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体会它的文化价值,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1、师课件出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内切圆问学生:这个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圆的直径是多少米?
2、师边出示课件边述说故事:一天,小黄狗和小黑狗出去游玩,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图形,小黄狗说:"小黑,我绕着圆形跑,你绕着正方形跑,咱们进行跑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小黑狗认为它的速度稍微比小黄狗快些,肯定能赢,于是满口答应了。但是比赛的结果是小黄狗赢了。这时,小黑狗很不服气地说:"这样比赛不公平!"
3、师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场比赛公平吗?(指名几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小黑狗绕正方形跑一圈的路程是正方形的什么?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几倍?你能算出小黑狗跑的路程是多少米吗?
5、小黄狗绕圆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课题)圆是曲线图形,那么圆的周长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 。
二、动手操作,感知周长
1、摸周长:学生拿出圆形物体,触摸圆的周长,师观察学生的摸法是否正确并加以引导正确的摸法,通过不同的摸法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师板书:绕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量周长:学生拿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动手把圆的周长化曲为直,并初步感知圆大直径就大,它的周长也就越长。
(1)师问: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说出自己的方法:
①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
圆的周长。
②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填在表内。
过渡语: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很大的圆或很软的圆测量起来很不方便。现在我们来探讨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三、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动手实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分组测量圆形物体,把量得的直径、周长、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分别填入表内。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几倍?
(3)指名回答后师板书: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4)课件介绍祖冲之,引出圆周率。学生朗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的文字,从中掌握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师小结并板书:π= 3、1415926535… π≈3、14
(5)拓宽知识:默读"你知道吗"的内容,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
2、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C÷d=π,得出公式:C=πd ,根据d=2r,得出C=2πr。(师板书公式:C=πd C=2πr)
3、判断正误,深化理解
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②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
③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④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
⑤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⑥C =2πr =πd ( )
⑦π=3、14 ( )
四、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1、解决开课时的比赛是否公平:
(1)小黄狗绕圆跑一圈的路程是多少米?
(2)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出结果:C =πd =3、14×10=31、4(m)
(3)40米>31、4米
(3)两只狗所跑的路程不一样长,得出比赛不公平的结论。
2、教学例1:
(1)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并尝试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C =πd =3、14×20=62、8(m)
C =πd =3、14×0、5=1、57(m)
62、8÷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五、直接利用公式的巩固题
1、书本 "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2、书本练习十五的第1题(学生讲出图中的条件,再计算。)
六、变式应用公式的巩固题
1)学生讲出已知的条件和问题。
2)提问:知道周长怎样求直径呢?(板书:d=C÷π)
3)利用变式公式列式计算:3、77÷3、14≈
2、小结
七、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谈收获。
(1)今天,我学习了圆周长的知识,知道了圆周率是( )和( )的比值,它用字母( )表示,π≈( ),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 )发现的。
(2)我还知道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 )倍,已知圆的直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周长,已知圆的半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周长,已知圆的周长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直径。
3、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呀!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将来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像祖冲之那样在数学领域上有所成就的数学家。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 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7-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5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2、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9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讲评。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4题。
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
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得后一个数。
2、第15题。
学生按照要求涂色。
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0-1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8~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
一、基础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 m,是全长的1/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 m,比全长少2/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师:这两类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第(1)题和第(2)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可以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答。(板书下列方法)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x×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1.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8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两名学生板演(分别用方程法和算术法),集体订正。
(4)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教师小结: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仍可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答。(板书下列方法)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
①x×(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②x±x×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2.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互相订正,并说一说解题思路,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比较第8题和第9题,说一说两道题的异同之处。
(三)综合运用
教学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0题。
(1)分四组解决问题,先明确问题类型,再列出数量关系,最后解答。
(2)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白兔的只数是灰兔只数的2/7,单位“1”是灰兔的只数,数量关系式:灰兔的只数×2/7=白兔的只数。(?)
2.水果店里有苹果36 kg,占水果总质量的3/10。水果店共有水果多少千克?
(方程法)解:设水果店共有水果x kg。
3/10x=36 x=120
(算术法)36÷3/10=120(kg)
3.淘淘家七月份的水费是120元,比六月份增加了1/3。淘淘家六月份的水费是多少元?
(方程法)解:设淘淘家六月份的水费是x元。
1+1/3x=120 x=90
(算术法)120÷1+1/3=90(元)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x×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比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单位“1”的量 。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程法:设单位“1”的量为x。
①x× 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②x±x×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比较量。
算术法:比较量÷1±比较量比单位“1”多少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
教学反思
1.本课时是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应用题的复习巩固。因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还会学到这两类问题,所以及时对已学的类型进行巩固练习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防止学生因学得过多而混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本漫画书,豆豆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剩下的2/3,还剩40页没看。这本漫画书一共有多少页?
