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各班失分率统计。
二、主要成绩。
1、计算训练扎实有效。
从计算第一大题“直接写得数”的失分率可以看出,各班对计算教学比较重视,失分率相对较低。其中低的达0、4%。尤其是“直接写得数”,错题非常少。
2、基本知识掌握较好。
从“填空”、“在正确答案后面画√”等题的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掌握较好;平面图形知识掌握较好。
3、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在第四大题“用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可以画出哪个图形?用线连一连。”中,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基本没有错题。
三、存在问题及错题分析。
1、审题不够细致。
在学生的错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的。例如:第三大题“填空”中第1小题,有很多学生没有按要求看图写数并连线,导致第1小题也无法全做对。
2、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好。
主要表现为“用竖式计算”、“填空”及“在正确答案后面画√”等题,完成得不是太好。例如:“填空”中,第4小题,“把52、47、68、90、25、86这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后,47是第( )个数,最后一个数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混淆题意,或教师理解题意错误,导致有很多学生在这道题上发生错误,失分较高。
3、空间想象能力较差。
在“在正确答案后面画√”中有体现。而从解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计算能力还需加强训练。
例如:“用竖式计算”中,有不少学生抄错数字,或是答案忘记写。
5、人民币仍然不会应用自如,失分较高。
6、解决问题失分率较高。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不够透彻,题意不理解。
四、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加强对待细节问题的训练。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结合。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图形和教具,使学生建立图形的表象,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4、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灵活应用。
5、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意图,特别是一些练习题的理解一定要透彻。
以上是我们阅卷组根据阅卷情况所做的粗浅分析,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二、单元简析
本单元教学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先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认识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单元结束时,安排了练习五。教材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这些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时安排
共4课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2课时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27页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片、实物风车、投影器,学生自备图形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生:钉、小棒、纸……
生: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
[用直观的实物风车极大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跃跃欲试的愉悦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个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很自然地引出了长方形,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方便了下面长、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
2.对,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示: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利用学生的观察,引出对边的概念。]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学生说不准确,教师给予指导。)
师:我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体现了观察→猜想→证明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可能用的多种方法,教师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你能想办法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能相等吗?
(学生动手证明,可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就是一个圆。
[让学生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体会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a.拿出2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拼法)。
生:
b.拿出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在一起。
生:
c.选一些形状一样的图形卡片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图形?
生:
d.换成小棒拼拼看。
生:
(把学生一些有创意的成果放在投影器上展示。)
[利用图形卡片的拼组,体会图形间的联系及边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应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28页的“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1题。
四人小组使用,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3.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棒的`图案设计师,现在就请你们帮小强家一个忙,他们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个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就有4个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强家设计地板图案吧,小小设计师你们准备好了吗?(第29页的第2题。)
[以帮助小强设计地板砖为引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以地板砖的样本拼组,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
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拓展到课外。]
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它无论从内容的选材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人全新的体验。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具体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挖掘素材、巧妙切题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导入时,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风车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以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为契机,巧妙地迁移到长方形等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是对一年级旧知的再现,同时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2.充分参与、形式多样
学生的参与是他们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也是由动手操作得来的。在本节课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刚开始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激发他们提出猜想,再通过动手折叠、比较等方法去进行验证,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后半节课学生拼摆图形时,我又设计了“做风车”“拼拼摆摆”和“小小设计师”等既富童趣又是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3.自主思考、有效合作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本课的教学中,对于正方形、长方形边的认识,我先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猜想,并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能验证这些猜想,通过学生思考确实想出了不少“金点子”,有用折叠的、借助工 具比较的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后来的拼摆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每个孩子在有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后又去观察、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渗透美育思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成果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获取了许多图案信息,新颖独特的设计,五彩缤纷的图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几何美、数学美。
