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课的教案

数学课的教案

时间:2024-07-10 11:59:0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课的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课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课的教案大全[15篇]

数学课的教案1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课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并会从不同的方向辨别数序,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五台电脑,幼儿人手一根藏有数字标记的魔法棒。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以绘本《真正的魔法师》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加魔法师考试的挑战。

  教师:前几天我们看了一本叫《真正的魔法师》的书,今天魔法学校的校长说他们的法术柜考试开始了,你们想不想去挑战一下他们的法术柜考试?如果挑战成功了,你们就能成为真正的小魔法师,还能得到魔法学校神奇的魔法棒呢。

  2、引导幼儿排队接受挑战。

  教师:我们来看看,法术柜考试一共要闯几关呢?

  教师:每一组上刚好有四个小朋友,正好每个小朋友可以闯一关,那么你们商量一下,谁来闯第一关,谁来闯第二关,把小凳子上的数字贴到胸口。

  二、轮流闯关,准确辨别数序。

  (一)第一关:小魔法师排队。

  1.出示第一关题目,引导幼儿看图示,小结排队要求:按从矮到高的顺序给10个小魔法师排队。 2、个别幼儿尝试示范,小结排队要点:小魔法师的脚要站在同一线上。 3、幼儿操作:给十个小魔法师排队,成功的魔法师得到一根魔法棒。

  (二)第二关:找出9张法术明信片。学习6以内的序数。 1.出示“法术柜子”,引导幼儿看图示,小结:明信片在法术柜子从下往上数第6个抽屉中。 2、幼儿操作,找出9张法术明信片,正确的魔法师得到一根魔法棒。

  (三)第三关:找出法术柜子的钥匙。学习7以内的序数。

  1.出示图书馆书架,引导幼儿看图示,小结:钥匙在最大的书架、从上面数起第7层抽屉。 2、幼儿操作:找出最大的书架,从上面数起第7层抽屉,成功的魔法师得到一根魔法棒。

  (四)第四关:找通往魔法学校的'阶梯。学习10以内的序数。

  1.出示“法术柜子”,引导幼儿看图示,小结:通往魔法学校的阶梯在上往下数第3层的衣柜中,从左边数起第10件衣服里。

  2、幼儿操作,找到通往魔法学校的阶梯,成功的魔法师得到一根魔法棒。

  三、迁移经验,有序排队。

  1、幼儿根据魔法棒上的数字,按从1-10的数序排队。

  教师:你们想去魔法学校吗?那怎么去呢?引导幼儿根据魔法棒上的数字排队。 2、幼儿随音乐出发去魔法学校。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数学区中投放相应操作材料。

  2、家园配合:在生活中请幼儿按类似的提示帮助成人取放物品。

  真正的魔法师

  ——中班数学活动《真正的魔法师》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往,我们老师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无视儿童的兴趣、认识规律及发展水平,幼儿只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管跟着老师思路走,缺乏自己的思考。而《纲要》中要求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原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育方法,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整个活动创设情境以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认识9以内的序数,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这次活动我结合幼儿的这种感性认识,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设计了给小魔法师排队,找明信片,找钥匙,找通往魔法学校的阶梯四道关,第一关,接触序数,将9个魔法师从矮到高地排队。第二关,从下往上数第6个抽屉,找出9张法术明信片,从方向和数量这两个纬度来学习6以内的序数。第三关,在最大的书架、从上面数起第7层抽屉中找出钥匙,即从大小、方向和序号这三个纬度来学习7以内的序数。第四关,则设置了两个不同方向、两个代表不同意义的数来考验幼儿,完成10以内序数的学习。以及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逐层递进。

  本活动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制作的课件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做到层层递进,突出重难点。活动过程中,电脑与课件可以说是我唯一的教学具,课件的特点是突出了操作性与交互性。其中,我使用拖曳功能让幼儿为小魔术师排队,寻找明信片这一关,可以在大家验证是否正确以后,以形象的关上抽屉重新寻找的方式进行改正,非常的贴近幼儿生活经验。课件还帮助我设下了牢牢抓住幼儿注意力的玄机,“根据提示到底会找到什么”,让幼儿的好奇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充满斗志。幼儿始终沉浸在过关游戏情境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活动的乐趣。

