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学案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后习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60cm。
(2)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1∶2缩小,将图形(2)按3∶1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
2.复习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
3.解释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了解图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状的图形,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 教学重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
2.用橡皮筋放大图形 的原理.
●教学难点
体会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培养转换思想.
●教学方法
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仔细观察的 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道理,使学生操作与 思考相结合.
●教具准备
若干个橡皮筋.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
第二张:●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放投影片4.9.1 A)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它们是相似图形吗?
2.图形 位置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寻找出一些规律吗?
[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图形.
图形上各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镜头中心P点,A、B是一对对应点,连结后并延长过点P.这组图与相似图形比较,多了一些特征.
[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Ⅱ.讲授新课
大家刚才观察到的一组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叫它位似图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图形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5页定义,仔细理解位似图形的要求.
定义讲解: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个图形才叫做位似图形.两条件缺一不可.此时,把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巩固定义做一做.
[师](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并实际操作一下,看它们是否是位似图形.老师请一位同学板演.
图4-52
板演结果:
图4-53
[生]通过测量发现,三组图形的对应边各成比例,所以它们分别是相似图形.但连结后发现:(1)、(3 )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如图O、P,(2)却没有这个特征,这说明(1)中的两个图形与(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但(2)中的两个图形只是相似图形而不是位似图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别是O、P.
[师]这位同学很具有科学态度,他能准确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请大家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关系吗?
[生]它们的比等于位似比.
[师]很好,在(3)中再试一试.
[生]在(3)中发现也有这个特征.
[另一生 ]老师,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证明.
[师]这就更圆满了,于是我们 可以得出位似图形有如下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 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本章第3节学过的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叙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为什么是位似.
我们尝试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将一个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是3.
将两个长短比例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选定正方形外取一足点P,将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长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动铅笔,使两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正方形ABCD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正方形ABCD上运动一周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正方形ABCD,它们形状相同,相似比为3.如图4-54所示.
图4-54
通过连结图中各对应点连线,发现它们交于一点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图形.
Ⅲ.随堂练习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 :
如图4-55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 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 (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
图4- 55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方法亲自试一试.
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 怎样?
(答案如图4-56所示)
图4-56
Ⅳ.课时小结
1.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位似图形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能用位似图形定义解释前面学过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Ⅴ.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12
预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后半节.
答案 1:∵△OCD与△OAB是位似图形.
△OCD∽△OAB 且两三角形各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O,于是得OCD=OAB.
∵OCD与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图形是位似图形.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去验证说明.
Ⅵ. 活动与探究
老师提供一张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头像.请同学们将这张图放大一张,再缩小一张,对比 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各器官的协调性 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杰作,陶冶审美情操,尽情享受劳动所得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一、位似图形定义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随堂练习(学生板演)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 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应用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5、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课堂作业:
课本1、2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按要求画图,教师用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同时指名汇报第3问,学生可能会说: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面积与边长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的。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2∶13∶1
长(cm)∶88×2=168×3=24
宽(cm)∶55×2=105×3=15
原图1∶21∶4
长(cm)∶88÷2=48÷4=2
宽(cm)∶55÷2=2.55÷4=1.25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5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颗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
3、教学比例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4、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总课时:
7课时
教学内容
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尝试练习: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做练习九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读题。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07-08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缩小08-08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03-06
数学教案-图形找家08-16
数学教案-有趣的图形08-16
数学教案-对称图形08-16
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08-16
数学教案-认识图形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