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 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 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 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语文教案 篇2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3、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做学术研究要严谨。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跟狗有关的,看看这些小狗。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狗或者犬的成语、熟语。现在我们先让大家来说一说,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生回答)从大家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狗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还真占着很重的地位,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凡是讲到狗的,大都不是赞扬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还说狗是说不尽的呢?作者正是从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入手,来感受这个“说不尽”。
二、学生自读,思考探究
(1) 问题一:阅读文章1—4段,找出体现中西方对狗不同态度的关键词
(小组讨论)
西方:挖空心思 骄傲 自豪 骄宠
如婴儿般 如情人 搂 亲吻 爱抚
中方(我):惊异 恶心 不幸 恐怖
绞尽脑汁 虚伪
过渡:生齐读第4段,思考:是否只有作者一个人对狗有这样的看法呢?
不是,而是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
(2)问题二:在中国,我们对待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找出关键句)
第一种: 狗在汉语的原始意味就包括着卑贱的'意思。
善良的汉人对狗的成见很深
体现:狗的成语,熟语都是贬义的。
第二种:在汉语的语义形成的初期,狗和鸡鸭龙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很受宠爱的。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
体现在: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中,把自己的孩子称为“阿狗”之类。
小结: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西方存在着对狗的不同态度,就是在中国人之间,对狗的态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难怪作者要说是“说不尽的狗”。
过渡:那作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个说不尽的狗的话题呢?难道作者就是在单纯的写狗吗?
(3)问题三: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狗吗?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开头提出原由,结尾阐明目的)
明确:不是,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一讲比较文学,作者深感不易,由此以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作为例子作为证明。所以作者论述的应该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文学,比较文化这些学问最难。 从而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
三、 总结:
本文以翻译最难作为引子,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困难,从而评判做学问的不严谨,提醒我们做学术研究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方面的资料(如: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颜色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等等)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翻译最难 引子
说不尽的狗 (中西的区别) 自身 例子
(中国本民族的不同) 民族
翻译难,比较文学之难,治学严谨 结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阳、女、衣、加、老、师”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做有同情心的孩子。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2、根据提供的图画和文字,想像故事情节,充实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
一、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上有三个太阳,那该多好呀!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三个太阳》。二、听录音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受小女孩的饥饿与寒冷。
三、指导看图,大致了故事内容。
投影出示文中八幅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四、学生借助图画和拼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补上教材的空白语言,完整地范读课文,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借助挂图和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做上记号,多读几次。
五、出示认读字,读准字音。
1、卡片出示带有认读字的生词,指名认读。
教室画画女孩衣服放学亮晶晶
2、出示单个认读字,开火车认读。
重点提示:
“服“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在“衣服”这个词语中读轻声。
“晶”是后鼻音。
3、齐读生字、生词。
六、学习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生字,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⑴教师边范写边指导。
⑵学生书空。
⑶学生描红。
⑷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教师辅导评价。
七、课堂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的循着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语文教案 语文_一年级 1画,标签: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 “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 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 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 抽读卡片。
(2) 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 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读音节的方法。
情感目标 学会拼读“b p m f”与“u、o”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难点 掌握拼读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法、朗读、背诵、练习、读书指导、讨论、启发、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6个朋友(出示a o e i u 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能不能按字母顺序摆一摆,再按顺序读一读。你们记得真清楚。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b p m f ”的音形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的图
(1)引导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问:这个字母念什么?学生试读“b”。
(3)讲:听广播的“播”读得轻短些,发音时,把两片嘴闭合,把气憋住,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双唇就是“b”的音。
(4)教师范读。
(5)学生学读,体会发音方法。
(6)开火车读。
2.学习“b”的形
(1)引导学生提问:怎样记住“b”的形?或“b”与图中的哪一部分很像?
(2)你们能编一个记忆“b”的小儿歌吗?
拉开天线听广播“b b b”。
右下半圆“b b b”。
6字“b”。……
3.指导书写b
(1)讲:我们先认识一个字母基本笔画:“丨”上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字母“b”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学生说笔顺、位置,教师范写,强调“b”的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到第三条线停笔。
(4)学生书空笔顺。
(5)学生在拼音本上抄字头。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二)学习“p”的音形
1.出示“p”的图
(1)学生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学生试读字母“p”。
(3)讲:发“p”音时,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注意
“p”比“b”的气流强,把气送出口外注意也要读得又轻又短。
(4)教师示范读。告诉学生“b”不送气,“p”送气。可以用一页纸
放在嘴前,看纸的颤动大小作区别。
(5)学生随读体会发音要领。
(6)发纸条,试验比较,区别发音。
(7)指名读。
2.学习“p”的形
(1)学生提问:字母“p”与图的哪一部分很像呢?
(2)谁愿意编儿歌记忆“p”的形呢?
右上半圆“p p p”。
端起脸盆把水泼“p p p”。
路灯“p”。
3.指导书写“p”
(1)认识基础笔画:下竖。
(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p”的书写,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观察后同桌同学说一说?
(3)学生独立书写一个。
(4)教师选择一位同学书写的字母在投影上进行展示。
你认为哪笔写得好?哪笔写得不太好!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竖从第二条线起笔写竖,到第四条线上面一点停笔,然后再写右半圆。
(5)学生结合书中的范字进行对照比较,修改!
(6)学生再独立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学习“m”的音形
1.出示“m”的图
(1)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做过摸人游戏吗?
(2)这个字母怎么读?
(3)发“m”音时,双唇闭拢,把气赌住,气流从鼻子里出来,声带有些颤动。教师示范读。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方法。
(5)开火车读。
2.学“m”的形
(1)看图说说怎样记住“m”的形?
(2)编记忆小儿歌:两个门洞“m m m”
3.指导书写“m”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学生书空。
(3)请同学观察书中字母“m”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
(4)教师范写,强调“m”占中格,注意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展示书写好的,有进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习“f”的音形
1.学习“f”的音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借助“佛”的音读“f”。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
(3)学生体会读。
2.学习“f”的形
(1)怎么记忆“f”的形呀!你们见过拐杖吗?
教师出示拐杖,帮助记忆“f”的形。
(2)编记忆“f”的小儿歌:
爷爷拐杖“f f f”。
一根拐棍“f f f”。
3.指导书写“f”
(1)认识基本笔画:右弯竖。
(2)观察书中“f”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写到中格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横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教学总结】
《b p m f》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引领同学们走入拼音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视频讲解知识点,让学生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掌握了yi wu yu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2、善于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指读、开小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加强巩固知识点,力争做到查缺补漏,让每一个孩子都顺利掌握知识点。
3、注意善于组织管理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纪律情况,提醒走神的学生及时回到课堂中去。
不足之处:
1、小习题的设置只让同学在台下说,有的同学并不明白究竟具体哪些是韵母,哪些是声母,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可尝试通过让学生上台来指读的方式完成小练习。
2、关于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分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孩子过高,孩子对于分类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
3、在教学声母时候要求干脆利索,但是教学韵母时应该要求读完整,这一点的要求有所欠缺。
4、大声读并不等于喊,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但不是大声喊。
5、整个课堂最后可以尝试安排书写或者小游戏的互动等,做到有效穿插结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