数学课的教案3

  教学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魔术袋一个。

  2、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3、包含梯形的图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游戏:《摸一摸》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请幼儿从魔术袋摸出一张图形卡,大声说出图形名称,当摸出梯形时,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

  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2)教师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感知不同方位的梯形

  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了解梯形的.多样性。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2、引导幼儿尝试用图形组合的方式拼出梯形。

  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组合成梯形。

  3、幼儿操作: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的梯形并涂上颜色。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让幼儿在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数学课的教案4

  【活动目标】

  1、尝试实验,获得有关容量守恒的经验。

  2、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变化,了解它的主要特性。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2、标有刻度的瓶子,水,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提问

  出示趣味练习:容量比较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这六瓶水是一样多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现在我们想办法做一下实验,比较一下水的多少吧。

  二、实验操作

  1、教师:用什么办法验证呢?怎么操作?

  要求:实验用的两瓶水不能混在一起,实验时动作慢一点,避免将水洒出影响实验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

  (1)高矮不同的两只瓶子

  方法是通过比较水位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出瓶子的水是一样的。

  原来瓶子的高矮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2)粗细不同的两只瓶子小

  选择两个相同的空瓶,把装在大小不同的瓶内的饮料倒入其中,比较出饮料一样多。

  方法:任选一个瓶子,将一瓶饮料倒入,用笔画或粘纸条的方法做标记,把饮料倒出后再将另一瓶饮料倒入该瓶,看饮料位置与原来留下的标记是否一致,比较出饮料一样多原来瓶子的粗细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一只含内容物的的`瓶子内容物为石子

  方法是取出瓶中石子,比较水位的高低。

  内容物为海绵小结:

  方法是将海绵中的水挤回瓶中,比较水位的高低。

  原来瓶子里面是否有物体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

  3、总结:瓶子的高矮、粗细、内含物是不影响水的多少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容量守恒。

  三、活动延伸

  想一想,如果把两块一样重的橡皮泥塞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橡皮泥会变重吗?

  回去试试看吧!

  反思

  本节教学,课前我准备不充分,语言组织不严谨,在环节上衔接不好,以至于活动层次有点不分明。这个活动的教具太多,摆放的问题我考虑的不周到。针对这个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课后我深入地反思,希望在下一次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课的教案5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 清理海水浴场】

  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80×10=800

  80×30=2400

  80×60=4800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全班交流----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说一说筛沙车工作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通过填写的表格从左往右观察或列出的算式从上到下观察

  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那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种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们发现的规律吗?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2、学生探究----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①、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的那从右往左观察表格,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②、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③、班内交流:

  ④、概括发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多举出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反例子出现,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有的严谨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 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课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 ) 10×4=( )

  8×18=( ) 5×4=( )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4)整体概括规律。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师板书课题)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小组交流“积的变化规律”

  数学讲究语言简洁严谨,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呢?(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让我们运用规律做几道题好吗?

  1、基本练习

  课本43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一下是怎样算的?

  2、提高练习

  课本43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3、开放练习

  课本43页第3题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课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够按要求给小动物分到合适的房子。

  2、初步理解序数,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动物图片若干,白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出示PPT-2,认识小动物。

  师:森林里盖了两栋漂亮的三层小楼房,小动物们很想住进去。可是,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原来它们谁也不想住在自己不喜欢的房子里,要重新分房子。你能帮助它们吗?

