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08:46:37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结果。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进行分类?出示书中的两个统计表。

  让学生独立分类,并填写。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如画“○”或画“正”字等。

  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张统计表。

  :同样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分类后的数据比原始数据更清楚地反映相关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

  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第97页上的统计表。

  3.“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图片颜色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可以按图片上动物的只数分为1只、2只和3只三类,也可以按拍摄照片的方式分为横拍和竖拍两类。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并正确算出相应的“合计数”。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学会了分类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格,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运算中的运算的法则。

  2、迁移能力:将连加、连减、混合加减的`运算法则迁移到三位数中去。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连加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媒体出示“主体图”

  1、 引导学生观察主体图,激发起学习兴趣。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丁丁他们正乘着旅游专车,去国家森林公园玩呢。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好不好?

  2、 出示课题--游国家森林公园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连加

  1、 收集信息

  (1)让学生从画面上获取信息,并出示下列板书。

  一年级去了125人,二年级去了167人,三年级去了163人。

  红色列车限载192人,蓝色列车限载288人。

  (2)理解:什么叫“限载”?

  (3)小组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组织交流,提炼以下问题。

  问题1:三个年级一共需要买几张车票?

  问题2:两列火车一共有多少张座位?

  问题3: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多几人?

  问题4:怎样乘车?

  2、 解决问题。

  (1)计算问题1:三个年级一共需要买几张车票?

  师:要求三个年级一共买几张车票,你们是怎么想的?怎样列算式?

  A、板书:125+167+163

  B、回忆连加的运算顺序。

  C、学生独立计算。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多几人?

  师:核对时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D、完整板书:

  125+167+163

  =292+163

  =455(张)

  答:三个年级一共需要卖455张车票。

  (2)计算问题2:两列火车一共有多少张座位?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板书)

  192+288=480(个)

  答: 。

  (3)计算问题3: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多几人?

  师:引导学生思考:座位多还是同学多应该怎样表示比较合适?多几人的算式怎样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座位数 同学数

  480 > 455

  480 - 455=25(个)

  答: 。

  (4)问题4:怎样乘车?

  师:根据大队辅导员的意见:两列火车,以年级为单位上车,同年级的同学在同一列火车上,请小朋友设计一下,使大家都能上车。

  A、小组合作,设计乘车方案。

  B、交流“设计方案”,并在媒体出示:一年级和三年级先上蓝色列车,二年级后上,上红色列车。

  C、各小组尝试计算,并发现方案可行。

  D、看书,研究伙伴方案。(先小组,后交流)

  师:经过大家讨论验证:发现小胖的方案不行,小丁丁的方案和跟大家想得一样。

  三、课堂练习:

  练习册P49-50

  四、总结。

  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将系数从千扩展到万。

  2、迁移能力-将数的认识与表达迁移到万将数位顺序表迁移到万。

  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组成以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建立“万”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出示主题图:多媒体与投影片展示万人体育馆的俯视图,从A、B、C、D、F、G、H、I、J每个看台上都坐了一千人,E看台坐了636人。

  师:今天上海万体馆有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小朋友,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在观看比赛?(由学生随意想个数)

  1. 出示具体数字,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算一算,今天有多少人观看比赛?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是一千一千地加, 1000+1000=20xx, 20xx+1000=3000,3000+1000=4000,4000+1000=5000,5000+1000=6000,6000+1000=7000,7000+1000=8000,8000+1000=9000,9000+636=9636,生:我先数了一下,有9个一千,1个一千是1000,9个一千就是9000,9000加636就是9636。

  生:我是按顺序数: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还有六百三十六,就是九千六百三十六。

  二、感受问题。

  1.出示9636,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建构;

  师:看到9636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比这个数大的数还有吗?

  生: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生:这个数应该怎样写?

  生: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 小结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你能创造出千位左边的数位吗? 38000人到底是多少人呢?

  三、探究知识。

  1.师:谁能回答刚才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吗?

  2.由学生总结归纳,老师板书

  写作: 9636

  读作:九千六百三十六

  这个数是由9个千,6个百,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3. 谁会写几个数或读几个数考考大家吗?

  4. 学生动手操作,用千数图拼出万,并说说你是怎么拼出万的?

