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07:08:1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交谈,使学生了解期末考试的总体情况及自己的错误知识点;通过对第八册教材的初步分析,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

  2、在师生的交流,共同的分析,解读中,联系假期生活、教材内容,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同时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经验。

  3、在活跃、开心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生丰富多采的假期生活,分析,阅读,解说初步了解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谈话导入

  解读数学书

  通过师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加油鼓劲,为下学期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联系教材目录,联系已有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分析、比较,正确建构数学的一些知识。

  一、交流期末考试总体情况

  1、教师总体介绍。

  2、个别交流学生的错误。

  二、介绍新课本

  1、解读目录

  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如:角、可能性......

  2、谈谈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3、作些准备

  学习这些知识要做一些准备。

  学生个别交流。

  师生共同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小组交流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如: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交流假期生活

  (机动环节)

  全课小结

  不管在交流假期生活还是检查作业,或参观作业中注重让学生比较、思考联系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在评比参观中注意树立榜样,时刻提醒、激励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努力向上。

  激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了解寒假作业(机动环节)

  1、同学们,假期一转眼就过去了。你能说说这个寒假你过得愉快吗?

  2、交流假期生活

  同学们,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3、检查寒假作业

  寒假里我们认真完成了寒假作业,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比一比,谁的字迹端正?谁的作业认真?

  4、分析寒假作业的有关练习

  5、参观优秀作业

  优秀作业展示,大家来看优秀作业。

  四、全课小结:

  新学期,你准备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呢?

  小组讨论并交流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再评比。

  小组讨论:寒假作业中的练习,你是怎样想的?交流、核对。

  全班参观优秀作业

  谈谈你的感想。

  小组说说

  再集体交流。

  解读目录要注意联系前后知识。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全面的了解本册知识点。如:先了解一些新的数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再如:有相同的标题,比较有什么区别;

  板书设计:新学期新气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

  2、通过改写,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名数的变换,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请大家想想:30分米是多少米? 3500克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得出:

  30分米=3米,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500克=3千克500克,除以进率得到的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数.

  刚才复习的2个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今天继续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类推改写方法:

  (1)这是什么样的运算?

  (2)用什么方法汁算?

  (3)怎样移动小数点就可以了?

  从而让学生明确:把分米数变换成米数,要除以进率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行了.3分米=0.3米(板书).350克变换成千克数,要除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可以了.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启发学生总结出改写方法.

  (1)上面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应该怎么改写?

  概括出: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1.

  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改写的方法.

  2.教学例2.

  (1)口答,说出改写方法.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70克是多少千克?

  (2)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观察,这二题与口答题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换算?应该怎样改写?

  首先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互说改写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从而明确:要求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原来3平方米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40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到3.4平方米.

  同理,要求改写成千克数,原来的千克数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70克改写成千克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出4.07千克.

  3.启发学生总结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原来高级单位的数不变,就是改写后的整数部分,只将原来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是高级单位的小数部分,再与整数部分合并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说明思路.

  三、巩固反馈

  1.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二十三第1题.

  2.把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投影)

  3米8厘米=( )米

  5千克60克=( )千克

  1吨800千克=( )吨

  12千米60米=( )千米

  3.判断正误.(投影)

  3平方米20平方分米=3.20平方米

  5吨40千克=5.4吨

  80米=0.8千米

  20千克=0.02吨

  4.把下面几个数由大到小排列.

  3.2米,3米8厘米 ,310厘米

  (提示: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30分米=3米

  3500克=3千克500克

  例1 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3分米=0.3米

  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例2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3.4平方米

  4千克70克=4.07千克

  3.2米 3米8厘米 3米10厘米

  从大到小排列

  3米8厘米=3.08米

  3米10厘米=3.1米

  3.2米>3米10厘米>3米8厘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数总质量总质量每包重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背景,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一家人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使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计算器。

  教法、学法:教师以指导学生预习,组织探究活动,设疑解难为主;学生以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预习导航:1、关于课本100页的三道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2、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3、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小组释疑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预习到的知识得到互补,解决部分疑问。之后再在课堂上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二、尝试练习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坐过轻轨吗?五一假期,小明和爸爸妈妈就是从广州坐轻轨去珠海玩,其中经过的'站点有顺德站、小榄站、中山站,南朗站和终点站珠海北,下面是各站点之间的距离

  路段里程/千米

  广州南—顺德16.3

  顺德—小榄36.7

  小榄—中山30.6

  中山—南朗16.2

  南朗—珠海北16.4

  总里程116.2

  小明:“妈妈,我们到小榄了。”妈妈:“是啊,还有多少千米我们就到珠海北了呢?”