  二、分房子

  1、出示PPT-3,知道小老鼠的要求,并帮助小老鼠找到自己的房子。

  2、出示PPT-4,知道大象的要求,并帮助大象找到自己的房子。

  3、出示PPT-5,知道大公鸡的要求,并帮助大公鸡找到自己的房子。

  4、出示PPT-6,知道小猫的要求,并帮助小猫找到自己的房子。

  5、出示PPT-7,知道小乌龟的要求,并帮助小乌龟找到自己的房子。

  6、出示PPT-8,知道小狐狸的要求,并帮助小狐狸找到自己的房子。

  三、给小动物排排队

  1、小朋友人手一张白纸,按教师提的要求给小动物们排排队。

  如:从左边数:大灰狼坐在第五个座位上,小兔坐在第三个座位上,小羊不能坐在大灰狼旁边,小狗不能坐在小老鼠旁边,小老鼠最小,坐在第一个座位上。这些小动物应该怎样坐才对呢?

  2、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完成情况适当增加难度。

  教学反思:

  《分房子》即让孩子们孩子了解大自然中不同动物的存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各种动物生存之间简单的关系。故事以森林中的动物住新房为线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而老虎大王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帮助而展开。活动以《纲要》为指导,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说说会有哪些不同的'动物需要分房子。通过故事引出活动的主题,动物们该住哪一间房子里,他们有什么样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帮助动物分房子的兴趣。故事的发展是让幼儿去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很好的依托。作为活动的延伸,另外不同动物的动物需要分房子,应该怎么办,让孩子根据动物的特点,再一次展开思考,望孩子多关注关心动物,让孩子继续有探索的机会,让本次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有体现。

  本次活动整合了语言、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大胆交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数学课的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分解”和“合成”的意义,学习2、3的组合、分解。

  2、认识“+”“=”“∨”“∧”等符号的名称和意义。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小猴小熊卡片各1张;苹果卡片3张;数字卡1、2、3

  2、学具准备:小狗小羊卡片各1张;西瓜卡片2张;草莓卡片3张。3、教师自备:盘子2个;彩笔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游戏导入“灰太狼捉小羊”,老师提前在班级的空地上画上两个相连的圆圈表示羊村。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个好玩的游戏“灰太狼捉小羊”。老师要请5只小羊上来,谁想来?

  教师:好,现在老师就是灰太狼,5个小朋友就是5只小羊。游戏开始的时候,小羊们可以随意的在老师画好的羊村上面走来走去。所有小朋友跟我说小念谣“小羊小羊快快跑小羊小羊快快跑”当灰太狼大声说到“灰太狼要捉小羊”的时候,5只小羊就要跳进两个羊村里面才是安全的。要注意5只小羊不能同时跳到一个羊村里面。(游戏可进行多次,老师记录每一次跳的结果,比如第一个羊村2只,第二个羊村3只,我们就可以说5可以分成2和3;2和3合起来是5。)

  2、基本部分

  (1)观察学习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盘子里放入1个苹果,引导幼儿通过事物理解“组成”与“分解”。

  教师:咦,刚才灰太狼有捉到小羊吗?(没有)可是灰太狼肚子特别饿,于是它在森林里摘了好多苹果。

  教师:这里有两个盘子,小朋友们来看看这两个盘子里分别有几个苹果?(盘子里各有1个苹果)

  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把这两个盘子里的苹果都拿出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数一数里共有几个苹果?

  (幼儿说出数字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向幼儿说明表示“和”的'意思,并在“∨”号下面写出数字2。)

  教师:刚才我们数出来第一个盘子里有1个苹果,第二个也有1个苹果,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成了2。有一个符号可以表示合起来,即“+”,它的名字叫做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出加号。)

  教师:1和1合起来是几呢?也有一个符号可以来表示,它就是“=”,它的名字是“等号”。(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出等号。)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三个苹果,要放到两个盘子里,保证每个盘子里都有水果你会怎么分?(幼儿说出1和2 )

  教师:除了这样分,谁还有不一样的答案。(教师引导幼儿说出2和1)

  教师:原来3有两种分法,3可以分成1和2,3可以分成2和1.我们用分合式把它们记录一下吧。(教师在黑板上记录3的分合式,小朋友一起读出来。)

