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
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4、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
5、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猜。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诗《小池》
1、借助工具书及诗集,自学这首诗。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垮、碎、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左半边都比较小,或半边较宽且高。
(4)教师范写“垮”。提醒学生注意:“提土旁”稍小,偏上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在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分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评议。
3、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美妙的歌声,你们想欣赏吗?(欣赏有关杨树的课件)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说说你对杨树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杨树的诗歌。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大叶杨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它也一定很快乐,因此大叶杨常哗啦啦地唱歌,你们想不想再听一听她唱了什么呢?(欣赏课件。)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自主读文,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1、自读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内组织识字抢答游戏。
四、深入感悟,读透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轻声自读课文。
2、思考:
(1)你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刮风时唱得欢快?为什么下雨时唱得响亮?
(3)没有风雨时杨树怎么唱?
3、假如你现在就是一棵快乐的白杨树,加上动作,试着读一读第一段,请读出大杨树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组讨论:杨树会把歌唱给谁听呢?他在歌中唱什么呢?
2、交流 ,品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杨树有会把歌唱给谁听呢?他在歌中唱什么呢?
2、讨论,交流。
(四)放欢快的音乐,同杨树一起歌唱:美读课文。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大杨树把歌唱给了学步的.小宝宝、聊家常的老奶、悠闲的老爷爷,那它还会把歌唱给谁听呢?我们也来编一编吧。
2、交流、汇报。
8.课堂练习:小组比赛朗读课文。
9.作业安排:背诵课文。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杨树之歌》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
11. 自我问答: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杨树默默无闻,为人类奉献出欢乐与关爱的;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 篇3
【《索溪峪的“野”》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课文如画,课堂如诗。依靠课件、音乐等媒体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促其积累。让阅读过程个性凸显,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听中想象,读中想象,移情体验,抓住契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积极对话。
教材分析: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文意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在概括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从而,使学生感受索溪峪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能够自主预习,自主识记生字词的习惯。但对关键的词句还不会正确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记忆“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方法与途径
1、让学生充分质疑,说说自己见解。
2、尽量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讨论交流,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读中感受,领悟表达方法。
情感与价值
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室
教学重点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以张家界森林公园图片、索溪峪风景区图片,课文朗读,轻音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我们最佳的出游时光。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到湖南的张家界,领略一下索溪峪的独特风光。
(二)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2、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3、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4、读课题,抓题眼。
(三)初读课文,把握“野”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顺文章。
(2)边读边圈。思考索溪峪的“野”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每一部分中心句。
2、讨论交流。
(1)记忆“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3)按总分的结构方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2-5自然段的开头句就是中心句。
(四)讲读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山“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2、你从哪句话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哪些词可以凸显呢?(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3、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小组合作,感受索溪峪的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1)选择其中一个部分,根据分析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在多媒体上进行教学
1、体会水“野。”
①多媒体出示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②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体现在什么地方?
③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④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⑤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2、体会“山上的野物是‘野’的。”
①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野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3、体会“游人也‘野’了起来。”
①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动物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最后一自然段,那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②再读最后一段,看看游人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五)跟随课文朗读,品“野”
1、跟着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3、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的好词佳句。
2、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七)板书设计:
山野
水野
索溪峪的“野” 动物野 畅游大自然的愉快
游人野
【教学总结】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节奏也把握得教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很弱,理解第二小节出现了问题。拟人手法的本意理解得不到位。或许是由于部分同学课前预习得欠充分,原本简单的、灵动的文章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吃力。今后将要求学生预习得充分些。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 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 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 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也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本环节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互教,认识了不少生字,扫清了学生生字方面的障碍。]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巩固生字词,享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