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07 11:33: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优惠促销活动。通过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实际计算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会解决百分数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前面的`知识为基础,在课堂上只需要适时地引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通过列式对比,得出最优的购物方案,这样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的商品促销方式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在购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商家有什么促销方式?你还知道其他哪些促销方式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引入:购物中促销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各种促销方式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下一步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展开问题,探究新知

  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面临过不知道选择哪家商场去买商品的时候?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课件出示例5)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结合课件中的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1)小组讨论并交流:“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满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在哪个商场买裙子更省钱?

  (分别求出在A、B两个商场买同一条裙子的价钱,然后进行比较)

  3.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明确:

  (1)去A商场买。

  (A商场是打五折,也就是按原价的50%出售)

  列式:230×50%=115(元)

  (2)去B商场买。

  (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所以要减掉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

  (3)实际比较。

  因为115<130,所以选择A商场更省钱。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1—32页例1。教材借助圆锥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通过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对圆锥概念的感知—抽象—应用等过程,建立圆锥的几何表象。最后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核心能力

  在操作中,运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认识圆锥的特征,发展推理能力,并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几何模型,通过圆柱与圆锥的比较,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并在辨析中认识圆锥的高,发展推理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2.通过直观操作,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及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圆锥,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圆锥高的认识及测量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锥的认识》名师课件、圆锥的模型,尺子等

  二、 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回忆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圆柱特征的?它的特征是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2)收集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一些圆锥形的物体,谁来展示一下?

  找1—2名学生展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我收集的与你们收集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课件出示圆锥立体图)

  这节我们一起来认识圆锥。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圆锥的特征

  ①迁移类比,引发思考

  师:我们在认识圆柱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认识它的?

  独立思考后,自由发言。

  引导小结:从底面、侧面、高和侧面展开图。

  师:现在认识圆锥,它与圆柱有没有相像的地方?你想从哪方面来认识它?

  预设:底面、侧面、侧面展开、高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②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师:现在借助手中的圆锥实物来认识它?

  同桌两人合作。

  ③汇报展示,归纳小结

  预设1:圆锥的面

  生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有一个顶点。

  预设2:圆锥高的认识

  师:高在哪里?谁愿意指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评价。

  师: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

  学生评价判断。

  师:那什么是圆锥的高呢?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引导小结: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小结: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课件演示画高,标上字母h。

  预设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自由发言。

  验证猜想:请一名学生上台,借助老师准备的教具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验证。

  小结:圆锥体的侧面展开是扇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柱特征探求的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迁移类推出从哪些方面探求圆锥的特征,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一直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认识并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考查目标1】

  (2)圆锥高的测量

  师:圆锥的高看不见,怎样测量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你手中的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

  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请2—3组同学上台演示)

  师: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圆锥底面要放平、放在顶点上面的平板也要放平、尺子必须竖直、刻度处理等)

  师:为什么上下的平板都要放平,尺子要竖直?

  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在测量高的过程中,通过提出疑问,研究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科学的探讨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3)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圆锥

  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圆柱)如果把一张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想一想,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猜想后,动手操作。

  小结:把一张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转出来的形状是圆锥。旋转轴所在的直角边就是圆锥的高,而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底面的半径,斜边就是顶点到底面周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圆锥,为后面灵活运用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做准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德育目标 体会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教学过程:

  1、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百分数,老师收集了几条有关百分数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几条信息.

  第一个图:衬衣衣标价签(面料:80%是棉,20%是涤纶。)

  第二个图:纯果汁 100%

  像上面这样的数,如80%,20%,100%……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是一种分母是100的分数,但不能分母是100的分数一定是百分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只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一个确定的量,所以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1)80%表示这件衬衣衣中的棉占衬衣衣的80/100。

  (2)20%表示这件衬衣中的涤纶占衬衣的20/100。

  2、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1)读法

  45% 读作:百分之四十五

  7.2% 读作:百分之七点二

  15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同,先读分母,再读分子。一个百分数,百分号前面是几就读作百分之几。

  (2)写法

  百分之三十四 写作:34%

  百分之十五点二 写作:15.2%

  百分之一百零五 写作:105%

  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在分子的后面加上百分号。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百分数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老师把爱迪生的这句名言送给同学们: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师:过年的时候,一些地方有个风俗,就是把窗花贴在窗上,非常漂亮。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非常美丽的窗花,请你在欣赏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平移,旋转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再来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提问:如果给这道题目再添上一个加数1/32,和是多少?再加上1/64呢?如果一直这样加下去,加到1/1024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 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 未知——已知

  S圆 —— S长方形 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的图形和几何知识,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想想我们在“图形与几何”这一节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包括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包围的图形,以及曲线包围的图形;mdash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许多对称轴。

  我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一个圆有无数的直径和无数的半径;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直径相等,所有半径相等。

  我们进一步学会了观察物体,可以画出从前面、左边和上面看到的形状,知道观察的'范围和距离有关。helliphellip

  老师:学生们讲得很好。相信只要你注意观察,努力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需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呈现相关表征,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二、流程