分析:将全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根据条件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等量关系,据此列方程求解。
(1)全书总页数×第二天看完后剩下的页数占全书总页数的分率=剩下的页数。
(2)全书总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页数。
解答:解:设这本漫画书一共有x页。
1-1/4×1-2/3x=40
x=160
或x-1/4x-1-1/4×2/3x=40
x=160
答:这本漫画书一共有160页。
解法归纳: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相关知识阅读
王爷分饼
古时候,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块。嘴馋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说:“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你们觉得谁最多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4课时树叶中的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
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采集一种树叶(10片)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知识探究树叶长与宽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树叶,仔细观察一下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小组里互相说说看。
2、观察比较。
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引导: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交流,板书: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反映出什么特点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收获的
3、揭示课题。
4、提出问题。
怎么样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呢?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长和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和宽的比值。指出:测量、计算、比较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举例介绍树叶的长和宽。
谈话:动手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和宽指的是什么?
结合书上66页的图,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吗?
2、动手实践。
活动要求:
(1)4人一组,每组测量2种不同的树叶,组长分工。
(2)每人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长和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填在67页的表里。
(3)计算出你测量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4)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到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5)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树叶对照,看看树叶的长短宽窄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操作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应计算。
4、组织比较交流。
(1)你测量的是哪种树叶,比较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板书)。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
(2)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长短宽窄,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吗?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它们的形状会怎么样呢?
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板书: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一般不同)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也是相似的。
长和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5、实际运用。
猜猜老师采集的几种树叶:
1号树叶:长和宽的比的2:1
2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7:1
3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10:9
学生猜测、它们各是什么树叶,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树叶中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知道了树叶中的哪些奥秘?我们在怎样发现的?你还有什么体会?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会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分数和小数,谁能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百分数。你猜一猜它可能和谁有关系?关于百分数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认为该先派哪位队员?依据是什么?
(1)组织学生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答案:
生1:可以比较他们三人的进球个数,谁进的多就让谁去。
生2:看看每个人各有几个球没罚进去。
(2)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可行吗?
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能够判断:因为每个人的罚球总个数不同,如果只看一项不能确定。
引导学生想到:选择时不只看某一项的好坏,应该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形成矛盾:如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通分)把它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就容易了。这就形成了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写。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39页。
(2)让同桌两人互相提问,读一读,写一写。
(3)让学生说一说在读写百分数时应注意什么。如果有读写错误的同学,更让他说一说,使其加深印象。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说一说刚才求出的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90%表示淘气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九十。
生2:80%表示奇思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
生3:84%表示不马虎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四。
生4:上面的百分数还可以这样想,例如90%,淘气每罚球100个,就会进球90个。
小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相关百分数信息,学生说出教师搜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生1: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表示出勤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生2:人口普查的51%、49%表示每100人中约有51人是男性,约有49人是女性。
生3:第三个问题中的125%表示妙想现在的身高是入学时身高的。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与同伴交流。
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数,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4.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想一想,根据定义,百分数的后面能不能加单位?
师适当指导。
通过讨论得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倍比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注意命中率指命中的球数占投篮总数的百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判断。
(1)最大的百分数是100%,最小的百分数是1%。()
(2)一根绳子长35%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作百分数。()
五、拓展提升
用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百里挑一
一举两得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事半功倍
1%
200%
100%
90%
200%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4、5题。
学生说出猜想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先自己想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再在小组内交流。
自学后和同桌两人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18÷20===90%
8÷10===80%
21÷25===84%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又能让每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课堂效率。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8页练习六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15/16 ×20/21 ×1/5 9/10 ×2/3 ×5/6 5/33 ×22×1/2 3/16 ×3/4 ×8/27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1/100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3/4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重点练习
1、练习六第10题。
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观察每组数的结果的什么特点。
概括: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六第12、13题。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14、1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首先安排了例1和例2,通过教学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与除法的关系,进而描述比的意义,介绍比值的概念。然后通过随后“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把3:5分别改写除法算式和分数,进而说明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接着启发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比的后项不能为0。“你知道吗”结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介绍了有关“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希望有参与活动、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满足于从老师的传授中习得知识,同时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的认识,而这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设计了“洗洁液配比”动手操作环节和小组探索“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在动手操作环节中他们都很跃跃欲试,很好地体验到了比不仅是具体数量的比,还可以表示份数的比;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积极交流,并在交流中去发现规律,习得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为了让孩子更好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还设计了生活中的比,学生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谈体会这一环节中,看到孩子也深刻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并让学生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初步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认识“黄金分割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课前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水,用这个杯子倒不同的份量,满杯为一份,再倒进烧杯里,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些颜色一样吗?
不同的份量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板书:蓝色杯数黄色杯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比。
刚才我们调配了颜色,换一换果汁和牛奶吧。
1、引入比
示例: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课件)
师: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说到比,师:你用到了比的知识,真厉害,但是要把他说完整,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等会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生: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比牛奶少1杯;怎么算的?
小结:可以用减法比较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3|2;(连着说)
师:怎样列式?(随机板书)2÷3=2/3;3÷2=3/2;(指着板书说)
小结: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认识比。(板书)
2、用比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齐读)那这里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真是会变通!(齐读)
3、看书自学,比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比还有其他哪些知识呢?好,翻开书本68页,自学例1部分的全部内容。有一个要求哦,看完以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了比的其它哪些知识?
