会和我们发生冲突了。

  就像我们国家之前的身份证号码就是15位的,咱们看看,和我们现在的身份证号码区别

  在出生年份这里,比如1956,只用56表示了,那么就会出现和20xx年出生的人混淆了,所

  以后来身份证号码就改用我们现在的形式。

  4、我们新的学号就这么定了!板书:学号编码:入学时间码+班级码+顺序码+性别码

  5、大家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范围再扩大,咱们全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让你给全世

  界的每一个人编一串数码,可以怎么办呢?可以借鉴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只需要在咱们身份

  证号码之前再添加国家码就可以了。

  6、校长,他们的这样来编码,您看行吗?得到校长的认可,你们可真让我羡慕嫉妒恨啊!

数字编码的文化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身份证号码,学号这样的,用数字来编码的情况,在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像这样用数字去编码的你还见过吗?

  【邮编】看来数字编码确实是充实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愿意用数字来表示,【出示我们学校地址和邮编】有什么好处呀?简洁!那么我们都用数字来表示好了,用文字表达就一点好处都没有了吗?通俗易懂。

  我们的文字历史已经有8千多年,在古代我们就是用文字去编码的,比如我们客栈的编号方式是比较典型的,“天字房”、“地字房”、“玄字房”……是依据用什么编码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用《千字文》作为客房的代号。因为那时阿拉伯数字没有引用到我们国家,而古代人对于《千字文》是非常熟悉的,就用大家都容易懂的方式去编码。而如今,特别是计算机时代,我们对数字更加的熟悉,同样数字也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表达,既方便也很简洁,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用数字去编码。

  比如我们现在更常见的二维码【出示图片】它是条形码的升级版,能够表达的信息更多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可以)

  有的同学说二维码也没有数字呀,但其实计算机读取信息、传送信息和存储信息的方式用的都是数码,用一个解码器就实现了信息和数码的转换。再比如我们的光盘,也看不见数码,但是这种凹凸实现了信息的存储,这样的一张光盘可以存储5000本书呢。再扩大一下范围比如数码相机,U盘,数字电视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数码产品,它们都是用数码实现信息的管理的。

  现代这些数字化都是数学的功劳,都离不开数学。

  五、总结

  1.师:同学们,数字编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数字化的社会,还有许多数字编码的秘密在等待大家发现,希望你们能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课外实践活动:调查感兴趣的编码,并想办法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板书设计】

  编码

  身份证编码: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学号编码:入学时间码+班级码+顺序码+性别码

  简洁规范合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第19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 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计算后进行比较。

  2、练习四第6题。独立找出错误,再全班交流。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 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五、课后作业

  练习四第7-8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理性思考。

  4、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

  5、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难点: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答计算过程:

  25×44 39×101-39 (125+9)×8 (125×9)×8

  630÷70 25×8 52×50 72-27

  120-120÷3 600-125+75 12×4÷14×4

  二、导入新课:

  在假期里小丁丁看了一本书,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熊猫统计的数据:

  1、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同学们尝试练习,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这三个数,结果一样。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因此可以用等于连接。

  2、再观察一组:532-127-34 与 532-(127+34)计算并用符号连接

  3、象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几个吗?试试填在书上第6页。交流。

  4、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写一写。

  交流。

  5、如果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交流。

  6、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就是减法运算性质。(揭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P6页

  2、练一练P6页

  小结:合理利用减法性质能使计算更加简便。

  3、判断对还是错?错的请改正

  96-(42+24)=96-42+24

  277-(45-36)=277-45-36

  659-(59+135)=659-59-135

  (125+36)×8

  750×17+830×75

  101×99

  27×53+27×22+75×78

  270×58+270×43-270

  444×2+888×999

  4、应用:

  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某地段需动迁居民20xx户,第一批动迁了624户,第二批动迁了1276户,还有多少户居民需要动迁?(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观察、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认识上海、感知上海的变化,从而热爱家乡。感知祖国国土的辽阔。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小、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这节课我们 要学习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你们已经收集了这方面的信息,交流一下。

  师:刚才的信息中用到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

  师: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平方千米

  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准备的信息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核心推进

  (一)引入平方千米

  出示课页16页的陆家嘴地区的航拍图片

  师:这是数年 前陆家嘴的航拍图片,照片里有哪些标志性建筑物?哪些有名的建筑物还没有建设?