“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设计的不好,易出现要么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要么拔高知识等误区。而本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很恰当地把握了一个度。
1.图形之间的联系、区别与相互转化的设计突出了一个“巧”字。从做风车引入,做风车要用到正方形的纸,再由正方形引出上个学期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等其它图形。再请学生选出这些图形哪个图形跟正方形最相似?学生很快就回答长方形。为什么?它们都是四条边的图形。再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在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后,让学生试着做风车,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再用正方形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风车转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圆……*着巧妙联想,连出了一串图形,连出了图形间的关系,一切都显得很自然。
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些知识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的活动证明出来的。学生只要动手折一折,就能清楚地看到对边确实一样长,就能发现长、正方形的这些特征。无需教师说教,这样恰到好处,不随意将知识拔高。
3.整节课,教师处处设计方法多样化的教学。用折叠、比较、测量哪种方法都可以,并不时问“有不同的方法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本节课教师的语言也有特色,亲切,可人。“谁来补充?”“是个老朋友了(指正方形)”“小朋友真了不起!”“试一试吧!”“真是个小小设计师!”等。让学生感觉自己与教师的平等关系,随时感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欣赏。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巩固14个生字,会写“牙、尺”两个字。
2、体会自选商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
3、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把字词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商品名词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出示本课不注音的9个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
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课件将生字变为红色)。
齐读生字
将词语中的熟字去掉,指名认读生字
将生字打乱顺序认读。
3、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
4、课件出示:小兔走迷宫(在迷宫里认读生字)。
5、出示“面包、牛奶”等9种商品图,学生贴商品词卡。
(贴对了带领全班齐读,错了同学纠正齐读。)
6、商品分类:哪些东西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指名摆词卡,读词。
7、小结 商品分类摆放了,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二)学习课文
1、师:小明逛了自选商场,他是怎样夸自选商场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反馈(东西多,买东西方便)
4、出示句子朗读指导。
自选取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在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
5、说话练习,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9个词,并边说边出示商品词卡。
出示: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有XXXXXX,有XXXXXXXX,还有XXXXXX。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牙、尺”两个生字。
2、你会书空“牙”吗?(“牙”的第二笔“竖折”要一笔写成。)
指名书空。
3、学生齐书空,教师范写。
4、教师范写“尺”,提醒“尺”的撇、捺要舒展。
5、学生各描红、临写1个。
6、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四)、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商标拿出来,指名认读自己收集来的商标上的汉字。
2、逛“自选商场”。
(1)四人小组将商标分分类。
(2)全班“购物”: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再想办法(请教同学)记住它们的名字。看谁记得最多,最能干。
(3)反馈:我在自选商场买了XXXXXX、XXXXXX、XXXXXXXX。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购的'“物品”。)
(4)评选“识字大王”。
(五)总结。
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还用自己的办法认识了好多商标上的字,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认识更多的字。教学反馈:
板书设计:
dōng xi
东 西多
自 选 商 场
买东西 方便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 练习四5。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4、按顺序抢答。
(1)根据图意找用1、2、3……10表示的东西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好!(多媒体课件同步演示,从主题图中逐个抽取出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着10幅图说图意。
5、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练习
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1、看图画点。
两个蘑菇图6根黄瓜图红花9朵实物图黄花4朵实物图
2、在表示3的图下画“√”。
()()()
3、连线。
四、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学校里藏着多少个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过渡: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
五、动动小脑筋:按规律画。
1、▲△△▲△△
2、△△△△▲△△△▲△
六、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过5以内数的分成,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吧。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位同学看到了猴子,这位同学看到了小鸟,还有那位同学,他看到了桃子。孩子们,看一幅图画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就能有序的找出图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有序的说一说图画中的数学信息?
你来说。
说得真好: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
你来说。
说得真清楚:树上有4个桃子。
这位同学,你来说。
他说了有关猴子的信息,石头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
你还想说什么?
真好,他发现山上还有5个小朋友,还有1朵红花、2朵黄花。
二、同学们真棒,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个信息呢?
真棒,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岩石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说得真完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哦,你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有5只。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我们一起用小棒来摆一摆。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
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摆的过程可以列算式来表示: 2+3=5。
你见过这样的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吗?
同学们真棒,认识这个符号是加号。
你知道该怎么读这个算式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加2等于5 。
2.我们解决了猴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这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那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
你来说。4+1=5 2+2=4
谁来说说4+1=5中的4和1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你来。
真好。这里的4表示左边的4只小鸟,1表示右边的1只小鸟。5表示一共有5只小鸟。
2+2=4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看这幅图,我们解决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认识了加号,知道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主练习。
第1题,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填一填,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请你自己填一填。谁来说说你怎么填写的?