  生:我是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生:我是二千二千地数,5个二千是一万。

  生:我是五千五千地数,2个五千是一万。

  5. 多媒体演示:小丁丁、小胖、小巧和小亚在草地上用千数图拼出万。

  揭示: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就是一万。

  6.多媒体演示用小方块建构万以内的数。仔细观察:个、十、百、千、万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一万有10个千,一千有10个百,一百有10个十,一十有10个一。

  7.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你知道一万是几位数吗?你还知道我们学过哪些数位吗?

  生:我知道一万是五位数。

  生:我们还学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8.我们一起来制作数位顺序表。

  师:万位后面还有数位吗?

  生:有!

  师:万位后面还有很多数位我们这堂课也说不完,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生:省略号!

  四、巩固新知。

  “生活中的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数”。

  在师生互动、师生交流中丰富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例:

  五、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了一道例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抽象出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从而逐步认识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接着学会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同时能够找出身边的直角,并学会画出不同位置的直角。最后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情分析: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学生主要是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打算从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得到新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但当角的大小相差不大时学生可能还很难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够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或者折纸折出的直角分辨直角、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之后,觉得有几个难点之处应该引起重视,予以重点突破。

  1、学会标注直角标记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直角很快能找到,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上的直角。当这些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如发生倾斜以后,有些学生就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比量,找出这个直角。

  2 、学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在没有三角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纸张对折后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来比一比。学生难免会忘记带三角尺,让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法来折直角这个方法很有用。

  3、学会合作三角尺拼图三角尺拼图,画出拼成的锐角、直角和钝角。这儿要让学生合作,各自拿出所需拼图的三角尺,然后合作进行拼图。这道题目其实很难的,因为例图上画的三角尺不是简图。二年级的学生擅长依样画葫芦,图例就很难让学生模拟着去画了。这里留足够的时间,让同桌按要求合作拼图。学生在动手拼图中思考,争论,直至明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1、

  师:听老师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只眼?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师:同学们很聪明,刚才在游戏中我们顺利的做出正确的动作。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对的?

  生:不是......就是......

  2、老师今天带来了《经典故事书》和《科学世界》中的一本书,你能一下就猜准是哪本书吗?

  不能。

  是《科学世界》。

  可能是《经典故事书》。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当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是......就是......可能是.....的方法来判断。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合作探究,经历体验推理过程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动态,呈现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猜的.出来吗?

  生:猜不出来。

  (2)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再出示问题。

  引导孩子梳理信息:

  “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主,探究问题。

  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2)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合作,交流提升。

  4、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用语言描述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

  强化,推理过程

  小红拿的是()书。

  小丽拿的不是()书,就是()书。

  只剩下()书,所以小刚拿的一定是()书。

  5、质疑,求同引思。

  连线法和列表法可以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加直观。“几位小朋友在汇报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为什么都要从小红说的话开始思考呢?”

  6、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7、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8、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

  (3)连一连

  第1台电脑最便宜。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推理

  例1小刚拿的是(数学)书熊猫、羊、兔、猫、鹿

  小丽拿的是(英语)书

  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

  2、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

  3、通过估计、体验等活动具体感受1000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圆片、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已学的数:100

  2、说一说比100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以内的数

  (1)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

  请学生用0、1、4这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三位数

  (2)交流摆法、读法、写法

  104:一百零四410:四百一十401:四百零一140:一百四十

  读数时,我们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3)用十进制位值板、千数图简图表示数,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①请学生在位值板上用小圆片放一放104、410并介绍数的组成。

  10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410:是由4个百和1个十组成的'。

  ②教师介绍如何用简图表示104和410。

  ③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用简图表示401、140,反馈交流。

  2、巩固练习

  (1)根据简图写数

  126 304 949

  (2)反馈:读一读、数一数,说一说数的组成。

  126:一百二十六,它是由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

  请学生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

  126、()、()、()、()、()

  304:三百零四,它是由3个百、4个一组成。

  请学生一个一个往前数5个

  304、()、()、()、()、()

  949:九百四十九,它是由9个百、4个十、9个一组成。

  请学生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

  949、()、()、()、()、()

  介绍999: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都是9

  3、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一千的大小。

  (1)认识计数单位“千”

  请学生在位值板上用小圆片表示1000,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

  归纳: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2)揭示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3)感知一千的大小