  师:从资料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小明妈妈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算式)

  生1:30.6+16.2+16.4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16.2-16.3-36.7

  生3:116.2-(16.3+36.7)

  2、尝试练习

  师:请大家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请三位同学出来板演)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0.6+16.2+16.4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用计算器验算)

  116.2-16.3-36.7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验算)

  116.2-(16.3+36.7)先算括号里第1第2赛段路程和(验算)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解题思路,谁能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请小组内相互讨论:

  小结:求还有多少千米到达珠海北,可以直接把没走的几个路段路程相加,也可以根据总里程多少千米减去已经行驶过的2个路段段的千米数,减的时候可以依次减,也可以求出行驶过的千米数的和来一次减。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所以就以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为主,然后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合作提炼

  师:同学们能用一句话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个式子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归纳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检测反馈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9.72+14.4-9.92 85.7-(15.3-4.8)

  40-(2.75+0.86)9.5+4.85-6.13

  2.我是裁判长,错的改正过来。

  (1)4.8-1.25+2.75(2)8.75-(2.75+3)

  =4.8-4 =6+3

  =9 =0.8

  3.练习十七第3题

  4、练习十七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分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收获。体现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有不同的发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0.6+16.2+16.4 116.2-16.3-36.7 116.2-(16.3+36.7)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美观为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平移、旋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剪纸,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展示与课本上的美丽图案相同的剪纸作品

  提问: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组织汇报交流:最上面的图案是把单个图案(蝴蝶图案)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圆形图案可以看成是把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右下方方形图案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或平移)后得到的。这里的每个单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图案设计(书中的图案)

  图案(一)的设计

  提问:书中有什么操作要求? (照顾到能独立完成的有限) 按要求示范完成一次平移 巡视 检查

  展示部分操作漂亮的图案

  图案(二)的设计 明确要求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提问:你是怎样平移的.?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图案 (三)的设计

  (教学过程同图案(二)的设计)

三、图案设计(自己的图案)

  提问:你打算选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

  巡视学生合作情况 展示各个小组设计的图案

  提问:你能看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是有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吗?

  集体交流 设计者解释 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创意?

  小结(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P9——P10

  教学目标:

  1、了解括号产生的必要性,掌握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2、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并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一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6×4+28 65- 25+40 12×5÷6 172 - 42×3 24×3+32×5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四种运算叫四则混合运算。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在算式里有括号,又按什么顺序计算昵?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教学例4

  1、教师出示教材例4的算式:96÷12+4×2。

  (1)观察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中包括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96÷12+4×2

  =8+8

  =16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应该怎么办?

  教师适时介绍:可以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的顺序。

  启发学生思考:只要在算式中加上一个小括号,就可以满足要求,即:96÷(12+4)×2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96÷(12+4)×2

  =96÷16×2

  =6×2

  =12

  师:在这个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改变运算的顺序)

  (4)介绍中括号的知识。

  教师介绍中括号的写法,及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内的运算,要按“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依次算”的顺序进行。

  (5)学习计算带有中括号的算式。

  出示算式:96÷[(12+4)×2]。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指名板书

  96÷[(12+4)×2]

  =96÷[16×2]

  =96÷32

  =3

  (6)对比中强化认识。

  比较96÷12+4×2、96÷(12+4)×2和96÷[(12+4)×2]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数字和包含的运算都相同,但是运算的顺序不同,导致计算结果也不相同。

  教师强调: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弄明白算试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第二环节教学例5

  课件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

  师: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每艘小船20元,可以坐4人;每艘大船35元,可以坐6人。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

  2、分析与解答。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与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后进行反馈

  (1)方案一: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需要租8只小船,共花160元。

  (2)方案二: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需要租5只大船,共花175元。

  师:在这两种方案中,方案一更省钱。同学们想一想,方案一中的租船方案是否还能进行优化更加省钱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方案一中,全租小船,有一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可以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条大船,这样更省钱。

  (3)方案三:组合租船。

  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们是先假设全部都租小船或大船,然后再进行调整,保

  证每艘船都不留空位,还要考虑每艘船的租金。

  本题中,因为每艘小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20÷4=5(元),而每艘大船的个人平均租金是35÷6≈6(元),所以尽量租小船,这样会更省钱。

  三、巩固发散

  1、先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470- 320)÷15]   [35+(62-15)]×32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完成后,集体订正。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评价反馈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师生交流后明确:小括号、中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在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板书设计: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租船

  (1)方案一:都租小船。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2)方案二: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3)方案三:组合租船。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 =155(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6

【热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20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