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体现新课标思想: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组织学生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的米、厘米以及有关线段的认识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长度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课前进行有关方面情况的了解,精心做好课上得组织工作,组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填好统计表后,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了,也认识了线段,今天就要考验考验你们,看你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
二、准备活动。
(一)自愿结合成组。(每组自己确定要测量的内容)
(二)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否准备齐。
(三)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统计表,小组一起把统计表的表头填写完整。
三、实践活动。
(一)小组之间互相商量,进行分工。
(二)到各自要测量的目的地进行测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72÷(18-9)=65-8×5=20+7×5=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指生列式计算,然后订正。看来简单的混合运算都会了,那今天我们学习比较难的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出示例题:面包师傅要烤面包,一个师傅说: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了。另一个师傅说:每次能烤9个。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90-36=54(个)54÷9=6(次)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0-36)÷9=54÷9=6(次)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第一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40÷8=5(只)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题.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45÷5=9(米)
3.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第三题.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18÷9=2(排)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小结: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技能目标: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学习过找规律,请同学们观察课件,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你知道了吗?
这是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简单的找规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更为复杂的找规律。(课件出示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前不久,小精灵告诉老师,小东家的厨房正在装修,那厨房的墙面是怎么设计的,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墙面)
二、探索规律。
1、观察墙面的排列,探索规律。
(1)观察这个图案,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图形?颜色是什么样的?横着看,这些可以分成几组?(边说边标序)每组图形的位置一样吗?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图案可以从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进行观察。(板书: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
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样排列的。第一组图形怎样变成第二组呢?下面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A、请生上台摆一摆,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你摆的和他摆的是不是一样。
B、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二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三组的呢?请小朋友说说,请你再用学具摆一摆。
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摆。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三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四组的呢?(做法和前面一样。)
从左往右观察完,总结:我们把这样的.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移动自己位置的排列叫循环排列规律。
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除了从这方向观察,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向观察吗?
从右往左: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从下往上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三、动手操作,加强感知。
刚才小朋友真能干,从不同的方向找到了循环排列规律。那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看你会不会画。(课件出示例1)
四、巩固练习。
五、课件欣赏。
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彩纸,斑马等有规律的图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学的开心吗?
七、布置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60减去40得20,300与20得320。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步骤。
3、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习题。
全班练习在课本上写了出得数后,指名口答并说说口算的步骤,并按三组题进行比较。
4、教学例8:320+400=720
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320可分解成哪两个数的和?让学生试说口算步骤。
小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计算时先算几百加、减几百,再与几十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53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将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写在课本上,订正时抽出部分题由学生讲讲口处步骤。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2题。
第1题将结果写在课本上。
第2题计算后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怎样口算,再订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课本第55页例9、例10,“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 60+90 70+30 110-20 130-80
2、出示课本第50页复习题。
20+90 160-70 30+80
二、新授
今天学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9:320+90
提问:这道题怎么加?90先与谁相加?为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板书;
320 + 90=410 想:20加上90得110,300加上110得410
300 20
小结: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也是先算几十加上几十,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再把和加上整百数。
2.完成例9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先做左第1栏,全班练习后引导学生将两题进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3.教学例10:360-70
启发学生想:把360分成300和60行不行?为什么?
