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主题:
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竖式计算迁移到三位数竖式计算。
教学内容: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景引入。
前几天,小巧他们和老师进行了一场师生跳绳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轮小巧小亚朱老师1866418623738167
问: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 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一)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1、呈现例题。
我们先来研究 “小巧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 86+37 你能猜测一下86+37究竟等于多少呢? 你能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1)横式计算
86+37 或 86+37
=86+30+7 =86+7+30
=116+7 =93+30
=123 =123
(2)推算: 因为 86+40=126 所以 86+37=123
(3)竖式计算:
8 6
+37
123
竖式计算应从哪里算起? 为什么?
会用横式计算、推算的方法算出了小巧在两轮比赛中的得分,还会用竖式来计算。竖式是我们 学习数学的好帮手,今天我们就请竖式来帮助我们计算好吗?
86+37的竖式计算方法
8 6
+37
123
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6+7=13 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再算十位:8+3+1=12 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百位上写1。
2、试一试
你能用竖式计算78+84吗?
(二)学习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1、探究算法。
( 1)我们再来算算“朱老师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186+167=
(2)计算方法
1 8 6
+ 1 6 7
3 5 3
(3)小结方法。
不管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多位数加法也一样。
(三)总结计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加法怎样计算? 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 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
7 2 8 6 1 8 9
+45 +6 7 +442
2、列竖式计算
66+358= 789+8= 503+609=
3、请你当参谋: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需要多少钱? 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 电熨斗 饮水机 电饭煲 电水壶
257元 189元 745元 438元 88元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生特征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在学生 会用上、下、左、右描述 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三、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中的三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3、在互动、探究的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能力。
4、在实践操作及趣味游戏中,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能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能在现实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
五、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 教材实际,本节课选择了观察、操作、启发、和情境性等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学习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体现了从生活入手,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在认识方向的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合作精神和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投影、气球、相关课件若干。
学具准备:图片、胶棒、
全班若干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若干人。
七、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要
师生介绍交流:
师:刚才我把自己介绍给你们了,现在我特别想认识你们,和你们交朋友,看谁想第一个把自己介绍给你的新朋友呢?
生举手回答。
师:这样介绍是不是太慢了,那怎么介绍呢?在介绍自己时,也可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不管你如何转,都还有更直接的方法能说出你身边的同学的方向 ,你想知道吗?
{ 设计意图: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活动一:生活中辨认方向。
1、学生用生活中的知识辨别方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前后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词,那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向呢?(板书:东南西北)
生:早上太阳升起的一面是东,下午太阳落下去的一面是西……
生:和东方对着的那一方是西方。
师:咱们用小手指一指东方、西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辨认一下教室的东面和西面有什么?
指生把“东”“西”两个字贴到墙上。
2、课件演示继续辨方向。
师:东方和西方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去找,怎样才能找到南方和北方呢?
生:看北极星,指南针,树的年轮,积雪,儿歌……(教师课件演 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介绍)
师:这里还有两个字宝宝“南、北 “迷路了,谁能帮助他们找到家?
指生贴字
师:用你的小手指一指南和北,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教室的南面和北面分别有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 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教室中辨方向。
1、玩一玩,辨一辨,看谁反应快。
A:面向东方跺跺脚--面向西方跺跺脚,你发现了什么?
生:东西相对
B:面向南方拍拍手,面向北方拍拍手,你发现了什么?
生:南北相对
C:老师说方向,同学面向相反的方向,也可生说方向学生做动作,也可小组间同桌间互动。
D:面向东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南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西方,点点东南西北;面向北方,点点东南西北。
2、说一说,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肯定牢记了东南西北方向,课前我们用前后左右介绍了你周围同学,现在就请你用刚才学的方向词介绍一下你周围的同学。
小结:我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知道了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不管我们如何转,东南西北的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律动:说一说,动一动
师:前面的表现很精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放松一下,你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演示)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起床了!
向着()方说一说,太阳公公,晚安!
向着()方说一说,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向着()方说一说,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所有的活动既为学生获取有关方向的'知识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又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供了有利的途径。}
(三)回归生活,玩中强化。
面图中辨认方向。
1、填写教室平面图。
师: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室然后在记录纸上标明物品所在的方向。(题卡)
指生板贴
师:观察比较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把什么方向贴在了上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这样行吗?那你能想个办法吗?
