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0 11:53: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大家猜猜老师想画的是什么?(老师画一简笔画树,树干上的枝叉手面用来写人名,几个直线就可完成此棵树)学生答:树。教师:真聪明!对!这是一棵树,而且是棵“聪明树”!凡是名字被写到树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聪明!我们在小学学到了我国古代哪些聪明少年?请告诉老师,我将把他的名字写到“聪明树”上。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几位这样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字词识读,理解文意

  1、读──学生自读,把握节奏:请大家先自由的将课文读一遍,当你能够流利朗读的时候请举手,最先举手并流利朗读课文的同学,你的名字将被写在“聪明树”上。(待学生举手后请学生朗读,师生订正后并请其他同学评判是否可上“聪明树”。)

  2、问──自读提问,词句积累:俗话说,学习贵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现在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看书,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句,如果有请举手告诉大家,由同学和老师帮你解决,问题提的最好的同学,你将是最会提问的聪明学生,“聪明树”上的位置已经帮你留好了!(学生提问,师生互答)

  3、背──比赛背诵,培养能力:大家问题提的都很好。老师还想知道我们班上哪位同学最会背书。《咏雪》一文只有六句话,现在请你开始背诵这则故事,当你能的时候请举手,你的名字将会从“聪明树”会背的枝丫上长出来。(学生读书、背诵、上“聪明树”)

  4、述──创新讲述,发展思维:我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想上“聪明树”的话就必须创新,试着用陈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讲述。(老师提示故事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讲的生动。讲的好的上“聪明树”)

  三、问题研讨,拓展思维

  1、分组讨论一:现在“聪明树”上已有了许多聪明的少年,《咏雪》一文中也有两个聪明的少年,现在如果他们两人中只有一个人可上“聪明树”,你同意谁上?为什么?

  2、分组讨论二:第二则故事中友人已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如果失礼他将不能上“聪明树”,你是否同意陈元方上“聪明树”?说说理由。

  四、知识迁移,搜理积累

  现在“聪明树”的顶端还有两个位置,名字被写到这个位置的人你将是最聪明的。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现在老师出个题目考考你。

  思考:《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将“纷纷白雪”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还能不能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说的好,你的名字将被写到聪明树的顶端。

  五、总结

  今于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认识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让我们今后每节课都能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聪明,把属于我们自己的“聪明树”浇灌的更高更大!

语文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一)教案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运用“读书——说话”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故事,通过“读书——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和我对苗家小姑娘的那份“爱心”,学生在表达、争辩中认识和体会人物。

  (二)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的第一感受是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我觉得写日记也一样,只要有了内容,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怎么样让孩子写日记有内容呢?我就想到了把平常看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作为具体的教学材料。蒋锞沅同学是我们班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非常聪明,爱动脑,敢提问,发言大胆,知识面广,但行为邋遢,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不知道整理书包。于是我就把他拿到课堂上来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了,觉得写日记原来就这么简单。

  二、学习目标

  (一)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三)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三、课前准备

  (一)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二)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三)日记格式图。

  (四)准备日记本。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写两个字,你了解它吗?(师板书:日记)

  生1:日记。

  生2: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生3:把一些好事写下来。

  生4:把我们出去游玩过的地方写在本子上。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日记两则,并板书)

  (二)读书——说话

  师:现在我们读课文,老师对小朋友读书没有很多要求,我也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也也不问。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说什么呢?说你的感想,说你的理解,也可以说你的疑问。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一试,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话要说。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情况,老师认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现在开始读,怎么读都行,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一起读也行,小组一起读也行。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还想读吗?真好,好孩子就喜欢读书。那么谁想起来大声读?现在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站起来,争取机会哟,读书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第一段开始读,

  (举手的同学读第一、二段)

  师:好,想读的站起来,你们接着读第三、四段。

  (生读这两段)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动作慢了点,刚才没有争取到机会,现在请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站起来,把机会让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大家帮忙啊?