提问;应该把360分成怎样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360 - 70 = 290 想:先算160减去70得
200加上90,得290
200 160
小结:口算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当几十减几十不够减时,要把被减数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数,先算一百几十数减几十,再把差加整百数。
4.完成例10下面“做一做“习题中的第1题。
先做第1题中的第1栏,250-40和250-60
全班练习,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不同点;上面一题是不退位减法,先算几十减几十,再加整百数,第二题是退位减法,要先算一百几十,再加整百数。
全班练习第1题中的第2.3栏,完成后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四.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6.本课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提升。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注重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重点理解根据余数来判定结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想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标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一)知识铺垫---------------------------------------------------------------
2.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呈现两只老虎的歌词),请学生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歌词记下来,之后跟着音乐一起来唱。
生:齐唱两只老虎
师:同学们好棒啊!!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能把这么长的歌词记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过观察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师:看,这里还有两幅图画,“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先看第一幅图。
生:这幅图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两个图案,一个太阳,一颗星星,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图案应该是太阳。
再看第二幅图。
生:这副图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个图案,一个笑脸,连续两个哭脸。根据这样的规律,笑脸后面紧跟着的图案应该是哭脸。
师: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只有先找出规律,才能判断出下面的图案。
(二)新知探究---------------------------------------------------------------
3.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首先我们要找出排列规律。这些小旗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面小旗,一面黄色的小旗,两面红色的小旗。问题是让我们求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规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之后小组活动,交流倾听。
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用符号代替小旗接着往下摆
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继续摆小旗。
图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黄色的小旗,根据规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小旗。这样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组成了一组。接下来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组的开始,所以是黄色的小旗。
4.师:换个角度来理解这道题,如果我们它理解成应用题,每一组都有3面小旗,现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几组完整的小旗,还剩几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16÷3。用除法竖式来求商。16÷3商5,3×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组小旗,还剩1面小旗。
师:对应着算式和小旗图,16.3.5.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每组有3面小旗),5(可以摆成这样的5组),1(还剩下1面这样的小旗)
师:剩下的1面小旗和问题中的第16面小旗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继续往下摆,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组中的第一面,根据规律,每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小旗的颜色跟有几组完整小旗没有关系,跟还剩几面有关。也就是说,跟除法的商没有关系,跟余数有关。那么观察图和余数,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师:总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5.师:现在我们试着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竖式求商。27÷3商9,3×9=27,27-27=0。27÷3=9组,没有余数。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
师:正好分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师: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据规律,每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红色。
6.师:不信的话我们接着摆一摆,验证一下吧。出示PPT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第27面小旗确实是红色的。
师:做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解答出来,有的同学则相对慢一点,是因为你们选择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做的快的选择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点的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
通过比较,当所求数量较大时,用画一画的方法会比较麻烦,列算式则相对简单一点。
(三)巩固---------------------------------------------------------------
7.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试着做一做这些题吧。“按照下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得先看看这里有什么规律,这些珠子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每一组有5个珠子,分别是两个蓝色的珠子和三个红色的珠子。想知道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用除法24÷5.用除法竖式来求商。
24÷5商4,5×4=20,24-20=4.所以有4组完整的珠子,还剩4个珠子。最后一个珠子的颜色跟商没有关系,我们要看余数,余数是4,根据规律,每组第4个珠子是红色,因此第24个珠子应该是红色。
(四)总结---------------------------------------------------------------
8.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首先要找规律,确定每组的数量,用除法解决,根据余数判断结果。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五)作业布置--------------------------------------------------------
元旦挂彩灯,用6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绿、紫的次数装配,一共装了36个灯泡,蓝色的灯泡用几个?红色的灯泡呢?
(六)音乐欣赏--------------------------------------------------------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现象。
春夏秋冬-----年
月圆、月缺-----月
日出、日落----日
规律现象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衣服、生活、雨伞、项链、红绿灯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
规律:黄红红
16÷3=5(组)1(面)
27÷3=9(组)正好分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对加与减的计算进行整合,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学会看简单的图式、专业指令,并根据指令进行准确的'操作。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能读懂图式的要求。
教具及其它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图
问:小丁丁和小胖在干什么?掷数点块。
2、小丁丁掷出:
组造了一个数:415
师:掷数点块有什么用呢?掷出数后我们要进行这样一个游戏
3、出示游戏图:
检验:415〈500
加:415+350=765
他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内:
造的数415结果数765
4、小胖掷出:
他造了一个数:633
检验:633 〉500
减:633-350=283
他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内:
造的数633结果数283
二、生自己尝试练习:
1、像小丁丁、小胖一样先掷3个数点块,然后造数,判断加或减,最后将得到的数填在表内。
造的数结果数
谁得到的结果最大?
