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意思,学会生字红、黄、劳、动、笑,理解欢笑劳动等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偏旁。
2、口头组词:红、黄、动
3、指名朗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二、朗读、理解课文第1句。
1、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2、什么叫果子熟了?(熟了就是可以吃了,应该收获了。)
3、果园里哪些果子熟了?它们是什么样的?(用线划出)
板书:苹果红梨黄葡萄紫
4、自由读读句子,说说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后面要加一个还有?看图,为什么说一串串葡萄,而不说一串?
5、指导朗读这一句:要是你到果园去,看到那么多的果子成熟了,会怎样?(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读。)
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注意:一串串的一读第二声,第二个串读轻声。)
6、谁知道除了苹果、梨、葡萄是秋天成熟的以外,还有什么水果也成熟了?
三、理解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板书:劳动)什么叫劳动?举例说说。
(板书:欢笑)什么叫欢笑?人们为什么欢笑?(因为果子丰收了,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好收成。)
2、指导朗读:人们/在/劳动,人们/在/欢笑。(用轻松的语气读,在读重音。)
句式训练: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四、指导书写:
1、认识偏旁:立刀旁、绞丝旁、竹字头。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自由介绍)
红、黄:表示颜色的词。
劳动:因为要用力气,所以都有一个力字。
五、练习:回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的写法。
3、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
散步的意思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本文主要写的就是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典型的散步经历。所以文题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通过把散步中几个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从而揭示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这个主题。
二、正课
(一)朗读
1、 轻声朗读《散步》,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注音。
2、 请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评议。(从有没有读错音的情况,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况两方面来评议。)
3、 教师点拨后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分析
1、(1-3)点题: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开头方法:开门见山。
缘由:(为什么散步?)为了母亲。(为什么为了母亲去散步呢?)“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这一段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伏笔。
2、(4)过渡。(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景色来过渡。
(作者抓住哪些事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召唤?)新绿、嫩芽、冬水。教师备注
(作者为什么看到初春田野的景色就联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初春田野的生机盎然。
3、(5)入题。
(课文写一家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用儿子的话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作了铺垫。
4、(6-7)波澜。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表现“我”什么性格?)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故事并没有结束,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走大路”、“走小路”这两处细节描写。具体体现了一个幸福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融洽气氛。
(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改变主意的决心。教师备注
(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呢?)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的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总结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师备注
达 标 测 试
一、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
A、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C、 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1、比喻句: 2、非比喻句:
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什么?
三、课内、课外补充训练见练习册。
课后教学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设想
《羚羊木雕》是一篇反映两代之间沟通交流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怎样尊重孩子情感的记叙文,文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着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口语表达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理论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两代之间交往要互相尊重。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
1、导入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许多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见,对某些问题,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引出课文。
2、引导自学
(1)、速读课文,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讨论解决。
(2)、教师点拨:如何理请本文的写作思路,同学们可以从“我”流泪的次数入手,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画出“我”流泪的句子。板:哭着喊了起来--------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止不住流下眼泪
(3)、思考:我为什么会一次次地流泪?流泪时的心情怎样?羚羊木雕真的很贵重吗?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和妈妈又是如何去面对?师:如果我们能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请到现场,我想这些疑问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我”、万芳和我的妈妈,请他们到我们“实话实说”栏目中来,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
(4)、简单介绍人物问题设计:*张之路,你好,我曾经读过你写的《羚羊木雕》,那篇文章一开始就笼罩在沉重气氛中,先请下面的同学一起再现一下当时你和你的妈妈发生口角的场面。(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张之路,你和你妈妈的矛盾是由羚羊木雕引起的,你觉得羚羊木雕贵重吗?与你跟万芳的友谊相比呢?*请你回忆一件发生在你跟好友万芳之间的事,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份友情。(请下面的同学评价万芳的性格特点)*万芳,你觉得体育课上那样做,结果被妈妈罚站一个小时,值得吗?为什么?*为两位好友拍掌。张妈妈,你又是如何看待羚羊木雕的?*张妈妈,你的孩子已经将这礼物送给好友了,但你又要求她要回来,甚至还提出用糖果去换,你想过会伤害她吗?*事实上,的确伤害了张之路,她哭了三次,请问,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其余学生作补充)*最后一次,张之路是既感动又愧疚地流下眼泪,那么请问万芳,当张之路还你小刀时,你为什么又追出来?*张之路,你怎样看待妈妈的做法,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妈妈的做法,及今后会怎么做?)*张妈妈,在刚才的谈话中,你也感受到了张之路和万芳之间深厚的友情,那么在今后,你会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师总结:感谢三位的到来,我们相信他们今后相处会融洽。接下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讨论:*设想,如果万芳没有追回来,我该怎样去挽回我们之间的友谊呢?*学完了课文,你又什么感受和体会?