  生:不用。

  师: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几位读第二则日记开始!

  (生读第二则日记的第一段)

  师:现在全部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有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的?

  生:我是全班读的最好的!

  师:她这么说是骄傲吗?不是,是自信,是勇敢,是有胆量的孩子!我们请她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不错,好,现在谁想说话呢?想说就举手。

  生1:第一段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这个不认识的字你作上记号了吗?

  生1:我圈出了。

  师:非常好,把难读的字圈出是个好习惯。同桌愿意帮他吗?

  生2:我愿意。那是个“投”字,“tou”。

  生3:课文中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我想问是什么节日?

  师:哦,这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我想,这问题暂时先记下,等会你就明白了,行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生4:在第一则日记中,我做的梦是梦见自己穿上了摆在商店里的那条白纱裙,很漂亮的`。

  师:那么,课文中的我梦想成真了吗?结果妈妈送我什么礼物呢?请同学拿起笔画出妈妈给我的礼物。(师板书:穿上白纱裙)

  (学生边读边画)

  生:我的梦想没有成真,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一条粉红色的布料连衣裙,一个红书包,还有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师:应该说是“她”,而不是“我”。谁能正确的说呢?

  (指名同学继续讲)

  师:她的梦想没成真,结果心里真不是滋味,哪里能看出来?谁能读出感情?

  (生读最后一段,师板书:不高兴)

  (三)指导写字

  师:同桌互读要求写的8个字,并说说可以组成什么词?

  (同桌互相检查)

  师: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考考同学,这8个字可分成几类?为什么这么分?

  生:按偏旁可分为4类:女字旁为一类,日字旁为一类,有“分”字的“份、粉”为一类,“读”字为一类。

  师:非常好。老师先范写“姑、娘、妹”。

  (师范写,提醒学生女字旁的横变成提,生先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同样方法指导书写“昨、晴、份、粉、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是读书——说话,这节课我们是读书——提问,来个问答大挑战,行吗?

  (二)读书——问答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则日记,读完后,请围绕课文内容,你能对其他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哪个同学来提问?

  生1:阿英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

  其他组回答:阿英妹妹是苗家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

  补充:她很勤快,帮妈妈干活,也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生2问:你认为妈妈小气吗?

  其他组回答:妈妈不小气。她一直寄钱帮助阿英读书,穿的衣服和路费也是妈妈寄去的。

  补充:六一节那天,妈妈也买了连衣裙,一个红书包,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送给阿英的,所以妈妈不小气。

  生3问:第二则日记中的我做了一个什么梦?

  其他组回答:我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把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苗家小姑娘。

  (三)学习日记格式

  师: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一则日记开头写了6月1日,星期五,阴。

  生2:第二则也写了这些。

  生3:我认为写日记要写名、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行,是的,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四)练习写日记

  师:你觉得我们班的谁最聪明?

  生1:蒋科沅,因为他上课爱动脑,常常举手。

  生2:可他有一点不好,有时要欺负我们。

  生3:他作业不按时完成,字写得很潦草。老师也常批评他。

  生4:他很大方的,彩色笔、铅笔常借给我的。

  生5:他笑起来眼睛很好看,象一条缝。

  生6:他的眼睛笑起来象二个弯月亮。

  生7:他还有一点不好,东西不整理的,常常是周颖帮他整理的。

  师:你自己说,同学们说的对吗?坏习惯要改正哟!接下来把刚才同学们讲的话用日记的格式记下来,就成了日记。试一试,写一写,行吗?先写他的外貌,接着写他的聪明,最后写他的不好的地方,按这样的顺序,开始。

  (生写日记)

  (五)展示日记

  (六)板书

  板书

  日记梦想心情

  第一则穿上白纱裙不高兴

  第二则不买白纱裙

  省钱买书高兴

  送给苗家小姑娘

  爱心

  教學反思:

  朗读本课,要重点领会作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并对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1.自由朗读。抓住“‘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读第一则日记,要注意指导点拨学生,因为“我”的梦想没有实现,心里埋怨妈妈,因而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一段朗读的难度较大,要多指导。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为什么?读第二则日记,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把“我”梦中开心的事,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3.比较朗读。比较一下这两则日记内容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同。思考: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

  4.教师出示日记格式,并启发学生: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出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

  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中国,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读诗歌,进入情境随文识字。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会用逗号、句号、省略号。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

  2、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啊?(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呀!下雨了!这时,从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它要给我们写诗了!