3+1=4 2+3=5
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同学们真棒,全部正确。
第3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谁能全部做正确呢。
做得这么好,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每位同学的表现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10个十是100。
2、会用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能对物体进行计数并利用位值表记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100以内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难点:理解“百”的含义。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百数图卡片、百数图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说一说:
(1)29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10个十是()。
(3)60是由()个十组成。
(4)5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6个一和2个十组成的数是()。
算一算:
20+5= 60+7= 70+8= 20+9= 10+1=
8+20= 9+50= 3+30= 1+50= 9+80=
二、引入
1、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2、出示10袋面包,问学生:一共有几个面包?你是怎么数的?
3、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4、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
5、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
6、数位表右起第一位个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位,右起第三位是百位。
百位十位个位100
百位上的1表示?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三、展开
1、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可能会出现2个五十是100,5个二十是100,4个二十五是100)
3、观察百数图边完成右边的练习,并一起朗读。
四、深入
1、在百数图上我们还可以做加减法呢。
2、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先出示1个十,再出现1个十,师:可以怎样列式呢?10+10=
然后依次增加1个十,20+10=?,30+10=?
3、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
(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
4、在小组内交流:
50+10=?50+20=?50+30=?50+40=?
5、出示:
40-10= 50-20= 70-40= 30-20= 90-50=
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6、小结:这些数都是整十数,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
7、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第4题,比一比谁的计算正确率最高。做完后,和你的小伙伴互相检查,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8、完成第5题前面3栏,要求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组全对并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师检查自己小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况。
9、师:观察规律,仔细算。
第5题的后面2栏,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各部分的变化,试试看怎么继续编下去。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一、填一填:
1个十是2个十是3个十是4个十是
5个十是6个十是7个十是8个十是
9个十是10个十是
二、算一算:
2+6= 5+5= 9-5= 7-2=
20+60= 50+50= 90-50= 70-20=
60+30= 80+10= 50-40= 100-0=
60-30= 80-10= 50+40= 50+50=
三、看百数图计算
80+ =100 30+ =100 50+ =100
板书设计:
认识100
百位十位个位100
10个十是100;
100里有10个十。
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
50+40=90 100-30=70
想:5个十加4个十等于9个十10个十减3个十等于7个十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用视觉判断物体的长短(定性比较),初步构建长短的概念。
2、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视觉对实物进行长度比较的各种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判断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口算:
43+15= 46+33= 93-65= 43-8= 20+23=
54-4= 76-2= 49-21= 96-33= 28-20=
82-33= 14+31= 24+26= 81-31= 86-15=
63-10= 87-50= 41-30= 39+10= 45+30=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 旗子图
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些旗里哪一面最高?
多媒体演示线段,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论:下面对齐,看上面。
2、比身高
请二人比身高,(一人站在椅子)这样可以比吗?为什么?
结论:在同一高度(同一平面),才能比高低。
3、出示两根小棒(实物投影)
① 老师出示两根长短一样的小棒,在黑板上摆成“ ”请学生看一看哪根小棒长?
②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演示将小棒重叠在一起,这两根小棒是一样长的。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比较。(板书:长度比较)
二、新课探究
1、铅笔
(1)同桌两个人拿出铅笔比一比,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板书: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
归纳:将铅笔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学生齐读。
2、比绳子
① 多媒体逐一出示书P44第2题的情景:
问:你们认为小胖的话对吗?为什么不对?你们有没有办法?
②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演示方法。一生上来演示。
③ 归纳:将绳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3、比粉笔(遮住一半)
过渡:刚才小朋友比了绳子长短,现在老师请你们来比比这两支粉笔。
①出示遮住一半的粉笔:哪支长,哪支短吗?为什么?
②总结:(不能比,因为只看见一端。)
4、总结:在比较物体时,可以先将一端对齐,在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
5、比长和宽。
拿出一张纸,横长还是竖长? 怎么比?
