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1 14:13: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本诗恬静的意境,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2、了解本诗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学习重点:

  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外国诗歌的特色

  学习难点:

  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本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现代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诗歌,后教师作出诵读指导,再引导学生感知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

  四、研习课文。

  1.“我一无所求”的标题为编者所加,你认为加合理吗?

  用“我一无所求”作为标题很好。全诗表达了对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诗人对纯真、和谐的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诗化。“我一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一、执着。如此看来,以“我一无所求”为题,更好凸现了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作的主题。 2.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一节描绘了热带黎明、空气湿润、薄雾浮在空气中、榕树下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挤牛奶的景象,蕴涵诗人对生命的满足,表达了超然的恬静和淡定。

  3.“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语汇,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折射出了“我”内在情感。

  4.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那诗中有没有描绘动态的景观,请找出来?

  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

  小结: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

  4.“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重复,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我一无所求》,乍一看似乎在向某一位清晨挤奶的姑娘表明着心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一种宗教的情绪。这种从有限到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现在《我一无所求》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终的满足和归宿都是美的体验。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静的自然景观

  我一无所求 满足、恬静、和谐

  动的人的景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知识找资料弄明白。

  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轮读词语: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

  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

  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

  (2)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轮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

  四、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语句意思。

  3.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4.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2.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

  3.感受人物品质。

  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1)自读课文,找、画关键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探索写具体的。

  (3)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拓展延伸,加强感悟

  你还搜集到李四光爷爷哪些故事?特别是他的童年故事?读过故事,你又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全文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揭示课题。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思考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里写到了小牛顿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你最欣赏小牛顿哪一点?

  4.自主阅读。

  5.交流,指导朗读。

  六、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抄写生字词语。

  3.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

  【实现课堂内外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积累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

  二、自渎文本:

  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

  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

  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

  (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一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教后: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比较“买、卖”“胀、涨”。

  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教案略)

  又记: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教案略)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单元教材分析。

  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

  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

  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

  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语文单元教材教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