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06 15:44:03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计算器、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计算器、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做成课件)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带来几位朋友,你猜是谁?(原来是小熊),课件出示两只小熊在争吵,站着的小熊说我今年15岁,我比你大;坐着的小熊说:我今年8岁,我比你大;它们两在草地上争吵,同学们你知道它们两到底谁年龄大一些呢?(15>8,因为两位数比一位数大)过了一会儿,大象也来了,它说我今年32岁,我比你们都大。小熊就说怎么可能呢?应该我比你大才对,它们又吵了起来。同学们你说谁年龄最大呢?(大象最大)为什么?(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识了)刚才这些数都是1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游戏比赛,学习新知(电脑录音)

  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玩一个游戏吧。

  准备两套数字卡片(0--9)

  第一回合

  出示游戏规则:

  1、全班分两队,每队派一个代表来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在十位上。

  3、哪个队组成的两位数大,哪个队就获胜。

  4、能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

  游戏过程中,老师不断对学生进行采访。

  第二回合

  出示游戏规则:

  1、全班分两队,每队派一个代表来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放在十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放在个位上。

  3、哪个队组成的两位数大,哪个队就获胜。

  4、能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

  第三回合

  1、全班分两队,每队派一个代表来抽签。

  2、两次抽到的数字由你自己决定放在哪个数位上。

  3、哪个队组成的两位数大,哪个队就获胜。

  4、能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方法)

  先比看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如果数位相同,就比十位,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现在你们知道大象为什么最大了吗?(因为32十位上的“3”,比15十位上的“3”大,所以32大于15)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1、第39页的做一做。(电脑演示)

  2、课本思考题。(电脑演示)

  3、利用计数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要求学生拨一个比它大或小的数。

  4、猜一猜,方格里躲着什么?25>246<6(电脑演示)

  5、送信游戏。

  大于60的数小于60的数

  四、回顾全课,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的: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8和9

  教学准备:

  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

  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和9

  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新授

  1、动手操作

  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

  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三、练习

  P59 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四、8和9的写法

  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

  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先写圆再竖。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课题名称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百数图内的规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重难点

  本身内容与以往认知不同,要让学生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难点分析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4:百数表

  探索新知

  1.教师课件出示百数表2.引导学生观察填好的百数表,发现规律。(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整理)师: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2.发现规律。

  a.横着看: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依次变大。

  b.竖着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相同。

  c.从左上角斜着看: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d.从右上角斜着看:从上往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依次减小

  e.谁还发现了什么?

  ①在一横行内,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

  ②在一竖行内,下面的数大于上面的数。

  ③下面的一行始终大于上面的一行数。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探究42与37的大小。

  ①42里面有4个十,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7个一。

  上面两种方法都反映出42大于37。

  我们根据百数表比较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3.说说我们不用百数表该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看图得出:

  ①先比较它们的'十位,十位大的数则这个数大。

  ②十位相等,比较它们的个位,个位大的则这个数大。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比一比,三种颜色的球中,谁多谁少?

  温馨提示:

  比较两种颜色球的多少,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两个数相差大,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两个数相差小,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2.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58>15红球比蓝球多得多或蓝球比红球少得多。

  58>10红球比黄球多得多或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四、小结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56页单元主题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学生看图,汇报图中的信息,根据所提的信息写出加减法算式,并让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全都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情景图,但不出现“每盒10支”这句话。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三个小朋友在商店购买铅笔,卖铅笔的叔叔告诉他们,左边有4盒,右边有2盒。

  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铅笔?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4和2组成6,所以4+2=6。

  再次出示例1的情景图,加上“每盒10支”这句话。和前面的图比,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白多了“每盒10支”这句话。现在不是让你求一共有多少盒,而是求一共有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呢?指导学生说出40+20这个算式。

  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

  40+20=60

  直接想40+20怎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4盒就是4个10支,2盒就是2个10支,6盒就是6个10支。教师:所以我们把4盒+2盒=6盒,说成“支”来计算的算式,可以怎样说。指导学生对照上面的算式说出4个十+2个十=6个十。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所以40+20=60。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完善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50+30怎样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想5+3=8,所以50+30=80。

  30+60呢?教师: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练一练,由一个小朋友说一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相互说算式并算出结果。

  三、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支铅笔,应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60—10=

  60—10等于多少呢?