  (2)操作理解

  ①学具操作

  个人操作:教师分发学具小狗、小羊;西瓜卡片两张;草莓卡片三张。

  教师:请小朋友给小狗和小羊先分一分西瓜,看看你想给小猴几个,小熊几个。

  教师:分完西瓜之后再给小熊和小猴分分草莓吧,看看你有几种分法。 ②软件操作

  教师引导幼儿完成软件中第16、17页的思维游戏。

  教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已经学会了分合,认识了分合符号,那接下来请小朋友看一看一只老鼠正在偷吃面包,又来了1只老鼠,一共有几只老鼠?请小朋友在正确的数字上画○,并完成分合式。请小朋友想一想2有几种分合法。(软件第16页练习题)

  教师:有1只小狗正在玩皮球,这时又来了2只小狗,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狗?请小朋友在正确的数字上画○,并完成分合式。(软件第17页练习题)

  (3)自主练习

  教师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思维游戏书中第18页练习题,并引导孩子在多媒体上验证答案。

  ①教师引导

  教师:请小朋友打开书看一看,小松鼠们捡到了苹果和橡子。请小朋友看图,并在□里填写正确的数字。(第18页练习题)

  ②答案验证

  教师: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前面为大家展示一下他答案。

  3、 结束部分

  (1)活动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好多符号,它们分别是分合号,等于号和加号,知道了怎么分合3以内的物品。3可以怎么分呢?

  (2)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都很辛苦,今晚回家的时候你拿水果给他们分一分,看看你想送给妈妈几个,送给爸爸几个吧。

  四、活动提示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分合号和理解加法的意义,为接下来5以内的合成分解做前期的经验准备。难点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和3以内分合方法的掌握,所以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本次活动时应运用探索发让幼儿自己发现3的两种分法。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欲。

数学课的教案8

  学习目标

  1.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巩固在数轴上由数找点、由点读数的方法;

  4.会借用数轴直观的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是掌握数轴的概念和画法,明确其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归纳出一般规律。

  难点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增强对“形”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文P(二)、导学练习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3.思考:

  ①零上25℃用正数_____表示。0℃用数____表示;零下10℃用负数_____表示。

  ②什么叫数轴?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

  ③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④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

  ⑤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4.数轴的画法,有哪几个步骤?

  5.我们还可以更简便的得出数轴的定义:规定了 、 和 的直线叫做数轴。

  、 和 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

  6.温度计里的大小: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发现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高。类似地,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 的数总比 的数大。

  进一步观察数轴,发现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 ,这说明什么?

  正数都 0;负数都 0;正数 一切负数。

  (三)自学疑难摘要:

  组长检查等级:

  二合作探究

  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2.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3.5

  (2)-5,0,+5,15,20;

  (3)-1500,-500,0,500,1000。

  想想看,第(3)小题数据比较大,那怎样表示呢?

  3.把下列各组数用“<”号连接起来.

  (1)–10,2,–14;

  (2)–100,0,0.01;

  (3),–4.75,3.75。

  三、展示提升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

  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四、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

  (1)

  2.下面数轴上的点A、B、C、D、E分别表示什么数?

  (2)

  3.将-3、1.5、、-6、2.25、、-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4.画一条数轴,并在上面标出下列的点。

  ±100±200±300

数学课的教案9

  1、方程组;

  2、理解代人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3、逐步渗透矛盾转化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知识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播放学生篮球赛录像剪辑.

  体育节要到了.篮球是初一(1)班的拳头项目.为了取得好名次,他们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已知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胜队得2分,负队得1分.那么初一(1)班应该胜、负各几场?

  你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胜x场,负y场,可以更容易地列出方程.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问题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增强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

  探究新知1、引导: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

  满足方程①的解有:

  满足方程②的解有:

  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是

  2、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吗?

  学生思考并列出式子.

  设胜x场,负(22-x)场,解方程

  2x+(22-x)=40③

  解法略.