演示对折比。
三、实践操作
1、铅笔
方法归纳:将带子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2、自由比较
①要求:在你们的桌上、铅笔盒中和你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请
你们选择其中的`物体来比较它们的长短。
② 学生自由选材进行比较
汇报:比的是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③ 归纳:比较物体,要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长短的。
1、出示方格纸:
橡皮比水彩笔长了多少?
橡皮占了几个格子?水彩笔呢?
归纳:可以通过数格子来比较长度,还可以知道长了多少。
2、学生任意选择两样物体,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长短。
四、方格纸上比较
1、小刀和橡皮哪一个宽?
小刀宽多少? 橡皮宽多少?
2、比铅笔盒
同桌合作比一比:
(1)谁的铅笔盒长?怎么比?
演示。(竖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宽?怎么比?
演示。(横放对齐)
(2)谁的铅笔盒厚?怎么比?
演示。(平放)
五、总结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与体会?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度比较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
折一折比
数格子比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活动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分析:《摆一摆、想一想》是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的一次实践活动。“实践与综合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数与代数等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次活动利用简易计数器和珠子,让学生在摆一摆、想一想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神奇与蕴含着的一些规律美,发展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在摆数过程中所隐藏的“满十进一”的思想又是后面学习进位加法的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已初步掌握了数位的意义,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少数学生会数千以内的数。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意识,但还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基于学生认知的有限性,本节课中所提到的“用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都是指摆出百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大小不同,初步感知“满十进一”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类推、归纳、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经历思考、合作、交流、聆听等学习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神奇和蕴含着的规律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活动难点:经历操作、类推、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简易计数器、珠子,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或简易计数器、珠子)、题卡等。
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激趣:
师出示一颗珠子,问:“这是什么?谁能说一句和数字有关的话?”
这是哈利波特的一颗神奇的魔珠,它会“变大变小”,你们相信吗?
2、设疑:想一想它可以表示什么数?
可能出现的回答结果及教师的引导:
答案一:它表示数“1”。师出示简易计数器,问“你还有其它想法吗”?
答案二:它可以表示“1”、“10”、“100”。师:你是怎样想的?给大家说说。
活动要达到的结论:一颗珠子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是1;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是10;放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也就是100。
(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教师对策:1、部分学生会受到答案二的启示,得出第三种答案:它还可以表示一千、一万。师及时表扬学生认识的数多,并说明这节课只研究百以内的数。2、个别学生认识算盘,会说到一个珠子还可以表示“5”,师在表扬学生知识面广的同时,强调计数器与算盘的区别,中间没有横档,说明这节课研究计数器上的魔法数字。)
(活动一设计意图:以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操作探究
1、提出活动要求:师:有2颗这样的神奇魔珠,你认为它们又可以表示哪些百以内的数呢?在你的计数器上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操作,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
指名学生演示摆数过程、汇报操作结果。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教师的引导:
情况一:学生有序的摆数。(先把两颗珠子摆在个位,再依次移向十位。或者反之。)
师:你们觉得他摆数的过程怎么样?你是这样摆的吗?
