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9 13:11:4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味其中饱含的中国心﹑中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中国结的实物,中国结的有关资料。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结。(板书:中国结)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中国结是什么样儿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中国结为什么以中国命名?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默读课文,你对中国结有了哪些了解?(全班交流)

  3、中国结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结受欢迎?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过渡: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那其他人喜欢吗?

  2.中国结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

  3.介绍自己手中的中国结,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4.从哪儿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呢?中国结为什么如此受宠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用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关词句。

  5. 中国结还有哪些受宠的原因呢?

  6.为什么中国结能够表现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呢?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中国结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奥妙就在这个“头”上,这个“头”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谁来读一读3—6自然段?读出句子中饱含的丰富感情来。(指名读)

  2. 师生合作读,读出这美好的感觉。

  3. 欣赏中国结。(播放中国结的图片)

  4.此时此刻,令你叹为观止的还只是一个个中国结吗?(生自由说)

  四、 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化的悠久,不仅体现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样的恢弘巨制之中,还体现在这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小小中国结身上。

  板书设计:

  巧夺天工 变化无穷

  中国结 受 宠

  中国心 中国情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1、散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我和妻责任

  2、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语文教案 篇3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重点: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会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1、揭题后,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现雯过去我们写过哪些记事的文章。

  2、学习课文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①、要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章;②要发挥想象。

  3、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理解图章。

  按课文中的第1、2、两题边想象,然后口述图章。

  4、指名说说图章,进行口头作文。

  图章内容:屋子里一家三人正在吃午饭,小明嫌菜差不喜欢吃,一碗饭没有吃完正要把剩下的半碗饭倒掉。这时,爸爸妈妈连忙过来阻止。爸爸告诉小明,饭不能倒掉。又指着门外正在插秧的'农民伯伯说:“要爱惜粮食,你看农民伯伯是怎么种粮食的?现在,他们正弯着腰在插秧,以后要耕田除草、收割。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怎么能随便地浪费呢?”小明一拍脑袋说:“对!我怎么忘了。以前学过的两篇课文都是讲粮食来之不易的,一篇是《白米饭和花衣裳》,还有一篇是《锄禾》。”妈妈说:“既然你已经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道理,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啊?这样吧,你嫌菜不合口味,我去给你烧鸡蛋汤吧。”小明说:“谢谢爸爸妈妈!”说着,转过身回到饭桌旁又去吃饭了。

  5、评议后老师小结:看图作文,注意两点(1)要仔细看图,正确理解图意。(2)想象要合理,事情经过要写得具体些。

  6、让学生思考课后第3题。考虑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意口述自己要写的内容。

  2、能按事情经过顺序写好这篇作文。

  教学过程:

  1、指名口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来讨论纠正。

  2、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习作。老师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交流习作。进行评议。

  4、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注重几个方面:

  1、看图说话能力的训练,围绕“图上有什么(谁)”、“他在做什么”、“怎么做”展开。

  2、生活自理方面的培养,如第一单元《脚的卫生》中教育学生要勤洗脚、常换鞋袜;第二单元《服装整洁》对衣服结构的认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

  3、如第三单元《文明用餐》引导学生学做一个文明用餐的好孩子,第四单元《珍惜时间》培养学生热爱课堂、珍惜时间,但时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下比较大的功夫,第八单元《我爱我家》引导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家还有尊敬自己的爸爸妈妈;

  4、注重日常认知水平的培养,如第六单元《社区》教会学生认识街道、居委会,还有自家的地址,第七单元《交通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对日常交通工具的认识,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本学期继续学习拼音,程度好的学生都可以比较好的认识每个声母,相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学的不错。

  二、班级特点

  本班现有学生十名,男生六名,女生四名。经过两年的学习,原来的七名孩子都有了较强的学习意识,在课上能够认真、按时的完成作业,维护班级纪律,大胆参与学校班级的活动,从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可塑性较强。另外三名学生是本学期新生,会有一段适应期,目前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希望等适应期过后会有所转变。本班学生大体可以分为A、B、C三组,B组人数最多,各组分布名单如下:A组同学有侯宁静;B组俞权玮、陈屹、邓光富、陈铭燕、王玉霞、陈以萱、谭志洋、王家俊;C组陈灿星。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学习6个新的偏旁部首,其中重点学习5个;学习35个较简单的生字。2、学习3个新笔画,巩固旧笔画3、学习拼音,提高说话水平;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进行描述;在引导下仿说句子。

  5、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6个新的偏旁部首,学习35个较简单的生字,学习3个新笔画,学习拼音,看图说话;难点:看图说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2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诗中内容,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望庐山瀑布》导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记得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知道的同学一起吟诵。(师生一起吟诵)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怎样的气势?

