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作主题演讲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素质。
3.使学生学会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培养学生写作演讲稿的能力。
指导与建议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
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能等闲视之,因为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的过程。
3.在学生搜集、梳理资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提倡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教师要倡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演讲的材料。教材上三个演讲的话题,都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而且也是社会热点话题。围绕这些话题,发生了数不清的事儿,有些还很有代表性。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认真搜集这些材料,作为自己演讲的题材。
4.三项活动尽管都是演讲,又在同一个大话题下,但同中有异,各有侧重。
5.关于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指导。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演讲能力。对演讲的指导主要是:能就适当的话题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演讲,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对演讲稿的写作,教师指导的重点是:第一,在教材规定的话题内,确定演讲稿的观点,支撑观点的材料,以及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途径。第二,观点应该明确,不模棱两可;材料应该确凿、典型、新颖,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应严密。第三,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第四,用精练的口语,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教师要积极倡导,演讲稿力求写得个性化,有创意。
三、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也有参与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评价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参与的过程,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水平、运用语言的水平和演讲的技巧。有的同学对问题的认识全面、辩证,甚至有独到的见解,要格外加以鼓励。有的同学演讲语言生动形象,擅长于用精练的口语,多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大众化语言,也要给予表扬。有的学生体态语用得好,也要多加称赞。此外,要注意评价演讲中表现出的态度和修养,是否文明,是否谦虚,是否彬彬有礼。
2.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次演讲会召开之后,可以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进行相互评价,也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的评价不妨从下边几方面进行:(1)对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再评价。(2)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态度积极、大胆演讲的学生,予以充分肯定。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这次也能参与,并发表了演讲的学生,尽管表现不尽如人意,也要予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4.可以把作文讲评与活动评价适当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活动过程中搜集材料,勤于思考,讨论中积极发言,写起演讲稿来也就容易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有说服力了。
四、有关知识
1.关于“专题演讲”
当你要参加一次专题演讲时,你就要根据演讲题目或范围,根据听众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那么,你需要做些什么呢?
(1)撰写讲稿
这时,你一定会紧扣演讲专题广泛深入思考。你在敲击键盘或奋笔书写时,眼前并无听众,身边可能只有各种资料,虽然你“眼前无人”,但你一定要“心中有人”。这个“人”,一是演讲者自己,二是听众。演讲者要根据专题演讲的题目或范围,结合演讲者自身和听众的情况,确定演讲内容。“心中有人”能够使你的演讲具有你自己的特色又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激情洋溢才能感染听众,见解独到才能吸引听众,剖析透彻才能说服听众。人云亦云的套话,言之无物的空话,无病呻吟的假话,既感动不了、说服不了自己,当然更无法感动和说服听众了。
根据演讲专题,你要确定“讲什么”和“怎么讲”。
“讲什么”就要确定演讲的立意和选材;“怎么讲”就要确定演讲的语言和结构。演讲的立意应该鲜明、集中、独到、新颖;演讲的'选材应该鲜活、生动、典型、恰当。一位演讲者参加“21世纪,我为祖国做什么”专题演讲,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环保,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但演讲因为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获得了成功。
演讲稿,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传达信息,它不是书面语言供人眼睛阅读。因此,你在撰写演讲稿时,不妨边讲边写,使演讲语言琅琅上口,适合于口头表达。
(2)熟悉讲稿
虽然演讲不能照本宣科地读稿或一字不差地背稿,但也不是完全脱离讲稿另起炉灶,信口发挥。熟悉讲稿,最好能背诵讲稿,应是演讲成功的重要条件。善于演讲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验之谈是“写下讲稿,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把它扔了”,许多演讲者的切身体会是“无稿不上台,上台应无稿”。
演讲时讲稿的主题、观点、总体结构、重要理论依据一般不可轻易变动。当然,具体事例、场景描绘、态势技巧可根据不同场合随机应变。但这些随机应变不可盲目随意,适当调整只应是局部的和微观的。
在反复诵读讲稿时,对演讲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你不妨记下这些感受,以进一步完善讲稿。
(3)设计演讲
所谓演讲,既有“讲”,也有“演”。除了语言表达以外,还应该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演讲与口才》主编邵守义教授认为:“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演讲就是演讲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演讲者应以讲为主,以演为辅。如“讲”而不“演”,就缺乏形象生动的感人力量;重演轻讲,就会喧宾夺主,冲淡演讲的内容,削弱演讲效果。演讲不能只是念讲稿,如果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恰当的手势,就没有现场交流的生动效果。如果运用恰当,在讲稿基础上的现场即兴发挥能够获得与听众的心灵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发言记录,形成一篇“纪要”。
