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1 10:56:4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⑴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⑵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⑶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⑷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本文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

  四、总结归纳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优秀率有所差异,但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是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用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讲述了贝多芬如何创作《致爱丽丝》这首曲子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行文的照应与衔接自然流畅,采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十分感人,读了它,让人更加敬重贝多芬,也让人更为《致爱丽丝》而陶醉。

  设计理念:

  根据本单元教学重点,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读自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用情感拨动儿童的心弦;长适度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会人间真善美的情感。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钢琴曲《致爱丽丝》、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言: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钢琴曲《致爱丽丝》。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贝多芬)

  2、出示贝多芬图片,师生互相补充,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补充完整课题: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节奏富于变化,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旋律十分优美。传说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还有一段十分动人的传说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啊?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拼音汉字对照读,读准字音。

  2、看着汉字读课文,读连贯,读通顺。

  3、同桌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通顺、连贯。

  4、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一评他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5、初读后感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提出一些需要理解的词语,如:“匆匆、唯一”等。也可以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贝多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了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样创作的?“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指的是什么?等等。

  6、合作读文,质疑解惑。

  (1)小组学习,理解雷德尔老爹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2)播放《致爱丽丝》乐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并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从而理解雷德尔老爹是在美妙的音乐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出山川、河流、森林、大海等景物。

  (3)思考:如果你就是雷德尔老爹或爱丽丝,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

  (4)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出现的哪个人物?画出课文中表现他品质的话读一读,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引导学生选择不同人物来说,从而体会文中3个人物各自的美好心灵。

  学生通过互读、互议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5)有感情地朗读。

  人物这样善良,乐曲如此优美,相信每一个人都已被这充满爱心的故事深深打动。怎样才能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情表达出来呢?

  ①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指名读。

  (6)在今天的《快乐读书屋》中你感到快乐吗?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说说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背背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贝多芬及他的'作品的认识。

  (7)认识汉字。

  出示本课要认的字,看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认读。对记得不准的字,通过多种形式地坊来强化记忆。

  三、扩展阅读。

  请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意版)》中的第20课《大禹治水》。

  1、先看清文后问题,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回答问题,教育学生学习大禹身上的那些美好的品质。

  四、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让我们敬佩的充满爱心的人。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个乐于助人、心中有爱的人!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培养学生在具体语文环境中理解词义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第3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奇形怪状,又是怎

  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并能仿照第3段写法说一段话。

  3、能背诵2、3段,听写第4段。

  4、了解黄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读懂得并列关系的段落。(第3段)

  三、教学难点:仿照第3段说一段话,并绍“天狗望月”和“仙女弹琴”这两块奇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初知课文,学习一、二、三段,并说说“天狗望月”这块奇石。

  一、开门见同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奇石)哪里的奇石?(黄山)重点词

  是哪个(奇)

  3、教师语:黄山是一大风景区,叫。它在我国南部。

  今天,教师和同学们到黄山风景区游览一番。

  二、初知课文。

  1、听配乐朗读录音,看投影片,用1句话说说黄山风景区是怎样的地方,有什么厅特的景色。

  3、学生自由畅说,并引导学习词语。

  ①黄山风景区是个的地方。

  “秀丽神奇”什么意思?(美丽、奇妙)

  ②黄山风景区还是个的地方。

  “闻名中外”的“闻”什么意思?整个词的呢?

  ③黄山风景区还有的`岩石。“奇形怪状”什么意思?

  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给“尤其”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特别)

  3、课题中的“奇”就是神奇、奇形怪状的意思,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黄山奇石 (第一教时)》。

  4、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默读课文,用“——”划出奇石的名称。

  5、具体介绍了哪几块奇石?用“△”标出其名称。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导语:我们先来到“猴子观海”这地方,看看这块奇石。

  1、释词。“观”什么意思?与课文中哪个词意思相同?

  2、出示投影片。

  请一位小朋友当导游介绍奇石,其他同学看投影,师指图。

  要求:边看边听边想,这岩石奇在哪里?

  3、讨论

  ①它神奇在哪儿?

  (它两只手抱着胳膊,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去海——样子奇特。)

  ②请用“·”标出主要的动词。(板:抱、蹲、望)

  ③指导读句子。

  ④听老师读一句话,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句子:它两只手抱着胳膊,蹲在山头,望着去海。

  ⑤这奇石还神奇在哪儿?(陡峭的山峰)

  “陡峭”什么意思?用图示帮助理解。

  ⑥这块岩石多奇,多有趣呀!最后一名。

  概括地说——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4、仿说“天狗望月”这奇石。

  (二)学习第三段

  导语:我们继续往前看,会看到更有趣的奇石。

  1、默读第3小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奇石?想想这小节写法上与第2小

  节有什么不同?

  2、一段话中,并列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该怎么学呢?这就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看课文的学法提示。听老师读一读,想:分几步学?

  3、理解学法提示。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学习方法卡片。()

  4、按学法提示学懂这段话。

  第一步齐读想:讲了哪两个内容?(“仙桃石”、“仙人指路)

  第二步干什么?(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

  ①“仙桃石”怎样写的?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出示投影片,各种形式朗读至会背。

  ③“仙人指路”是怎样写的?也用了什么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小结:这两块岩石都用打比文的方法写出它的神奇。

  第三步干什么?

  ①课文用了哪个句子把它连接起来的?用“~~”划出。板:更有趣。

  ②连接两项内容的句子不只有这种,还可以怎么说?

  5、赏读。

  6、回顾学法。

  7、课堂练习。P22NO:6

  8、用“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三块奇石任选两块说成一个并列段式。

  四、巩固生字形。

  1、卡片认读词语。

  2、字形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