谁得到的结果最小?
2、
①要得到最小的结果,必须掷出哪些点图?(511)
②要得到最大的结果,必须掷出哪些点图?(466)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小胖掷出:
造的数结果数
结果数最大()最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求商的方法,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实物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是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求商的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上新课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乘法口诀的背诵情况。填乘数,再说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
2、观察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读题:自由地大声读一读。请声音响亮地孩子读一读。
(3)你会列算式吗?独立思考,汇报。师板书:12 ÷ 3=?
(4)你会算吗?先帮猴妈妈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3、汇报算法。
学生以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
(1)第一个人分3个,12—3=9;第二个人分3个,9—3=6;
第三个人分3个,6—3=3;第四个人分3个,3—3=0正好分完。
(2)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
(3)3+3+3+3=12。
4、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5、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方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同学们还提了另一个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12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请小朋友大声读题目,读懂了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地找老师和同桌说一说。
3、做完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想法。
4、学生汇报,师板书:12÷4=3(三)四十二
(三)观察比较: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师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计算这两个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求商。(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吗?你是怎么用口诀求商的?随便一句可以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猴妈妈看了大家出色的表现,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想去吗?她已经把你们大胆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小猴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两个关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我们来看第一个关卡: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6= 8÷2=
10÷5= 12÷2= 8÷4=
要求:
a.先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c.全班同学交流。
2、下面我们来闯第二关:我当邮递员。卡片“信箱”贴在黑板上,每组五位小朋友做邮递员来送信,比一比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师:得数是1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商是1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相同;除数是1时商等于被除数。)
3、人多力量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闯关成功!
(欢迎到花果山做客!)哇,小猴子拿出这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来招待大家,请你们把它们平均分一分,写出算式,并说出你是怎么分的。
师:花果山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再去玩,好吗?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计算除法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除数是1时,商等于被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路线图、公园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谈话:清明小长假的时候有同学去过公园玩吗?哦,人不少。(课件出示:公园的不同路线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了,是路线图,有了这些图,我们才能在游玩中不迷路,同时也能游览各个景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揭示课题:认识路线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出示课件:南山公园的平面图)
(1)辨认平面图的方向
谈话:我们看到平面图,首先确定什么?通过什么来确定?(方向标)
请学生在书上标出八个方向。
(2)说一说各景点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
(3)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今天小明带我们去南山公园玩,你们想去吗?
小明的游览路线是: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了公园。
提问: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再向东北走到艺术广场,再向西北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从西门走出公园。
(4)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时,要用上我们的方向词,这样说的会更清楚。
2、试一试
要求: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最后从南门出公园。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指名一小组成员回答,其他组可以补充。
交流: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先向东走到盆景园,再向东南走到艺术广场,再向东北走到水上乐园,然后向南走到四季亭,再向西南走到音乐喷泉,最后向南走到南门,从南门出公园。
3、谈话: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如果你也喜欢南山公园,用铅笔在图上画出路线并以四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行走路线,要用方向词哦。
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三、课堂检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
走哪条路近呢?为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一人提问,其余回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我们除了认识旅游的路线图,还要认识公交路线图。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重要。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人小组学习完成书上的三个问题。
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我们在乘车时,首先要知道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路线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本课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10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能用乘加、乘减分步计算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为信息窗2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思维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乘法学习的知识经验,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里,要引导孩子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求总和用加法计算,两数比较大小用减法计算。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前面对于此类知识已有接触,但是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些困难,有些问题要引导孩子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乘加乘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
1.通过孩子喜欢的旅游活动开始一节课,紧张活跃的气氛迅速使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交流汇报的环节中,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堂生成的资源组织有序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乘加乘减运算的算理。
4.各种巩固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到了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流程
(一)示标示导,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课板题
师:同学们,在这个郁郁葱葱的季节,当完成作业后,你最喜欢做什么?
