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12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图的关系。会写4个生字。
2、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3、认识笔画“““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认识笔画“““丶”,掌握“日”“田”“禾”“火”4个生字的书写。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太阳、月亮等实物图,学生观看,并说明是什么。
2、教师导入:在很久以前,人们还没发明简体字时,他们是怎样表现文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对照图画与汉字,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
三、看图猜字练习
1、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2、出示图卡,指名学生猜汉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禾”
1、出示图卡并启发学生: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可以用什么字来表示呢?
2、教师指导学生读汉字,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相似之处。
五、回顾课堂,课外延伸
巩固所学生字。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先指名抽卡认读,再让男女生分开读,最后抽学生用看到的生字组词。
2、师生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书写
1、认识笔画“““丶”。
2、指导“日”“田”“禾”“火”的书写。
(1)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要直。
(2)田:要写得稍宽一些。
(3)禾:注意““的写法;火:第一笔是”丶“。
(4)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学生跟随老师书空。(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5)学生在课后田字格中练习。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猜一猜,连一连“
1、课件出示习题中的'图画和汉字。
2、指名上台操作,试着连一连。
【板书设计】
日月水火
日、月、水、火、山、石、田、禾
【教学反思】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学习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二、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
(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
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
效--验证 妄--荒诞,无把握 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
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
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
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拓展延伸
1.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
(教师作明确而简洁的小结)
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
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齐: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师过渡:商鞅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好官呢?开始老百姓对商鞅南门立木持怀疑的态度,当这位小伙子真到把木桩从南门扛到北南门时,商鞅是怎样做的'呢?
步骤三:解决第3题
(1)生读:15——16自然段,并回答:
(商鞅真的赏给小伙子五十两黄金)
(2)当小伙子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下城楼,小伙子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吗?(此题是课后第三题的第3小题)
过渡:商鞅这时知道,南门立木的目的已达到,于是就宣布了新的法令。
(3)商鞅向大家推行新法时说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推行新法的目的和他喝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突破了难点)
师:此时人们对商鞅的南门立木不再有任何怀疑,南门立木成功了,那么,南门立木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步骤四:解决第4问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它不但为……而且为……)
总结:课文讲述了商鞅为推行改革,冥思苦想,进行南门立木,最后言而有信,顺应民心,顺利地推行了改革,他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通过养花而对学生进行的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板块的全部内容之后,通过自己动手或者留心观察周围人是如何养花的,再和别人进行交流,表达养花过程中的趣事。这次表达共分为四部分:实践、观察、想象和综合交流。在这次表达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养花,观察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养花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与别人共同分享。可以观察别人是如何养花的,把每次的观察记录下来,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植物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养花中的趣事。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自己动手养花,或观察别人养花,并做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和花儿交朋友。
1、开学初布置每人养一盆花。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它?
2)我们全班每人都养一盆花,比比,看谁的花养得最好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3)同学们想一想,养花得需要做什么?你们有信心天天这样做吗?
2、认真观察。
1)每天都要观察花的变化,从种子到胚芽到幼苗到小苗。把花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
2)把养花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在日记本中。
3、定期交流。
1)召开养花经验交流会,把养花过程中发现的植物生长的变化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2)半个月时拿到学校来同学们参观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养花的。
3)把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和同学交流。(如:你养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和花说过悄悄话?你的花有高兴和伤心的时候吗?)
4)先和小组同学说,注意语抓住“趣”去说。
5)指名说,注意表达时语言流畅,有条理。
6)动笔把趣事写下来。
7)写完以后读一读,看是不是通顺。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展示
1)把花拿到学校来看看谁养的花最好?在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大家参观,选出最受欢迎的花。
2)把自己在养花过程中的记录拿出来展示,选出“最佳园丁”。表格如下:
三、老师总结。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1)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2)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3)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4)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1)调查分组。
A.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B.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C.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D.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E.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三、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张霜老师执教的《应该听谁的》一课获得一等奖。)
点评:“本篇思路有点问题,设计了学生根据不同观点分为五个小组进行组内交流并汇报的环节,但最终结果却是“做事应有主见”,环节设计与结论没有因果关系,逻辑上似讲不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