3.由教师补充《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见于根元、王希杰著《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物、切题、真实、适量”是作者从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语言表达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有物,就是说的话有内容,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题,就是切合讨论的对象,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真实,就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适量,就是给予对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教案点评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下功夫去学,以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结合练习一列举的几句话和学生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60电53
一、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二、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三、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4)诗人用这么美的词组写出了这些房子很美很宽敞,可见他多么的喜欢这些房子呀!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
(2)指导朗读三、四句。
(3)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哪些课文中学过。
2、分析字形,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六、作业布置:把“了、子、门、月”
七、板书设计:了、子、门、月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总61电54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三、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
学生听写生字,老师收一小组抽查,其余的自己检查,错误的加以巩固。
(二)、背诵课文
1、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看图背诵课文。
3、举办背诵课文擂台赛。
(三)、识记字形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1)比较部首记忆。
(2)开火车给字组词。
(3)创设语境,巩固生字。
自读下面一段话-----同桌检查-----指名读。(出示课件)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种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这儿一年四季都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有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们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3、词语积累:
(1)练习读课后的叠词,再发散。
(2)练习做找朋友的游戏,课件出示词语搭配,连线。
(四)、扩展活动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谈话,上节课我们夸农村小朋友友的美丽校园,今天我们来夸夸自己的美丽校园吧!
五、作业布置:把“了、子、门、月”
六、板书设计:了、子、门、月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6个字。读懂相关的生词及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夏、冬两季自然界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并引导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夏天、冬天特征,从心底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形象感知。
(出示四季景象)教师导语: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
你们看,大自然这位画家为我们描绘了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的景象,尤其是夏天和冬天,有着截然不同的季节特点。平时,我们也一定留心过周围景象的变化吧。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课文中去感受两个季节的不同情趣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勾画生字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①同桌或小组互读互评。
注意读准词语:打卷儿煮熟转圈口哨麦穗
②指名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思考:读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不同的季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象是什么?
4、全班评读井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是啊,夏季天气闷热,经常有雷雨倾盆;冬季,天气寒冷,冰天雪地,雪花飘飘,北风呼啸。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篇短文,走进夏季吧!
三、细读课文,了解夏季特点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夏天炎热?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教师相机贴出“柳叶”、“小花”、“有鱼的湖水”3张图片)
2、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夏季的“热”。
①CAI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了吧!
②引导想象:这两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同学听。
③全班交流:你是抓住哪些词语想象画面的,(理解:“打着卷儿”、“低着头”、“冒着热气”等)
④教师小结:作者把柳叶、小花、湖水当成人来写,我们读了以后,感到特别形象生动。
3、联系生活,指导仿说:同学们。平时你一定观察过很多夏季的景物,它们在大火球似的太阳照耀下、都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着再说几句。(如:大树垂下双肩。小草耷拉着脑袋。)
4、引导体验,练习朗读。
①天气这么热、如果这时你看到了柳叶、小花,特别是看到小鱼在冒着热气的湖水里游、你有什么想法?(担心)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学生练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②正在我们担心时,蜻蜓低飞、向我们报告了要下雨的好消息,应该怎么来读蜻蜓的话呢?(指名读,学生评读)
5、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指名读3、4自然段,思考:文小写了雷雨时的哪些景象,
2、山示课件(雷雨景象),听雨声录音、想象人们的心情。
3、比较句子
大雨哗哗地下。
哗!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
学生交流;哪句说明雨更大?你从“快活”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如何读能表现雨大,表现人们此时的心情呢?
