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本单元易读错的字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练习。
3、交流反馈。
4、订正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再次练习
5、补充相关练习。
二、巩固对四个字词语(及成语)的理解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3、学生帮学生这一类词语的规律。
4、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词语的特点。
5、补充相关练习,或换一种形式练习。
三、新的`修改符号。
1.读懂题目要求
2.看原句及其修改方法
3.集体读说明部分,学习使用方法
四、学联学生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读句子查找病因,独立修改。
3.交流反馈
4.使用方法
5.补充相关练习。
五、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遍,要求:音准句通、明白大体内容。
2、独立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小组交流。
4、派代表归纳组内同学的发言汇报交流。(注意语言的组织)
5、画己喜欢的语句。再读一读。
口语交际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自己要交流的内容、话题。
2、想一想自己熟悉的小工艺品或小吃,有什么特点,要如何介绍。
3、小组内交流。
4、选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5、听的时候要注意听清:,他说得怎么样,做出适当的,同时也为自己发言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语文教案 篇4
13.说勤奋 ( 使用 二 课时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第一教时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 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 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 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 全班质疑问难。
7、 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 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主句。 这一自然 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 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 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 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 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 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让学生懂得“爱之链”,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留下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课文生动的细节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中心
1、【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虽然过去了许多年,这句歌词一直温暖在我的心头。文中也有句话,如同春风,给那个冰冷的黄昏带来了暖暖的春意。
【出示】“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指导读好这句话。(真诚地热情地)
二、探究课文内容
探究中心句
1、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乔依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
3、乔依可不可以接收老妇人的钱?那他为什么没有接收?指导读好第6小节(愣。将“他”换“我”),理解“天经地义”。
4、再读这句话。
5、那乔依又是如何帮助老妇人的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暖暖的爱意?请默读2-8小节,划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探究2-8节,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交流,教师小结归纳。
2、指导朗读:
①提示: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读出当时人物的内心,读出恰当的语气。教师范读一小节,交流感受与方法。
②学生自读,思考如何读好。
③写一写朗读建议;
④同桌交换看朗读建议,全班交流;
⑤指名读,评议;
⑥适当采用齐读。
3、从2-8小节,我感受到乔依是一个的人,因为
板书:乔依老妇人(以链条方式)
4、那么爱是什么?
【出示】
爱
是寒风冷雪里
那暖暖的微笑
爱
是孤独绝望中
那贴心的话语
爱
是一连串
麻利的动作
爱
是那一句
美好的心愿
探究9-11小节,写出心中的爱
1、这美好的.心愿指什么?再读
2、板书:女店主。默读,在这里,爱是什么?
3、学生思考,写作,交流。
探究12小节,理解重点语句。
1、指名读,说说你从女店主的话里读懂了什么?
2、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读懂了什么?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
三、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作为题目?
2、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生齐读)。
3、播放《爱的奉献》。
四、探究写作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很好,能给我们写作文提供帮助。
2、探究妙处: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写人物的?发给学生做记号的课文,让学生发现这些做记号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3、揭示:细节描写。就是能从一个人细微的动作、表情等看出这个人的品格、性格。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4、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呢?举例:写作文写不出来的样子。
5、写一段话运用细节描写:①同学上学迟到②同学上台演讲紧张
学生练笔。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作业:续写。
2、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周围有没有爱之链?为什么?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不算教后记的教后记
一、个性!个性!