  请你们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看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不同的算法,教师巡视做指导。

  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37页课堂活动。

  (1)摆一摆,填得数。学生看书上的图,摆小棒,填得数。并让学生说说10+40=□与50—40=□之间的联系。

  (2)口算游戏。同桌两人一组,有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37——38页练习七第1,2,3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60+30= 10+50= 80—40= 30+20=

  70—50= 90—60= 50—30= 50+20

  2、提问

  教师:60+30,70—50怎样算?选其中的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3

  教师:老师有40个黄色乒乓球(出示4盒黄色乒乓球),还有30个红色乒乓球(出示3盒红色乒乓球)。

  注意教师在出示40个黄色乒乓球和30个红色乒乓球时每盒要一一对应。

  教师:看看黑板上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如果提: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提: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去分析。教师:不管是求“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还是求“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都是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所以这两个问题虽然提法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比较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36页的乒乓球比较图,现在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多谁少呢?让学生说出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

  引导学生说出减法表示。

  请同学们写出一个算式来表示

  要求学生写出40—30。

  教师:会计算出结果吗?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计算后,抽学生回答40—30的计算方法是想4—3=1,所以40—30=10。

  教师:请你你刚才学的方法,填写好数学书36页上的题。学生看书,并填写好,集体订正。

  教师:翻到书37页,看看课堂活动第3题。

  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列式并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38页练习七第4——10题。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出示下面的练习题。

  40+50= 20+30= 40+50= 3+3= 11+5= 12+6=

  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是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月饼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教师:问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么列式?

  指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教师:怎样求23+3等于多少呢?

  能看图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是2盒,表示的是2个十,右边的3是3个一,2个十是以十为计数单位,3个一是以一为计数单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加在一起。

  为什么左边的3个能和右边的3个加在一起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它们都是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数能合并起来。计数单位相同,它们的数位就相同,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3个月饼和3个月饼合起来是6个月饼。6个月饼再和20个月饼合起来,就是26个月饼。

  引导学生说出3+3=6,20+6=26。

  教师:我们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式,验证23+3是不是等于26。学生计数器计算23+3等于多少,教师巡视,并做相应指导。抽学生汇报。

  我们这个方法来算一算23+4,42+6,5+21,73+5。

  抽学生计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强调个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2、教学例2

  请同学们选一种喜欢的方式来计算,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计数器计算的学生汇报。

  让学生说出计数器算23+30,先在计数器上拨上23,再在十位上拨上3,这时计数器上的结果是53。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3、练一练教师:你能你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这样一些算式吗?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完成课堂活动第1小题。

  学生自己练习,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4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练习题。

  45+3= 33+4= 23+5 = 63+2=

  45+30= 33+40= 23+50= 63+20=

  抽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图中的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理解:图中有54只千纸鹤,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式,算式为:54—30=

  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来猜想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觉得54—30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猜想出64—30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同学们在计数器上算一算54—30,看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后回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你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呢?教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教师: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如果不计数器,你怎样计算54—30?

  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想50—30=20,20+4=24;或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5减3得2,所以54—30=24。

  不管采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说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会这样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吗?大家来试一试。

  出示:45—20 38—30 97—60 53—4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教学54—3

  教师:如果我们把54—30中的30改成3,这个算式就变成了54—3。计算54—3和5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这是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指导学生说出54—30是在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54—3是在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如有的学生从十位上减起,有的学生从个位上减起,只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行了。

  教师:同样的方法算一算58—4,39—7,26—5,94—4。

  学生计算后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指导学生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3、练一练

  43—20= 56—40= 77—60= 86—50=

  43—2= 56—4= 77—6= 86—5=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41页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

  出示:小红口算44道题,其中错了3道,小红正确口算了多少道题?小华口算44道题,正确地口算了40道,小华算错了多少道题?是小红口算正确的题多还是小华口算正确的题多?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5,6,7,8,9题。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3+5= 47+2= 6+51= 4+22=

  43+50= 47+20= 60+51= 40+2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就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中适不适。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第44页的情景图。

  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班上男生有23人,女生有22人。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加法计算?