  ①出示1000个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几个小正方体,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百是一千。

  ②去掉一层、二层、五层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几个500是一千。

  ③去掉一条、二条小正方体,请学生想一想几个十是一千。

  ④去掉一个、二个小正方体,请学生想一想几个一是一千。

  (4)感知生活中不同情境中的1000。

  三、总结全课。

  四、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判断:

  (1)207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

  (2)420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

  (3)5个百3个一组成的数是53…………………………()

  (4)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五、课堂练习:练习册P7 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多媒体课件等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课件显示)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1、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

  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补充板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2、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

  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

  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 = 1000克

  用字母表示是1kg=1000g(齐读一遍)

  5、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秤:师:你见过哪几种秤?在哪见到的?(一一介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可使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素材,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

  2、练习二十第2题,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克与千克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建立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练习二十第3题,让学生读取秤上数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的本质。 4.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4、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107页练习二十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看来生活中克和千克的作用可真大,学不好还真不行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课前谈话

  师:观察你们坐的位置,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生:坐法不同了,原来是竖着一排一排坐的,现在是横着一排一排坐的,有点像电影院的坐法了。

  师:这位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这样横着也可以叫排。

  生:我发现自己的座位变了。

  师:谁也发现自己的位置变了?

  生:我也发现变了。

  师:那你现在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让学生观察思考)

  二、探索

  1.组织学生交流。

  生1:我作在第二排第一个。

  师:小朋友,他说的对吗?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横着数的,把最前面的一横排作为第一排,我在第二排,再从左边数起,我是第一个。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哪些小朋友与他不一样的?说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2:我坐在第3排第4个,我是把最后一横排作为第一排,我在第3排,再从右边数起,我是第4个。

  生3:不可以的,不能把最后一排看作第一排。

  师:是吗?

  生4:我坐在第4排第2个,我是把最左边一竖排作为第一排,再从前往后数我是第2个......

  师:大家对自己的位置的确定各有各的想法,从大家反映的情况看,标准并不一致,刚才有些小朋友是把最前面的一横排作为第一排,再从左边数起是第一个,如果按照他们这样确定位置的方法,想一想,你现在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生1:我坐在第5排第4个。

  师:小朋友观察一下,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其他小朋友呢?

  生......

  师(小结):刚才我们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了自己坐的位置,(板书: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非常重要,从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进一步研究,看一看,在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在让小朋友们说出自己是何位置时,不知不觉地渗透数学知识,揭示学习方法。并且其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

  (播放课件。“大家好,你们想去参观动物学校吗?”配音:动物学校里有好多的小动物。配音:小动物们早操的时间到了。小动物们一排一排地排好。)

  (播放课件。小猴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师:小猴说了什么?它是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的?你认为哪儿是第一排?你来指一指。

  生:小猴排在最前面,所以是第一排,从左右往右数是第一个。

  师:小熊呢?

  生:小熊是从前往后数第2排,从左往右数第3个。

  看大屏幕,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每排分别闪烁)为了统一标准,在这里,我们一般:数第几排时从前往后数,数第几个时从左往右数。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听,看谁能回答小动物的问题。

  (多媒体:小猪和小狮子分别提问:“我站在第几排第几个?”)指名回答。

  师:这里有你喜欢的小动物吗?它在第几排第几个?跟同桌说一说。

  师:请一组小朋友上来边指边说,其余小朋友做裁判。

  生:我喜欢的动物在第1排第5个,是小兔。

  师:对吗,表扬他。

  生:棒棒,你真棒!

  师: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在第1排第3个,是谁?

  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像老师一样用第几排第几个说一个位置,让大家猜这个位置上的小动物是谁。

  生: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5个。大家猜“小狗”。

  师:归纳:刚才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了小动物的位置。(板书:第几排第几个)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应用将课本色彩的画面通过声音,图象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中根据去动物乐园参观的情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字化和教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

  三、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师:看小朋友这么聪明。老师想带你们到动物王国去玩玩。瞧,这是它们的家,观察一下,都住着哪些动物?

  生:小猴子,小青蛙......