师:掌声示意停,谁来?
生:2比3可以记作2:3,师:比怎么写?两个小圆点写在哪个位置?——中间,它叫——比号
生:3比2可以记作3:2。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2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3是——比的后项
一齐说——2是比的前项,3是比的后项。3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质疑,明确比是有序的,加深对比的理解。
师:哎,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2杯果汁,这里是比的前项,这里又成了比的后项?
生:第一个2在比的前面,叫比的前项,第二个2在比的后面,叫比的后
师:是由它在比的位置决定的。
师:第一个比代表的'是谁和谁的比?第二个呢?
生:第一个比是果汁比牛奶,第二个比是牛奶比果汁,师:位置不同,表示两个不同的比。(及时板书)
小结:所以写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谁和谁比,不能随便颠倒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帮老师释疑,加深学生对比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由表及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应用比。
孩子们,像这样的比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没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里不是吗?谁能用比来说
(1)蓝色杯数和黄色杯数的比是()(引导学生说完整)
比还在我们班里,刚才老师了解过了:
(2)我们班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3)一个正方形方格纸被涂成了红白相间的图案。红格与白格个数的比是————;白格与红格个数的比是————。
过渡:比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很大,谁来读题介绍一下
(4)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物分表示加进的水)。出示第一个比
①动画演示: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是这样的几份?让学生说完整:洗洁液是1份,水是4份,一齐数来验证一下
②关系:那么1:4是谁和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用比还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水和洗洁液的比是4:1
它们的关系不用比又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是水的1/4,水是洗洁液的4倍;
③老师动手操作:老师这里有一瓶洗洁液。
先倒一杯洗洁液,我准备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怎么做?(学生——倒4杯水)
④1:8,但我觉得这杯太浓了,怎么办?——加水,我打算把它调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8,谁来?
生:操作(不要出声,小声帮他数)
师:不加了,说说你的想法,现在烧杯里洗洁液一共是几份,水是几份?
生:一杯洗洁液,8杯水。
师:现在你喜欢怎样说洗洁液在和水的关系?
⑤1:1这个比又说明什么呢?(相等)洗洁液是几份?水是几份?
师:如果我想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1,怎么办?同桌之间说说
生:倒7杯水
师:为什么?
生:这里有1杯洗洁液,8杯水,再加7杯洗洁液就有8杯洗洁液。
师:那烧杯里一共要有几杯洗洁液,几杯水?也就是把8杯洗洁液也看做一份,8杯水当成一份。刚好相等。
师;那如果这里一共有6杯水,要有几杯洗洁液——6杯洗洁液;说说你的想法(5杯水呢?要几杯洁液)
小结:所以比有时表示的是具体数量的比,有时是份数的比。有时还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一齐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3、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好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2、小结: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讨论、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然后汇报: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2、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3、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1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4、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5、应用:出示例1一块正方形的石料,棱长是6 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解答。
6、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7、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七的第5、6题。
3、补充练习:
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最小的合数(单位: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②、制作一个长15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不带盖),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单元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授课教师
分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与态度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分课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与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拓展应用 做一做
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师:(大屏幕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生答.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课件把实物装换成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 .看课件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2、小组内互说。
3、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根据讨论提纲,小组合作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4、学生汇报结果,结合课件演示。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它的十二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么分? 学生交流汇报。 (师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2、练练手:(1)(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提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课件)
(三)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并知道它的特征,那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
(1)自主观察、探究
1.正方体的面有几个?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的棱有几条?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的顶点有几个?
(2)小组汇报交流。(师板书)
2.师: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课件步步出示)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图。
三、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 ,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 一定是 正方体。 ( )
(5)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二十四条棱。 (6)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 ) (7) 相对的4条棱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2、 如果用铁丝围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铁丝?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五题。
2、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波利亚提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体验学习过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这意味着教材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素材。
本教学设计从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出问题、探究计算方法、对比优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1.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了以前学习的知识,根据数据的具体特点,学生借助转化思想把分数与小数进行互化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灵活性的理解与掌握。
2.在对比中完成方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发散思维而忽视学生思维优化的训练。在学生多种算法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最优算法,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分数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计算。
15×=×15=×=
2.引入新课。
师:上面的题你会计算吗?它们各是什么类型的分数乘法?你能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为你们知道的这么多而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8页例5情境图(不含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后汇报。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组织学生理解的意义。
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对题中的和问题的理解。
(交流汇报:尾巴的长度是身体长度的,求尾巴的长度,就是求身体长度的是多少)
(2)列出算式。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能用算式表示出这两个问题吗?
生1:求松鼠欢欢尾巴的长度,就是求2.1的是多少,可以用2.1×表示。
生2:求松鼠乐乐尾巴的长度,就是求2.4的是多少,可以用2.4×表示。
3.探究计算方法。
(1)探究2.1×的计算方法。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分数)
师:那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09-2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1-08
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8-2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6-30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精选)06-30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3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