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学习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贯彻唯物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公式。
2、利用教具演示,清晰地了解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数量适当;学生需要准备用于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学具。
教学设想
学习《圆柱的体积》需要学生基础的圆柱、圆和长方体相关知识。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方面,让学生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学习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后,水龙头还是不停地滴水。看一下,这是一刻钟的结果。
1、出示已装好水的圆柱形容器。
(1)激发思考:容器中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体)你们能够测量这些水的体积吗?
(2)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1:可以用计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水的体积;
学生2:可以称出水的重量,然后推算出水的体积;
学生3: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中测量出长度、宽度和水面高度后计算。
教师:现在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们会怎么测量?
学生1: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
学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测量出长度、宽度和高度就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生活情境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渗透新问题和已知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
教师:假设你是一个建筑师,需要计算某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职场背景创设情境,并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旧知
教师:请问圆柱体与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学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形,与圆有联系。
学生2: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与长方形有联系。
教师:大家觉得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学生2:不对,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并理解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请思考一下,如何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
学生:我们可以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进行计算。方法是将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切开圆柱并将扇形拼起来即可得到类似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猜想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将圆柱的底面分成多个相等的扇形,再对圆柱进行切开和拼接,就能把它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当学生将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时,他们将越接近于一个长方体的形态。与此同时,还可以展示一个动画,将圆柱底面分别划分为32、64、128等份。
[设计目的: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猜测和探究,在自学、实践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3)小组交流汇报:
我们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而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我们可以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V=sh 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使用工具进行演示。
(4)总结概括:
通过圆柱与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我们可以用字母V来表示其计算公式V=sh。
[设计目的:首先,我们使用学生的联想来建立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接着,我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圆柱和长方体转化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目标:
1、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养成估算的习惯
3、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能具体情境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是先把握运算的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同时估算也有利于减少运算错误,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解决一些对计算结果要求不太严格,或者难于精确计算的问题时,也经常用到估算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学生的估算意识比较薄弱,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精确极端的习惯,估算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估算的价值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同学们,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这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估计同学们心情都不错。上次帮三年级同学搬桌子,有兴趣再帮他们一个忙吗?新教学楼建好后,小星星剧场将被拆迁,三年级同学举行“义方百家讲坛”不知该如何选择场地,你能帮忙吗?
2)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年级各班人数的统计表
(3)你会选择那个场所呢?
(4)指名回答: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个场所,说明理由。
预设1: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40个,三个年级就有240人,至少要能容纳240人,因此可以排除食堂。40×6=240(人)——最少
预设2: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50个,三年级就有300人,最多只要容纳300人,因此可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50×6=300(人)——最多
预设3:四舍五入法50×5+40=290(人)大约要290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4:选中间数47×6=282(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5:235÷6<40所以要选择五楼综合教室。这是用每班人数和每班人数比。
预设6:计算出三年级的总人数,再于两个场所能容纳的人数进行比较。
(5)小结:你怎么想到用估算的?问题——只需近似值——估算(更方便)
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每种方法一样吗?(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选中间数法)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根据结果的要求把原始的数据看作整百数或者整十数,便于计算)
三、说一说:生活中和学习中哪些时候用到过估算?
(1)、在我们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怎么估算呢?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信息,谁来交流一下,好吗?
如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
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2)、四人小组交流
(3)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还曾经学会了如何估算一张报纸的字数,也会估算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一个操场大约能站下多少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估算。
四、判断下列情景中哪些可以估算。如何估算。
1、那是不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能用估算来解决呢?老师也有几个问题,你们能帮我看看哪些情况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吗?
判断下列4种情况哪些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
1、判断791+118=809结果是否正确。
2、小红1分钟最多能打49个字,一篇作文共1025个字,小红能在20分钟内打完这篇作文吗?
3、奶奶在超市买了6.70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当营业员计算奶奶应付多少钱时。
4、牛排每斤12.40元,爷爷买了1.9斤,店主说一共26.60元。店主说的对吗?
2、选择汇报3为什么不可以?