  观察: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若学生还是感到困难,教师可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

  (1)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列方程时所用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方程组中方程②所表示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方程②与③的等量关系相同,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4)怎样使方程②中含有的两个未知数变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讲解.

  由方程①进行移项得y=22-x,

  由于方程②中的y与方程①中的y都表示负的场数,故可以把方程②中的y用(22-劝来代换,

  即得2x+(22-x)=40.由此一来,二元化为一元了.

  解得x=18.

  问题解完了吗?怎样求y

  将x=18代入方程y=22-x,得y=4.

  能代入原方程组中的方程①②来求y吗?代入哪个方程更简便?

  这样,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归纳: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方程组得以求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板书课题)

  可以采用观察与估算的方法.但很麻烦,故引发学生产生寻找新方法的需求.

  以退为进的思想.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了解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及依据.体会未知向已知,陌生向熟悉转化这一重要思想—化归思想.

  巩固新知例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本题较简单,直接由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解:把①代入②,得

  3(y+3)-8y=14

  所以y=-1

  把y=-1代人①,得x=2.

  所以

  解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选择哪个方程代人另一方程?其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

  (3)只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方程组解完了吗?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个方程来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较简便?

  (5)怎样知道你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需检验.其方法是将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检验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

  例2(为例1的变式)解方程组

  分析:

  (1)从方程的结构来看: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

  例1是用x=y+3直接代人②的.而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都不能直接代入另一条方程.

  (2)如何变形?

  把一个方程变形为用含x的'式子表示y(或含y的式子表示x).

  (3)那么选用哪个方程变形较简便呢?

  通过观察,发现方程①中y的系数为-1,因此,可先将方程①变形,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再代入方程②求解.

  解:由①得,y=,③

  把③代人②,得(问:能否代入①中?)

  3x-8()=14,

  所以-x=-10,

  x=10.

  (问:本题解完了吗?把y=37代入哪个方程求x较简单?)

  把x=10代入③,得

  y=

  所以y=2

  所以

  (本题可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例1改编自教材105页例

  1,暂时省略了“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去表示另一未知数”这一步骤,而将其放在例2中介绍,这样处理降低了难度,利于分阶段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本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代入法的基本步骤.

  例2进一步巩固代入法的步骤.重点在于说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些技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选择一个方程,如何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去表示另一未知数.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合作交流:你从上面的学习中体会到代人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主要步骤有哪些呢?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小组派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最后,由老师出示幻灯片.

  代入法的实质是消元,使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一般步骤为:

  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未知数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例如y,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也就是化成y=ax+b的形式;

  ②将y=ax+b代人方程组中的另一个方程中,消去y,得到关于二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的值;

  ④把求得的x值代人方程y=ax+b中,求出y的值,再写出方程组解的形式;

  ⑤检验得到的解是不是原方程组的解.这一步不是完全必要的,若能肯定解题无误,这一点可以省略。及时梳理知识,形成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

  反馈练习1、教材105页1.(补充:再改写成用含y的式表示x)

  2、教材105页练习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3、教材107页3应用题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111页习题8.2第1题,112页习题

  2第2(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6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代入消元法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化归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新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本课按照“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寻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典型例题—归纳代入法的一般步骤”的思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将设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较,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解法,这种比较,可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以掌握,这对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课的教案10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数学课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区别长短、宽窄、厚薄,并能用词表达。

  2、让幼儿学习按照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3、鼓励幼儿完成多种活动内容,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照物体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2、难点:引导幼儿不受物体颜色、形状、材料的干扰,进行长短、宽窄、厚薄差异的排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强化幼儿对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摆放一些宽窄、厚薄不同的物品,如:围巾、毛巾、皮带、桌子、凳子、积木、书、毛衣、衬衫等。