  3、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关于瀑布的一篇文章,在叶老笔下的瀑布又是什么样呢?打开书第九课,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

  1、听老师读思考:作者观察瀑布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读课文,试着口头填写下表。

  三、指导字词的学习。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自主抄写字词。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析句,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师生对读的形式交流。(教师读观察点,学生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1、通过我们刚才读课文,你觉得瀑布怎么样?(雄伟 壮丽……)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瀑布雄伟 壮丽?再读课文,批 画 勾 注

  3、交流,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指导朗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1)想象一下,浪涌岸滩,风吹松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

  (2)“浪涌岸滩”是怎样的情形呢?谁见过,给大家说一说。“涌”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翻滚 奔腾……)

  (3)比较着读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在对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描摹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4)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读出不同的感受。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

  (1)“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呢?(瀑布)为什么把瀑布比喻成一道白银呢?

  (2)看录象,把诗变成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出示句子: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读出自己的感受。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1)珍珠的屏指的是什么?(仰望瀑布,看到的瀑布像珍珠的屏)

  (2)看录象,理解珍珠的屏。

  (3)把看到的读出来。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想象“如烟,如雾,如尘”的感觉,把想象到的读出来。

  4、朗读全文,感受瀑布的声势磅礴,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美景。

  三、作业

  1、摘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语文教案 篇7

  师:上课,今天在学习课文前让我们看三幕剧。

  一(话外音:春秋时期,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伯心烦意躁的上,佚之狐跟随,)郑伯不耐烦地说:去,去。佚之狐说:大王,我的朋友烛之武能言善辩,如果派他出使秦军,他定能说服秦国撤军。郑伯(喜出望外)说:快召见烛之武!(传唤声:传烛之武进宫!)烛之武上:参见大王,不知大王有何吩咐郑伯:佚之狐举荐你出使秦军,不知你意下如何 烛之武:臣年轻时就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中用啰。郑伯:我不能早重用你,这是寡人的过错,现在到危急时用你确实难为你,但郑国灭亡了,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二(晚上,烛之武悄悄来到秦军,拜见秦穆公:我们国君派我密见大王,向您转达他对您的敬意。秦王:开门见山地说,你有什么就说。烛之武:我们国君让我转告您,他已经知道要灭亡,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的话,哪里敢麻烦您大老远跑到这来。秦伯(点头)烛之武:您知道,一个国家越过别的国家来管理边关,这是多么困难。哪里用得上灭亡郑国来坫加邻国的力量邻国的实力增加了。而您的势力减少啊! 秦伯:嗯。烛之武:如果您放弃灭亡郑国,或许我们能为你们的使者提供来往的费用,成为你们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伯(看了看烛之武)烛之武:况且您对晋国有很多恩惠,可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答应把焦地和暇地给您,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派兵把守这两地,根本就是拿您开玩笑。那晋国,他有什么满足呢郑伯(抬头凝视烛之武)烛之武:如果晋国在东边占据了郑国,那么下一步他就准备往西进军。秦王(瞪眼):他敢!烛之武:如果不进犯秦国,晋国到哪里得到他想的利益!我希望大王仔细斟酌。秦伯(高兴地):看来你说的的确不错,我差点上了晋国的当。多亏你提醒。好,我们两国联盟吧。来人,芑字,逢孙,杨孙,你们留守郑国,其余跟我撤!烛之武:多谢大王。后会有期!

  三(一士兵上:报,秦军已撤,只留芑字逄孙杨孙驻守郑国。字犯:大王,秦背信弃义,请让我率军攻击他们。晋文公:慢,如果没有这人,我做不了你们的国君,凭借他人力量却攻击他,这不仁义;失去自己的盟友更不明智;用混乱代替和平,这不符合打仗规则。我们还是撤军。众将军,班师回国。众:是。

  师:我们观看了三幕剧,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领略烛之武说理艺术,他怎样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

  生:烛之武善于看对象说话,他了解秦穆公的个性__惟利是图,先陈述灭郑利晋而无利于秦,再说保郑利秦。又分析晋国本性是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进而揭示晋将缺秦,以激怒秦王达到挑拨秦晋关系的'目的 。

  生:他用了以退为进,以利相诱,对比说理,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生:烛之武这人能知己知彼。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烛之武的说理技巧,深刻周到,综合一下就知道说话应从那些方面去把握。一是看对象,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三是察言观色,恰当运用说理方法,或以退为进,或以利相诱,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喻之以物。又可由表入内或由浅入深。也可层层深入。这是烛之武给我们的启示。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领略左传写人的技巧。生齐读课文。

  师:你认为谁写得精彩

  生:晋文公。课文把他知恩图报,识大体,深谋远虑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并不像烛之武所说的背信弃义。

  生:依你的说法就有损烛之武的形象。生:不,是以晋文公反衬秦穆公的弃义和惟利是图。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生:这说明秦穆公是最为精彩的人物。

  生:秦穆公也是衬托烛之武的。生:郑伯和佚之狐也是衬托烛之武的。

  师:大家讲得全面,课文为写烛之武写了这么多人,他们或正面或反面衬托中心人物,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为众星拱月。除了这种写法,本文还用了什么写人方法

  生:作者写了多种矛盾:外部矛盾秦晋与郑,秦与晋。郑伯与烛之武,晋文公与子犯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的焦点集中到烛之武身上。

  师:对,这叫波澜法。用各种矛盾冲突去刻画人物,既一波三折又扣人心弦。综上所述,<左传>不愧为叙事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