三、布置作业让父母读一读这篇文章,和父母一起交流读后的体会,并形成书面表达。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3.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练习说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课时:
4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
2.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种批注方式,学习做读书笔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今天又到了游览语文百花园的时候了,我们快看看,这座百花园里都有哪些迷人景色,让我们欣赏?请你浏览一下,看看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新课:
(1)了解词语具有感情色彩:
①读词语,思考每组的两个词语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②你能读读下面的词语,给词语分类吗?
褒义:真诚善良视死如归心急火燎
贬义:凶残虚伪暴跳如雷贪生怕死
拓展:
A除了以上这些词语,你还能写出几个褒义词、贬义词吗?
B除了褒义词、贬义词以外,还有一些介于中间的词语,叫中性词。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2)学习写读书笔记
①阅读125127页内容,你学懂了什么?
②汇报交流:
A阅读宁宁和丫丫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认识两种批注方式:眉批是写在文章上方的空白处,旁批是把自己思考或体会写在文章旁边的空白处。做批注好处: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表达都有益处。B阅读阅读平台
先自己把故事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感受。
再看一看别人的批注,对照一下自己的认识
最后,另选几处有感触的地方,尝试进行眉批及旁批。C拓展:D阅读一篇短文,交流自己的批注。
独立阅读,写批注小组交流,相互学习
(3)积少成多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业:阅读一篇短文,做学习笔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大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爱国志士们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也想说些什么。经过这么长的准备时间,大家分小组搜集了资料、写稿、进行了演练,今天我们就汇报。
(二)新课:
1.提出要求:
演讲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气、语调、手势和演讲内容协调。朗读时,注意读出作品的情感与语调。
听众: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以红花的形式给出评议。评出本班此次演讲活动的优胜者。
2.演讲、评议
①抽签。②按照抽签顺序进行演讲。③群众评委评议:
演讲题目内容形式
观点条理感染力新颖情感表演辅助手段3.评出本次活动的优胜者。
4.活动总结作业:写一份活动总结,简要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写出大家的收获与感受,还可以写一写以后开展活动的想法。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三课时(作文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选材
2.练习说明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怎样写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星期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拿来,进行展示。今天,我们把大家拿来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开展一个绘画、摄影作品展览,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欣赏,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作品,并试着把它介绍出来,谁介绍的好,谁就被评为最有品位的观众。
(二)新课:
1.指导选材
①提问:要想成为最有品位的观众,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材的重要。
请23位同学展示自己选好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相机指导:
③大家尝试用发现的眼光重新欣赏自己中意作品的特点。2.指导怎样介绍①明确本次作文要求要想介绍得好,哪位同学能说说,你认为在介绍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
介绍得要具体。
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教师随机板书以上要求
②明确重点要求:你认为这些中哪一项任务最难完成?(内容具体)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做到具体?
重点指点:要想说具体,就要认真观察图上人物动作、神态,加自己的想象,他在什么情况下做的动作,他说了什么?
让这位同学在大家帮助之后,再次介绍这幅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幅画的内容说具体?