  2、教具:宽窄的纸条若干(同颜色、同长度;同颜色、不同长度);按长短、宽窄、厚薄、高矮、大小、多少等差异排序好的材料纸各一张;录音机、磁带。

  3、学具:每人一个信封,信封内有两张形状相同、厚薄不同的纸片;每人两张宽窄、颜色各不同的纸条:黄色的宽,绿色的窄;垫板若干;宽窄不同的布若干。

  第一组:宽窄排序材料(同颜色、同长度、宽窄不同);数字卡片;厚薄排序材料(同质料、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颜色、同宽窄、不同长度)。

  第二组:宽窄排序材料(不同颜色、同长度、不同宽窄);厚薄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长度)。

  第三组:宽窄排序材料(颜色、长度、宽窄均不同);厚薄排序材料(颜色、质料、厚薄均不同);长短排序材料(颜色、质料、长短均不同)。

  1、集体活动:

  a、游戏:说相反。

  b、区别宽窄:老师启发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别宽窄。

  c、找一找屏幕中或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d、幼儿练习按宽窄排序。(老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分纸条的宽窄。)幼儿操作,老师检查。(幼儿边操作边讲述:从怎样排到怎样。)

  e、教师在幼儿摸索按宽窄排序的.基础上概括按宽窄排序的方法。(再让幼儿在屏幕上操作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f、区别厚薄:

  1)摸一摸信封里哪一块片片厚,哪一块片片薄。

  2)玩踩垫游戏。(体验哪块垫厚,哪块垫薄)

  3)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厚,哪些东西宝。

  2、小组活动:

  按不同难度分成三个小组。(要求边操作边讲述)(争取每人都能完成三种活动)

  3、活动评价

  a、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幼儿的操作结果,幼儿集体检查。

  b、小结。

  4、游戏活动

  彩布排序。

  活动结束:音乐起,小朋友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数学课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认识红、绿色。

  2、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3、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在活动中大胆发言。

  【活动准备】

  教具:PPT课件、红绿颜色卡片,两座房子,红绿两只小兔,两样颜色的萝卜图片。红绿两种颜色球图片,红花图片、绿草图片、红绿圆形多个。

  配套课件:小班数学课件《认识颜色》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一、认识颜色(PPT)。

  教师出示颜色卡片。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儿有两张卡片,这些卡片都是哪些颜色呢?(红色、绿色)

  二、学习按颜色分类。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今天咱们小班来了两位客人,是谁呢?(PPT出示穿红衣服的小兔子),小朋友们叫它红兔子。同样方法出示绿兔子让孩子认识或和绿兔子打招呼。

  师:今天,小兔子要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它要搬新家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子的新房子(PPT出示红绿房子),并把红绿兔子送进新房子里。

  (2)师:小兔子们爱种花,红兔子爱种红花,绿兔子爱种绿草。(PPT出示红花绿草)。

  (3)教师出示两个红绿色球的图片(PPT)问个别幼儿是什么颜色?并让幼儿送给兔子玩。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兔子们也喜欢拍皮球,红兔子喜欢拍红色的球,绿兔子喜欢拍绿色的球。谁来给他们分球呢?(找两名幼儿送皮球)。

  三、集体游戏《喂兔子》。

  师:红兔子和绿兔子呢,在草地上又是种花又是拍皮球突然觉得肚子饿了。怎么办啊?(引导幼儿说出各自的办法)。师:小朋友们,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呀?(萝卜)。我们去拔一些萝卜给兔子吃吧。

  (教师出示多个萝卜的图片撒在地上),引导幼儿观察萝卜的颜色,让幼儿说出萝卜的颜色并把萝卜按颜色分别送给两只小兔子。师:可是红兔子爱吃红萝卜,绿兔子爱吃绿萝卜,小朋友一定要把红萝卜送给红兔子,绿萝卜送给绿兔子好吗?幼儿和老师一起拔萝卜,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拔的萝卜是什么颜色的.。最后请幼儿把萝卜送到相应的兔子家里。边送边说:红兔子吃红萝卜……。

