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8 18:47:5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十二五七()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16它是怎样跳的?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

  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

  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 )条腿,三只螃蟹( )条腿,四只螃蟹( )条腿,五只螃蟹( )条腿,六只螃蟹( )条腿,七只螃蟹( )条腿,八只螃蟹( )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 )×4=32 8×( )=56

  ( )×(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

  四、课后小结:

  省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教学目标

  ⑴能对两位数加法的各种类型进行整理、分类、归纳。

  ⑵能掌握两位数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⑶能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两位数的加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张扬个性。

  2、教学重点/难点

  ⑴正确计算两位数加法。

  ⑵两位数进位加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这里有许多算式,你能不能帮小巧把它们分类?

  生1:可以分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生2:可以分为有进位能的加法和没有进位的加法

  师:能不能把这些算式填入表格中呢?

  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指其中的一个算式,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在哪一格中,为什么?)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22+13,你知道这道题属于哪一类?你们有些什么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呢?

  生:这题属于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题。

  生1:我是把13分成10和3,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跟进练习:

  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61+23 38+21 43+43

  小组合作,任选一题,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交流汇报

  探究二

  师:36+17这道题又是属于哪一类的呢?

  小组讨论你们有些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

  交流汇报

  师:十位上3+1是4,为什么是5?

  生:个位上6+7=13,有进位,所以是5。

  师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我们都是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来计算,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当个位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1。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判断题:

  46+25=71 24+17=41 17+55=82

  46+5=51 24+10=34 17+60=77

  51+20=71 34+7=41 77+5=82

  练习二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9+18= 75+19= 26+37= 54+39=

  练习三竖式计算:

  35+26= 46+17= 37+48= 24+17=

  练习四想一想,方框中填几?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对两位数加法算法进行整理以后,发现了那么多不同的算法,那么在做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48、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 52.8-45.7

  7.2×4.3 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与前两册教材相同,本册教材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我们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共包括九个单元,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一)计算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1)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主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2)仍分成2~6、7~9两段编排,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

  注意让学生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过程。

  2.角的初步认识

  3.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三)统计(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

  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逻辑推理)

  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看一看,摆一摆”,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的“综合应用”重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四、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3课时 长度单位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3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2题102页第5题和练习二十五第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时间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知,知道时和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时=60分,能准确地读出时间;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难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规划;会量线段,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的实物钟面。

  师:这些实物钟面上的时间各是多少?你能读出它们吗?

  (2)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以前学过的关于时间的知识读出实物钟面上的时间。

  小组内进行讨论,看读出的时间是否一样。

  (3)组织全班汇报结果,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2.回答问题。

  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里面又有几个相等的小格?

  生:钟面上共有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相等的小格。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几圈?是多少分?1时等于多少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1时=60分。

  二、复习米和厘米 。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1)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①学生比画。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2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3)完成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4)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2.量、画线段。

  (1)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2)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时间的知识理解题意,采用互相讨论的方式写出时间或画出缺少的分针,教师给予评论。

  2.写出下面的时间。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没有?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归纳计算方法,并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较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将计算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和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练习中来加深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进一步辨别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认知目标】

  1、能够根据图中情境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简单的乘法、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理解乘除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节日里逛公园的情景游戏,感受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提出乘除法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互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节日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景色真美啊!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玩得真开心,你们想和他们一起玩吗?

  生:想。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公园里有哪些好玩的。

  二、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编数学问题。

  师: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他们有的跳绳,有的划船,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一个情景图,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编出乘法或除法数学问题吗?

  (出示课题:编乘除法数学问题)

  (将学生所说得情境图进行放大)

  生:每棵数上有8个苹果,两棵树上有多少个苹果?

  生:2×8=16(个)答:两棵树上有16个苹果。

  (请一个学生编数学问题,并且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一个情境图编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这幅图中还能找到数学信息,编出乘除法数学问题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请同桌两个小朋友自己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编乘法或除法的数学问题。

  (同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几组的交流并巡视)

  (学生反馈所编的数学问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编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决吗?

  老师挑了一些小朋友们编出的数学问题来请小朋友们解决。

  出示数学问题:

  有27个西瓜,平均分装在3节车厢上,每节车厢上装了几个西瓜?

  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有2个气球,他们一共有几个气球?

  一棵果树上有8个苹果,2棵树上有几个苹果?

  有8个小朋友,每4个小朋友坐一个凳子,有几个凳子?

  (前2题口答,后2题全班练习)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选择了相关的数学信息编出了乘除法的数学问题,还能解决这些问题,你们真棒,小巧也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了,她也编了几个数学问题,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想看一看吗?

  生:想。

  沟通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出示小巧编的.数学问题:

  每只船上有3个小朋友,2只船上有几个小朋友?

  每只船上有3个小朋友,6个小朋友要几只船?

  有6个小朋友,平均坐在2只船上,每只船上有几个小朋友?

  师:你们看熊猫乐乐可了不起了,它用划船的一幅图编出了3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解决方法)

  3×2=6(个)

  6÷3=2(只)

  6÷2=3(个)

  师:刚才我们帮熊猫乐乐解决了三个数学问题,这三个数学问题之间藏着什么小秘密呢?

  (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反馈)

  师:刚才的乘法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一下,就能编成两道除法数学问题。小巧也想请大家像她一样用一幅图,编出一道乘法数学问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问题。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长凳图

  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用这幅图编一道乘法数学问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问题,看哪组编得最快。

  (小组合作交流)

  生:一条长凳可以坐4人,两条长凳可以坐几人?

  一条长凳可以坐4人,8个人需要几条长凳?

  8个人平均坐在两条长等上,每条长凳能坐几人?

  师:小朋友们真棒,会收集数学信息编数学问题了,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看一些信息。请你从中间选两个信息,编出数学问题,看看你能编出多少数学问题?

  出示信息栏的内容:

  小卖部里有10包薯片。

  每包薯片5元。

  小卖部里话梅的包数是薯片的2倍。

  小结:我们要从那么多信息中选择合适的信息,排除多余的信息,根据信息和信

  息之间的联系,提出数学问题。

  三、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根据数学信息编数学问题了,你们真棒,生活中也有很多信息可以让我们编数学问题,老师现在就看到了一个,(师当场举例)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就在生活中,只要大家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成为爱动脑筋的小问号的。课后,大家可以找找我们教室里的数学信息,编成数学问题,让你的好朋友来解答,好吗?

  四、作业

  课后找找我们教室里的数学信息,编成数学问题,让你的好朋友来解答。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7-08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