这篇课文的备课颇为痛苦。长期以来,我固定在自己个人的圈子里,对教材鲜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常跟在教参后面亦步亦趋。也许几乎年年教六年级,教材面孔陈旧,缺乏新鲜感。再加上职业倦怠,很多时候我停止了对课堂的思考,于是课堂逐渐庸俗起来。人就在这一点点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时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对照教参,本人解读与教参的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我认为有重大的意义,但也颇费脑筋,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而如何获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不然,一篇课文不管你怎么读,也是找不到亮点,难以发现。只能在文本这个茂盛幽深的“丛林”外徘徊罢了。
这次我还特地选了篇新课文--从没教过的《爱之链》。我被个题目所吸引。结果证明,我上当了。当然,应是自己水平不够。我反反复复地读,发现不了亮点。或者说我的理解与教参上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样的文本从内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我觉得人物的行动不能仅仅贴上某类道德品质的标签,而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味这种爱,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课。而且这种爱,我个人依稀以为这已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教参解读在某方面有些牵强。但如何作为教学内容来让学生来体会,至始至终不得解决。何况自己的解读未必正确,又不清晰,能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尚是个问题。
浅薄的大脑思考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没办法,弃书本不顾,到网上学习。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尽管教案在具体环节设计上有花招,有亮点。但,教学内容是相似的。也没能超出我的想象范围。备课陷入僵局。
再读课标,“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文本一个鲜明的表达方法,是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教参中也提到的。但是在教参中细节是仅仅作为手段帮助理解课文而存在的。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读到王晓春、闫学老师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学术争鸣。王晓春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老师都有责任的,课外也能进行的,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他赞成上成“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当然这也许是个极端。但提醒教师,不能忽视言语形式。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于是,我确立了本课的个性解读:把言语形式当成教学内容。
二、时间?统一?
课上下来,觉得很是失败。
细细盘点了一下,本课的七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六条达到了落实。但最重要的一条:学习写作方法。没有时间了。真是沮丧极了。所以这节课和网上的课在设计上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原因何在?将写作方法当作教学内容,硬挤进来,就必然会占据一定的时间。按照计划,这一环节最少得花10-15分钟,就只剩下30-35分钟(我们课堂是45分钟)第一课时也能解决一部分内容:如探究中心句环节的1234。一开始耗时较多,导致后面教学任务不得完成。这是不该有的低级错误。
后来利用了第三节课的一点时间补讲了写作方法,学生蛮感兴趣。从
效果看大多数都较好地掌握了细节描写,可是这不是在这一节的课堂上。深感遗憾。
因为时间紧凑,所以有些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如有感情地朗读,时间不够,方式不新。理解重点语句及题意,方式也较单一。效果不明显。
教学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如何统一?“工具与人文如何统一?”我的设计还是机械的割裂。因为我是从“内容──形式”入手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或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才可能同构+共生。如果让我重新设计,我会将言语形式学习巧妙地穿插在内容学习当中。如出示我根据课文写的一首爱的小诗,让学生再次寻找爱的细节,体会细节的妙处后,顺水推舟地点出“细节描写”,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这样指导才无痕。从而课堂结构为“内容──形式──内容”,可能浑然圆融。
而且这节课在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总会有所侧重,不要均等。应言语形式轻些,言语内容重些。同时教学言语内容也应紧扣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不要也不能面面俱到。
语文教案 篇6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秋天的明显特征。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图和词语的理解想象出合理的信件内容,并鼓励幼儿大胆在同伴面前讲述,培养幼儿讲述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认读汉字:燕子、狗熊、松鼠、小朋友、收、
重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图和词语的理解想象出合理的信件内容,并能大胆完整的讲述。
准备:
树叶型的信(给松鼠的、给燕子的、给狗熊的、给小朋友的);空白的树叶型纸;水彩笔;故事课件
教学过程:
1、 提问引题
出示树叶型的信。提问:这是什么?
师:这不光是树叶,还是树妈妈的'信呢!
2、 讲述信的内容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树妈妈写了许多信,都是写给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第一封信的正面)请幼儿根据图与汉字猜出收信人,并认读汉字“燕子”。提问:这封信是写给谁的呢?
(2)(展示信的反面)引导幼儿根据图示想象信的内容。
提问:信上画着什么?你觉得树妈妈想告诉燕子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讲述,鼓励幼儿讲的与别人不一样。)
(3)以同样方式讲述给松鼠的、给狗熊的、给小朋友的信。
3、完整讲述
教师将幼儿讲述的内容连起来,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配合多媒体操作)
4、 进一步想象,并用绘画形式记录。
你们觉得树妈妈还会写信给谁?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呢?
个别回答——请幼儿将答案记在树叶型的纸上。(引导幼儿根据范例用图画表示。)——根据幼儿创编的信开展同伴间互讲活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