师讲故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来)--我国古代皇帝的宝座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那时地图的上部表示南方。而当时美国致力于西部开发,早期的地图都是以西为上,后来各国加强了交往,发现同样世界的人民做出来的地图根本不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人们为了方便统一,以北极星来定方向,规定以北位上,故有了现代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定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向位置。让学生在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 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明确地图上的方向。
(课件演示)
3、根据天安门广场平面图,说一句有关方向的话。(课件演示)
4、我是小小设计师:学生自由设计校园平面图,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把设计推荐给校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
(四)体验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实践作业 :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绘制成一幅平面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谈收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通过多 种形式的实践运用、发展延伸。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又运用指导于生活,以期 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效果。}
八、学习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
(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
(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理念及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教学宗旨,实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这一五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的一节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及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学习其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会用直尺测物体的长度
数学思考:1厘米到底有多大,建立几何模型
问题解决: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感知1厘米的长短及如何正确、规范地用直尺测
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学具
课件、1厘米长的橡皮泥、课堂尝试单、课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
由长——短、宽——窄、高——矮、厚——薄这些反义词引出“长度”
一词,学生自由说所见过的长度单位,猜想为什么要先认识厘米呢?(先激趣后设疑)
(二)探究新知
以三个字“知”、“认”、“用”为主线在,展开整个教学。
1、尺子产生的必要性(“知”字)
师:上节课我们量了教师黑板的长①大约17本数学书长②大约23个文具盒长③张老师的27拃长④崔娇娇的40拃长……
学生议:为什么同样的黑板,每次测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
师:看来,要想知道黑板到底有多长,我们必须统一用同一工具,选取同一个标准。
2、认识尺子(“认”字)
(1)各种各样的尺子:钢卷尺、皮尺、米尺、软尺、直尺。
(2)直尺上各种名称:刻度、刻度线、0起点、厘米的字母符
号(重点强调0表示的意义及其作用)
3、认识1厘米(“认”字)
(1)在尺子上找各种各样的1厘米
(2)发现规律:每大格都是1厘米
(3)用手比画、感知1厘米
(4)生活中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认识几厘米(“认”字)
(1)以0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2)以任意刻度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重点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末尾刻度-起始刻度②把任意刻度当0起点推理③1厘米1厘米相加)
5、动手测量(“用”字)
尝试用直尺“量线段”、“画线段”
(1)组内交流量法、画法
(2)集体交流量法、画法,学生先评价,老师再点拨。
(3)组内互换尝试单再次规范的量、画。
(4)量数学书的长、宽(重在体会尺子不够用时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5)判一判哪种测法正确(归纳“测量儿歌”,强调一平、二对、三看,正确的测量步骤)
(三)课堂检测(完成课堂检测单,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互改,最后统计并改错)
五、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学生帮助笑笑完成数学日记“我的新朋友”
六、作业设计:课堂检测单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长度单位)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1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有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短了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的认识,熟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让学生巩固对直线和线段的认识,会量、画线段。
教学重点:复习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直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二、复习质量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千克、克)
1千克=()克
完成第12、13题
三、复习直线、线段
什么叫直线?什么叫线段?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4、15题。
四、应用题第16、17、18学生独立完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材解读: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小矮人儿歌”
小矮人儿歌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7)张床。
1个小矮人2只耳,7个小矮人( )只耳。
1个小矮人3双鞋,7个小矮人( )双鞋。
1个小矮人4件衣,7个小矮人( )件衣。
1个小矮人5条裤,7个小矮人( )条裤。
1个小矮人6本书,7个小矮人( )本书。
1个小矮人7支笔,7个小矮人( )支笔。
教师读唱儿歌第一句(边拍手边读唱)。
学生开火车形式边填边读唱。
2、教师课件出示儿歌“螃蟹之歌”
螃蟹之歌
1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3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32条腿;
( )只螃蟹40条腿,
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56条腿。
学生齐唱“螃蟹之歌”。
教师提问:小矮人儿歌和螃蟹之歌所用几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小矮人儿歌所用的.是7的乘法口诀,螃蟹之歌所用的8的乘法口诀。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题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求商方法:
1、教师谈话: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六一”儿童节。
师:瞧,二(1)班的同学为准备这个节日正忙着呢?(课件出示P48情境图)教师播放“庆祝六一”之歌。
2、探究体验:
师::请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几个小组,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3、教学例1:课件出示:做彩旗
(1)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3)读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独立解答)(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56÷8=7
(4)商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你为什么会想到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它的商呢?引导得出:要知道56÷8等于几,就要想到几乘8等于56,所以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商。那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五十六呢?七呢?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小结:当你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后,观察除法算式中缺几,那么商就是几。
齐说算理。
(5)如果挂成7行呢?该怎么计算?(指名解答)
交流:56÷7=8
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8)
(6)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4、尝试练习: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组小朋友完成的情况
从第二组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小朋友做了49颗星星,分给了7个小组)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平均每组做了几颗?)