生1:我最喜欢看课外书。
生2:我最喜欢到游乐场去玩。
生3:我最喜欢走进大自然或与同学门结伴外出旅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旅游经历)
师:旅游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呀!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吧!(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
生2: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五人。
生3: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师:你们说的非常准确,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生2: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生3: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 3 - 生4:停下所有的大汽车需要多少元?
生5:停下所有的小汽车需要多少元?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2.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出示自学指导:
(1.找一找,说一说,应该从情境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与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2.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呢?
3.试一试,你能列出式吗?
4.议一议,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展示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1.正确列式
- 4 - 师:同学们,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
组1:9×4=36(人)
36+5=41(人)
2.理解思考方法与解题思路 (1) 方法1:从问题出发
生1:你能给我们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2:总人数等于已分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知道了,所以要先求4个组有多少人,用9×4,得到36人,再用36加上5就是总人数了。
(2) 方法2:从条件出发
生3质疑:我们组不是这样理解的?
师:你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生3: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可以先求出4个组有多少人,即9×4,得到36人,再用这4个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就是一共的人数,即36加上5。
3.质疑提升
师:我们再来看算式:9×4=36(人),36+5=41(人),这里都有哪些运算呢?
生:乘法与加法
师: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两步计算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思考方法与解题思路,你们想进一步认识它们吗?
生:想!
- 5 - 师:第一种从问题出发,这种方法就是通常说的“分析法”,第二种从条件出发,这种方法就是通常说的“综合法”,这两种思路都是分析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4.巩固强化
师:请同学们自己解决“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体会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及时练
出示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1.问题处理
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充分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思考的过程,梳理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学生的解决方法:
7×3=21(辆)
21-9=12(辆)
(1)(分析法)要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需要知道小汽车与大汽车分别有几辆,大汽车有9辆,所以要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即用7×3=21(辆),再用21-9。
(2)(综合法)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7×3=21(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用21-9。
2.对比提升
- 6 - 师:我们把“9×4=36(人),36+5=41(人)”叫做“乘加两步计算问题”,那么你能给“7×3=21(辆),21-9=12(辆)”取个名吗?
生: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师:你们真聪!想一想,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思考方法基本一致,是吗?
生:是。
(五)学情诊断,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教材92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与温馨提示:
(1)读一读,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议一议,该怎样列式呢?
(3)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并纠正其中的错误。重点交流: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2. 自主练习-—教材92页第3题
温馨提示:付出的钱与找回的钱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乘减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解决方法。
3. 自主练习-—教材93页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与温馨提示:
(1)找一找,一年级对应的信息是哪些,二年级对的信息又是哪些?
(2)试一试,解决图中的两个问题?
(3)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并纠正其中的错误。重点交流: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生1:乘加两步计算问题。
生2: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生3:两种分析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考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七、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4×9=36(人) 4×3=12(辆) 36+5=41(人) 12-9=3(辆)
答:旅游团一共有41人。 答:小汽车比大汽车多3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运用旧知迁移,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掌握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鼓励算法思维和算法的多样化。
3.养成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横式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条、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媒体出示:28+56=
师:谁来说说这道题的思考过程?
反馈结果,指名学生交流。
师:除了竖式计算,谁来说说横式计算的思考方法?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能够用
不同的思考方法来得出正确的结果。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春天已经来临了,让我们一起去听“春之声”音乐会吧。(媒体出示第22页主题图,同时再出示相关条件:A看台:356人B看台:247人)
问: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板书: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
问:怎样来计算A、B两看台共坐了多少人?算式怎样列?