  师:小、动物们看到大家开心极了,欢迎我们到它家做客呢!你想到谁家做客?她居住在第几层第几号呢?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

  生1:我到小猴子家做客,小猴子住在第2层第3号,我把最下面的一层作为第一层,小猴在第2层,再从左边数起是第3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也到小猴子家做客,小猴子家的房子也可以说在第2层第1号。我把最下面一层作为第一层小猴子在第2层,再从右边书起是第一号。

  师:他们这样数可以吗?

  生:都可以。

  生3:老师,我可以给小猴家编个号,它家就住在203室。

  师:你真聪明,还给小猴子家编了房间号呢!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到的,又是怎样想的?

  生3:我是根据我们家现在住的房子是502室,是在5楼。小猴住在2楼,203室就是第2层第3室住房。

  师:真了不起。那么,刚才有位同学说,小猴家也可以在第2层第一号,用你的方法可以说是几室?

  生:应该是201室。

  师:同意吗?给他点掌声。

  大家真动脑筋,为了统一标准,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一个小朋友确定位置的方法,从每层的左边往右边数的方法,最左边的为一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家是第就层第几号或几室,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我们进行全班汇报。

  师:刚才我们根据第几层第几号,也有些小朋友用几室的办法找到了楼房里每一个小动物的家。(板书: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

  师:那么,你家也住楼房吗?谁也想邀请我们去做客?你家住的门牌号码是多少?让我们来猜猜在第几层第几号好吗?

  生:(略)

  (设计意图:由认识小动物家的具体位置来引出生活中的门牌号,再次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并在在找小动物家中,渗透热情好客的思想教育。)

  师:这些小动物们与我们小朋友一样,平时很爱看书。看,这是他们的涂饰角(出示多媒体图书角)你看到了哪些书?

  生:有(略)

  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上面有一本书小猴最喜欢翻,想不想知道?

  师:这本书的位置在第1层第2本。猜猜是哪本书?

  生:新华字典。

  师:都猜对了,真聪明!

  师: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可是数第一本的?

  生:老师是从左边开始数第一本的。

  师:你最喜欢看哪本书?

  生1:我最喜欢看......

  师:小朋友找一找这本书在第几层第几本?看谁找的快?

  生:在第3层第5本。

  生2:我最喜欢看......在第一层的1、2、3、4、5、太多了我眼睛都看花了也数不清是第几本。

  师:谁来帮帮忙说说这本书的位置?

  生:我从右边数,是第一排第一本。

  师:是吗?好办法啊!表扬表扬他!

  生4:还有一个办法,这本书就在第一层的倒数第一本

  生5:还可以说在最下面一层的最后一本。

  生6:也有说在最下面一层的倒数第一本。

  师:刚才我们用第几层第几本确定了书的位置。(板书:第几层第几本)在确定书的位置时,同学采用了好多巧妙的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说出门牌号,再引出书柜的书是第几层第几本,半扶半放,在找图书中,渗透热爱读书的思想教育。)

  师:下面让我们来轻松和小动物们一起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多媒体出示3*3格子和格子外面3只小动物的情景)

  师:瞧,他们正欢迎我们呢。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生:一共有3只。

  师:小狗呢?(多媒体变化,小狗钻进格子隐身)

  生:不见了。

  师:他们会钻到哪些格子里去呢?我们来猜一猜好吗?猜中有奖。

  生4:我来猜。

  师:小狗有没有藏在这个格子里呢?(师用鼠标指向一个格子)看谁猜的准?

  生:有,没有,有......

  师:到底有没有呢?打开看看,(用鼠标点一个格子)谁猜对了。

  生:我猜对了。

  师:那么这只小狗藏在第几排第几个格子里?

  生1:......

  生2:......

  师:给他们掌声。还有2只动物藏在哪里呢?想再猜一猜吗?(仿照组织学生猜后,电脑显现验证)

  生......

  (设计意图: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以及注意力维持不长的特点,设计一躲猫猫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

  师:过程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等确定了一些人,一些动物,一些房间还有一些书的位置,大家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确定位置的?

  生1:看电影。

  生2:坐火车

  生3:......

  师:很好,刚才有一个小朋友说看电影也需要确定位置,谁到电影院看过电影?你知道电影院里的座位号是怎样排的吗?

  生1:竖着看每一竖排的座位号都相同的。

  生:单号与双号是分开的。

  师:是这样吗,想去看看吗?(多媒体出示电影院)

  师:观察座位号排列,与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否一致?