4、学生练习朗读3、4自然段。
(三)学习5—9自然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学生闭眼想象:雷雨后,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与雷雨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描述,CAI依次出示5、6、7自然段的句子,
(学生齐读5--7自然段)
2、小组讨沦,完成表格填写。
景物
雨前
雨后
天上
柳叶、小花
湖水
小鱼、青蛙
3、引导想象:结合平时你的观察,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雨后还会有哪些景象?
4、激情引读:一场雷雨冲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阵阵凉爽。此时,天边挂起晚霞,空气特别清新。
①当你雨后出门散步时,看到重新焕发光彩的花草时,我们不禁要说——学生看课件中句子,齐读第6自然段。
②当你散步到湖边,看到欢快的'小鱼、青蛙时、我们不禁又要说——学生看课件中的句子、齐读第7自然段。
5、雨过天睛,人们来到湖边乘凉、散步,小朋友也来到桥上,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最想干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看着清亮的湖水,让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起来,飞到雨后的桥边,飞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吧!我们齐读第9自然段。(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
四、朗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夏”全文,可以一个人朗读,也可以和小组内同学合作朗读。再次体会夏天雨前、雨后景色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快乐。
2、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读或背诵并评点。X k B 1 . c o m
五、习写生字,交流学法
1、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自己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2、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六、课后拓展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一画夏天的景物;搜集文中或课外的描写夏天的词句,并进行摘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诵短文《夏》。
2、指名读《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冬天季节的特点,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象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了解冬季特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从哪里感受到冬天的寒冷?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填空练习。cAI出示句子:小雪花给(),()暖暖的。
①想象“雪白的大衣”、“雪白的被子”是什么样的景象?
②读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随机指导:拟人的写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读了以后,使头脑中的雪景更为具体。
(二)学习:2一6自然段。
1、自由读2—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北风的?
2、讨论:①从哪里看出北风“淘气”?②联系生活想想“吹口哨”是什么意思?
3、听音响(北风的呼啸声),联系生活想象冬天北风的猛烈。
4、再读思考:冬天,北风凛冽,寒风刺骨。但在作者笔下、北风却是“淘气的”,“吹着口哨”、“滑了一大跤”,使人感到特别有趣。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品读练习:你觉得这一部分哪一段格外有趣?该怎么读?(教师尊重孩子独特体验,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7、日自然段。
1、指名读7、8自然段,说说:小麦苗做了什么美梦?
2、练习领读、齐读,,(教师领读每句话的前半句;学生齐读每句话后半句)
3、引导想象,拓展思维:小麦苗还可能会梦见什么?
三、朗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朗读《冬》全文,并练习背诵。
2、同桌交流冬天的景色特点。
四、整体回顾,归纳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夏天和冬天的景色各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练习
1、搜集描写冬天的有关词句,进行摘抄。
2、画一画“冬天”。
3、仿照课文,说说“春天”和“秋天”。
板书设计:
夏天和冬天
太阳大雷雨下
柳叶打卷
夏炎热小花低头快乐
湖水冒热气
雪花北风
冬寒冷云杉穿上快乐
麦苗盖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一写你心中的叶圣陶。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三﹑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 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 (时间:7分钟)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直线划下来,并在书上标上作用。(回答的格式:我认为第 段中的 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时间:7分钟
2 、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 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 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 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 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 、学生进行品析
3、 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
语文教案 篇7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图片—小鸽子)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一比》。
师:小鸽子给姜老师带来了一封信,信上说的什么,想知道吗? ---------播放录音。
生:听
师:小鸽子把邀请信就放到了你们的桌洞里,快找一找,看谁收到了信,看看谁收到了信?看看谁邀请了你,告诉周围的小伙伴。
师:来告诉大家好吗?并把它贴到黑板相应的图片中。
师:他们当中谁是动物?谁是水果?
师;今天他们还邀请了6个生字娃娃,想和他们交朋友吗?