  怎样计算23+22呢?

  学生计数器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你们觉得在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在这里适吗?

  让学生感受到是适的。

  我们知道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除了在计数器上算,我们还可以口算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口算23+22应该怎样算?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23+22时,要先算20+20=40,再算3+2=5,最后把40和5加起来得45,所以23+22=45。

  教师:

  请同学们竖式计算37+21。 43+42

  学生计算时,教师来回巡视,做必要的指导。

  然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展出,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是按竖式的要求写的,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结果是否加正确了。

  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格式、方法、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棒图,你觉得这些小棒在摆放时注意了些什么?

  2、46页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1什么?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46——47页练习九第1,2,3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3—5= 47—2= 51—6= 22—4=

  43—30= 47—20= 78—40= 42—30=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第44页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左面有39个茶杯,右面有25个茶杯盖。教师:茶杯和茶杯盖是一一对应的吗?

  教师: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把39个茶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另一部分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39—25就是减去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剩下的就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也就是还差的茶杯盖。

  教师:怎样计算39—25呢?

  我们在数位图上摆一摆小圆片。谁告诉我,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摆39—25时,先要摆出39,再从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分掉25。

  教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分别去掉25呢?同学们还是采什么方法来计算39—25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如果不摆小圆片,你怎样计算39—25?

  让学生说出没有小圆片,可以口算或竖式来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指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注意十位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个位对着个位上的数减。

  教师: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算法。

  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都要先在上面写出第一个,也就是被减数,然后在第二排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减数,在减数的左边写上减号,最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不同的是加法要写加号,而减法写减号;加法是对齐数位相加,减法是对齐数位相减。

  试一试:79—33 97—26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汇报。

  口算要求说出自己的口算过程;

  竖式计算的展示出学生的竖式的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全班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第45页例3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是两辆汽车,它们的座位是不一样的,你能算出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个座位吗?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计算45—23的呢?

  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明白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三、巩固练习

  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二横排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47,48页练习九第4——10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2、熟练掌握100以内不进、不退位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巩固100以内不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整理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在计算时我们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整理与复习”的第一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改错。

  出示题目:6+33=93 56—20=54 67—43=4 32+16=8

  分析上面算式中哪个地方算错了,并说说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三、拓展练习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4题。

  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3、及时练习。

  (1)P50第5题。

  (2)P50—51第6—7题。

  四、小结概括。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计算的正确率。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解决常见的求和、比大比小类型的问题,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正确解答。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大比小的问题的解题策略。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对口令游戏。(师生进行)

  2、登山。

  教材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讲评。

  3、计算。

  练习十第7题。

  引导学生看懂表格,明确第一张表格用加法计算,第二张表格用减法计算。

  4、数一数。

  教材练习十第8题。

  怎么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呢?

  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买体育用品。

  教材练习十第9题。

  三、拓展练习

  2 3

  + □ 5

  ?

  7 □

  四、全课小结。

  请说一说,在这个单元里,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事情是你特别难忘的?

  我的教学思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

  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我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25换成了28,(边说边板书:34+28=)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4加8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4加8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4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8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4和28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4个一加8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4加8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2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6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6)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4加28,个位4加8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在十位写6。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边说边做)

  56+37=

  3、教学例4。

  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46根小棒,在第二排挂24根小棒。

  师板书:

  师:个位6加4得十,(把6根小棒和4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10怎样写?