(2)从第三组中,你又能知道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第三组小朋友带来了28个汽球,每7个摆成一行)(②可以摆成几行)
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生练习)
(4)交流汇报:你解决了几号问题?
生:(49÷7=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再(男生齐说算理)
生:(28÷7=4)怎么算的?再(女生齐说算理)
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你有信心能又快又对的求商了吗?
三、实践应用
1、算一算:
48÷8想:()八四十八
42÷7
想:
35÷7
想:
40÷8
想:
学生上练习本独立完成后订正。
2、做一做:
反馈:
a、指名汇报答案,全班订正。
b、观察每组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法里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里的两个因数,一个是除法里的商,另一个是除法里的除数。)
c、小结发现:所以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除法和乘法关系密切,它是乘法的逆运算。
其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六一呢,现在就有几只动物宝宝正积极准备呢,不过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3、“小鸟回家”的游戏
师:瞧,小鸟正在练习回家的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哟!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最后一题全班用手势选择后再订正。
4、“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
师:大家齐了协力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小白兔可急坏了:原来小白兔想采蘑菇过节,可是河太宽了,需要踩着树叶过河,可是树叶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过,小白兔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P50页第1题)
让学生扮演小白兔说答案,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订正。
5、“拔河比赛”的比赛。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让我们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吧!
四、全课总结:
师:谈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进行计算,会估计物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竖式笔算、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
(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
(2)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习
填空题?
1、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
2、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 ),差是( ) 。
3、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数学书93页第9题(6道计时计算)?
数学书第93页第10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习
1、罐头:每盒5元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袋6元
(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
(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分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认识这个字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示ppt)
师:认识它俩吗?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熊大熊二。小朋友们想不想跟着熊大熊二到美丽的森林里去看看?只有会动脑、会探索的孩子才能顺利穿过大森林哦!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借助棋子,感受平均分(6个平均分成2份)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着熊大和熊二一起走进大森林吧
师:它们发现了什么好吃的?
生:大苹果.
师:是呀,又香又甜的大苹果!太诱人了!你们猜,熊大熊二此时最想干什么呢?生:……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生:分一分…..
师:说的真好!它俩一共从树上摘了几个苹果?(板书:6)熊大熊二(贴头像)可以怎么分呢?
有请熊大熊二,哪个小朋友起来说说你的分法?
师:这几种分法都是我们分东西的好方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师: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师:说得真好,公平,就是每份分得苹果一样多(同样多)。(师贴“每份分得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数学家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均分。(师贴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把东西分得公平,经常会使用平均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均分。(齐读课题)
出示ppt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分苹果的过程。
师:请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只熊,每只分得3个。这样,两份分的就同样多,也就是刚才我们认识的平均分。
6个,分给2只熊,每只分几个?
练习: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那你们能给小动物们当个小裁判,看看它们分的食物是否是平均分吗?
师:请看判断题①,是平均分吗?生:…
师:你说的真清楚,那谁能想办法把它变成平均分呢?
师:同学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掌声送给他。再来看判断②,这是平均分吗?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平均分的?生:….
师:是呀,是看每只小狗分的.骨头是否同样多,如果同样多,说明是(生集体回答:平均分)。如果……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仅能判断平均分,还能将不平均的分法变成平均分,真了不起!
2、注重表达,描述平均分(6个平均分成3份)
师:刚才同学们给熊大熊二平分了苹果,正当它们准备吃时,(出示三只熊图片)
咦?谁来了?生:翠花
师:这时,熊二说:“熊大,俺们可不能吃独食呀,这么美味的苹果,咱们仨平分吧!”你们同意熊二的想法吗?看来你们也懂得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这次三只熊平分这6个苹果了,你们会分吗?快拿起手中的小棋子分一分吧!
师:完成的同学用最美的坐姿告诉老师。真好。这次每只熊分到了几个苹果?谁能试着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说:(师提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了?)
师:谁能完整地把分苹果的过程再来说一说?