  师:(点击课件,显示小朋友和电影票)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回忆,找出电影院中座位的排放规律,然后设计情景,让学生亲自实践到电影院中找位置,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的用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桌里的一张方格纸,一起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比一比谁能夺冠。

  师:请在第3排第4个画一个三角。

  师:你想在哪个格子里画一个圆呢?

  师:再添一个长方形怎么样?

  (生独立画后小组交流说书你们的画法)(组织集体讨论)投影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将具体图象抽象为表格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

  四、总结反思

  师:今天学会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畅谈收获,体会心得思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五、课后拓展

  摆图形。

  师:我们来做一个摆图形的游戏。同桌合作完成,从课桌里拿出一张方格纸,以及信封里的5个图片。

  今第2排第2个

  天第3排第3个

  真第4排第4个

  开第5排第5个

  心第6排第6个

  师:看方格纸,从下往上数,分别是第1排、第2排,一直到第7排。从左往右数,分别是第1个、第2个,一直到第7个。要求是将5个圆片按上面指定的位置贴在相应的格子里。

  师:你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一句话:今天真开心!)

  师:今天学会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确定位置?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

  (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

  (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分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认识这个字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示ppt)

  师:认识它俩吗?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熊大熊二。小朋友们想不想跟着熊大熊二到美丽的森林里去看看?只有会动脑、会探索的孩子才能顺利穿过大森林哦!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借助棋子,感受平均分(6个平均分成2份)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着熊大和熊二一起走进大森林吧

  师:它们发现了什么好吃的?

  生:大苹果.

  师:是呀,又香又甜的大苹果!太诱人了!你们猜,熊大熊二此时最想干什么呢?生:……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生:分一分…..

  师:说的真好!它俩一共从树上摘了几个苹果?(板书:6)熊大熊二(贴头像)可以怎么分呢?

  有请熊大熊二,哪个小朋友起来说说你的分法?

  师:这几种分法都是我们分东西的好方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师: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师:说得真好,公平,就是每份分得苹果一样多(同样多)。(师贴“每份分得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数学家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均分。(师贴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把东西分得公平,经常会使用平均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均分。(齐读课题)

  出示ppt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分苹果的过程。

  师:请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只熊,每只分得3个。这样,两份分的就同样多,也就是刚才我们认识的平均分。

  6个,分给2只熊,每只分几个?

  练习: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那你们能给小动物们当个小裁判,看看它们分的食物是否是平均分吗?

  师:请看判断题①,是平均分吗?生:…

  师:你说的真清楚,那谁能想办法把它变成平均分呢?

  师:同学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掌声送给他。再来看判断②,这是平均分吗?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平均分的?生:….

  师:是呀,是看每只小狗分的骨头是否同样多,如果同样多,说明是(生集体回答:平均分)。如果……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仅能判断平均分,还能将不平均的分法变成平均分,真了不起!

  2、注重表达,描述平均分(6个平均分成3份)

  师:刚才同学们给熊大熊二平分了苹果,正当它们准备吃时,(出示三只熊图片)

  咦?谁来了?生:翠花

  师:这时,熊二说:“熊大,俺们可不能吃独食呀,这么美味的苹果,咱们仨平分吧!”你们同意熊二的想法吗?看来你们也懂得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这次三只熊平分这6个苹果了,你们会分吗?快拿起手中的小棋子分一分吧!

  师:完成的同学用最美的坐姿告诉老师。真好。这次每只熊分到了几个苹果?谁能试着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说:(师提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了?)

  师:谁能完整地把分苹果的过程再来说一说?

  师贴:6个,平均分给3只熊,每只分

  个。

  师:谁还能试着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示ppt)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分的过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大声说,好吗?……(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

  三、探索交流,明确“平均分”含义。

  1、动手操作,重视“平均分”的方法(18平均分成6份)。

  师:看到我们帮熊大熊二分苹果,吉吉也等不及了。请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女孩,你来读一读,读的真好,请坐!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这里有多少个桃子?

  生:…

  板书:18

  师:要把这18个桃子平均分给几个小动物?

  生:…

  板书:

  师:这又如何分呢?想不想帮帮吉吉分一分?