二、 识记生字、交流方法
(出示生字娃娃)
1. 拼读生字
(1)自身拼读 (2)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1)自身试读 (2)找同学读 (3)小老师指读
3.认识提土旁,说一说以前吧学过的哪个字有提土旁?
4.交流识字方法
三、朗读儿歌,使用量词。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找生读,并让同学评价 (3)齐读
2.比一比
师:小鸽子也特别好学,他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1)说一说儿歌中谁和谁比一比?
( 2 )是怎么比一比的?
(先同位两人商量一下)
同学回答教师用卡片演示,然后同学边说边用卡片演示,教师板书:大----小 多----少
师:在大家的协助下,小鸽子知道了同一种事物之间可以比大小、多少。
(3)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比大小、多少?
3.游戏:找朋友-------量词的使用。
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这些小伙伴找朋友呢?
(1)游戏—找朋友 (对卡片)如:一头 黄牛 一只 花猫
(2)找同学读一读。
(3)扩展:一只小鸟,小鸟除了说“一只”,还能说什么?……
4.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小鸽子想再请大家读一读儿歌好吗?
(1) 小组内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儿歌
(2) 小组朗读扮演。
(3) 教师参与。
师: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向参与进来,欢迎吗?(师一行,生一行)
四、拓展延伸―――续编儿歌
(1)神秘礼盒
将礼盒中的物品抽出后用“一……”的形式说出来。如:一辆汽车
(2)续编儿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体会威尼斯在美丽和独特的风情。
2.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描写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二段,通过学习,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图画投影片数框,文字投影片数框。
2.录音一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做练习纸上一、二、三;做完的和书上校对;校对完的大声朗读。
2.交流。
3.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纵横交叉的河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船是市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让我们一起到威尼斯支领略一下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去看一看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船夫的驾驶技术如何?(看录像)
4.小黑板出示课思考 、练习:(指名读)(揭示目标) 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思考:小艇有哪些特点?
2.交流。(①长、窄、深;②头尾向上翘起;③行动轻快灵活 。)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4.了解小艇的'里面特点,自由朗读第3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交流。
6.小结:小艇不但外形美观、特殊,坐在船内也舒适自在,乐趣无穷。齐读2、3小节。
这一段作者从小艇的外观写到小艇的内部,突出了小艇样子奇特点。
(板书:样子奇特)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船夫的驾驶技术又怎样?默读第4节,划出这段的中心句。
2.交流。(板书:驾驶技术特别好)
3.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来的?带着问题轻读,想想,划划。
4.交流。
5.小结:这一段作者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行船的速度极快和船夫驾驶小艇操纵自如两个方面具体写出了船夫技术特别好。
6.引读。
7.学生轻声读。通过声音变化,表现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8.这一节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正好呼应了第二节中的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吗?
9.想一想,课文写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具体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这跟文章的第一节有什么联系?齐读第一节。
10.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密切关系,我们下节课研究。
四、作业:
《威尼斯小艇》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cù yōng gù dìng qiáo liáng xiǎo tǐng
( )( )( )(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 (2)听见的事情 (3)出名,有名望的
(4)用鼻子闻 (5)姓
(1)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 )
(2) 秋天的校园里到处可以闻到桂花的香味。 ( )
3.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填写下列句子。
(1)(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小艇成 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2)(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小艇成了重要的交 通工具。
(3)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小艇成了重要的交 通工具。
4.围绕“______特别好。”这一中心句写一段话。要求内 容具体,条理清楚。
附板书:
┌─ 交通工具
│
│ 样子奇特
威尼斯的小艇─┤
│ 驾驶技术特别好
│
└─ 关系密切
语文教案 篇9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围绕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了学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拟题训练,由课文的学会到会学课文,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围绕说明文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进一步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并请同学充当解说员介绍。
赵州桥:
(1)展示赵州桥全景,横跨在洨河上。
(2)展示全桥大拱及形状。
(3)展示大拱两肩上的小拱,并闪动小拱。
(4)展示并列式拼成的28道拱圈,分别置于大小拱中。
(5)赵州桥全桥结构和四周景色。
卢沟桥:
(1)卢沟桥全景。
(2)展示全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及桥墩组成。
(3)展示石栏柱头上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4)展示卢沟桥全景。
2、总结梳理。
对象——中国石拱桥
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顺序——由一般到个别、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顺序
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三)拟题训练
1、复习提问
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内容、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教师出示第9自然段拟题示例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有什么特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指出文中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举“福建漳州的江东桥”的例子是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分成两组,根据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然后交换回答。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如:(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 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赵州桥的第(二)个特点,归纳这种桥拱的作用?