  师:根据给我们的信息,这张照片拍摄的区域的面积有多大?

  生:1000×1000=100 0000(平方米)

  师:这块区域就有一百万平方米,整个上海面积有多大?整个中国面积有多大?

  师:表示大面积时,就要用到平方千米。

  (二)深入学习1平方千米

  1.手势比划:

  师:我们以前总是用手势来表示1cm2.1dm2.1m2,谁来表示一下。

  生:1cm2大约是我们的一个大拇指指甲的大小,1dm2大约是一个3寸软盘的大小,1m2大约能放15本数学书(或请4人手拉手来表示)。

  师: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师: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是××平方米,1平方千米大约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这 么大?

  2.展示P17题2的图片。

  师: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 17人,1平方千米可以站多少人?

  生:可以站17000000个人。

  师: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17人,那么 1平方千米 可以容纳整个上海市的人口,1平方千米这么大。

  出示:P18华东六省的面积。

  师:读一读华东六省的面积。

  生:山东153000km2 安徽139600 km2

  江西166900km2 江苏102600 km2

  浙江101800km2 福建121400 km2

  师:上海市的总面积约是6341平方千米,我国的总面积大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我国是个地大的国家。并介绍与其他国家之间国土面积之间的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观察、发现较大面积应用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感受浦东开放的速度。

  通过用手势表示、用校园的占地面积、及1平方千米可站的人数,使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并感知我国、上海国土之辽阔。

  三、拓展练习

  练一练

  1.P23/3 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

  师:你是 什么想的?

  2.P21/3 求下列地块的面积

  学生独立填写、核对。

  设计意图:

  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格积计算的同时,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使用范围延伸至平方千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么用 在生活当中?

  学生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

  整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反思:

  建议:

  1.(一)引入平方千米中,可以用身边学生熟悉的某一个地块,这样学生感觉会更 加深刻。

  2.学完平方千米后,用生活素材时一定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例 子,如:体育公园,动物园,人民广场等。

  3.练习中让学生选择单位时,不仅关注单位还要关注数据的变化对单位的影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张ppt)

  三、具体内容

  1、例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首先呈现的20xx年8月的天气情况。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示出数据,就出现了统计表和象形图。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引发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与比较,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

  2、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2是通过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接下来,教材以4个问题呈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一当二”来描述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体会“当人数出现单数时,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个人”的方法,从而解决认知上的难点。“做一做”处理。

  3、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以一当二”的条形图会有局限性,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接着教材提出:“如果用每个格表示2辆汽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通过对上面数据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引入“以一当五”条形图的必要性。最后,通过第3个问题,进一步说明“以一当几”应该结合数据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建议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

  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

  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1课时 平行与垂直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

  【教学目标】:

  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

  提问: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2.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情况。

  2.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

  3.讨论探究。

  (1)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分类:

  (2)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用课件演示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让学生继续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板书:相交、不相交)

  4.构建新知。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平行线图:

  图中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

  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然后分小组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如:电线、窗子、栅栏、门两侧、轨道两边等等。

  (3)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会是多少度?(90°或不是90°)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出示:

  上图中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垂线。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同桌或小组中说一说,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第一题。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指名上台指一指。

  3.教材“练习十”第2题,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观察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1)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平行,那么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2)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垂直,那么这两根小棒也互相平行。

  课件演示三根小棒的摆放过程。

  4.教材“练习十”第3题,折一折。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折一折,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指名向同学展示一下折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具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像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首先我们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

  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列举的策略。

  (3)计算的策略: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19÷3=6(组)……1(盆),第19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3是从哪里来的?6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师述:像这样,每3盆花看作一组,把19÷3=6……1,那就有这样的6组。注意6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9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4、学生探索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

  分组活动。组织反馈与交流。

  5、比较发现

  比较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归纳周期排列的事物的特点。

  三、拓展应用,回顾反思

  1、用△、□和○这三种图形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序列。

  反馈、交流。

  2、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具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

  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l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加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减几分之几

  有前一节课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3、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5、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

  (1)生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6、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

  卷心菜5/7千克 辣椒2/7千克 萝卜3/7千克 白菜4/7千克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1.板演: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540-200=  360-80=  250+400=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2)同桌小声商量。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3.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口算: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590,另一个数比它多7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60000简写成(),80000简写成()

  60000+80000简写成()+()得()

  2.出示例3、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0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