  3、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

  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写诗、古诗、雨点、不要、过来、不给、当前、串门、我们、以后、成功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雨中,感受青蛙的诗。

  三、精读领悟

  1、学习第1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1)(课件出示插图的动画)创设情境:快听:嘀嗒,嘀嗒……什么声音?(下雨了)是啊!文中哪句话也写到下雨了?(指生读句子: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你感受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小。)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启发想象:

  ①雨点儿一滴一滴落到了水里,落到了荷叶上,落到了……快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预设:生1: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2:雨点儿落到水里,小河的水呀一圈一圈的可美啦!

  生3:水里的小蝌蚪们都来啦,它们都把小脑袋露出来了。

  ②如果你是青蛙,想想雨点儿落到了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我会感觉凉凉的,痒痒的,很好玩!

  ③如果你是青蛙,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样啊?

  预设:高兴极了;觉得景色太美了!

  (3)导读: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4)引读:所以青蛙高兴地说——齐读本小节最后一句:我要写诗啦!

  2、学习第2~4小节。分角色朗读对话,感悟童趣。

  (1)过渡:听到青蛙要写诗啦,瞧瞧谁来帮忙啦?

  (2)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导学:你是从哪几小节知道的?(2、3、4)自由读这三个小节,思考: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4)随着学生回答板书:

  小蝌蚪( )——逗号;

  水泡泡( )——句号;

  一串水珠( )——省略号。

  (5)导学: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①出示小蝌蚪图片,你们发现什么了?

  (小蝌蚪真像逗号。)

  ②师请孩子吹泡泡,你们发现什么了?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我觉得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③指导学生朗读:多有趣啊!快出声地读一读第2、3小节。(学生练读后指名读。)

  ④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一串水珠”。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呢?

  预设: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我觉得一串水珠排起来很有趣!水珠们很团结!

  ⑤引读:快把你的想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引读:是啊!多有趣的对话呀!多好的朋友啊!快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

  (7)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8)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多紧密呀!我们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好朋友。

  (9)依据板书,引领孩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的背下来。

  3、学习第5小节,美读诗文,启迪灵性。

  (1)导学: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青蛙,它终于把诗写成了(课件出示第5小节),快大声地读一读,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呱”字。)

  (2)导学:青蛙写的诗多有意思,只有一个字——呱。这个字是拟声词。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3)导学:“呱呱,呱呱”是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4)学生自由猜测青蛙“呱呱”的内容。

  4、引读全文:雨天的景色多美呀!青蛙的朋友们多团结呀!所以青蛙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认识标点逗号、句号、省略号

  (1)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说谁像谁,潜移默化地学习比喻句。)

  (2)这些都叫标点符号。让我们用“……像……”的句式说说这些标点符号。

  6、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小雨沙沙,它现在就在你的身边,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吧。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同学们,多么有趣的诗歌呀!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并感受到了下雨的美好。

  (2)喜欢大自然,有了留心大自然的兴趣。

  2、课堂练习:

  (1)换识字环境读文。

  写话作诗不能少。

  逗号好像小蝌蚪,

  句号好像水泡泡。

  省略号像什么?