  生:…

  师:可是,每人只有6颗棋子,怎么办?好,请同学们静静地看

  温馨小提示:

  ①用18颗棋子代替18个桃子,小组合作帮6只小动物分一分。

  ②边分边和小组成员说说你的想法。

  师:所以需要同学们合作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数出18颗棋子在你们的小组合作单上分一分吧!

  生操作

  师:都分好了吗?看到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哪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的分法?你可以带上

  你们组内的一个小助手,一个分,一个说(每个小组

  可派两个小代表上台汇报,一个分,一个说)

  生演示并解说。

  【1个1个地分】这样分可以吗?还有没有补充?这样分能保证每份同样多吗?

  【2个2个地分】

  (掌声欢送)

  【3个3个地分】你们这么快就分好了?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3×6=18

  师:说得真好,知识能活学活用,你刚才是用了我们刚学过的乘法口诀“三六十八”想到了3个3个分的,是吗?(这种分法速度更快)

  三种分法对比优化:1个1个:三轮分完

  2个2个:两轮分完

  3个3个:一轮分完

  那种更更快?

  平时我们在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数量较少,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如果数量较多时,我们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当然,如果我们能直接想到乘法算式的话,利用乘法口诀一次就能分完。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吉吉分桃子,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动物都分到了3个桃子,他们分得的桃子数是---生:同样多

  师:既然他们分得同样多,这就是---生:平均分?

  2、规范语言表达,叙述平均分的过程。

  师:谁能把帮吉吉分桃子的过程再来说一说呢?

  师板书:18个,平均分给6只小动物,每只分个。

  3、借助直观模型,体会“几份”的含义。

  师总结:同学们,现在我们把18个桃子,平均分给6只小动物,可以看成是平均分成了几份?------6份,每个小动物分到了3个桃子,就可以说是每份有3个。谁能试着用这句话说一说分的过程?(课件)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小动物们,在帮助它们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知识!其实这节课的学习小棋子可帮了我们的大忙,我们也应该谢谢他们,让我们赶紧送这些小棋子回家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脱离棋子,应用“平均分”

  师:刚才同学们一直忙着帮熊大熊二和吉吉分食物,光头强可着急了,快来看一看,光头强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这次没有小棋子的帮助,你还会分吗?快来答题纸试一试吧,可不要让光头强给难倒了。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的想法?生:…

  师:你说的真完整。谁还愿意展示?你的方法也不错。想乘法口诀来分的方法,你一下子就学会了,领悟能力真强!

  2、发散思维,巩固平均分。

  师:同学们,有句俗话说得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你们快乐吗?就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到森林的其他地方去看看吧!瞧,它们举办了一个热闹的聚会,准备邀请大家参加呢!我们看它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什么?生:果汁

  师:看,你们会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圈一圈填一填吧。

  生说师展示.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动物想出了这么多分果汁的方法。再来观察这幅图,同样是12杯果汁,如果我们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分得的果汁就会越----少;相反,如果我们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人分到的果汁就越-----多。

  师:真了不起,在分果汁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这么多数学奥秘,快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刚才我们平分了桃子、汉堡、果汁,那18个苹果会分吗?18个梨呢?你还能分什么?变成分18个物体你们还会分吗?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探索了这多数学奥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首先我们借助旧知识---数的分成,将“6个苹果分成了2份”,(课件1)在对比与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课件2-3)其次我们借助棋子的操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课件4)学会了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随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了“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的多种不同的分法(课件5),感受了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课件6-9)联系在一起(课件10-11),解决了生活中的平均分问题。(课件12-13)这也为后面除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实平均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作业纸,每人一份,是平均分;课前发的材料袋,每组一份,也是平均分;

  所以老师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留心观察,把你们的发现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听,好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求商的方法,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实物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是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求商的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上新课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乘法口诀的背诵情况。填乘数,再说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

  2、观察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读题:自由地大声读一读。请声音响亮地孩子读一读。

  (3)你会列算式吗?独立思考,汇报。师板书:12 ÷ 3=?