  生:向十位进“1”,个位写0。(师板书)

  师:个位不写零行不行?(师强调: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

  师:十位上4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最后得70。

  4、总结法则。

  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全体齐读。

  (三)巩固反馈

  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3、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注意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77页情景图和例1、例2。

  教学目标

  1比鲜吨用妗⑹闭搿⒎终耄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蹦芙岷舷质瞪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面,认识整时、几时半

  (一)观察钟面

  教师:互相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略。

  教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钟表。

  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教师:这些钟表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些钟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示什么?(时间)它们靠什么表示时间呢?(指示电子钟)这种靠什么表示时间?(数字)(指示剩下的钟表)那这一类呢?(指针)

  放大显示一个钟:教师介绍时针、分针后,学生进行拨针小比赛。

  (二)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显示77页例1的三个钟面,放大显示7时钟面。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的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板书:看分针、时针。)

  教师:议一议这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板书:议。)

  如果学生能说出是7时,则鼓励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并明确告诉

  如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告诉这是7时,并出示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教师:看看早上7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起床)想想(板书:想。)每天早上的7时你经常干什么?

  教师:再想想你周围的人,每天早上7时经常做什么?

  教师:如果没有钟表告诉你是早上7时,你怎样判断大约是早上7时了呢?

  教师:这样学会周围的环境来判断时间,小朋友们每天都能准时上学了。

  2.认识12时、4时

  显示12时、4时的钟面。

  教师:我们就同样的方法来认识第二、第三个

  钟面分别表示多少时间,教学过程基本与认识7时相同,但主要以学生认识为主。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的7时、12时、4时都是整时。你会认整时了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教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对)教师也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整时?它们的分针指在哪里,时针又指在哪里?

  请学生说一说,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

  (三)认识几时半

  显示9时钟面。

  教师:这是几时?(9时)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显示: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9与10之间)这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还是整时吗?(不是)像这样的'钟面还有两个。(显示3时半、8时半的钟面)

  教师:请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整时的方法——看、议、想,任选一个钟面来讨论。

  学生讨论后,一组一组地上讲台汇报。

  教师:有道理吗?(有道理)我也觉得他有道理。谁再来汇报?

  学生继续汇报,不足的地方同组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刚才你们认识的9时半、3时半、8时半都是几时半的时间,它们在电子表上是这样表示的(显示电子时间),根据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我们把9时半写成9时30分,把3时半3时30分。8时半怎样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8时半写成8时30分。

  教师:对了,我们说的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另外你还知道哪些几时半的时间?它们的分针、时针分别该指在哪里?这个时间你们在做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四)巩固运

  (1)教科书79页练习十的1,2题。

  (2)利今天学习的整时、几时半的知识来猜一猜。显示以下情景:看《大风车》节目,早上上学,上午第二节课,晚上睡觉。

  学生根据以上情景猜大约是多少时间。

  三、课堂

  教师: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练习

  显示情景图片:兰兰这周星期天准备洗洗红领巾,看看电视,做做作业,到书店买几本故事书。请你利今天学习的整时、几时半的知识帮她设计,她该什么时间洗红领巾,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做作业。看谁安排得最合理。

  学生安排后,集体评议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17、45

  四、结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1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使学生感知“面来自于体”。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辨别这几种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感知“面来自于体”。

  3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会辨认这五种图形。

  4教学准备

  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活动平行四边形、纸张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认识图形

  一、由立体图形导出平面图形

  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城堡)谁住在城堡里面呢(出示王子公主,学生回答)你们想住在城堡里面吗(想)

  瞧,小精灵飞来了,他来帮大家实现愿望了,为大家搭建了一座城堡,你们喜欢吗(喜欢)

  其实这座城堡就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的,你们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先齐说,然后根据回答情况指名说)

  注意咦,这是什么图形呢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图形呢(出示图片)你们看,我们的屋顶像这种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棱柱。

  这些图形都叫做立体图形。但在图形城堡中,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平面图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板书课题平面图形)

  二、新授

  (一)正方形

  1、出示正方体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四种立体图形,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叠卡片,这些图形都在美美的睡着觉,你们可不要随便乱动,打扰它们休息哦!

  请同学们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正方体,找到了吗

  2、动手操作

  这个正方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有个面是红色的)

  我们来把正方体这个红色的面给撕下来,注意要慢慢的撕,撕下来了吗

  3、引出正方形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正方形)

  回答得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

  和老师一起叫醒正方形吧!(齐读正方形,出示动画)正方形醒了吗(醒了,它在摇身体呢!)