3、可以估算的分别说说该如何估算。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五种情况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1)790+110=900(最少)所以结果不正确。
(2)50×20=1000(个)(最多)所以不能
(4)13×2=26(元)(最多)所以店主说错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在估算时,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六、组织练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的运用估算。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七、数学万花筒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估算的这么多知识,在你们以后的学习中还将继续学习。比如当在测量或估计一个较大量时,常常用到数量级。
八、布置课堂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王芳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全校的三好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默读。
指名学生读题,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从“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6”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1/6呢?那么应该把什么时候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
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教师再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教师找出不同的解法进行板演,并让学生说说思路。
三、完成”练一练“
1、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2)看线段图分析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做第2、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2、练习十三第4题。
3、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提出要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
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6题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7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确方向和距离的教学,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甚至终身学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起冲突,引出新知
1.复习方位图,出示一个方位,让学生说一说方向,同时进行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教学;
2.谈话: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多请几位学生来说,当两位学生回答的方向一致时,我们可以提问:他们两人的家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那们他俩的家在同一地方吗,住在一块吗?既然方向相同,那么为何又不住在一块呢?(因为他俩的家距离学校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3.谈话:如果有两位学生他们的家他们跟学校相距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位这两位学生就一定在同一位置吗?(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相对于学校来说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
4.导入新课: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们知道,光有方向和距离是不能确定位置的,只有通时具备方向和距离才能准备确定物体的位置。
【设计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自然引发矛盾,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破解冲突,形成技能
1.教学例1: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轮船大海中航行
(1)谈话:轮船在大海中航行,除了它本身自带的导航系统以外,经常用到的就是灯塔。
下面我们来观察图中的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灯塔1在北偏东方向,灯塔2在北偏西方向)
(2)在图中标出临时灯塔A(也标出北偏东方向,但与灯塔1偏离角度不同),我们能说灯塔1和灯塔A两处灯塔方向一致吗?我们怎么才能准备描述灯塔1的方向呢?
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应该通过一定的度数配合原来的方向来描述灯塔1的位置,会更加精确。
(3)动手操作:让学生量出灯塔1偏离正北的度数(30度),归纳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上。
(4)谈话指出:灯塔1所在的方向是北偏东30度,这一条线上的点都在这个方向上,那么那个点的位置是灯塔1的位置呢?要想准备描述它的位置还要知道什么呢?(距离)
(5)提问:要想知道轮船与灯塔1的距离,还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比例尺)
(6)教师出示比例尺,让学生根据比例尺,量一量算一算,轮船跟灯塔1的实际距离(可以指名板演)
(7)提问:准备方向和距离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灯塔的位置呢?(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
(8)根据刚才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灯塔2的准确方向和距离,并进行描述。(板演,交流)
【设计思路】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降低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教学难度。
三、巩固新知、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1.在灯塔1和灯塔2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巩固,可以出示灯塔3(南偏西),灯塔4(南偏东),分别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男女生分组进行)
2.练习十二的第1题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说说自已是如何操作计算的)
四、小结全课、自我评价、形成网络
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本节课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设计小结】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获得数学的素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纳税的意义。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的信息;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例如我们的交通、国防、医疗、教育等等,你知道这些钱大部分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吗?
(税收)
2.师:对,税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税收的相关知识--税率。板书课题。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你还想知道税收的相关知识吗?请带着这些问题到教材第10页去寻找答案。
(2)反馈:
a.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出示概念,从这段文字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师追问:谁向谁纳税?是把所有的收入都缴纳给国家吗?个人和集体纳税的比率相同吗?)
b.税收分为哪几类?(师补充:1993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将纳税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c.什么是应纳税额?联系实际我们来看一下下列题目中的应纳税额各是多少?
d.什么是税率?(师:各种收入在生活中主要包括营业额或销售额,按照一定的比率缴纳的税款就叫做营业税或销售税,它们之间的比率就叫做税率。把各种收入看作单位“1”。)
(3)介绍自己课前所了解的纳税知识。由于税种不同,它们的税率相同吗?只知道税率的公式还不够,还得知道税率表示什么?税率是多少?谁又是单位“1”?(出示课件,小组讨论)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师:我们了解了税率的基本常识,下面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三)巩固练习: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杨叔叔经营的超市6月份的全部收入都按5 %缴纳营业税,共缴纳税款1500元。杨叔叔经营的超市6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找到求营业额的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3.出版社一次性付给张教授稿费6000元,按国家规定,稿费超过1500元的部分应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张教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14%和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教师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5.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20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师引导:题目中的易错点有哪些?有几个单位“1”,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了解税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利用概念的解读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解决和概念理解相辅相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税率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懂得了如何去求应纳税额:如何求各种收入;如何去求税率。税收的钱的用处。)
师: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于民的,所以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寄信最经济 设计邮票的价值
教具学具:
各类邮票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 观察邮票。
实物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 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知学习,组织活动
1. 出示邮政相关的费用。
业务种类 计费
单位 资费标准/元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信函 首重100g内,每重20g
(不足20 g按20 g计算) 0.80 1.20
续重101~20xx g每重100 g
(不足100 g按100 g计算) 1.20 2.00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 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 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 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不足20 g按20 g计算,所以45 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 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①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②引导列表描述。
1~20、21~40、41~60、61~80、81~100
本埠
外埠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 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①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②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 先看看从101~400g的信函,有哪些可能的资费。
101~200、201~300、301~400
本埠
外埠
(2) 你想设计什么面值的邮票?