  好像水珠串成串。

  我用它们来写诗,

  送给妈妈和老师,

  老师妈妈哈哈笑,

  夸我写作呱呱叫。

  (2)口头填空:圆圆的( ),当个小句号;一串( ),当省略号;( )带个小尾巴可以当个小逗号。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语文教案 篇5

  毫无疑问,教师的知识观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让我们从教学案例谈起,它或许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而我想就片断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分析,即教师的知识观是在怎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案例呈现

  以下是我在北京市某小学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记录下的一个教学过程,课题是一年级第二册中的《美丽的小山村》。

  ……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小山村美不美呀?

  生:(异口同声)美!

  师:你们信吗,如果有水的话,这个小山村就会更美了。下面大家先默读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抬头读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水面上,游着鸭群。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鸭群。

  师:说说,你们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简单。

  师:第一句好?(教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摸了摸他的小脑瓜)来,你坐下再读一读,考虑考虑,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乙: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第二句字多。

  师:嗯,不错,第二句字多了,再仔细看看多了哪几个字呢?

  学生丙: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看法,第二句写了“绿绿的”水面和“白白的”鸭群,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所以好。

  师:说的不错,多了这几个字,第二句就变得——更具体、更形象了。来,让我们一起说一遍:更具体、更形象。开始——

  学生(全体):更具体、更形象。

  二、思考与讨论

  现在,让我们对如上片断中的某些教学行为做进一步思考:

  1.如何看待学生甲的回答?教师为什么叫学生甲坐下再考虑考虑?

  2.如何看待学生乙的回答?教师对学生乙的回答为什么抓住不放?

  3.如何看待学生丙的回答?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回答有实质上的变化吗?

  4.从这个片断来看,这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目是什么?如何看待教师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出的努力?

  5.学生如上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上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显然,如果单就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两个句子而言,学生甲的回答本无可厚非,因为简洁不失为一种美。但语言的意义及其表现方式要在语境中审视,如结合课文的语境看,自然,这个回答则就有些问题。对这个回答,教师的行为是叫他坐下来再思考,思考什么?是想叫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悟出我们如上的分析吗?显然不是,听课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教师此时的内心状态——期盼与稍许的焦急。他所叫学生思考的很显然指向的是某一“正确答案”。由于这种心理,教师未能对学生甲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2.再看学生乙的回答。乙的回答使教师焦虑的心理状态有了些许缓解。因为他意识到这个回答是通向那一“正确答案”的可能途径,这也正是教师要做进一步追问的原因。果然,学生丙就顺着教师的“诱导”去顺藤摸“瓜”了。但他自己没有真正摸到,关键时刻,还是教师将“瓜”(即“更具体、更形象”)摆到桌面上,并叫学生一起吃下(齐说一遍)。

  3.其实甲乙的回答在根本上并无质的不同,只不过一个看到了字多,另一个看到了字少,而丙的回答只不过指出了多出的是哪几个字而已,但三个同学所受到的“待遇”则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师(或教参)已经预设了一个权威的结果(即标准答案),而师生所进行教学行为的目的也正是要指向这个“标准答案”。

  4.这样看来,教师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学生知道,由于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句子就会变得“更具体”了,这一事实性知识本身。知道了这一点,在以后的阅读和考试中再遇到类似的句子时就能知道如何作答。所以在这个片断中,教与学的行为完全围绕着固定的“结果”顺着既定的“路线”而进行的,并未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对语言的真实感受与体验。需要反思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个体发展而言,记住这个事实性知识本身与切实感受到语言美,两者哪个更有切实意义呢?