  4、找正方形,摸一摸

  你能在这一叠卡片中找出正方形吗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呢(四条)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出示手势1条,2条,3条,4条)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每条边都相等)

  5、认识各种正方形

  我们的正方形小朋友可调皮了,总喜欢滚来滚去,它还是正方形吗(是,只是转了几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正方形呢(出示图片,生说过年的时候,墙上贴的福字)

  6、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正方形的物体呢

  (二)长方形

  1、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正方形,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你找对了吗

  动手操作

  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有一个面是红色的)

  请小朋友把红色的这一面撕下来,这又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

  长方形也在睡觉,我们来叫叫它吧!(齐读长方形,出示动画)它醒了吗(醒了,它在伸懒腰呢!)

  找长方形,摸一摸

  你能在你手中的卡片中找出长方形吗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形,它有几条边呢(四条)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出示手势1条,2条,3条,4条)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面的边和左面的.边不相等)

  4、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长方形的物体吗

  (三)圆

  1、由圆柱学习圆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图形呢(圆柱)请同学们找出圆柱。

  这个圆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有个面是黄色的)我们把黄色的这个面轻轻地揭下来,看看是什么图形(圆形)我们来和圆形打个招呼吧!(出示动画)圆形听到了吗(听到了,它可高兴啦!变来变去的!)

  2、找圆形

  请同学们从卡片中找出圆形来

  3、说说生活中的圆

  这个图形我们应该很熟悉,平时你见过像这样圆圆的图形吗(饼干,o,嘴巴)

  3、出示生活中的圆

  来看看老师找到哪些圆圆的图形呢

  (四)棱形

  1、出示三棱柱

  有谁还记得它叫什么名字吗它像什么(屋顶)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棱柱。

  小朋友们快快拿出你手中的三棱柱,你们手中的三棱柱像什么(面包)

  2动手操作

  这个三棱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有个面是蓝色的)

  我们来把三棱柱蓝色的这个面揭下来看看,它又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

  3、找三角形,摸一摸

  请同学们在你手中的卡片中找出三角形,摸一摸三角形,它有几条边呢(三条)和老师一起来数一数吧!(出示手势1条,2条,3条)

  3、各种三角形

  小朋友的火眼金睛在哪里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三条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4、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的物体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出示图片)

  (五)平行四边形

  1、出示长方形活动教具,由长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

  现在老师也要当一回魔术师,老师想要把长方形变成其他的图形,你们相信吗帮老师来念魔法咒语(一二三,变变变)老师成功了吗有谁想来变变魔术呢

  这还是长方形吗那它是什么图形呢(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问声好吧!

  2、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吗然后找出长方形,把它们一起拿在手中,请认真地观察,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颜色、大小)出示幻灯片,引导教学,它们的边有什么不同呢(出示手势,长方形这里直直的,平行四边形这里不是直直的,而是尖尖的)

  3、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平常我们很少看到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在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呢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摸一摸

  请同学们摸一摸你手中的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它们和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平平的,薄薄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五种平面图形,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招吗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

  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

  这是什么图形这是谁的脚印

  2、猜一猜

  小动物后面藏的是哪个图形朋友(齐说,点人说)

  3、数一数

  你能数一数下面的的平面图形分别有哪些吗(学生先数,然后和老师一起数)

  4、玩一玩

  老师说,学生拿

  (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圆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老师拿,学生说

  老师说,学生尝试做动作(单独做,合作做)

  5、画一画

  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你能在纸上画出你喜欢的平面图形吗(老师看了一下,大家都画得不错)

  你们能用这些图形画出一幅画吗我们可以画一辆自行车,一辆客车,一条鱼

  评价××画的真不错!

  没有画完的小朋友,课余时间接着画!