① 自行设计。
② 与同学交流。
(3) 你见到你设计的这种面值的邮票吗?
三、巩固提高
小结 邮票是有益的爱好,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100%
小麦的出粉率=×100%
产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利率,了解利率调整的原因;计算不同的理财方式带来的不同收益,知道如何使收益最大;了解千分数、万分数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深化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掌握百分数问题的解决办法。
2、强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的生财方法之一。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那就一起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吧!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什么是利息和利率?怎样求存款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活动1:昨天老师给大家留了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课本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学生分组交流,老师选取几份调查表全班展示。
(2)问: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
【设计意图】
通过对附近银行的调查,不仅了解到当前的利率情况和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活动2。
师:我们了解了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的,而具体到我们个人的`实际需求,在选取理财方式时,也要慎重。请根据第16页的普通利率表,帮李阿姨算一算,如果把准备给儿子的2万元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哪种方法获得的利息最多?
(1)小组合作完成,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出示第16页利率表,小组合作完成时,教师巡视了解情況。
(2)组织学生交流,重点明确存期六年,需要取出再次存入时,要把上一次的利息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入。
普通存款:一年一年存存6次共23881。05元
普通存款:二年二年存存3次共24845。94元
普通存款:三年三年存存2次共25425。13元
普通存款:五年一年存存2次共25492。5元
普通存款:一二三年存存3次共24968。49元
国债存款:一年一年存存6次共24871。53元
国债存款:五年一年存存2次共26962元
国债存款:三年三年存存2次共27046。73元
教育储蓄:六年存1次共25700元
(3)这些方案中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国债的收益最高。
(4)小结:在本金相同、存期相同的情况下,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发现在本金相同和存期相同的情况下,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2、认识千分数和万分数。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16页“你知道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千分数和万分数的理解。
(3)强调千分号和万分号的写法。
三、课后作业
自己去各大银行了解利率情况,给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供自己六年后上大学用,并算出到期后的本息。
四、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总结: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百分率,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关心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积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同题。
教后思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P15-P18)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圆柱、圆锥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观察情境图中的.物体,形成直观表象。
2、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积累感性认识。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4、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5、揭示课题。
谈话:通常我们先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然后再研究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等。随机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通过实物图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通过分类、举例,使学生对圆柱、圆锥整体上认识,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观察圆柱,发现特征。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探究特征。
4、研究圆柱的高。
5、总结圆柱的特征:刚才我们研究圆柱时,由表及里,运用先看,再比一比、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知道圆柱的特征。
6、研究圆锥的特征。
7、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柱的表象的认识;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前面有了对圆柱的特点的学习,圆锥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受获“渔”,而且要学会运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比较异同。
让学生对比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一:相同处。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的;都有高。
预设二:不同处。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2、想象拓展,建立联系。
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从圆柱的底面开始,把上底面缩小,再缩小,再缩小(手势表示)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从这看出,圆柱和圆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1)先指出图形让学生说是什么图形,个别的说说原因。
(2)上边一行左数第四个、下边一行左数第二个,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进一步明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教师指圆柱上的一条高),猜想一下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剪一下看看是什么图形。
预设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得到一个正方形。
引:展开后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学生多说,并大屏幕展示。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沿着圆锥的顶点和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斜着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下,再指生剪演示。
拓展作业:如果圆柱也这样斜着剪,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剪剪看。
3、将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和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图形?
(1)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转动后的图形。
(2)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目地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而第三小题的出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吗?
1、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所学新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2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2)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2)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精品】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7-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选)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