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教师板书:
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
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
1.例1 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
(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板书:……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ooo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
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缩小100倍) 0.506(缩小1000倍) 50.6(缩小10倍) 0.0506(缩小10000倍)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ooo倍……
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
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可以了。
(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把0.654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6.5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65.4;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654。
(2)同理把43.9缩小10倍,l00倍各得多少?
43.9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4.39;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439。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填空。(投影)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得( )。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这个数就比原来( )倍。
(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8 1.25 4.036 8.73
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7.3 5.94 0.248 125.6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l一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修订本)第26页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
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一、填空题.
1.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
2.90°的角是()角,180°的角是()角.
3.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角的两边是().
①射线②线段③直线
2.画一条射线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个角,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3.如果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就().
①互相垂直②互相平行③不平行也不垂直
4.平行四边形的()相等.
①4个角②4条边③对边
5.长方形是特殊的().
①正方形②平行四边形③梯形
6.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这点和垂足之间的()叫做梯形的高.
①直线②射线③线段④垂线
三、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
2.角的边画得越长,角就越大.()
3.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4.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5.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
6.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一定有两个角相等.()
8.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只有一条高.()
四、作图题.
1.用量角器和直尺作一个75°的角.
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过B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写出图形名称,并从A点向对边作高.
五、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指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六、下图中,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是().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线段,射线2.直,平3.2
二、选择题.
1.① 2.③ 3.② 4.③ 5.② 6.④③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四、作图题.
1.
2.3.
4.
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
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六、⑤
单元测试二
一、填空题.
1.一个平角等于()个直角.一个周角的一半的一半是()角.
2.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度.
3.通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通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4.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
5.两条直线相交成()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它们的交点叫做().
6.∠1+115°组成一个平角,∠1=().
7.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度.
8.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有()个锐角.
9.三角形具有()的特性.平行四边形具有()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0.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这个图形就变成了()形.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2.一条直线长10米.()
3.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越大.()
4.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来看一个30°的角,所看到的'角是300°.()
5.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两条直线平行,它们一定相等.()
7.有两个内角度数和是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9.梯形的内角和是360°.()
10.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20分)
1.一个三角形最多可以画()条高
①l ②2 ③3
2.两条直线相交可以成4个().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3.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垂线.
①一条②二条③无数条
4.三角形三个内角中,至少有()
①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②两个锐角③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
5.有两条直线都和一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
①互相垂直②互相平行③相交
6.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50°,另外两个内角().
①都是65° ②是50°和80° ③是50°和80°或者都是65°
7.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60°,另一个锐角是().
①30° ②45° ③60°
8.A、B、C三点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三点可以画()条线段.
①1 ②2 ③3 ④无数条
9.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①1 ②2 ③3 ④无数条
10.下图中,∠1是()
①l40° ②145° ③105
四、画一画.(每小题6分,共24分)
1.过点P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2.如右上图,过点M分别画AB的垂线和AC的平行线.
3.画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4厘米和5厘米,夹角是30°,画出这个三角形.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五、计算题.(1~4题各6分,第5题7分)
1.如图,已知∠AOC和∠BOD都是直角,∠1=30°,求∠2的度数.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6°,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3.甲角是乙角的3倍,甲、乙两角的和是136°,求乙角有多少度?
4.∠1、∠2、∠3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已知∠3比一个周角少300°,∠3的度数又是∠2的3倍,求∠1是多少度?
5.如图,已知在1=75°,∠2=20°,∠3=46°,求∠5=?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直2.180 3.无数,一4.1°的角5.直角,垂直,垂足
6.65° 7.60 8.两9.稳定,易变形10.平行四边形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1.③ 2.② 3.③ 4.② 5.② 6.③ 7.① 8.③ 9.① 10.③
五、计算题.
1.30° 2.57° 3.34° 4.100° 5.3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练习二(3—8)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第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校对。
2、口算比赛。
24×3 72÷3 90×5 24÷4
240×3 720÷3 450÷90 240÷40
12×3 270×3 54÷2 960÷4
13×4 150×4 75÷5 450÷3
3、估算:第7页第4题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是怎样想的?
三、笔算练习。
1、复习笔算方法。
提问:昨天学习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我们把除数看作什么数来试商?
2、第7页第5题:
先说出下面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
3、第7页第6题:
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4、第7页第7题:
读题分析:怎样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除以14,而不是除以2?如果除以2表示什么意思?
集体计算,得出平均每天生产水泥11吨。
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将结果填写在表中。
提问: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呢?
得到: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港之间的水路长是384千米。小明上午7:00从甲地上船,晚上7:00到达乙地。这艘客船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2、一个修路队要修路726米。已经修了285米,剩下的如果每天修63米,还要用多少天?
五、作业。
第7页第6、8题
课前思考: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和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基础。
说出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以及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这些大量的练习都是为以下的试商调商作准备。
练习中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计算分析的过程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的练习主要是巩固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从学生的练习中感到基本的计算方法学生都会了,但在计算时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差,退位减的方法还掌握的不牢固。今天我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率。
授后小结1:
本节课是四舍五入法试商的练习课,正如小宋老师所说,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试商方法基本掌握,但是计算中的错误很多,尤其商是两位数,学生要经过两次试商才能完成。另外学生计算的速度也没有我料想的那样快。
授后小结2:
本节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试商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教快。但是,学生计算时不关你上课如何强调,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用商去乘整十数,同样也有商是两位数的,不知道十位的商与除数相乘末尾与商的哪位对齐。总之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不够理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经典】07-0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1-09
小学数学教案10-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