  小朋友们,下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采松果》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激趣导入。

  1、孩子们,今天的课堂上来了两位新朋友,大家看看他们是谁?(松鼠妈妈和小松鼠,然后粘贴到黑板上)大家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松鼠妈妈好,小松鼠好)小松鼠想邀请我们到他家的森林里采松果,你们想去吗?(想)那得完成松鼠妈妈给我们出的几道口算题。

  2、课件出示口算题:我是口算小能手。

  4+3= 9—7= 60+4= 12+6= 18—3= 30+40=

  3、过渡:同学们个个都是口算的小能手,走吧,我们一块儿到森林里采松果去。(板书课题:采松果)

  二、主动探索、顺学而导。

  (一)出示采松果情境图。

  1、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抽生回答)

  2、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

  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几个松果?

  4、小松鼠再采几个松果就和 妈妈一样多了?

  5、松鼠妈妈去掉几个松果就和妈妈一样多了?

  6、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

  (选择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写到黑板上)

  (二)解决问题,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

  (1)读问题。

  (2)列算式(孩子们都会列算式,而且能说出得数)

  (3)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师:25+4=29(个),29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验证一下,请同学 借助于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开始吧。

  师: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用小棒的方法分享给同学们?(抽生到台上演示摆小棒的方法,要在展示台上边摆边介绍自己的方法:先摆两捆和5根,再摆4根,5根和4根合起来是9根,两捆和9根合起来就是29。)

  师表扬:孩子们,听清楚了吗?看明白了?(听清楚了,看明白了)孩子,你的展示很出色,你很棒,谢谢你,请回吧。

  师:不懂得不要着急,老师再用课件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一边演示,你们一边说。

  师:谁愿意到台前给大家分享一下拨计数器的方法?

  生:先在十位上拨两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是9,和十位上的两个十合起来就是29。

  师:嗯,你的展示很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还想采访你一下:为什么要在个位上加4颗珠子呢,而不在十位上加4颗珠子?

  生:25+4加的是4个1,而不是4个10,所以,必须在个位上加4。

  师:老师的问题都难不住你,你真是一位小小数学家,谢谢你,请回吧!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不可能带着小棒和计数器,我们到商场里买东西,想先算一算自己花了多少钱?一般用什么方法?(口算的方法)

  师:谁能把刚才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转化成口算的过程?

  生:把25分成20和5,5+4=9,20+9=29

  师: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你很聪明。

  师: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要列算式,算结果,带单位,还要会答,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不要求把答写下来,要会口答。(提问学生口答一下)

  (让学生多说一说口算过程)

  过渡:经过大家的努力,顺利解决了第一个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数学问题。

  2、解决第二个数学问题

  (1)读问题。

  (2)列算式

  (3)验证结果。

  (4)展示交流。

  过渡: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可真强啊,第二个问题也顺利地得到了解决。课前,我们提出了那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余下的问题。

  3、解决余下问题

  先列式,在观察这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解决几个问题的算式是一样的,老师告诉学生,这几个问题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求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

  4、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计算法是:

  1、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

  2、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3、再和整十数相加。(十位不变)

  让学生读一读这种计算方法。

  过渡,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老师考考你们。

  三,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1、第一关:齐心协力勇夺红旗。(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2、第二关:大显身手解决问题。(完成书上52页第三题)

  3、第三关:英勇无敌超越自己。(完成书上52页第五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最后像上面那样写出两组算式。

  四、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一个比一个棒,本节课你们愉快吗?在愉快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5+4=29 (个) 25—4=21(个)

  20 5 20 5

  5+4=9 5—4=1

  20+9=29 20+1=2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同学们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学生: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学生: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学生:两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学生:可以。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用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用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要求:

  1、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一套 电脑一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14-8 12-5 13-6 13-8 14-9

  12-4 16-9 14-8 11-8 15-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

  1)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

  2、计时计算比赛 (P18:12)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

  1、计算 (P18:9)

  1)指导学生看题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或者把这三题让9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2、比较大小 (P18:10)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三、解决问题

  出示电脑

  1、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

  点击电脑出现:P18:11的画面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

  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2、小猴图

  电脑出示P18:13

  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够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吗?请与你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5+8=13 7+6=13

  13-5=8 13-7=6

  13-8=5 13-6=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计划

  周光道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2)班的尖子生稍比(1)班多。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是(2)班的教好,所以,(1)班这个学习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经典)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12-08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5-12

(精选)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0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07-0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