板书:356+247=
2、探究算法。
1)估算。
师:你们能估算一下两看台大概共坐了多少人吗?(学生答,师暂不下结论)
2)揭示课题。
师:那么到底356+247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加法(横式计算)
3)自主探究。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运用到学过的知
识,想想,画画,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教师巡视。)
4)大组交流。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交流你的算法?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算法)
a.用正方体积木块组成的板、条、块摆出356+247。
356 +247=603
个加个6 + 7= 13
十加十50 + 40 = 90
百加百300 + 200=500
13+90+500=603
b.用简图画出356+247。
356 +247 =603
百加百300 + 200 = 500
十加十50 + 40 = 90
个加个6 + 7 = 13
500 + 90 + 13 = 603
师:A、B两看台共坐了603人。
(指黑板上画图、摆学具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谁再来试试?
c.在算线上画出356+247。
① 356 +247
=356+200+40+7先加百
=556+ 40 +7再加十
=596+ 7最后加个
=603
② 356 +247
=356+ 7+40+200先加个
=363+ 40 +200再加十
=403+ 200最后加百
=603
巧算。
356+247
=353+250
=350+250+3
=600+3
=603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横式计算方法算出了356 +247的答案。我们的`好朋友小胖他们也想到了这些方法。下面就把书翻到第28页,仔细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归纳算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得出:
第1、2种方法是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第3种方法是先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或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第4种是巧算的方法,即把其中一个加数看成整十数先加,再加个位数。
这几种算法都是通过分拆,变为原来学的本领进行计算。
问: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在书上写出过程。
234+342 58+182 346+255 728+276
2、游戏:买轮滑鞋。
师:前几天,我们看了电影《深蓝浅蓝》,片中豆丁的高超轮滑水平一定给你留
下深刻印象吧。想不想也拥有一双轮滑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假如给爸爸和你各买一双轮滑鞋,你挑哪两双?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吗?
出示:蓝鲨牌金鲨牌绿宝石牌黄盾牌乌龙牌
364元435元267元186元309元
1)学生拿出练习纸,先写出算式,再把答案写下来。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自由说,教师巡视去听,请两个学生说。)
四、总结全课
师:刚才我们学了些什么新本领?
五、课堂练习:书上P29练一练剩余题目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04+127= 278+157= 270+103= 345+543=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111-112例题,112-11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数据的分类汇总,噶没收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分类汇总统计表
3、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数据分类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活动项目
学生汇报
2、出示各种活动
3、出待统计的原始数据
小组统计并汇报
4、我们了解了我们小组最喜欢活动 的项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说
二、尝试研究
1、引导研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吗?
小组讨论汇报
完成 书 上统计表
2、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自主活动
1、跑步前后,我们的脉搏会变吗?
学生数脉搏
2、以小组为单位天统计表
3、组织学生跑步后数脉搏
4、观察两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6、将脉搏变化数天在统计表3
7、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
四、应用交流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还有值得统计的事情吗?
3、学生分组统计
课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P23~24的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例4。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的了多少面?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问题,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2、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
鸭蛋有多少个?鸭蛋的个数和鸡蛋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和鹅蛋又有什么关系? 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3、小结。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第3题,选择一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了一道例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抽象出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从而逐步认识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接着学会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同时能够找出身边的直角,并学会画出不同位置的直角。最后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情分析: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学生主要是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打算从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得到新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但当角的大小相差不大时学生可能还很难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够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或者折纸折出的直角分辨直角、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之后,觉得有几个难点之处应该引起重视,予以重点突破。
1、学会标注直角标记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直角很快能找到,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上的直角。当这些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如发生倾斜以后,有些学生就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比量,找出这个直角。
2 、学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在没有三角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纸张对折后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来比一比。学生难免会忘记带三角尺,让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法来折直角这个方法很有用。
3、学会合作三角尺拼图三角尺拼图,画出拼成的锐角、直角和钝角。这儿要让学生合作,各自拿出所需拼图的三角尺,然后合作进行拼图。这道题目其实很难的,因为例图上画的三角尺不是简图。二年级的学生擅长依样画葫芦,图例就很难让学生模拟着去画了。这里留足够的时间,让同桌按要求合作拼图。学生在动手拼图中思考,争论,直至明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