  老师:我们来说说“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1:元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轮子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轮子在平面上滚动很平稳。

  2:年出生的学生在观看表演时会自动形成一个圆圈,因为每个观众(圆圈上的点)和表演者(圆圈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helliphellip

  老师:圈子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你还记得周长公式和面积是怎么得出的吗?告诉学生小组中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测量了一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知道了这个固定值就是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最后总结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若干份,然后把这些小扇形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πr×r,即S=πr2。

  师:讲得很好。除了关于圆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师:观察物体时,观察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

  生: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观察范围变化的实际例子说一说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事例,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呼吁的口号结束,倡导学生不要死学知识,而应活用。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

  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

  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

  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

  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

  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

  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打折”的含义。

  2、会运用“打折”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懂得在购买商品时,不只看折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商品都会打折,你知道什么是打折吗?

  二、新授

  1、讲解“打折”的含义

  (1)讲解打折就是降价出售商品。

  (2)讲解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

  ①举例子说明。

  ②思考:打三折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多少出售?

  ③归纳: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

  (3)讲解几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

  ①思考:打八五折和打七六折表示什么?

  ②讲解:八五折就是85%,七六折就是76%。

  ③归纳:几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

  ④延伸:生活中常见的几几折的写法。

  2、运用“打折”含义解决实际问题一

  (1)出示问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2)分析题意

  ①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怎么列式?

  ②分析:现价是原价的8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3)根据算法列式,解答。

  (4)引伸出数量关系式:原价×折扣=现价

  3、运用“打折”含义解决实际问题二

  (1)出示问题

  小雨的这辆自行车,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吗?

  (2)分析题意,讲解解法

  ①方法一:原价-现价=便宜了的

  ②方法二:原价×(1-折扣)=便宜了的(把原价看做单位“1”,现价是85%,便宜了的就是1-85%)

  (3)计算并作答。

  (4)回顾反思,归纳解法。

  4、现价与折扣、原价的关系

  (1)出示问题

  同一个柜子在A店,原价是160元打七折出售,而在B店原价120元打九折出售。哪个商店的便宜,是不是打折低的`A店呢?

  (2)独立思考并计算。

  (3)讲解,列式作答。

  (4)建议:并不是打折低的商店越便宜,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不妨先算一算!

  5、购物小建议:当然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是越便宜的东西越好,所以同学们在选购商品时,一定要综合价格、性能、质量等方面进行选购商品!

  三、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求现价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原价×折扣=现价。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谢谢观看!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填空题

  1、少年宫文艺兴趣班有56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5,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写成分数形式)

  2、某小学进行数学竞赛,共180人参加,其中获奖人数占未获奖人数的2/7,有( )人获奖,( )人未获奖。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4、六(1)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5、兄弟四人合作修一条路,结果老大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一半,老二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1/3,老三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1/4,老四修了91米,这条路长( )米。

  6、桃树棵数的2/5等于梨树棵树的3/4。梨树和桃树棵数的比是 ( )。

  7、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一部分后,已读的页数是剩下页数的1/4。第二天又读了一部分后,已读的`是剩下的2/5。

  (1)第一天读了一部分后,已读的占总页数的( )/( );

  (2)第二天又读了一部分后,已读的占总页数的( )/( );

  (3)第二天读的页数占总页数的( )/( )。

  8、杨树:8段

  松树:5段(图片传不上)

  杨树棵树与松树棵树的比是( ),杨树棵树是松树棵树的( )/( ),松树棵树是杨树棵树的( )/( ),杨树棵树比松数棵树多( )/( ),松树棵树比杨树棵树少( )/( )。

  二、计算

  1、简便计算

  (1)1/2+1/4+1/8+1/16+1/32 (2)1/2+1/6+1/12+1/20+1/30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三、解决问题

  1、某小学共有640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7/9,男生有多少人?

  想: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 )。

  2、一本硬面本子的价格是一本软面本子的3倍,小健买了10本硬面本子和5本软面本子,一共用去42元。两种本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学校运动队甲、乙两个组人数的比是5:3,如果从甲组调4人到乙组,这时甲乙两组人数的比是3:2。学校运动队共有多少人?

  4、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加工完毕时,甲加工了这批零件的60%多30个,正好是乙的3倍,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2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宽与高的比是3: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图形的旋转,它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方面:

  1.创设游戏,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将旋转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知识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突出旋转的三要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3.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由直观向抽象的转化。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画图操作,既使学生对旋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钟 方格纸

  学生准备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做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向后转,向右看,向前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这些简单的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躲在这里面呢!你能猜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汇报:风扇扇叶、陀螺、旋转木马、钟表指针的转动等)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有很多,我们就从大家熟知的钟表开始研究吧!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从游戏出发,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观察钟面,明确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意义。

  小组活动: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和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时针、分针、秒针都在绕着中心点旋转;秒针1分旋转1周,分针1时旋转1周,时针1时旋转1大格)

  汇报总结:时针、分针、秒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2.从实物到线段,认识旋转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汽车进公路收费站的情境图。

  出示问题1:汽车进入公路收费站时,横杆打开时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逆时针旋转90°的过程。

  出示问题2:汽车通过后,横杆关闭时又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

  教师相应板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横杆的打开和关闭。

  (2)再仔细观察并想象横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①想一想,横杆在旋转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旋转中心相同、旋转方向不同、旋转角度相同)

  ②物体旋转前后,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变,位置和方向变了)

  ③要想把一个旋转过程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线段旋转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线段的运动过程,你能说说图中的线段是怎样旋转的吗?