  5.看来,学生获得的只不过是牢记了“字多就具体形象”这一并不能经得起检验的语言(或方法上的)知识。失去的则是对语言的体验、感悟,思维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学习的兴趣。显然,这样的语言教学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而这样的教学行为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陈旧的知识观在作怪。

  三、再思考:知识接受是复制的还是内化与建构的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视知识为客观的对象物,它在课程中以“客体化”的方式存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以这些既定的、外在的、客体化的知识去武装学生,学生则要被动的接受、积累、运用这些知识,最终使自己成为“知识人”。于是师生共同臣服于知识的脚下,在权威面前失去了个性与自由。语言教学本应具有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想像、体验与解释的空间,而在这个片断中,这个空间被压成了一条线,固定化了的语言知识、剥夺了师生个性思考与自由想像的权利,个性淹没于共性,人性臣服于知识。那么,知识在发展人还是在异化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在与人的精神交流过程中被理解并获得生命力的,因此必须经由主体切身的实践过程,这个实践过程是主体基于自己独特的经验内生并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是主体内生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等待、接受与堆积固有知识的过程。“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鸭群”,特殊语境中的这句话,由于其颜色的对比(绿与白)、事物间的关系(动与静,水面与鸭群)以及语言的召唤结构所引发出的联想与想像(如山、水、村、人,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等),这一切都会给人以美感。这个美感体验过程正是主体经验与知识的内生、丰富与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和谐发展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对语言客体的认识与接受过程。而一旦当我们以事实性知识为语言学习的归宿时,语言学习就会显得干瘪、苍白。

  不同的知识观自然使教师具有不同的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儿童发展观,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指向教学行为,并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盘踞在教师头脑中的传统知识观正是其产生如上教学行为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只有当教师从旧有知识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时,学生才有可能随之而获得解放,课堂才有可能成为没有霸权的、开放的、良性生长性的课堂,语文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充满活力的、人性的、对话的、充满想像与创造的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教师的知识观不变,无论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试图尝试或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是形式上的,也都是徒劳的。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撒等9个生字,会写勺等12个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张衡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件

  a.布满繁星的夜空。

  b.北斗七星。

  c.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

  d.摘苹果。

  2.实物投影仪。

  3.生字、词语卡片。

  4.做奖励用的科学家的图片。(毕昇、李时珍、祖冲之、达尔文、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古时候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2.直观感知。利用实物投影仪,老师介绍张衡及他发明的地动仪。

  3.当你知道了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时,你想说些什么?

  4.出示课题并朗读。这节课,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张衡小时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板书课题:数星星的孩子。多音字:数(shǔ、shù)。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自读、正音。

  2.借助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拿出字卡,小组自学下列字词:勺、斗、组、睡、玉、数、珍珠、钻研、距离。(重点是读准音,记住形)

  4.玩字卡游戏。

  a.老师随意说字音,学生按老师所读的顺序用字卡搭一座拱桥。

  b.小组合作,玩字卡组词接龙游戏。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初读感悟。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b.各人画出自己所喜爱的句子反复朗读,再读给小组的伙伴听,请小组成员评价。

  c.朗读展示。选你最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读得准确优美,可模仿他的语气读一遍。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当学生读到这一句话时,可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夜空的美丽和星星之多)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可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北斗七星的形状和北斗七星是怎样运动的)

  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让学生通过读一夜几次果然等词语体会张衡是怎样认真观察星空的)

  d.小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正因为他从小爱好天文,长大后又刻苦钻研天文,所以在天文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创造了世界上瞩目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2.再读入情。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活动

  同学们,你们想更多地了解张衡吗?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吗?请读读课后的`我知道,还可以到书中或网上查找资料。

  作业

  课外阅读科普方面的文章,了解身边的科学常识。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张手抄报。

  第 二 课 时

  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数星星的孩子》讲的是张衡小时候善于观察、肯于动脑,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1.配乐,讲故事。

  2.口头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题。(对优秀学生可奖励毕昇、李时珍、祖冲之、达尔文、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图片)

  复习词语

  1.让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卡。

  2.摘苹果游戏。(课件演示:一个词卡为一个苹果,老师点击苹果即出示词语,学生齐读词语)

  指导写字

  1.字形分析、范写。

  a.组、睡、珍珠、钻研、距: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珍字右边的最后一撇长。研字右边的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钻字右边的口字第一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b.数:左右结构,左右均等。

  c.睡:右边的垂字,中间宽,两头窄,注意提示笔顺。离:上窄下宽。这两个字笔画多,要重点指导。

  2.学生先书写,再临摹。

  3.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写字展示、评价。

  完成课后练习

  1.书面完成我会填。

  2.同桌交换、订正。

  拓展活动

  1.合作交流。学生把查找的资料在组内交流。

  2.各组选派代表展示。

  3.班级可开展一次手抄报评比活动。

语文教案 篇7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写过作文,每当老师讲评作文时,你的心情怎样?