情况二:学生无序的.摆数。师首先肯定学生摆出的数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有序摆数。
活动结论:用2颗珠子可以摆出的数有2、11、20。同时教师说明:一般习惯从右起的第一位,也就是从个位开始摆数。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有序摆数的方法。)
2、提出活动要求:师:我们从3颗神奇魔珠中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先摆一摆,把你摆出的数写下来,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你周围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操作,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参与学生的探讨,聆听学生的发现。
指名学生汇报操作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结论:用3颗珠子可以组成的数有3、12、21、30。
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结论一:这些数的十位是由0~3依次增加,个位是从3到0逐渐减少。(反之亦然)
结论二:这些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得3,因为只有3颗珠子。
结论三: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交换了位置,3和30的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交换了位置。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利用课件显示学生的结论,使其他学生更好的理解。)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发现摆出的数中藏着的一些秘密,感受数学的神奇与蕴藏的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合作探究
师出示表格:
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用4颗、5颗、6颗、7颗、8颗珠子又能摆出什么数,你从表格中又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合作,师巡视了解各组合作情况,并予以适当指导。
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教师指导:
情况一:小组学生无法正常合作,杂乱无序。教师引导学生组内分工,分别确定摆珠、记录、读数、监督的学生。
情况二: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并很快找出规律,直接填出答案。教师在听取他们发现的规律之后,引导他们通过在计数器上摆珠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试着发现其它的规律。
情况三:能进行合作学习,但每一次都是在一个个拨珠写数。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写出的数,寻找其中藏着的秘密,试着用规律写数,再拨珠验证。
全班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结论及发现的规律(选择有不同发现的小组进行汇报)。
可能出现的结论有:
结论一:
从每一行来看,每一个数十位上的数字在逐一增加,个位上的数字在逐一减少。
从每一列看,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上的数在逐一增加。
结论二:
由于摆出的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就是珠子的颗数,所以可以把摆出一个数的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得到不同的两个数。
从每一列来看,也有一定的规律,或者十位不变,个位递增,或者个位不变,十位递增。
结论三:2颗珠可以摆出3个数,3颗珠可以摆4个数,每次摆出的数都要比珠子的颗数多1。
(按反向顺序填写的情况不再列举)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观察、操作、类推、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感受“魔珠”的神奇。)
活动四:猜想验证
1、合情推理:利用大家得出的规律,猜一猜,9颗珠能摆出哪几个百以内的数?
[生回答,师课件展示:9颗珠:9、18、27、36、45、54、63、72、81、90能摆10个数]
2、设置陷阱:照这样去想,10颗珠能摆几个百以内的数呢?14颗珠又能摆几个数呢?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般会说10颗珠能摆11个百以内的数,14颗珠能摆15个百以内的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的猜想正确吗?怎样才能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
[需要实际摆数去验证]
3、验证猜想:用10颗或者14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
学生操作,在计数器上摆珠。同桌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随机询问:发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汇报结论:个位上只能摆9颗珠子,不能摆10颗,第十颗珠子要摆在十位上。
[师说明:个位满十要进一。]
10颗珠子能摆出9个数:19、28、37、46、55、64、73、82、91
14颗珠子能摆出5个数:95、86、77、68、59
4、合情推理:要摆百以内的数最多需要多少颗珠子?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摆珠验证、得出结论:最多只需要18颗珠子。
4、活动回顾:通过这些活动,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产生不只是凭猜想得来的,而是要经过实际验证,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同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活动小结:哈利波特的神奇魔珠可以“变大变小”,你们现在相信了吗?从这些魔珠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认为这些魔珠还可以变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呢?
活动拓展:课后任选一个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摆一摆,想一想,找出其中蕴藏的数学秘密。可以合作完成。
1、分别用10~18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摆一摆,把结果记录下来,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2、在算盘上拨一拨,看看1~9个珠子分别能表示哪些百以内的数,有什么新的发现?记录结果,想一想:在算盘上拨百以内的数,最多需要几个珠?
3、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魔珠游戏,自己试着去研究一下其中的小秘密。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渗透空集的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
(学生口答算式)
2、完成第29页的做一做
3-0=4-0=0+2=
0+0=5-4=1-1=
(全班集体评价)
3、第30页的第3、4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第1幅图:原来有3个苹果,摘下1个,还有几个?3-1=2
第2幅图:原来有3个苹果,摘下2个,还有几个?3-2=1
第3幅图:原来有3个苹果,摘下3个,还有几个?3-3=0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四、综合练习:
1、P31页的第6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对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鼓励。
2、第31页的第7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填上数。
3、自己独立完成第8、9题,然后订正。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通过给学生准备的奖品的数如何表示这一悬念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探究活动
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1-2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
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感知数位、数序及数量多少的含义。
2、经历运用数的知识进行达和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合作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估计豆子的数量。
教学难点:
1 、数位、基数 、序数概念的渗透。
2、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 展估计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数出规定数目的豆子,初步体验估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给每组发一袋豆子)
今天的数学课就是在数豆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看谁会观察、会思考。在数豆子的时候,同学之是要互相合作,互相谦让,还要小心,千万不要让豆子掉在地上。数出30粒豆子。
活动规则:
①请你数出30粒豆子,你打算怎么数?