  四、结束游戏《颜色找家》

  师:今天小班小朋友表现真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小图形,拿到红圆形的小朋友成了红宝宝,拿到绿圆形的小朋友成了绿宝宝开着火车去外面做游戏。

数学课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已有的数经验进行记录,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知统计的方法。

  2、尝试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初步积累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意识。

  活动过程:

  一:让我们试试吧

  请幼儿自由地说说班里有些什么东西,如:桌子、椅子、玩具、钢琴等。

  我的行动:“看看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东西?数数每样东西有多少?把它记在纸上。”

  孩子们接受了老师的任务,三人一组,欣然而去。在探索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教师用数码相机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下来。

  我的观察:(一)一组内的两个人在争着要记录,而笔只有一支,发生了矛盾。

  我的思考:幼儿同伴间合作的机会少,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造成的。孩子们可能认为记录者是最能干的,所以有争强好胜的表现。给孩子一点时间和动力,可能会解决孩子的矛盾。

  我的行动:“你们要快一点了,别的组已经记下很多东西了。”

  我的观察:(二)一组内的三个小朋友在一起交谈,而后其中的一个去数椅子有几张,一个去数小朋友的图画有几幅,数完了告诉记录的小朋友,等他记完后再去数其他的东西。

  我的思考:显然这一组幼儿的能力是很强的,最起码其中一个“指挥者”的能力是很强的。三个人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二:原来可以这样记录

  第一次的尝试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每个组都将自己的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每组的记录各具特色。

  我的'观察:

  (1)将所要记录的物体画下来,并将该物体的数量写在它的旁边。每个物体之间用方框隔开,看上去一目了然。

  (2)将所要记录的物体画下来,没有写数字,排列较乱。

  (3)选取一些物体的小标记,贴在纸上,然后在它的旁边写上数字。

  我的思考: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原有经验的不同导致各组的记录方式,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关键是让幼儿知道自己记录的东西应该让别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有多少?

  我的行动: 看看哪一组记的你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有多少?

  我的观察:孩子对孩子说:“我看看记的东西都挤在一起,看不清,我就用方框把它们隔开,别人一下子就能看清了。”“ 我不会画钢琴,所以就在小箩筐中找到了钢琴的标记贴在纸上,人家一看就知道是钢琴。”

  我的行动:为什么有的小组记得又快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将数码相机拍到的情况在电脑中展示给大家看,并请被拍到的幼儿说说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组的另外两个人在干什么?

  三:让我们再试一次吧

  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每个孩子都想重新再探索、记录一次。教师再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还是找原来的三人一组再记录一次。

  我的观察:有的组还在按照自己的记录方式继续工作;有的组能借鉴别人的方法也画一个框将物体与物体隔开;有的组记录时有意识地将物体与物体空开一点;有较多的幼儿去小箩筐中找标记贴在纸上,他们知道这样记录的效果又快又好。在第二次的尝试中,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彼此之间少了矛盾,多了默契。

  我的思考:幼儿学习的能力是不容低估的,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也是不同的,一部分幼儿能一下子就学习到别人好的方法,并将别人的东西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相对来说学习速度慢一点,他们不能一次性地接受别人的经验。但我相信,在第三次、第四次的记录中,他们也会成功。

数学课的教案14

  一、设计意图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二、活动内容:

  做客——按数取物(5以内)

  三、教案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习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四、教案准备:

  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5的点卡表示幼儿园教案;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五、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

  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三)游戏“包糖果”——练习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教师掷有数字的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数学课的教案15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

  ㈠游戏捕鱼

  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

  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

  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

  ⒈教师:听,谁的`声音?教室里有许多的,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

  ⒉幼儿操作

  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数学课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课教案02-07

数学课的教案03-01

数学课的教案07-10

小学数学课教案05-22

数学课教案15篇02-07

数学课的教案15篇03-01

幼小衔接数学课教案11-30

小班的数学课教案范文01-13

中班数学课的教案11-28

中班数学课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