  (4)你会算吗?先帮猴妈妈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3、汇报算法。

  学生以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

  (1)第一个人分3个,12—3=9;第二个人分3个,9—3=6;

  第三个人分3个,6—3=3;第四个人分3个,3—3=0正好分完。

  (2)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

  (3)3+3+3+3=12。

  4、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5、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方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同学们还提了另一个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12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请小朋友大声读题目,读懂了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地找老师和同桌说一说。

  3、做完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想法。

  4、学生汇报,师板书:12÷4=3(三)四十二

  (三)观察比较: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师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计算这两个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求商。(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吗?你是怎么用口诀求商的?随便一句可以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猴妈妈看了大家出色的表现,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想去吗?她已经把你们大胆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小猴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两个关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我们来看第一个关卡: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6= 8÷2=

  10÷5= 12÷2= 8÷4=

  要求:

  a.先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c.全班同学交流。

  2、下面我们来闯第二关:我当邮递员。卡片“信箱”贴在黑板上,每组五位小朋友做邮递员来送信,比一比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师:得数是1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商是1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相同;除数是1时商等于被除数。)

  3、人多力量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闯关成功!

  (欢迎到花果山做客!)哇,小猴子拿出这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来招待大家,请你们把它们平均分一分,写出算式,并说出你是怎么分的。

  师:花果山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再去玩,好吗?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计算除法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除数是1时,商等于被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将两位数运算中的巧算迁移到三位数。

  过程与方法:加法中的交换率与结合律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括号中先算”的方法。

  教具及其它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亚搬新房,爸爸和小亚一起去买家电。

  (1)出示实物图:

  第一次买了电话、台灯和电风扇。爸爸请小亚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小亚列出算式:389+163+237 你同意吗?

  第二次买了微波炉、电熨斗和榨汁机,478+243+222

  (2)小胖说这是两道三位数连加题,计算蛮复杂的。他对两位数连加的有些知识已经有些模糊了。小丁丁说没关系,让我们先做一些口算题,帮小胖回忆一下。

  2、出示:32+17+48 19+26+34 40+12+5

  25+22+15 11+24+19 9+13+20

  (1)举例交流算得快的理由。

  板书:凑整十数

  (2)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个位数相加是10

  2、小胖想起来了,连加可以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些特殊的两位数连加可以巧算。那么三位数连加会不会也会遇到特殊情况?

  出示课题;三位数连加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389+163+237 478+243+222

  (1)选一题试算

  (2)交流:389+163+237 478+243+222

  板书:凑整百数

  2、分步出示竖式计算:

  (1)小胖算了这道题后感觉三位数计算太难了,又容易算错。所以我们计算要非常仔细。

  (2)小丁丁也是列竖式计算,把163和237先加起来,也是为了凑整百数。

  (3)虽然每人采用不同的计算形式,而计算结果相同,说明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判断:能不能巧算

  A、278+374+226

  B、62+279+135

  C、117+184+129

  D、146+126+254

  (1)为什么可以巧算?三位数连加巧算的`关键是什么?

  (2)146+126+254,哪两个数是好朋友?

  讨论:凑成整百数的两个三位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个位数相加是10

  十位数相加是9

  整百数个位十位都是0。那为什么个位数相加是10,十位数相加是9呢?(板书:小1)

  (3)小结:你们真聪明,用两位数巧算凑整十数的方法,又发现三位数巧算的关键是凑整百数,并找到凑整百数的两个三位数的特点,不仅要看个位,还要看十位。两个四位数巧算最好凑整千数,要看个位、十位、百位。

  4、过去用连线表示巧算的过程。现在要求用递等式把巧算的过程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看书自学。

  (1)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新发现?

  (2)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三位数连加一般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加了小括号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

  (3)用什么方法让163和237先算?(交换加数的位置,按照运算顺序就是它先算,所以这里不用小括号)

  (4)比较小结:第一题好朋友已经在一起,不要交换位置,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第二题好朋友不在一起,交换位置后再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三、应用拓展

  1、独立练习:

  (1)278+374+226

  (2) 146+126+254

  书写时要注意:好朋友已经在一起的,要添上小括号先算。好朋友不在一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依次计算。

  2、将117+184+ 改编成巧算题。

  (1)改编后的加数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怎么想的?

  (2)

  117+184+116

  117+184+183

  117+184+116+183

  任选一题练习

  四、小胖总结: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发现三位数连加巧算的关键是凑整百数,以及能凑成整百数的两个三位数的特点。通过看书自学学会了正确的书写格式,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知道小括号里要先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