  2、是的,在老师讲评作文时,同学们有的喜、有的忧。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3、读题质疑。

  1)、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2)、想要解决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试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生字词。

  读顺句子。比较难读的长句了反复读几遍。

  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本课的生字及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

  图钉橡皮筋揣着骄傲赌气飘飘袅袅战战兢兢

  蕴藏范文

  开火车读——齐读——再试着写几个。

  平平淡淡认认真真战战兢兢飘飘袅袅

  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教师注意及时正音。

  体会:平淡——平平淡淡,哪个词语的语气更强烈?

  是的,我们在以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类叠词,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有感染力。

  谁能再试着说几个?

  教师随机板书。然后全班齐读,积累。

  三、细读课文,交流体会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很好,课文的内容,仿佛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所以,老师想请大家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走进文章,细细体会。

  2、理清课文的思路。

  以三条线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人物比较多,我们可以按照人物来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从老师这条线看,老师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从“我”这条线看,“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弯化?“我”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读读这些句子?

  (3)从“同学”的表现来看,他们前后又有什么变化?

  3、引起这一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是“我”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念作文的时候不念“我”的名字。

  4、阅读感悟,指导朗读。

  仔细品读“我”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

  小作者为什么会“战战兢兢”?我们怎样读出这种语气?

  “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

  为什么这一句话用上这么省略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四、角色互换,情感体验

  小练笑:“我想对说……”

  同学们,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学生?“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课文中同学的做法你又有何看法?

  五、介绍作者,激发写作

  1、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中这个会写文章的小女孩,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简介作者)

  2、交流

  同学们,故事里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你们能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每个人都能写一手好文章,让老师念每个人的文章,念出每一个人的名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本课积累的好词抄在摘抄本上。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知道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及新偏旁部首宝盖头。

  二、教学教具:

  卡片、录音机、小红花

  三、学习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

  师: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谜底是一双手)

  学生猜出后,教师板书:双手

  师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对说得有道理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五角星)师板书:大脑

  师:双手、大脑,可是我们的两件宝。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大脑干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对,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走的路、读的`书本、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所有一切都是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师适时板书:两件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录音机读并进行评价。指名读

  2、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发,你们愿意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吗?(愿意)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有看拼音、请同学教、请老师教、看课本的保底线等)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

  (1)师:谁敢起来试一试把字音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拼读哪个就带读哪个?(生按照模式:大家跟我这样读。我就跟你这样读。)

  (2)学生轮流读。

  (3)去掉拼音认读。

  (4)师:看来大家都学得挺认真的,老师很高兴。想让大家做个游戏,要吗?(要)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捞月亮。

  (把月亮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点学生上台选择各种不同形状的月亮,然后读月亮后面的生字。如果读对了,全班就跟着读3遍,读错了或不懂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4、出示词语:两件宝、双手、创造、劳动、大脑、一切、会做

  (学生认读词语,先请同学读,再同学带读,最后小老师指名读)

  5、再试着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字、词,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分小组读课文-各组推荐最好的、最有进步的同学起来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

  师: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重点围绕: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劳动,劳动要*手和脑。)师板书: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师:什么叫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

  四、背诵课文

  1、师生接龙背课文,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2、生生互动,三个人一组背诵。

  3、指名起来读,读好的奖给五角星。

  五、总结

  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双手,而想问题就要用到大脑,所以说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件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