  (这条线段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提问:旋转前后,线段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线段的位置和方向变了,线段的长短没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观察时钟以及横杆的运动过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这些实物是怎样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横杆的旋转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获得对物体旋转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进而找到准确表达物体旋转过程的方法,完成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建构。

  3.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画一画”。

  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2)组织学生讨论画法。

  (3)独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点、线的位置变化,确定旋转结果的正误。

  (5)小结:在画线段的旋转时,首先要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然后借助三角尺画图。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纳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

  平时同学们每天上下学,使用的日常交通工具,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到了假期,很多家庭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离不开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让学生知道是谁修建了这些基础设施?(国家)

  为了让祖国更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幸福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建设。

  展示图片:国防、教育、卫生、公共服务机构的维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国家拿出的这些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税率)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税收

  税收的主要项目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1.理解三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①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②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③王老师家在20xx年购买了一套售价120万元的两居室商品房,按实际房价的1.5%缴纳购房契税1.8万元。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并总结出关系式:

  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2)练习:

  妈妈买了一瓶售价为100元的化妆品,其中消费税大约占25%,妈妈为此支付消费税大约多少元?

  (3)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

  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的。20xx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4)个人所得税的求法(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5)对比分析练习

  ①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②李老师为某杂志社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1)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

  (2)收入、税率、应纳税额之间的关系是:应纳税额=()×()

  (3)某商店去年的营业额是40万元,去年缴纳税款共2万元,则去年的税率是()%。

  (4)纳税是每个公民自愿做的事情,想交就交,不想交就可以不交。这句话的说法是()。

  2.选择

  (1)天津商场四月份的营业额是580万元,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列式正确的是()。

  A.580×(1-5%)B.580×5%C.580÷5%D.580÷(1-5%)

  (2)高经理的月工资是68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这个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列式正确的是()。

  A.6800×3%B.3500×3%C.(6800-3500)×3%D.6800×(1-3%)

  (3)某饭店九月份的营业额是150万元,按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二月份缴纳的营业税是()万元,二月份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万元。将正确算式的选项填进括号。

  A.150×5%B.150×(1-5%)C.150×5%×7%D.150×(1-5%)×7%

  (四)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课后作业教材第14页,第6、7、8、11题。

  教学反思:

  税率问题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特别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课题的导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很顺利的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第二环节是结合情境,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纳税,应纳税额和税率等相关专业术语,并掌握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第三环节是课堂练习。不同梯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四环节是课堂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明确税率问题与百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感受到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来,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7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是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学目标

  1.感知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商业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解答这些应用题。

  3.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意识到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打折的意义,感受打折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解决折扣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折扣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较复杂的打折问题。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商家促销的广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2.学生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折扣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理解“打几折”的含义。

  2.探究解决折扣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提出问题(1)。

  (2)解决问题。

  (3)归纳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道折扣问题的解题思路,跟我们学过的哪一类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

  3、对比练习,巩固提高

  (1).一件上衣原价200元,如果:

  A、打七折是多少钱?

  B、打六折是多少钱?

  C、打四折是多少钱?

  D、打一折是多少钱?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折数和现价,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文:

  华联超市电器 毛家超市电器

  全场八折 全场九折

  师:如果是你,会上哪家超市买?为什么?

  师:现在老师想买一台海尔洗衣机,请同学们算一算,是不是到华联超市买比较划算?

  (出示:华联超市海尔洗衣机原价2500元。毛家超市海尔洗衣机2200元)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说什么?

  4、(1)、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一台里录音机原价600元,现价420元,打几折出售?

  2.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打八折后售价192元。一套儿童服装原价是多少元?

  3.小明到超市去买玩具,有优惠卡可以打八折,小明用优惠卡买了一个玩具,节约了9.6元。这个玩具原价多少钱?

  4、小小设计师。

  四.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2.教师总结

  五、课堂延伸

  溜溜球原定价为20元,现有四个超市以不同的销售方式促销。

  喜又多超市:打九折出售 华联超市:“买十送一”

  毛家超市: 降价9%出售 黄商超市:买够百元打八折

  1.小明买了一个溜溜球花了18.2元,他是在( )超市买的。

  2.小兰买了10个溜溜球用了160元,小兰是在( )超市买的。

  3.如果买的多,到( )超市去买最便宜。

  六、板书设计

  折 扣

  九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

  八五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5%

  几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选)07-07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