引导学生总结:细致观察,展开想象,想像合理。展开想象,再自己介绍这张画或照片,看谁说的生动、具体。把说的内容动笔写下来。题目自拟。作业:完成本次作文。板书设计:写一幅绘画、摄影作品
1.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
2.内容具体。(细致观察,展开想象,想像合理)
3.感受真实。
第四课时(作文评改)
一、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互相赏识,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以及如何写出成功后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二)新课:
1.明要求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展示赏析
(1)精彩题目展示。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
(2)精彩内容展示。
①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
②集体交流。
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欣赏一二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3.修改完善上面这些同学已经获得最有品位的观众称号,其他同学想不想当?好文是改出来的。
①示范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
②自主修改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寂寞”的意思,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妮妮对奶奶的孝心对奶奶的爱,从而学会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观察风铃:看看样子,听听他的声音。
2、布置课前预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背景图,激趣引入;
(二)教师示范书写课题,相机教学“铃”字,巩固复习“紫”字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情况,进入生字词学习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音;
2、选择学过的合适的`方式记字形;
3、用生字组词、造句。
(四)初读课文,学生质疑。
(五)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左窄右宽的“摇、躺”“房”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从第六自然段入手教学,讨论交流:
1、第六自然段写的什么?
2、为什么要将描写风铃的声音单独列一个自然段?
3、风铃是哪来的?它开始在哪?现在在哪?
4、风铃是怎么到奶奶房间去的?从中你看出妮妮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是妮妮对奶奶的
孝心、关心和爱
板书设计: 7紫色风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正确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重点句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奇异景象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2.谈话(1)初读了课文,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3-5)
(二)分赏课文
(1)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美丽的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②检查交流。
A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快?▲投影重点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B.抓重点句深入感知神奇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雾来是怎样的景象?理解"风起浪涌",指导朗读。□哪句话写出了云雾"飘飘悠悠"的景象?哪个词与"飘飘悠悠"的含义相近?□这两个词又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③欣赏动感录像,要求:边看边用书上的语句说说画面的内容
④指导朗读投影: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自由试读一抽生朗读--男女分读
B.句子比较(出示比较的两个句子),体会格式对称、节奏整齐的韵律美和恰当的比喻使句子更生动--朗读体会(齐读),背诵重点句子。
C.小结特点:(板书)变化快
(2)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
①有什么特点?板书:时间长②你从哪些词句中领悟到这个特点的?(投影首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出现的时间很长?(解释"朝夕相处")→你能把这个特点读出来吗?(个别读)→那又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景象呢?
读第二句话。评价,齐读1、2两句话→而此时的山镇牯岭是一半隐进仙镜,一半留在人间。投影:牯岭图片3.学法小结:找特点、读特点。
(3)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按学法自学课文第5自然段。
2.交流说特点:(板书)壮观3.找句子朗读体会。
①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云雾壮观的?(生说句子:相机投影两段重点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两段句子中挑选其中一段句子讨论学习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壮观"的特点,综合本小组的意见,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给大家示范朗读。
③交流、指导朗读。A.抽生朗读第一组句子,评价点拨:□理解"万顷白云","青峰秀岭"怎么会变成"小岛"的呢?投影:图片感知□哪个字写出云雾的壮观?("海")
④指导个别朗读,齐读。B.哪些小组是研究第二段句子的?□抽生说:你们怎样体会到云雾壮观的.?□师点拨:"银涛雪浪"真的是指大海中银白色的浪涛和雪白的浪花吗?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吗?(生想象描绘)投影:图片感知
⑤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美吗?指导个别朗读,评价,齐读。庐山云雾是否真的像同学所理解得这样气势磅礴,绚丽多彩,我们再来看一段画面。
(播放动感录像)⑥生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这样壮观美丽的云雾我们平时能看到吗?难怪游客初见到它感到十分的--板书:神奇
2.生联系板书,小结所学知识。
3.学到这里,同学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样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
(四)课堂练习摘录3~5自然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随感: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因此,我确定为"读中悟情,以读抒情"的散文学习策略,在萧山市第九届小语年会的观摩教学中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具体教学有两特色: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情景化教学,降低感知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突破,学法迁移通过抓重点,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初步形成学法,并自学课文头5自然段,巩固学法。在师生互动的生动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4.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四、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