师贴:6个,平均分给3只熊,每只分
个。
师:谁还能试着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示ppt)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分的过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大声说,好吗?……(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
三、探索交流,明确“平均分”含义。
1、动手操作,重视“平均分”的方法(18平均分成6份)。
师:看到我们帮熊大熊二分苹果,吉吉也等不及了。请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女孩,你来读一读,读的真好,请坐!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这里有多少个桃子?
生:…
板书:18
师:要把这18个桃子平均分给几个小动物?
生:…
板书:
师:这又如何分呢?想不想帮帮吉吉分一分?
生:…
师:可是,每人只有6颗棋子,怎么办?好,请同学们静静地看
温馨小提示:
①用18颗棋子代替18个桃子,小组合作帮6只小动物分一分。
②边分边和小组成员说说你的想法。
师:所以需要同学们合作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数出18颗棋子在你们的小组合作单上分一分吧!
生操作
师:都分好了吗?看到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哪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的分法?你可以带上
你们组内的一个小助手,一个分,一个说(每个小组
可派两个小代表上台汇报,一个分,一个说)
生演示并解说。
【1个1个地分】这样分可以吗?还有没有补充?这样分能保证每份同样多吗?
【2个2个地分】
(掌声欢送)
【3个3个地分】你们这么快就分好了?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3×6=18
师:说得真好,知识能活学活用,你刚才是用了我们刚学过的乘法口诀“三六十八”想到了3个3个分的,是吗?(这种分法速度更快)
三种分法对比优化:1个1个:三轮分完
2个2个:两轮分完
3个3个:一轮分完
那种更更快?
平时我们在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数量较少,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如果数量较多时,我们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当然,如果我们能直接想到乘法算式的话,利用乘法口诀一次就能分完。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吉吉分桃子,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动物都分到了3个桃子,他们分得的桃子数是---生:同样多
师:既然他们分得同样多,这就是---生:平均分?
2、规范语言表达,叙述平均分的过程。
师:谁能把帮吉吉分桃子的过程再来说一说呢?
师板书:18个,平均分给6只小动物,每只分个。
3、借助直观模型,体会“几份”的含义。
师总结:同学们,现在我们把18个桃子,平均分给6只小动物,可以看成是平均分成了几份?------6份,每个小动物分到了3个桃子,就可以说是每份有3个。谁能试着用这句话说一说分的过程?(课件)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小动物们,在帮助它们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知识!其实这节课的学习小棋子可帮了我们的大忙,我们也应该谢谢他们,让我们赶紧送这些小棋子回家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脱离棋子,应用“平均分”
师:刚才同学们一直忙着帮熊大熊二和吉吉分食物,光头强可着急了,快来看一看,光头强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这次没有小棋子的帮助,你还会分吗?快来答题纸试一试吧,可不要让光头强给难倒了。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的想法?生:…
师:你说的真完整。谁还愿意展示?你的方法也不错。想乘法口诀来分的方法,你一下子就学会了,领悟能力真强!
2、发散思维,巩固平均分。
师:同学们,有句俗话说得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你们快乐吗?就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到森林的其他地方去看看吧!瞧,它们举办了一个热闹的聚会,准备邀请大家参加呢!我们看它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什么?生:果汁
师:看,你们会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圈一圈填一填吧。
生说师展示.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动物想出了这么多分果汁的方法。再来观察这幅图,同样是12杯果汁,如果我们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分得的果汁就会越----少;相反,如果我们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人分到的果汁就越-----多。
师:真了不起,在分果汁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这么多数学奥秘,快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刚才我们平分了桃子、汉堡、果汁,那18个苹果会分吗?18个梨呢?你还能分什么?变成分18个物体你们还会分吗?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探索了这多数学奥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首先我们借助旧知识---数的分成,将“6个苹果分成了2份”,(课件1)在对比与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课件2-3)其次我们借助棋子的操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课件4)学会了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随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了“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的多种不同的分法(课件5),感受了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课件6-9)联系在一起(课件10-11),解决了生活中的平均分问题。(课件12-13)这也为后面除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实平均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作业纸,每人一份,是平均分;课前发的材料袋,每组一份,也是平均分;
所以老师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留心观察,把你们的发现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听,好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动手操作,能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并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认识和辨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 [出示小黑板]大家看这些三角形,根据它们角的特点把它们
分分类,分完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可以互相讨论。
生:分两类,①⑥都有一个直角,其余的都没有直角。
生:分两类,④⑤都有一个钝角,其余的都没有钝角。
生:分两类,②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其余的都只有两个角是锐角。
生:可以分三类,①⑥一类,④⑤一类,②③一类。
生:分三类,①⑥都有一个直角,④⑤都有一个钝角,②③三个角都是锐角。
2、师: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生:分三类的方法最好,因为分得最具体,最完整。
3、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师:想一想,按角来分,你准备给这些三角形取个什么名字?为什么?