②把这30粒豆子放在手中,感觉一下,然后轻轻地放在盒子的右边。
③用刚才的感觉再抓一把豆 子,如果你觉得抓得多了或者是少了,可以重新抓一把,然后放在盒子的中间,看看和右边的豆子是不是差不多,再数一数是多少粒豆子。
④再用刚才的感觉重新抓一把豆子,放在盒子的左边,看一看三堆豆子是不是差不多。
教师小评。
刚才大家在数豆子的时候,都数得非常开 心,同学之间合作的非常愉快,而且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活动规则,非常好!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心中有了一杆秤,像那样抓的一把豆子大约是30粒,你们可要记住了。
二、活动二:
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估数。
(1)师生互动。
你们数得真开心,老师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顺手在一个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怎样才能知道这一把豆子大约多少粒?(可以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这是个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2)教师给每个小组都抓了同样多的.豆子,要求学生选用刚才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估数 。
教师巡视,学生小组活动。
(3)在计数器上拨数并写数。
请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 的数,拨好后小组间互相看看拨得是否一样, 各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督 ,不一样的就调整一下。
学生 在计数器上拨数,教师在小组中间活动,指导个别小组拨数。
怎么写这个数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学生在纸上写数,教师巡视,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写数。
教师给予评价。
练习拨数、写数。
我们一起来看22这个数,谁来拨出这个数?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数?
学生汇报:
左边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右边的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
写一 写“22”。
问:计数器上右边起第三位是什么位?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
(1)做一做,填一填。(“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根据计数器写数。 (“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一想,试 一试。(“练一练”第4题)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4)找找生活中的100。(“练一练”第5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
四、小结:
今天学了很多知识,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哪位同学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都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以便于学生利用直观情境,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橡皮7块,盒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一些橡皮,请一个小朋友,拿走3块,还剩下4块,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
抽生回答:原来有7块。
师:你怎么知道盒子里原来有7块?
生:因为刚才小朋友抓出来了3块,老师又告诉我们盒子里还剩4块。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原来盒子里的橡皮了。
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
师:这是什么?(出示课件演示)
师:拿走了6个,还剩4个,树叶下面原来有多少个?
抽生回答:原来有10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原来有多少的应用题。(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个游戏,学生在玩中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现在小猴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
1、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还知道什么?
抽生说一说
师:谁能把这两个条件说完整?
抽生回答
师:小猴的问题是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师:谁能把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抽2—3生回答,全班齐说。
师: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明确:树上原来的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下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与多少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2、列式计算
23+5=28或5+23=28
追问: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
23+5=28(个)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是采下的个数加剩下的个数等于原来的个数)
3、指导写单位名称
师:算式写好之后我们还要在它的后面打上括号写出单位名称(边说边在算式后面打括号)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师:解决实际问题在列式后,要口头回答题目中的问题,题目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会回答?
生:树上原来有28个桃。(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这句话)
[设计意图:“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他们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也应该考虑到少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又要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难点。]
4、如果学生前面没有说出5+23=28的算式,在解答后提问,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应用题,就是把还剩的和已经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第1题。(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还知道什么?
抽生回答。
师:你能完整的把两个条件说一说吗?
抽生回答。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抽生回答。
师:求一共有多少拼图,就是把已经拼好的和还剩的合起来。
师:请学生在本上独立完成。抽几个学生的展示(投影)
师:注意单位名称,谁来口答?
抽生口答,全班一起口答。
2、第2题(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还知道什么?
抽生回答。
师:你能完整的'把两个条件说一说吗?
抽生回答。
师:要求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就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四、拓展训练
1、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树上原来有几只?
师:这道题能做吗?谁来补充一个条件?
抽生回答。
2、延伸。
师: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月饼、10盒、6盒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我们用加法来计算。列出算式后,在得数后面要标上单位名称,口答。
由于孩子年龄小,数学课也有点枯燥,一节课下来,有点累,一分钟的音乐让孩子稍微放松一下。
板书设计:
求原来有多少
拿走的+剩下的=原来的
已摘的+剩下的=原来的
已拼的+没拼的=原来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6-12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