(6)句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最长”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如:(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给选文分层并概括内容?
(3)选文②段中马可·波罗的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指的是什么?
(4)选文①段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5)文中介绍桥面时,却说“约八米”,“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文中说卢沟桥“坚固”是根据什么作出的结论? (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扩展
海内第一桥
①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②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③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
④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C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⑤D,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 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⑦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⑨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选自《建筑奇观》
1、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___。
2、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
A、盘踞 凝聚 精妙 居然
B、静卧 凝固 美妙 诚然
C、盘踞 聚集 巧妙 当然
D、静卧 凝聚 绝妙 果然
3、第⑤段中加“△”号的“多”“据估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从所给选项中选出3项。
选项:①规模之大②桥基之固③建筑上创新④建造的时间之长⑤桥上两边有扶拦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引导回答:
1、最大特征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2、选择D。
3、不能。因为“多”表示石板的长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删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据估测”表示大致估计,并没有实际称量,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实际称量后的重量,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借用涨潮的浮力,用木排运石块放置到桥墩上的方法叫浮运法。
5、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喻。
6、原因是①②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 自悟、 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悟故事,体会“母爱”,懂得 “亲情”。
3、综合听、说、写、读能力的整体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
1、学生活动:说出一个你最喜欢、最敬佩、最感激的人,并且作一个生动、形象的评价。(评出最佳表述者)
[培养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教师参与:我的母亲是一个美丽无私、善解人意、宽宏大量的人。(为导课做准备,师生互动)
2、创设氛围:激情导课(图片)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每一个人,从襁褓中的婴儿,哪一个没有吮吸过母亲甘甜的乳汁?从步入神圣的校门,哪一刻离开过母亲辛勤的抚养?从踏上人生之路,哪一天听不到母亲殷切的问候?……然而就在今天,我要为我的母亲唱一首赞歌: 因为她是一位特殊的母亲一一她是我的养母,此刻,就让我们携手步入《小巷深处》找寻母亲远逝的身影。[导语的语言亲切而感人,使学生不仅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3、积累词汇,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 ①在练字本上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汇(6人一组进行评比,展开竞赛,评出最佳书写者)[学写规范通行的正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选择朗读,讦出最佳朗读者)[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参与:教师选读几个段[普通话流畅、感情投入、感染学生,引来热烈掌声]
4、浏览全文,感受母爱
学生活动:读完全文后,请你找出课文中表现母爱的具体描写(6人一组,分组活动,前三组找前半部分,后三组找后半部分)[合作、探究学习、分工解决问题,学生竞争发言,回答踊跃,在阅读中了解语言、动作、神态、 肖像等人物描写方法][这里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整体感知、提炼主题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说出了母爱无私、亲情感人的主要内容。
6、理解亲情、感情升华
教师再次深情小结全文,同学们精彩的朗读的发言牵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的'确,母亲是一位可亲可爱的人;母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亲情,全人类美好的夙愿。现在,让我们一起奏响亲情的旋律,谱写亲情的诗篇。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课文25一一29段(慢,深情)
7、联系生活、片断训练
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尝试用不同的确描写人物方法。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情绪活跃,思维敏捷。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浏览全文、感受母爱”的活动中,通过分配完成任务的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意识。而且配合了读、说、写等语文活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师生互动,增添了课堂气氛。但是学生在书写时总是匆忙完成,达不到日日练、月月练,写好规范汉字的目的;在口头表述时,学生没有真正发自内心,而流于表面,没有收到先声夺人的预期效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