生: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
生: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生: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4、让学生画三角形。
(1)请学生画一个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请学生画一个只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
(3)请学生画一个只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
讨论:你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些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生:三角形的三个角有可能全是锐角。
生:三个角中一个角大了,另两个角就小了。
生:三角形的三个角中只可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而且至少有两个锐角;生:只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画不出的
5、根据学生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两种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的区别。
生:锐角三角形中的三个角都是锐角;钝角三角形中有一个是钝角,有两个是锐角。
6、请学生观察思考:你画的三角形,哪一个是锐角三角形?哪一个是直角三角形?哪一个是钝角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三角形贴在每一组前面的集合图中相应的位置。(学生上台贴三角形)
师:熊猫有个问题考考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它不是直角三角形,也不是锐角三角形,也不是钝角三角形?
7、师:如果我们把这些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呢?
生:由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部分构成的。
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可以用图表示。[出示图]
二、巩固新知、激趣创造
猜一猜:只露出一个角,猜猜它是什么角?
钝角
1、直角
2、锐角(三种可能)
(二)选择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A、0
B、1
C、2
D、3
2、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A、0
B、1
C、2
D、3
3、说出图形中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三){动手操作)想一想,怎样才能一次剪出两个直角三角形?
三、梳理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或学会了什么?
四、检测练习: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五、课堂练习:练习册P43—4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这些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倍数关系和份总关系简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第19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1)求总数
(2)求每份数
(3)求份数
二、复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第2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1)求谁是谁的几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三、第21-25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6题注意:不是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 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过电池吗?什么时候用到电池呢?(学生自由说)
师:对呀,电池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可是用过后的废电池却有很大的危害。(课件出示)看看以下这段文字: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 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教师讲解)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揭示课题:对,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集中回收废电池,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板书:回收废电池)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1)师:同学们,希望小学从本学期开展了回收废 电池的环保活动。这是二年级各班回收废电池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2)观察统计表,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指名说)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三个问题。“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和“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 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 回收多少节”
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22+77=
看算式,试着估算它们的和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估算过程,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
师:那么到底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就来算一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算法。(课件演示拨数,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的计算方法)
全班试着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刚才现在我们与估算的结果比较,得出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很接近。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 学生自己来解决。
①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②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③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源:学科网]
相同点:
1)都是加法运算;
2)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是真的吗?马上做一做第三题试试看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①请一 个学生板演,并饰演小老师说说算法。
②原来是真的,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如果百位相加满十呢?(百 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能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吗?(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板书
③还有其他的算法 吗?
4.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
三、课堂练习:
1.估算
2.小小神算手:
3.指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卡片出示)。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板书:5640<879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xx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课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在( )中,填写合适的数
1分钟=( )秒 1小时=( )分
1天=( )小时 3分钟=( )秒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体验
1、教师:同学们,时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小明和这些时间单位交上朋友后很高兴。他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做了一个安排,大家看看他是怎样安排的?
(1)出示:
穿衣图5小时 刷牙图3秒 吃早饭图2秒 收拾书包图5小时
(2)教师:你对小明的.安排有什么想说的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小声说一说。
(3)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再估计一下,做好每件事情自己要用多少时间。(完成第24页练习2 在( )中,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4)教师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时间单位,不要像小明一样闹笑话。
三、联系实际
四、综合练习,巩固有关时间的计算
1、连线
小明每天上午在校 3秒
妈妈每天工作 3小时
爷爷早上锻炼身体 8小时
呼吸一次用 30分钟
2、在○里填上“>”“<”“﹦”。
120分○2时 3分○180秒 500分○5时
4分○240秒 100秒○2分 4时○200分
3、完成练习4、5
五、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师:供电局为保障居民用电安全,定期会对线路进行停电检修。下面是新华小区某天的停电告示。(出示课件)
停电告示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中午12:00-下午1:10 光明街
中午12:30-下午2:00 新丰街
(1)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你知道新华二路要停电多长时间吗?
(3)小明家在新丰街,他想在下午1:00的时候看电影,能行吗?
(4)小明妈妈在下午1:20下班回家,这时离来电还差多长时间?
2、完成练习6 填空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练习册P17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